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还在等待李秘的答复,表面虽然波澜不惊,但内心却是忐忑不安,毕竟李秘的最终决定,干系到蜀营往后能不能从李秘身上得到足够的情报。
李秘其实也迟疑了很久,虽然他如今是名色指挥,手中权柄不算小,又结交了官场上不少人脉,皇帝也看重他,但李秘心里却非常清楚。
只要周瑜还在皇帝身边,他李秘就只能是棋子的命运,周瑜是何等样的人,皇帝虽然并不昏庸,可周瑜的危害,说不定比那些宦官还要可怕!
李秘一直想寻求力量来摆脱周瑜的操弄,也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更希望有人能制约周瑜,让他无法肆无忌惮胡作非为。
虽然魏营也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经历了李秘清洗苏州城内魏营细作,活捉程昱之后,魏营的报复必然是接踵而至。
但李秘对魏营的行事作风并不是很欣赏,魏营只是想将李秘当成棋子,李秘也无法认可魏营的所作所为,所以蜀营才是制约吴营的最佳选择!
想通了这个策略,李秘便朝徐庶道:“你在蜀营能做多大的主?拿多大的事?”
徐庶听闻此言,也有些诧异,但很快就醒悟过来,想必李秘的条件该是不低,这是在讨价还价,便朝李秘道。
“那就要看李大人具体想提甚么要求了。”
李秘得了这话,便朝徐庶道:“其实你们夫妇隐居在虎丘已经没太大的意义,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跟着我也同样如此,与其东躲西藏,不如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如何个做法?”蜀营的人素来低调,这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他们是不会贸然出手的。
眼下周瑜掌控大局,魏营夹缝求生,蜀营正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主动搅合进去是非明智之举。
徐庶乃是蜀营大军师,权柄自是够大,可对待这样的问题,他也不得不谨而慎之。
这房里虽然都是亲信,但自己名色指挥的身份,知道的人越少,自是越好。
所以李秘便将徐庶请到了内室,开门见山地朝他说道。
“周瑜是个有大野心的人,他高举庙堂之上,恣意妄为,漫说你蜀营和魏营忧虑,便是我也放心不下。”
“蜀营一直以来韬光养晦的策略也是没错,颇有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意思,然而大军师应该知道,策略没有好坏,坏的策略用在对的时间,也是好策略,好的策略用在错的时间,也只能适得其反,正所谓君子相时而动是也。”
“眼下吴营窃据朝堂,魏营自身难保,正是蜀营风云并起的最佳良机,若蜀营一味保存实力,便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了。”
“吴营势大,一时无两,魏营又有心报复,两虎相斗也确实必有一伤,但蜀营若等着坐收渔利,浪费了大好时机,却不是好的策略,若能够趁着双方焦灼之际,主动出击,将周瑜从庙堂上赶下来,这天下大势便该是要改写了。”
“你蜀营隐忍至今,可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厚积薄发么?难道大军师不认为这个爆发的时机已经到了么?”
“蜀营若继续积攒实力,确实能取得一些优势,但你需想到,周瑜站在皇帝身边,手里掌控着多少资源,即便分心去剿灭魏营,成长壮大的速度也绝对比蜀营要快。”
“若任由周瑜闹腾坐大,魏营被灭之后,再也无人牵制,周瑜的下一个目标,必然会是蜀营,与其让他逐个击破,为何不出手压制?”
“我知道你们不愿救魏营,但大军师不妨想一想,你们真的能够坐收渔利么?又能够收到甚么利益?”
“魏营被剿灭,对吴营的好处绝计是最大的,蜀营若是运气好,或许还能捡口剩汤来喝,但肉绝对会让吴营给叼走,吃了肉的吴营再来对付只能喝汤的蜀营,你们的胜算又有多少?”
李秘之所以能够有惊无险走到现在,就是得益于他超前的大局观,虽然群英会三方势力并没有出现在历史记载之中,但李秘的大局观却能够延伸到这上头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便说不上真知灼见,也比徐庶这种当局者要更加清楚一些。
“请李先生赐教。”徐庶听得李秘如此分析,也是恍然大悟,真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们厚积薄发,总想着积攒足够的力量,可他们到底低估了周瑜的扩张速度,有了皇帝陛下的支持,他们根本就等不到积攒厚实,就要面临最后一战!
他对周瑜知根知底,却看错了时势,认为魏营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没想过形势已经恶化到要进行最后决战的程度。
即便是最终决战,也是吴营和魏营的决战,他蜀营还是能够坐收渔利,但这个渔利对他们而言,价值已经不大了。
听得徐庶对自己的称呼从李大人变成了李先生,李秘也就有了底气,此时朝徐庶道。
“与其让吴营剿灭魏营,还不如从中作梗,给魏营留下一些种子,让魏营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就好了。”
“魏营若是半死不活,对蜀营自是没有致命的威胁,但破船还有三斤钉,魏营的人不断向吴营寻仇报复,便能够牵制吴营,蜀营次啊能获得生机,才有了与吴营进行最后一战的实力!”
