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日子以来,轲比能率领二十万鲜卑骑兵呆在云中北边的草原上,期待着南边的好消息,但最后只等来了两个让他分外郁闷的坏消息。一是他派去的使者被陈楚下令斩了;二是袁绍和曹操的联军已经内哄,并州的危机已经解除。
轲比能恼火不已,怒骂了曹操和袁绍一个多时辰才平静下来。
不过愤怒归愤怒,无机可乘的轲比能只得灰溜溜地率领军队回草原深处。在撤军之时,轲比能深有感触地望了南方一眼。
―――――――――――――――――――――――――――――――――――――――
陈楚转危为安,这令许多人非常懊恼。卫仲道就是其中极具代表的一个。这一个多月以来,卫仲道都是在沮丧和愤怒中度过的,卫仲道写了很多诗,每一篇诗词中充溢的都是他对陈楚深入骨髓的恨。心上人蔡文姬同他渐行渐远,而大仇人陈楚眼看就要在联军的攻势下覆灭了,却突然转危为安。
就在卫仲道愤瞒的时候,王允突然来找到他。两人在房间内谈了很久,之后卫仲道脸上的愤瞒不见了,代之以阴狠之色。
随后不久,王允又开始向蔡邕难,这一次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以卫仲道为代表的一帮士族才子竟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站在了王允一边。
王允这一次难显然是做足了准备,他们绕开‘汉史’本身不谈,而节选‘汉史’中的一些批评皇帝的言语,以此为据要求朝廷治蔡邕大不敬之罪。王允扣下的这个帽子很大,所以虽然马日单等老臣极力从中调和,但局面却对蔡邕越来越不利。
无可奈何之下,蔡邕最终决定带着学生和家眷保护‘汉史’离开洛阳。蔡邕的目的地选在长安,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征北军控制下的长安局势稳定;二是汉献帝就在长安,这让蔡邕有一种归属感。
对于去长安的决定,蔡文姬是一百个愿意,原因不言自明。
在蔡邕离开洛阳的当天,马日单等老臣到送行。这些老臣并没有劝蔡邕留下来,原因很简单,以现在洛阳的情况,蔡邕不走不行啊!
在和这些老友话别后,蔡邕和学生家眷便踏上了西去的道路。
对于蔡邕的离开,王允并未阻止,卫仲道倒是想阻止,但他却找不到任何理由,最后只能远远地眼睁睁地看着蔡文姬和蔡邕一道离开了洛阳。
蔡邕被逼离开洛阳后,主导此事的王允赢得了崇高的威望,许多朝臣及世家都以王允马是瞻。
对此,王允心满意足的笑了。到此刻,许多人才明白过来,王允之所以对蔡邕不依不饶,原来就是想捞取政治资本。
蔡家虽然对离乡背井有些伤感,但当他们出了洛阳后,却不禁由衷地感到了一种轻松。这种轻松就如同一个扛着重物的路人终于卸下了肩上的负担。
不过蔡家轻松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出洛阳后不久,他们便不时地看到饿死在路旁的百姓。
蔡邕不禁感慨道:“天下纷争不断!最终倒霉的还是这些普通百姓啊!”
一旁的蔡母不禁叹了口气。
这时,蔡文姬说道:“只要大将军扫平天下诸侯!百姓们便能安居乐业了!”。蔡文姬这话明显在偏帮陈楚。
蔡邕和蔡母不禁对望了一眼,心有感触地苦笑着摇了摇头。
蔡邕一行人不急不徐地向西走着,渐渐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这些百姓大多都携家带口地往西边走着。
蔡邕不禁心中诧异,于是派学生去询问。
片刻之后,学生回来对蔡邕说:“老师,刚才学生已经问过了。据那些百姓说,他们这
是要到关中去。”
蔡邕不禁愣了一下,随即问道:“他们为什么要去关中呢?”
