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规定,内阁首辅为两千石职位,内阁次辅和群辅为一千五百石,内阁阁员则为一千石。
内阁官员的品秩普遍不高,相比于他们的权力来说,甚至可以说很低。
连掌握重权的内阁首辅都还没有九部尚书的两千五百石的品秩高。
作为首脑的首辅掌握很重要的权力,但是级别也就是地方郡守的级别,这是典型的位卑权重,和司隶校尉是一个级别。
内阁成为正式部门的过程,也是尚书台权力不断衰减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之中,内阁成为了皇权的拱卫,很好的为郭鹏夺取尚书台实权建立了渠道。
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内阁对接尚书台部门直接办理,从而绕开尚书令和尚书仆射,间接的架空了尚书令和尚书仆射。
于是内阁群辅制度也渐渐成熟。
哪个辅臣对接哪个尚书台办事部门,专门负责协助皇帝办理哪方面的事务并且跑腿,也都是在这一过程之中逐渐成为规定章程。
到尚书台彻底名存实亡,内阁也发展成为了正常的权力机关。
首辅曹操纵览全局,还掌握审计之权,次辅则主要负责内阁的日常运作。
群辅则有七人或者八人,亦或者六人,负责和各个办事部门对接办事,并且随时接受皇帝的问询,负责帮助皇帝处理特定的事务,减轻皇帝的负担。
在这一过程之中,在皇权膨胀的过程之中,内阁的权势也在不断的扩张。
内阁首辅是皇帝的亲信官职,随时都能见到皇帝,随时都要准备着被皇帝召见,平常皇帝出巡办事,内阁首辅必然同行。
内阁次辅和群辅也渐渐有跟上的趋势,分别掌握很重要的权力。
虽然这些并不是明文规定的,可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却掌握在手。
因此,在尚书台彻底名存实亡的当下,内阁的权势变得非常庞大。
中央的地方的奏本直接送给皇帝,但是会有专人为皇帝把奏本分类处理,由皇帝亲自决定,某些事情皇帝亲自处理,某些事情就交给内阁来处理。
和尚书台存在的时候不一样,尚书台是在体制内,可以光明正大的顺顺当当的没有阻碍的分走皇帝的权力。
很多事情就是尚书台决定而不是皇帝决定,这是正式确定的规制。
除非皇帝和尚书台意见相左。
但是,那也是需要皇帝能真正了解那些事情。
有不少事情从发生到结束,皇帝都不知道,都是尚书台处理掉了,是否符合皇帝的心意,那郭某人也不清楚。
所以这让郭某人感到不愉快。
轮到内阁,内阁本身不具备代替皇帝处理政务的资格,是皇帝有要求,内阁照做。
制度上来说,内阁的地位是远远不如尚书台的,内阁首辅的身份地位也是远远不如尚书令的。
只要皇帝不高兴,这个权力可以剥夺。
可是谁要真的因此看低内阁首辅和内阁纯粹是脑子不好。
曹操本人不仅是内阁首辅,还是皇帝亲属,更掌握审计之权,可谓是权势滔天。
别看他的品秩只有两千石,但是两千五百石的九部尚书在曹操面前都要小心的赔笑脸,不敢真的端着品秩很高的架子。
这也是当时曹仁为曹氏感到忧虑的直接原因。
尚书台掌握那么大的权力,一样被皇帝连消带打的夺走了实权,实际上的宰相程昱成了一个花瓶。
现在,尚书台的权势转移到了内阁,内阁首辅被人们看作是实际上的宰相,这难道不是又一次的轮回?
上一次倒霉的是尚书台,这一次万一就是内阁呢?
