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说,这件事情和幽州豪强大族们接到了郭鹏的讨袁檄文差不多是同时发生的事情。
袁绍这边得到了郭鹏北伐的消息,那边豪强们就接到了郭鹏的讨袁檄文。
这讨袁檄文看的幽州的豪强大族们直冒冷汗,额头上是冷汗,背后也被冷汗浸湿了。
杀人诛心,不外如是。
太狠了。
袁绍简直就成了一个必须要被讨伐掉的叛逆之徒了。
袁绍当然也在慌乱之中。
不过当他看到了被审配提前送来的家眷的时候,就狠狠的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还有反攻的机会。
结果等袁绍亲眼看到了讨袁檄文之后,那表情……
怎么说呢?
大概就是眼睛瞪的老大,脸色涨得通红,不停的喘着粗气,等看完这份讨袁檄文之后,袁绍眼一翻,就晕了过去,手下们一片慌乱。
好容易安顿好了袁绍,手下们也开始传阅这份讨袁檄文,算是明白了袁绍为什么会那么生气。
别说袁绍生气了,就算是他们,看到这封讨袁檄文,也是冷汗直冒。
这篇檄文不仅痛骂袁绍,揭露袁绍的丑事,而且文笔还特别好,行文极其华丽,就给人一种唱着美妙的歌儿就把袁绍干的丑事给唱出来的感觉。
守孝的时候暗中举办宴会大吃大喝,讨董的时候暗中联合董卓,坑害盟友,不承认皇帝,阴谋废立帝王,完全是一个为了权势无恶不作的野心家。
这是他们所跟随的将军吗?
虽然知道这是来自对手的政治攻势和政治污蔑,但是仔细想想,这些事情难道不是袁绍自己做过的事情吗?
郭鹏不过是用华丽的词藻生动形象的描述了一下袁绍干过的丑事,然后延伸推断了一下袁绍的所作所为和心理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袁绍没有做过这些事情,郭鹏还怎么污蔑他呢?
那么很显而易见的就是,这些事情的确是袁绍做了,然后才能被郭鹏拿来做攻击他名望的材料。
这种手法很常见,从古至今屡见不鲜,但是能做的好的做得天衣无缝的,并不多。
真实的谎言是最能欺骗人的。
用最真实的案例混淆视听,在叙述事实的时候偷换概念,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目的结论,以此煽动情绪,这就叫做真实的谎言。
大部分人都无法找到其中偷换概念的痕迹。
因为这类文章往往写的煽动性十足,一口气读下来毫无阻碍十分通常,根本不觉得思维已经落入了对方的圈套。
就比如袁绍不承认献帝,还要拥立其他刘姓子孙做皇帝,郭鹏以此得出结论,说袁绍有不臣之心,是反贼,因此自己动兵讨伐他就是正义的。
乍一看上去毫无违和感,甚至觉得郭鹏说的是对的。
但是这些事情有必然的联系吗?
袁绍真的要造反做皇帝?郭某人真的是正义的?
未必。
所谓真实的谎言,就是用这种巧妙的联系,偷换概念,引导情绪,把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自己希望大家达成的结论偷偷的不着痕迹的联系到一起,以此达成自己的目的。
在郭某人的精神指引下,辅以陈琳那足以把死人骂活的文采,足以让绝大部分人都找不到这种手法的漏洞,虽然有聪明人一定可以发现。
但是谣言止于智者,也仅仅只是智者。
这个世界,永远是智者少,庸人多,不用骗过聪明人,只要能骗过庸人就够了。
袁绍麾下自然也不例外。
许攸逢纪沮授之流当然对这种檄文不屑一顾,他们自己也是参与者,争霸的道理一清二楚。
但不是每个人都一清二楚的。
其他识字的人们可就没有那么聪明了,被这篇檄文唬的一愣一愣的,军心大动,心里不断的猜测自己是不是真的在造反。
要不是审配十分聪明的把袁绍麾下主要官员的家眷全部打包送到了北边来,估计袁绍集团现在差不多已经要崩溃了。
但是即是如此,审配也没能把袁绍麾下军队的家眷们送来,以至于很多士卒的家人都在冀州南部,处在郭鹏的兵锋威胁之下,结果官员武将们没有先乱起来,士卒们乱了。
谣言开始在军中传播,说他们的家人都被郭鹏抓住了,他们要是敢战斗的话就会失去家人。
要命了。
几乎是从七月初五,这个消息散播出来开始,袁绍军中就不断的开始出现逃兵。
袁绍召集麾下文武经济商议对策的时候,逃兵还在不断的出现,逼的袁绍下了必杀令,谁发现逃兵都可以杀掉,以此震慑逃兵。
逃兵还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郭鹏。
袁绍整个人都有点不好,见到家人之后,精神稍微转好,但是依然觉得非常的不妙。
郭鹏的进军让他难以适应,他根本就没有做好郭鹏现在就出兵北上的准备。
别说袁绍了,他麾下的文武们也都不认为刚刚经历吕布战乱的郭鹏有在一年之内重启战争的能力,所以才打算在这个间歇期赶快消灭掉公孙瓒稳定后方,然后回过头来和郭鹏对峙。
结果公孙瓒是消灭了,但是郭鹏也来了。
谁能相信呢?