“你跟着我确实能够隐藏身份,也能够从我这里推敲出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但大军师的目光也太过短浅了些,格局还不够大,眼前的蝇头小利,又岂能与大局相提并论。”
“想必大军师也该知道,我正在扶持袁可立等重归朝堂,他早先是苏州府推官,而后做了山西道的监察御史,今次我却有八成把握能让他起复为官,而大军师曾经做过漳州知府和福州知府,想要起复就更是容易了,大军师可明白我的意思?”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军师回归官场,才是最安全的策略,若大军师能够在朝中监控周瑜,你我里应外合,还愁找不到吴营的致命破绽?”
李秘如此一说,徐庶也陷入了陈思,过得许久才轻叹一声,抬起头来朝李秘道。
“人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是诚不欺我也,李先生对这天下形式格局分析精妙,颇有当年卧龙对策隆中,三分天下的风采,徐某人着实佩服!”
徐庶如此一说,便等于是认同李秘的提议了,李秘也是心头欢喜,因为他可不想群英会蜀营的人整天跟着自己,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徐庶。
“那么李先生认为接下来该如何做?”
听得此话,李秘也放心下来,朝徐庶道:“程昱眼下在你们手里,用来跟我做交易,实在是大材小用,不若这样好了,毛秋池是魏营的人,密谋拦截卫队,解救程昱,却因私怨,被提控案牍杨振帆虐杀,前任知府孙志孺洞玄识微,破获凶案,并从凶案上洞察先机,破获阴谋,而后联合总督府,顺藤摸瓜,一举驱散凶徒,保住程昱,总督用人不疑,命孙志孺协助押解,你看如何?”
徐庶听得李秘如此严密的计划,也是心潮澎湃,不过他到底是个冷静理智之人,此时摆了摆手,李秘道。
“这理由不错,不过徐某在知府任上耽于商务,对侦查凶案并无建树,说得太过反而不美,破获凶案的功劳,李先生实至名归,带上总督也无可厚非,只消够我说得过去便成。”
徐庶有功不抢,也是胸怀坦荡,不过李秘却也不想成为焦点,横竖皇帝陛下一定会知道他在次过程中的作用,这些个虚名,便是拿过来,也不好受用。
但徐庶却接着说道:“李先生也不必多虑,不是徐某不居功,而是足够进入朝堂就成,若是太张扬了,可就要引来周瑜的怀疑,反而适得其反。”
徐庶这等想法也是合情合理,李秘也就不再强求,伸出手掌来,与徐庶三击掌立下誓言,这桩协议也算是彻底拍板了。
李秘带着徐庶出来,便赶到总督府,说明了原有,当然了,李秘不可能将群英会的事情也说出来,说辞固然是他与徐庶准备好的那一套。
总督莫横栾听说程昱遭劫,正心急如焚,嘴角都起了一圈燎泡,正打算差人往虎丘把李秘给寻回来。
毕竟押解程昱可干系到他往后的前途,他又岂能不上心?
这燃眉之际,李秘却是带回来这么个好消息,他自然是欢天喜地,再听李秘和徐庶连他那份功劳也算了上去,更是心里舒坦,痛快答应了李秘的提议,让徐庶加入了队伍。
徐庶化名孙志孺,当过两任知府,却只有二十来岁,在官场上的风头也曾经是一时无两的,莫横栾也有印象,横竖已经提拔了袁可立一把,今次又是徐庶自己的功劳,顺水推舟的人情,他没道理不做,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这次危机也是有惊无险,莫横栾对李秘更是倚重,徐庶回到虎丘诗会,又传说李秘破案之能,文人们本对李秘不屑一顾,此番也是传出些小名气来。
加上理问所一下子死了两个官员,整个理问所便只剩下李秘当家作主,一时间官场上也是有些不小的热度。
莫横栾也是紧锣密鼓操持武举府试的事情,李秘和赵广陵仍旧养伤,理问所的差事全都压在李秘身上,也无暇练功,便是武举考试的日子来了,李秘的身子骨估计也无法恢复到能够参加考试,自然也就放宽了心态。
也亏得有索长生,秦凉玉几个的伤势也是恢复神速,李秘又叮咛索长生,一定要遏制厄玛努耳的阴邪心态,鸡毛蒜皮,虽然都是小事,却也繁复,不得省心。
不过李秘倒也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只觉着是眨眼间的功夫,二月已经到了末尾,湖泊与战船之类的设施,也终于是顺利完工,终于是要开始进入武举府试的流程了。
李秘其实也迟疑了很久,虽然他如今是名色指挥,手中权柄不算小,又结交了官场上不少人脉,皇帝也看重他,但李秘心里却非常清楚。
只要周瑜还在皇帝身边,他李秘就只能是棋子的命运,周瑜是何等样的人,皇帝虽然并不昏庸,可周瑜的危害,说不定比那些宦官还要可怕!