怀着如此的忧虑,曹仁主动退休,缩减了曹氏家族在魏帝**政系统内的权势,减少了郭鹏的猜忌,于是才让曹氏在之前的纳税风波中有惊无险的度过。
尽管曹洪是真的很惨,被强行清丈土地,然后强行索要税收,光荣升级为纳税大户,整个人都不好了。
可尽管如此,曹操这个【实际上的宰相】的名头一天不拿掉,一天就很危险。
郭鹏是什么人,能允许相权妨碍到皇权的运行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内阁的正式确立,这个位卑权重的基本原则还是遵循的,曹操的品秩也就两千石,且内阁所有阁员的正式职务都是【皇帝顾问】。
他们就是一群顾问,一群有品级的顾问,而不是什么正式官员。
内阁别看现在根据实际事物划分出了首辅次辅群辅,针对不同的尚书台部门分别对接,实际上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职务,是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失去实权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规则。
而不是真正的正式职务。
没有正式的职务说明,说皇帝让某个辅臣正式对接某个部门,为皇帝分担压力什么的,没有,全是自发形成的变成惯例。
相当于这是一群临时工,在临时办公。
收拾临时工就比收拾正式工要简单的多了。
对付内阁也远比对付尚书台要简单。
给他们品秩是为了拉拢人心,让这群工具人老老实实干活儿,但是不能给他们正式的职权,不能规划他们正式的职务,否则就要出问题。
内阁阁员一旦有了正式职权,就会自动发展为下一个尚书台,真正威胁到皇帝的权势。
到那个时候内阁首辅就是真正的没有宰相名头的宰相了,还是掌握审计之权的宰相,何其要命。
尽管如此,在程昱大展威风的时候,针对内阁的权势逐渐增长这一事实,郭鹏也感觉到了些许的忧虑。
内阁已经是正式部门,在未来运行的过程之中,权势不断增长那是自然而然的,自己活着的时候不会太明显,自己死了以后就不好说了。
他想到了自己能顺利掌控内阁的局势,能控制内阁里的方方面面,但是后代君主就不一定了。
内阁搞不好能一转攻势反客为主,从而侵夺皇权,就和明朝的内阁一样。
张居正权倾六部,各部尚书俯首称是。
没有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皇帝大权独揽,所以事务繁忙,于是必须要有得力助手帮忙分担,否则迟早累死,因此内阁必须存在。
但是如果继续任由内阁担任这个角色,让内阁和九部尚书对接,迟早,内阁还是要成为下一个尚书台。
两三代君王之后,阁老、大学士这些称号还是会诞生,内阁的权势会不断扩大。
虽然一样需要仰仗皇权,但是……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
内阁官员的品秩普遍不高,相比于他们的权力来说,甚至可以说很低。
连掌握重权的内阁首辅都还没有九部尚书的两千五百石的品秩高。
作为首脑的首辅掌握很重要的权力,但是级别也就是地方郡守的级别,这是典型的位卑权重,和司隶校尉是一个级别。
内阁成为正式部门的过程,也是尚书台权力不断衰减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之中,内阁成为了皇权的拱卫,很好的为郭鹏夺取尚书台实权建立了渠道。
很多事情都是通过内阁对接尚书台部门直接办理,从而绕开尚书令和尚书仆射,间接的架空了尚书令和尚书仆射。
于是内阁群辅制度也渐渐成熟。
哪个辅臣对接哪个尚书台办事部门,专门负责协助皇帝办理哪方面的事务并且跑腿,也都是在这一过程之中逐渐成为规定章程。
到尚书台彻底名存实亡,内阁也发展成为了正常的权力机关。
首辅曹操纵览全局,还掌握审计之权,次辅则主要负责内阁的日常运作。
群辅则有七人或者八人,亦或者六人,负责和各个办事部门对接办事,并且随时接受皇帝的问询,负责帮助皇帝处理特定的事务,减轻皇帝的负担。
在这一过程之中,在皇权膨胀的过程之中,内阁的权势也在不断的扩张。
内阁首辅是皇帝的亲信官职,随时都能见到皇帝,随时都要准备着被皇帝召见,平常皇帝出巡办事,内阁首辅必然同行。