哦,好像有一个。
田丰。
现在正在邺城大牢里。
许攸,逢纪,荀谌,沮授,等等等等谋士们都对此感到十分的尴尬和不妙。
袁绍红着脸痛斥了他们一顿,尤其是把许攸和逢纪拎出来狠狠的责骂,骂了半个多时辰,摔了不计其数的竹简毛笔和砚台,才堪堪冷静下来。
“现在好了,已经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说吧,该怎么办,你们都说说看,我该怎么办!”
袁绍怒气勃勃的看着谋士们。
谋士们面面相觑,心中也是尴尬和不可置信的情绪交织着。
郭鹏怎么就能动员那么多军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开战了呢?
他隐藏了实力吗?他隐藏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他们突然感觉自己好像低估了这个占据青兖二州的敌人了。
其实他们都错了,不是他们低估了郭某人,而是郭某人主动跳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外。
他们之间并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来看待。
他们的势力集团本身就不是一种标准,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拿袁绍自己的动员潜力和郭鹏的动员潜力来比较,本身也是不恰当的。
所以许攸就觉得郭鹏一定是在强撑,想着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趁这个机会打击袁绍,目光不可谓不短浅。
逢纪一看许攸牵头,立刻也这样说,说郭鹏是在强撑战争,其实已经非常缺乏军力和粮草,但还是强撑着要出战,所以根本无需担心。
只要回身一击,就能击溃郭鹏缺乏粮草的军队,就能获得全胜,说不定还能顺势而下夺取兖州,断郭鹏一臂。
荀谌也立刻帮腔,沮授为了冀州,也只好附和他们的说法。
于是一群谋士前所未有的团结,硬生生把郭鹏的优势说成了袁绍的巨大优势。
袁绍这边得到了郭鹏北伐的消息,那边豪强们就接到了郭鹏的讨袁檄文。
这讨袁檄文看的幽州的豪强大族们直冒冷汗,额头上是冷汗,背后也被冷汗浸湿了。
杀人诛心,不外如是。
太狠了。
袁绍简直就成了一个必须要被讨伐掉的叛逆之徒了。
袁绍当然也在慌乱之中。
不过当他看到了被审配提前送来的家眷的时候,就狠狠的松了一口气,觉得自己还有反攻的机会。
结果等袁绍亲眼看到了讨袁檄文之后,那表情……
怎么说呢?
大概就是眼睛瞪的老大,脸色涨得通红,不停的喘着粗气,等看完这份讨袁檄文之后,袁绍眼一翻,就晕了过去,手下们一片慌乱。
好容易安顿好了袁绍,手下们也开始传阅这份讨袁檄文,算是明白了袁绍为什么会那么生气。
别说袁绍生气了,就算是他们,看到这封讨袁檄文,也是冷汗直冒。
这篇檄文不仅痛骂袁绍,揭露袁绍的丑事,而且文笔还特别好,行文极其华丽,就给人一种唱着美妙的歌儿就把袁绍干的丑事给唱出来的感觉。
守孝的时候暗中举办宴会大吃大喝,讨董的时候暗中联合董卓,坑害盟友,不承认皇帝,阴谋废立帝王,完全是一个为了权势无恶不作的野心家。
这是他们所跟随的将军吗?
虽然知道这是来自对手的政治攻势和政治污蔑,但是仔细想想,这些事情难道不是袁绍自己做过的事情吗?
郭鹏不过是用华丽的词藻生动形象的描述了一下袁绍干过的丑事,然后延伸推断了一下袁绍的所作所为和心理活动,得出自己的结论,如果袁绍没有做过这些事情,郭鹏还怎么污蔑他呢?
那么很显而易见的就是,这些事情的确是袁绍做了,然后才能被郭鹏拿来做攻击他名望的材料。
这种手法很常见,从古至今屡见不鲜,但是能做的好的做得天衣无缝的,并不多。
真实的谎言是最能欺骗人的。
用最真实的案例混淆视听,在叙述事实的时候偷换概念,从而得到属于自己的目的结论,以此煽动情绪,这就叫做真实的谎言。
大部分人都无法找到其中偷换概念的痕迹。
因为这类文章往往写的煽动性十足,一口气读下来毫无阻碍十分通常,根本不觉得思维已经落入了对方的圈套。
就比如袁绍不承认献帝,还要拥立其他刘姓子孙做皇帝,郭鹏以此得出结论,说袁绍有不臣之心,是反贼,因此自己动兵讨伐他就是正义的。
乍一看上去毫无违和感,甚至觉得郭鹏说的是对的。
但是这些事情有必然的联系吗?