李秘一直想寻求力量来摆脱周瑜的操弄,也想为自己留条后路,更希望有人能制约周瑜,让他无法肆无忌惮胡作非为。
虽然魏营也能够做到这一点,而且经历了李秘清洗苏州城内魏营细作,活捉程昱之后,魏营的报复必然是接踵而至。
但李秘对魏营的行事作风并不是很欣赏,魏营只是想将李秘当成棋子,李秘也无法认可魏营的所作所为,所以蜀营才是制约吴营的最佳选择!
想通了这个策略,李秘便朝徐庶道:“你在蜀营能做多大的主?拿多大的事?”
徐庶听闻此言,也有些诧异,但很快就醒悟过来,想必李秘的条件该是不低,这是在讨价还价,便朝李秘道。
“那就要看李大人具体想提甚么要求了。”
李秘得了这话,便朝徐庶道:“其实你们夫妇隐居在虎丘已经没太大的意义,发挥不了更大的作用,跟着我也同样如此,与其东躲西藏,不如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如何个做法?”蜀营的人素来低调,这也是他们安身立命的根本,在没有绝对把握之前,他们是不会贸然出手的。
眼下周瑜掌控大局,魏营夹缝求生,蜀营正好坐山观虎斗,坐收渔人之利,主动搅合进去是非明智之举。
徐庶乃是蜀营大军师,权柄自是够大,可对待这样的问题,他也不得不谨而慎之。
这房里虽然都是亲信,但自己名色指挥的身份,知道的人越少,自是越好。
所以李秘便将徐庶请到了内室,开门见山地朝他说道。
“周瑜是个有大野心的人,他高举庙堂之上,恣意妄为,漫说你蜀营和魏营忧虑,便是我也放心不下。”
“蜀营一直以来韬光养晦的策略也是没错,颇有太祖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意思,然而大军师应该知道,策略没有好坏,坏的策略用在对的时间,也是好策略,好的策略用在错的时间,也只能适得其反,正所谓君子相时而动是也。”
“眼下吴营窃据朝堂,魏营自身难保,正是蜀营风云并起的最佳良机,若蜀营一味保存实力,便要错过这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了。”
“吴营势大,一时无两,魏营又有心报复,两虎相斗也确实必有一伤,但蜀营若等着坐收渔利,浪费了大好时机,却不是好的策略,若能够趁着双方焦灼之际,主动出击,将周瑜从庙堂上赶下来,这天下大势便该是要改写了。”
“你蜀营隐忍至今,可不就是为了有朝一日厚积薄发么?难道大军师不认为这个爆发的时机已经到了么?”
“蜀营若继续积攒实力,确实能取得一些优势,但你需想到,周瑜站在皇帝身边,手里掌控着多少资源,即便分心去剿灭魏营,成长壮大的速度也绝对比蜀营要快。”
“若任由周瑜闹腾坐大,魏营被灭之后,再也无人牵制,周瑜的下一个目标,必然会是蜀营,与其让他逐个击破,为何不出手压制?”
“我知道你们不愿救魏营,但大军师不妨想一想,你们真的能够坐收渔利么?又能够收到甚么利益?”
“魏营被剿灭,对吴营的好处绝计是最大的,蜀营若是运气好,或许还能捡口剩汤来喝,但肉绝对会让吴营给叼走,吃了肉的吴营再来对付只能喝汤的蜀营,你们的胜算又有多少?”
李秘之所以能够有惊无险走到现在,就是得益于他超前的大局观,虽然群英会三方势力并没有出现在历史记载之中,但李秘的大局观却能够延伸到这上头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便说不上真知灼见,也比徐庶这种当局者要更加清楚一些。
“请李先生赐教。”徐庶听得李秘如此分析,也是恍然大悟,真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
他们厚积薄发,总想着积攒足够的力量,可他们到底低估了周瑜的扩张速度,有了皇帝陛下的支持,他们根本就等不到积攒厚实,就要面临最后一战!
他对周瑜知根知底,却看错了时势,认为魏营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从没想过形势已经恶化到要进行最后决战的程度。
即便是最终决战,也是吴营和魏营的决战,他蜀营还是能够坐收渔利,但这个渔利对他们而言,价值已经不大了。
听得徐庶对自己的称呼从李大人变成了李先生,李秘也就有了底气,此时朝徐庶道。
“与其让吴营剿灭魏营,还不如从中作梗,给魏营留下一些种子,让魏营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就好了。”
“魏营若是半死不活,对蜀营自是没有致命的威胁,但破船还有三斤钉,魏营的人不断向吴营寻仇报复,便能够牵制吴营,蜀营次啊能获得生机,才有了与吴营进行最后一战的实力!”