内阁次辅和群辅也渐渐有跟上的趋势,分别掌握很重要的权力。
虽然这些并不是明文规定的,可是实实在在的权力却掌握在手。
因此,在尚书台彻底名存实亡的当下,内阁的权势变得非常庞大。
中央的地方的奏本直接送给皇帝,但是会有专人为皇帝把奏本分类处理,由皇帝亲自决定,某些事情皇帝亲自处理,某些事情就交给内阁来处理。
和尚书台存在的时候不一样,尚书台是在体制内,可以光明正大的顺顺当当的没有阻碍的分走皇帝的权力。
很多事情就是尚书台决定而不是皇帝决定,这是正式确定的规制。
除非皇帝和尚书台意见相左。
但是,那也是需要皇帝能真正了解那些事情。
有不少事情从发生到结束,皇帝都不知道,都是尚书台处理掉了,是否符合皇帝的心意,那郭某人也不清楚。
所以这让郭某人感到不愉快。
轮到内阁,内阁本身不具备代替皇帝处理政务的资格,是皇帝有要求,内阁照做。
制度上来说,内阁的地位是远远不如尚书台的,内阁首辅的身份地位也是远远不如尚书令的。
只要皇帝不高兴,这个权力可以剥夺。
可是谁要真的因此看低内阁首辅和内阁纯粹是脑子不好。
曹操本人不仅是内阁首辅,还是皇帝亲属,更掌握审计之权,可谓是权势滔天。
别看他的品秩只有两千石,但是两千五百石的九部尚书在曹操面前都要小心的赔笑脸,不敢真的端着品秩很高的架子。
这也是当时曹仁为曹氏感到忧虑的直接原因。
尚书台掌握那么大的权力,一样被皇帝连消带打的夺走了实权,实际上的宰相程昱成了一个花瓶。
现在,尚书台的权势转移到了内阁,内阁首辅被人们看作是实际上的宰相,这难道不是又一次的轮回?
上一次倒霉的是尚书台,这一次万一就是内阁呢?
怀着如此的忧虑,曹仁主动退休,缩减了曹氏家族在魏帝**政系统内的权势,减少了郭鹏的猜忌,于是才让曹氏在之前的纳税风波中有惊无险的度过。
尽管曹洪是真的很惨,被强行清丈土地,然后强行索要税收,光荣升级为纳税大户,整个人都不好了。
可尽管如此,曹操这个【实际上的宰相】的名头一天不拿掉,一天就很危险。
郭鹏是什么人,能允许相权妨碍到皇权的运行吗?
显然是不可能的。
所以内阁的正式确立,这个位卑权重的基本原则还是遵循的,曹操的品秩也就两千石,且内阁所有阁员的正式职务都是【皇帝顾问】。
他们就是一群顾问,一群有品级的顾问,而不是什么正式官员。
内阁别看现在根据实际事物划分出了首辅次辅群辅,针对不同的尚书台部门分别对接,实际上这些都是传统意义上的职务,是尚书令和尚书仆射失去实权的过程之中逐渐形成的规则。
而不是真正的正式职务。
没有正式的职务说明,说皇帝让某个辅臣正式对接某个部门,为皇帝分担压力什么的,没有,全是自发形成的变成惯例。
相当于这是一群临时工,在临时办公。
收拾临时工就比收拾正式工要简单的多了。
对付内阁也远比对付尚书台要简单。
给他们品秩是为了拉拢人心,让这群工具人老老实实干活儿,但是不能给他们正式的职权,不能规划他们正式的职务,否则就要出问题。
内阁阁员一旦有了正式职权,就会自动发展为下一个尚书台,真正威胁到皇帝的权势。
到那个时候内阁首辅就是真正的没有宰相名头的宰相了,还是掌握审计之权的宰相,何其要命。
尽管如此,在程昱大展威风的时候,针对内阁的权势逐渐增长这一事实,郭鹏也感觉到了些许的忧虑。
内阁已经是正式部门,在未来运行的过程之中,权势不断增长那是自然而然的,自己活着的时候不会太明显,自己死了以后就不好说了。
他想到了自己能顺利掌控内阁的局势,能控制内阁里的方方面面,但是后代君主就不一定了。
内阁搞不好能一转攻势反客为主,从而侵夺皇权,就和明朝的内阁一样。
张居正权倾六部,各部尚书俯首称是。
没有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皇帝大权独揽,所以事务繁忙,于是必须要有得力助手帮忙分担,否则迟早累死,因此内阁必须存在。
但是如果继续任由内阁担任这个角色,让内阁和九部尚书对接,迟早,内阁还是要成为下一个尚书台。
两三代君王之后,阁老、大学士这些称号还是会诞生,内阁的权势会不断扩大。
虽然一样需要仰仗皇权,但是……谁知道会发生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