袁绍真的要造反做皇帝?郭某人真的是正义的?
未必。
所谓真实的谎言,就是用这种巧妙的联系,偷换概念,引导情绪,把真实发生的事情和自己希望大家达成的结论偷偷的不着痕迹的联系到一起,以此达成自己的目的。
在郭某人的精神指引下,辅以陈琳那足以把死人骂活的文采,足以让绝大部分人都找不到这种手法的漏洞,虽然有聪明人一定可以发现。
但是谣言止于智者,也仅仅只是智者。
这个世界,永远是智者少,庸人多,不用骗过聪明人,只要能骗过庸人就够了。
袁绍麾下自然也不例外。
许攸逢纪沮授之流当然对这种檄文不屑一顾,他们自己也是参与者,争霸的道理一清二楚。
但不是每个人都一清二楚的。
其他识字的人们可就没有那么聪明了,被这篇檄文唬的一愣一愣的,军心大动,心里不断的猜测自己是不是真的在造反。
要不是审配十分聪明的把袁绍麾下主要官员的家眷全部打包送到了北边来,估计袁绍集团现在差不多已经要崩溃了。
但是即是如此,审配也没能把袁绍麾下军队的家眷们送来,以至于很多士卒的家人都在冀州南部,处在郭鹏的兵锋威胁之下,结果官员武将们没有先乱起来,士卒们乱了。
谣言开始在军中传播,说他们的家人都被郭鹏抓住了,他们要是敢战斗的话就会失去家人。
要命了。
几乎是从七月初五,这个消息散播出来开始,袁绍军中就不断的开始出现逃兵。
袁绍召集麾下文武经济商议对策的时候,逃兵还在不断的出现,逼的袁绍下了必杀令,谁发现逃兵都可以杀掉,以此震慑逃兵。
逃兵还不是大问题,大问题是郭鹏。
袁绍整个人都有点不好,见到家人之后,精神稍微转好,但是依然觉得非常的不妙。
郭鹏的进军让他难以适应,他根本就没有做好郭鹏现在就出兵北上的准备。
别说袁绍了,他麾下的文武们也都不认为刚刚经历吕布战乱的郭鹏有在一年之内重启战争的能力,所以才打算在这个间歇期赶快消灭掉公孙瓒稳定后方,然后回过头来和郭鹏对峙。
结果公孙瓒是消灭了,但是郭鹏也来了。
谁能相信呢?
哦,好像有一个。
田丰。
现在正在邺城大牢里。
许攸,逢纪,荀谌,沮授,等等等等谋士们都对此感到十分的尴尬和不妙。
袁绍红着脸痛斥了他们一顿,尤其是把许攸和逢纪拎出来狠狠的责骂,骂了半个多时辰,摔了不计其数的竹简毛笔和砚台,才堪堪冷静下来。
“现在好了,已经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说吧,该怎么办,你们都说说看,我该怎么办!”
袁绍怒气勃勃的看着谋士们。
谋士们面面相觑,心中也是尴尬和不可置信的情绪交织着。
郭鹏怎么就能动员那么多军队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开战了呢?
他隐藏了实力吗?他隐藏的实力到底有多强?
他们突然感觉自己好像低估了这个占据青兖二州的敌人了。
其实他们都错了,不是他们低估了郭某人,而是郭某人主动跳出了他们的理解范围之外。
他们之间并不能用同一种标准来看待。
他们的势力集团本身就不是一种标准,不是一个概念。
所以拿袁绍自己的动员潜力和郭鹏的动员潜力来比较,本身也是不恰当的。
所以许攸就觉得郭鹏一定是在强撑,想着不能错过这个机会,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趁这个机会打击袁绍,目光不可谓不短浅。
逢纪一看许攸牵头,立刻也这样说,说郭鹏是在强撑战争,其实已经非常缺乏军力和粮草,但还是强撑着要出战,所以根本无需担心。
只要回身一击,就能击溃郭鹏缺乏粮草的军队,就能获得全胜,说不定还能顺势而下夺取兖州,断郭鹏一臂。
荀谌也立刻帮腔,沮授为了冀州,也只好附和他们的说法。
于是一群谋士前所未有的团结,硬生生把郭鹏的优势说成了袁绍的巨大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