学生恭敬地回答道:“据说大将军陈楚在关中广施仁政,所以这些百姓便想到关中去生活。”
听到学生的回答,蔡邕露出微惊的神情。蔡邕根本就不知道陈楚在关中施行仁政的事,这也难怪,他这样一个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汉史’编纂事业的大文人根本就很少关心其它的事情。
蔡邕顿了顿,随即又问道:“即便陈楚施行仁政,百姓们也没有必要离乡背井吧!这样长途跋涉,真是何苦啊!”
学生叹了口气回答道:“老师有所不知,现在洛阳周围的许多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他们留在故土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出来碰碰运气!”
蔡邕大吃一惊,急声道:“这怎么可能?你莫不是道听途说吧!”
“学生哪敢欺瞒老师!洛阳周围的农村百姓们根本就吃不上饭!袁绍虽出生名门,但却不思体恤百姓,反而对百姓巧取豪夺;朝中大臣只会空言,只知道相互攻讦,况且也无能力改变目前的状况!”学生一脸激愤地说道。
蔡邕不禁露出尴尬之色,因为这个学生的一番话把他这个老师也给骂进去了,蔡邕自己不正是那只会空言的大臣吗?
学生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话一落便一脸惶恐地跪在蔡邕面前请罪道:“学生失言,请老师责罚!”
蔡邕却并没有生气。蔡邕连忙将学生扶起,一脸感慨地说道:“你说得好啊!我能有你这样的学生真是今生无憾了!”
学生唯唯诺诺,不敢再乱说什么了!
蔡邕一行人正行间,突然道旁的一个老人昏倒在地,老人身边一个**岁的小女孩顿时哭喊起来:“爷爷!爷爷!……”
蔡邕见状,于是连忙下车来到那老人身旁,这时,老人周围已经围了十几个人了,其中一个气质非凡的年轻人将老人扶起靠在一截木桩上。
“这老人家怎么了?”蔡邕问道。
年轻人看了一眼蔡邕,眼神中露出微讶的神情。因为他看得出蔡邕是一个有身份的贵人,他有些吃惊像这样的人竟然会出现在这里。不过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其他百姓那样对蔡邕流露出敬畏的神情,他的神情很淡然。
“他没有大碍!只是饿昏过去罢了!”年轻人叹了口气说道。
蔡邕点了点头,随即叫身边的学生去取食物。
片刻之后,学生将食物取来了,蔡邕接过,随即蹲下准备给那老人喂食物。然而这时问题来了,蔡邕哪里会服侍人啊,于是愣在当场。
年轻人看出了蔡邕的窘态,于是说道:“还是我来吧!”
蔡邕有些不好意思地将食物和水交给了年轻人。
年轻人接过食物,不由自主地咽了口口水。年轻人细心地将食物给老人喂了下去,片刻之后,老人悠悠醒转过来。
周围百姓见状,均露出了由衷的喜色。
“爷爷!爷爷!”,小女孩扑进老人的怀中,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这时,那年轻人站起来,将剩下的食物递还给蔡邕。蔡邕不禁双眼一亮,这个年轻人显然也已经饿极,但却丝毫不欲占人便宜,如此品格真是难得啊!
蔡邕接过食物,然后交给那老人,老人心中感动不已,当即带着孙女朝蔡邕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
蔡邕扶起老人。他见老人带着一个孩童孤苦无依,于是对老人道:“老人家若不嫌弃,今后便跟着我如何?”
老人不禁大喜,当即又牵着孙女朝蔡邕跪下。老人大喜倒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膝下这个父母早亡的可怜孙女终于可以不用再跟着自己受
苦了。
蔡邕让学生将老人和他的孙女带下去,然后朝那个年轻人抱拳道:“我乃蔡邕,不知这位小哥如何称呼?
听到蔡邕自报家门,年轻人立刻露出一丝惊诧之色,随即又恍然地点了点头。
年轻人朝蔡邕回礼道:“我叫司马懿,只是一无名之辈!”。他竟然是司马懿!如果陈楚在此一定会惊叫起来:我靠!司马懿怎么这么大了?!
