从始至终都没人在说话了,大明不是大宋,即便到了明末,喊出怂话也不招待见,这一点朱厚照也认同。你怂了又怎么样?该灭你还是灭你,慈禧太后“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结果怎么样?还不如索性就有骨气一些。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骨气和气节。
当然了,有些人肯定是没有的,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后世,对于这样的人,朱厚照的做法很简单,不搭理,如果非要蹦出来显示存在感,那就直接消灭掉,**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消灭掉。
下了早朝,朱佑樘再一次带着儿子回到了自己的宫殿里面,朱厚照也跟了过去,显然这是老爹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
回到了后面,父子二人坐下,温热的茶水被端了上来,朱佑樘喝了一口之后,抬起头看向了儿子,随即开口说道:“此次你去西北,粮草辎重父皇会在后面为你准备好,朝廷这几年积存了一些钱粮,这一战应该是够用了。”
朱厚照有些诧异的看向自己了老爹,他没想到老爹找自己来居然是说这个。
见到儿子用一副怪异的眼神,朱佑樘顿时就怒了,没好气的将茶杯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对儿子说道:“看什么看?三年前你练兵,朕就知道有这一天了。你以为朕不想打吗?只是怕那些人打不赢,自从土木堡之后,大明的军队都是什么样子?”
“你在西北一战,虽然父皇很是担心,知道这一次让你去,父皇一样会担心,可是如今国有余财,黑龙军又兵强马壮,这个时候不打,朕心中也有愧疚。”
“土木堡的仇,朕也很想报啊!”
虽然朱佑樘这句话说的很轻,但是朱厚照却能听得出老爹心中的复杂,没有丝毫的迟疑,朱厚照直接开口说道:“父皇放心,儿臣此去西北,必然涤荡草原,保证西北十年安稳,十年之内,西北绝对不会再有人敢进犯大明疆土。”
朱厚照这话说的掷地有声,朱佑樘自然也听出儿子话语里面的意思了,不过还是开口道:“别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轻轻的点了点头,朱厚照笑着说道:“父皇放心,儿臣这一次不战场。”
太子殿下走了,得到这个消息的朝臣们都有些迟疑,这就走了?怎么走的这么快?我们这奏折刚写好啊!再说了,这五万大军出行,加上辅兵辎重,这都八万之数了,这粮草这么快就准备好了吗?如此草率的出兵可不好啊!
比起外面不明所以的大臣们,朝中的重臣知道的更清楚,比如内阁的三位大学士。
无论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还是内阁次辅大学士谢迁,亦或者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三个人都知道,这一战根本就不是毫无准备,而是踏踏实实的准备了三年。从三年前太子练兵开始,陛下就开始为太子殿下做准备了,虽然这些朝臣们都不太清楚。
甚至连太子殿下都不清楚,但是三位内阁大学士很清楚,比如沿途的粮仓。
从京城一直到西北,沿路的城池里面修建了不少的常平仓,常平仓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朝廷为了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仓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常平仓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朝廷自然也不例外,前些年朝廷没钱,别说新建常平仓了,连维持原有的常平仓都做不到。
可是三年前,朝廷开始有钱了,陛下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常平仓上面,新建了不少的常平仓,其中的七成都在京城到西北一线,这些粮仓现在可都是满的。其中存放着大量的粮食和草料,外人不知道,但是他们三个人却清楚地很。
这一看你就是军粮,为什么在京城到西北一线囤积军粮,还不是为了在西北作战,而且是大战。
联想到太子殿下在西北的大胜,以及联想到太子殿下在不断的练兵,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三个人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三个人也不可能反对,也不可能说出去,首先反对,陛下支持,太子殿下西北大胜,投入了那么多钱的,那么多的精力,陛下甚至让太子殿下统御京营,你反对能反对了?除了让陛下厌恶,毫无用处。
不止陛下,还有太子,除非你不想做这个官了,在说皇帝勤俭节约,太子恭敬守礼。
西北以五千对一万都打赢了,这次也很难不打赢,如果真的能重现太宗旧观,那自己就是中兴名臣。这种自信也很多也是来自太子殿下。首先是太子殿下的为人,谦逊恭谨,对武事造诣颇深,自己的弓马骑射就不说了,练兵也是常人所不及的。
另外自然就是西北一战了,太子殿下五千对一万,几乎尽歼火筛,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太子殿下自然就更有信心。
朝中的事情朱厚照并不担心,首先是老爹也不是什么无能的皇帝,其次是老爹提拔的三个内阁大学士,能力那都没的说,加上最老爹忠心耿耿,有他们三个坐镇,自然是无忧的。朱厚照这一次的目光全都集中在西北一战之上,不但要打,而且还要胜的漂亮。
从离开京城,朱厚照才感觉到老爹为自己准备了多少东西,各地填满的粮仓,准备好的粮草,随时都可以被调用。
大军一路吃过去,打完仗一路吃回来,剩下的还能够在运到前线去,这些粮草足够朱厚照在西北打到入冬,也就是可以整整打上一年。看着搬运粮草的士兵,朱厚照心里颇为感慨,父子同心,必然战无不胜。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定要有“宁可站着死,绝不跪着生”的骨气和气节。
当然了,有些人肯定是没有的,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后世,对于这样的人,朱厚照的做法很简单,不搭理,如果非要蹦出来显示存在感,那就直接消灭掉,**和精神双重意义上的消灭掉。
下了早朝,朱佑樘再一次带着儿子回到了自己的宫殿里面,朱厚照也跟了过去,显然这是老爹有什么话要对自己说。
回到了后面,父子二人坐下,温热的茶水被端了上来,朱佑樘喝了一口之后,抬起头看向了儿子,随即开口说道:“此次你去西北,粮草辎重父皇会在后面为你准备好,朝廷这几年积存了一些钱粮,这一战应该是够用了。”
朱厚照有些诧异的看向自己了老爹,他没想到老爹找自己来居然是说这个。
见到儿子用一副怪异的眼神,朱佑樘顿时就怒了,没好气的将茶杯放在了桌子上,然后对儿子说道:“看什么看?三年前你练兵,朕就知道有这一天了。你以为朕不想打吗?只是怕那些人打不赢,自从土木堡之后,大明的军队都是什么样子?”