“你跟着我确实能够隐藏身份,也能够从我这里推敲出不少有价值的情报,但大军师的目光也太过短浅了些,格局还不够大,眼前的蝇头小利,又岂能与大局相提并论。”
“想必大军师也该知道,我正在扶持袁可立等重归朝堂,他早先是苏州府推官,而后做了山西道的监察御史,今次我却有八成把握能让他起复为官,而大军师曾经做过漳州知府和福州知府,想要起复就更是容易了,大军师可明白我的意思?”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大军师回归官场,才是最安全的策略,若大军师能够在朝中监控周瑜,你我里应外合,还愁找不到吴营的致命破绽?”
李秘如此一说,徐庶也陷入了陈思,过得许久才轻叹一声,抬起头来朝李秘道。
“人常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也是诚不欺我也,李先生对这天下形式格局分析精妙,颇有当年卧龙对策隆中,三分天下的风采,徐某人着实佩服!”
徐庶如此一说,便等于是认同李秘的提议了,李秘也是心头欢喜,因为他可不想群英会蜀营的人整天跟着自己,而且还是大名鼎鼎的徐庶。
“那么李先生认为接下来该如何做?”
听得此话,李秘也放心下来,朝徐庶道:“程昱眼下在你们手里,用来跟我做交易,实在是大材小用,不若这样好了,毛秋池是魏营的人,密谋拦截卫队,解救程昱,却因私怨,被提控案牍杨振帆虐杀,前任知府孙志孺洞玄识微,破获凶案,并从凶案上洞察先机,破获阴谋,而后联合总督府,顺藤摸瓜,一举驱散凶徒,保住程昱,总督用人不疑,命孙志孺协助押解,你看如何?”
徐庶听得李秘如此严密的计划,也是心潮澎湃,不过他到底是个冷静理智之人,此时摆了摆手,李秘道。
“这理由不错,不过徐某在知府任上耽于商务,对侦查凶案并无建树,说得太过反而不美,破获凶案的功劳,李先生实至名归,带上总督也无可厚非,只消够我说得过去便成。”
徐庶有功不抢,也是胸怀坦荡,不过李秘却也不想成为焦点,横竖皇帝陛下一定会知道他在次过程中的作用,这些个虚名,便是拿过来,也不好受用。
但徐庶却接着说道:“李先生也不必多虑,不是徐某不居功,而是足够进入朝堂就成,若是太张扬了,可就要引来周瑜的怀疑,反而适得其反。”
徐庶这等想法也是合情合理,李秘也就不再强求,伸出手掌来,与徐庶三击掌立下誓言,这桩协议也算是彻底拍板了。
李秘带着徐庶出来,便赶到总督府,说明了原有,当然了,李秘不可能将群英会的事情也说出来,说辞固然是他与徐庶准备好的那一套。
总督莫横栾听说程昱遭劫,正心急如焚,嘴角都起了一圈燎泡,正打算差人往虎丘把李秘给寻回来。
毕竟押解程昱可干系到他往后的前途,他又岂能不上心?
这燃眉之际,李秘却是带回来这么个好消息,他自然是欢天喜地,再听李秘和徐庶连他那份功劳也算了上去,更是心里舒坦,痛快答应了李秘的提议,让徐庶加入了队伍。
徐庶化名孙志孺,当过两任知府,却只有二十来岁,在官场上的风头也曾经是一时无两的,莫横栾也有印象,横竖已经提拔了袁可立一把,今次又是徐庶自己的功劳,顺水推舟的人情,他没道理不做,这事儿也就这么定了下来。
这次危机也是有惊无险,莫横栾对李秘更是倚重,徐庶回到虎丘诗会,又传说李秘破案之能,文人们本对李秘不屑一顾,此番也是传出些小名气来。
加上理问所一下子死了两个官员,整个理问所便只剩下李秘当家作主,一时间官场上也是有些不小的热度。
莫横栾也是紧锣密鼓操持武举府试的事情,李秘和赵广陵仍旧养伤,理问所的差事全都压在李秘身上,也无暇练功,便是武举考试的日子来了,李秘的身子骨估计也无法恢复到能够参加考试,自然也就放宽了心态。
也亏得有索长生,秦凉玉几个的伤势也是恢复神速,李秘又叮咛索长生,一定要遏制厄玛努耳的阴邪心态,鸡毛蒜皮,虽然都是小事,却也繁复,不得省心。
不过李秘倒也渐渐习惯了这种生活节奏,只觉着是眨眼间的功夫,二月已经到了末尾,湖泊与战船之类的设施,也终于是顺利完工,终于是要开始进入武举府试的流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