轲比能恼火不已,怒骂了曹操和袁绍一个多时辰才平静下来。
不过愤怒归愤怒,无机可乘的轲比能只得灰溜溜地率领军队回草原深处。在撤军之时,轲比能深有感触地望了南方一眼。
―――――――――――――――――――――――――――――――――――――――
陈楚转危为安,这令许多人非常懊恼。卫仲道就是其中极具代表的一个。这一个多月以来,卫仲道都是在沮丧和愤怒中度过的,卫仲道写了很多诗,每一篇诗词中充溢的都是他对陈楚深入骨髓的恨。心上人蔡文姬同他渐行渐远,而大仇人陈楚眼看就要在联军的攻势下覆灭了,却突然转危为安。
就在卫仲道愤瞒的时候,王允突然来找到他。两人在房间内谈了很久,之后卫仲道脸上的愤瞒不见了,代之以阴狠之色。
随后不久,王允又开始向蔡邕难,这一次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以卫仲道为代表的一帮士族才子竟然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站在了王允一边。
王允这一次难显然是做足了准备,他们绕开‘汉史’本身不谈,而节选‘汉史’中的一些批评皇帝的言语,以此为据要求朝廷治蔡邕大不敬之罪。王允扣下的这个帽子很大,所以虽然马日单等老臣极力从中调和,但局面却对蔡邕越来越不利。
无可奈何之下,蔡邕最终决定带着学生和家眷保护‘汉史’离开洛阳。蔡邕的目的地选在长安,原因有二,一是因为征北军控制下的长安局势稳定;二是汉献帝就在长安,这让蔡邕有一种归属感。
对于去长安的决定,蔡文姬是一百个愿意,原因不言自明。
在蔡邕离开洛阳的当天,马日单等老臣到送行。这些老臣并没有劝蔡邕留下来,原因很简单,以现在洛阳的情况,蔡邕不走不行啊!
在和这些老友话别后,蔡邕和学生家眷便踏上了西去的道路。
对于蔡邕的离开,王允并未阻止,卫仲道倒是想阻止,但他却找不到任何理由,最后只能远远地眼睁睁地看着蔡文姬和蔡邕一道离开了洛阳。
蔡邕被逼离开洛阳后,主导此事的王允赢得了崇高的威望,许多朝臣及世家都以王允马是瞻。
对此,王允心满意足的笑了。到此刻,许多人才明白过来,王允之所以对蔡邕不依不饶,原来就是想捞取政治资本。
蔡家虽然对离乡背井有些伤感,但当他们出了洛阳后,却不禁由衷地感到了一种轻松。这种轻松就如同一个扛着重物的路人终于卸下了肩上的负担。
不过蔡家轻松的情绪并没有持续多久。出洛阳后不久,他们便不时地看到饿死在路旁的百姓。
蔡邕不禁感慨道:“天下纷争不断!最终倒霉的还是这些普通百姓啊!”
一旁的蔡母不禁叹了口气。
这时,蔡文姬说道:“只要大将军扫平天下诸侯!百姓们便能安居乐业了!”。蔡文姬这话明显在偏帮陈楚。
蔡邕和蔡母不禁对望了一眼,心有感触地苦笑着摇了摇头。
蔡邕一行人不急不徐地向西走着,渐渐地看到越来越多的百姓。这些百姓大多都携家带口地往西边走着。
蔡邕不禁心中诧异,于是派学生去询问。
片刻之后,学生回来对蔡邕说:“老师,刚才学生已经问过了。据那些百姓说,他们这
是要到关中去。”
蔡邕不禁愣了一下,随即问道:“他们为什么要去关中呢?”
学生恭敬地回答道:“据说大将军陈楚在关中广施仁政,所以这些百姓便想到关中去生活。”
听到学生的回答,蔡邕露出微惊的神情。蔡邕根本就不知道陈楚在关中施行仁政的事,这也难怪,他这样一个全副身心都投入到‘汉史’编纂事业的大文人根本就很少关心其它的事情。
蔡邕顿了顿,随即又问道:“即便陈楚施行仁政,百姓们也没有必要离乡背井吧!这样长途跋涉,真是何苦啊!”