“你在西北一战,虽然父皇很是担心,知道这一次让你去,父皇一样会担心,可是如今国有余财,黑龙军又兵强马壮,这个时候不打,朕心中也有愧疚。”
“土木堡的仇,朕也很想报啊!”
虽然朱佑樘这句话说的很轻,但是朱厚照却能听得出老爹心中的复杂,没有丝毫的迟疑,朱厚照直接开口说道:“父皇放心,儿臣此去西北,必然涤荡草原,保证西北十年安稳,十年之内,西北绝对不会再有人敢进犯大明疆土。”
朱厚照这话说的掷地有声,朱佑樘自然也听出儿子话语里面的意思了,不过还是开口道:“别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
轻轻的点了点头,朱厚照笑着说道:“父皇放心,儿臣这一次不战场。”
太子殿下走了,得到这个消息的朝臣们都有些迟疑,这就走了?怎么走的这么快?我们这奏折刚写好啊!再说了,这五万大军出行,加上辅兵辎重,这都八万之数了,这粮草这么快就准备好了吗?如此草率的出兵可不好啊!
比起外面不明所以的大臣们,朝中的重臣知道的更清楚,比如内阁的三位大学士。
无论是内阁首辅大学士刘健,还是内阁次辅大学士谢迁,亦或者内阁大学士李东阳,三个人都知道,这一战根本就不是毫无准备,而是踏踏实实的准备了三年。从三年前太子练兵开始,陛下就开始为太子殿下做准备了,虽然这些朝臣们都不太清楚。
甚至连太子殿下都不清楚,但是三位内阁大学士很清楚,比如沿途的粮仓。
从京城一直到西北,沿路的城池里面修建了不少的常平仓,常平仓的作用大家都知道,是朝廷为了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
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仓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
常平仓是历朝历代都在做的,朝廷自然也不例外,前些年朝廷没钱,别说新建常平仓了,连维持原有的常平仓都做不到。
可是三年前,朝廷开始有钱了,陛下就将注意力放到了常平仓上面,新建了不少的常平仓,其中的七成都在京城到西北一线,这些粮仓现在可都是满的。其中存放着大量的粮食和草料,外人不知道,但是他们三个人却清楚地很。
这一看你就是军粮,为什么在京城到西北一线囤积军粮,还不是为了在西北作战,而且是大战。
联想到太子殿下在西北的大胜,以及联想到太子殿下在不断的练兵,答案自然就呼之欲出了。
三个人知道怎么回事,但是三个人也不可能反对,也不可能说出去,首先反对,陛下支持,太子殿下西北大胜,投入了那么多钱的,那么多的精力,陛下甚至让太子殿下统御京营,你反对能反对了?除了让陛下厌恶,毫无用处。
不止陛下,还有太子,除非你不想做这个官了,在说皇帝勤俭节约,太子恭敬守礼。
西北以五千对一万都打赢了,这次也很难不打赢,如果真的能重现太宗旧观,那自己就是中兴名臣。这种自信也很多也是来自太子殿下。首先是太子殿下的为人,谦逊恭谨,对武事造诣颇深,自己的弓马骑射就不说了,练兵也是常人所不及的。
另外自然就是西北一战了,太子殿下五千对一万,几乎尽歼火筛,在这样的情况下,对太子殿下自然就更有信心。
朝中的事情朱厚照并不担心,首先是老爹也不是什么无能的皇帝,其次是老爹提拔的三个内阁大学士,能力那都没的说,加上最老爹忠心耿耿,有他们三个坐镇,自然是无忧的。朱厚照这一次的目光全都集中在西北一战之上,不但要打,而且还要胜的漂亮。
从离开京城,朱厚照才感觉到老爹为自己准备了多少东西,各地填满的粮仓,准备好的粮草,随时都可以被调用。
大军一路吃过去,打完仗一路吃回来,剩下的还能够在运到前线去,这些粮草足够朱厚照在西北打到入冬,也就是可以整整打上一年。看着搬运粮草的士兵,朱厚照心里颇为感慨,父子同心,必然战无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