学生叹了口气回答道:“老师有所不知,现在洛阳周围的许多百姓都活不下去了!他们留在故土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出来碰碰运气!”
蔡邕大吃一惊,急声道:“这怎么可能?你莫不是道听途说吧!”
“学生哪敢欺瞒老师!洛阳周围的农村百姓们根本就吃不上饭!袁绍虽出生名门,但却不思体恤百姓,反而对百姓巧取豪夺;朝中大臣只会空言,只知道相互攻讦,况且也无能力改变目前的状况!”学生一脸激愤地说道。
蔡邕不禁露出尴尬之色,因为这个学生的一番话把他这个老师也给骂进去了,蔡邕自己不正是那只会空言的大臣吗?
学生似乎也意识到了这一点,话一落便一脸惶恐地跪在蔡邕面前请罪道:“学生失言,请老师责罚!”
蔡邕却并没有生气。蔡邕连忙将学生扶起,一脸感慨地说道:“你说得好啊!我能有你这样的学生真是今生无憾了!”
学生唯唯诺诺,不敢再乱说什么了!
蔡邕一行人正行间,突然道旁的一个老人昏倒在地,老人身边一个**岁的小女孩顿时哭喊起来:“爷爷!爷爷!……”
蔡邕见状,于是连忙下车来到那老人身旁,这时,老人周围已经围了十几个人了,其中一个气质非凡的年轻人将老人扶起靠在一截木桩上。
“这老人家怎么了?”蔡邕问道。
年轻人看了一眼蔡邕,眼神中露出微讶的神情。因为他看得出蔡邕是一个有身份的贵人,他有些吃惊像这样的人竟然会出现在这里。不过这个年轻人并没有像其他百姓那样对蔡邕流露出敬畏的神情,他的神情很淡然。
“他没有大碍!只是饿昏过去罢了!”年轻人叹了口气说道。
蔡邕点了点头,随即叫身边的学生去取食物。
片刻之后,学生将食物取来了,蔡邕接过,随即蹲下准备给那老人喂食物。然而这时问题来了,蔡邕哪里会服侍人啊,于是愣在当场。
年轻人看出了蔡邕的窘态,于是说道:“还是我来吧!”
蔡邕有些不好意思地将食物和水交给了年轻人。
年轻人接过食物,不由自主地咽了口口水。年轻人细心地将食物给老人喂了下去,片刻之后,老人悠悠醒转过来。
周围百姓见状,均露出了由衷的喜色。
“爷爷!爷爷!”,小女孩扑进老人的怀中,露出了欢快的笑容。
这时,那年轻人站起来,将剩下的食物递还给蔡邕。蔡邕不禁双眼一亮,这个年轻人显然也已经饿极,但却丝毫不欲占人便宜,如此品格真是难得啊!
蔡邕接过食物,然后交给那老人,老人心中感动不已,当即带着孙女朝蔡邕重重地叩了三个响头。
蔡邕扶起老人。他见老人带着一个孩童孤苦无依,于是对老人道:“老人家若不嫌弃,今后便跟着我如何?”
老人不禁大喜,当即又牵着孙女朝蔡邕跪下。老人大喜倒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膝下这个父母早亡的可怜孙女终于可以不用再跟着自己受
苦了。
蔡邕让学生将老人和他的孙女带下去,然后朝那个年轻人抱拳道:“我乃蔡邕,不知这位小哥如何称呼?
听到蔡邕自报家门,年轻人立刻露出一丝惊诧之色,随即又恍然地点了点头。
年轻人朝蔡邕回礼道:“我叫司马懿,只是一无名之辈!”。他竟然是司马懿!如果陈楚在此一定会惊叫起来:我靠!司马懿怎么这么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