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鹏一句话说的毛玠是心里一突。
他忽然有点慌。
“太上皇,臣只是想在自己的分内,把事情做到最好,别无他想。”
“什么别无他想,你就不想和陈公台一样去中央朝廷里执掌大权?你不敢说,我可清楚得很,地方官的权力可是给我限制的很厉害,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都要看中央的脸色。
当年鲜于辅和顾雍都曾经上表给我,说手上实权有限,很多事情没有中央配合就办不了,因此不受重视,难以得到下级官员的尊重,甚至会被郡太守顶撞,所以多次恳请我赋予威权。”
郭鹏看着毛玠,笑着说道:“你没这样想过?我听说你和扶风郡守之间的矛盾可不是一年两年了,是吗?”
毛玠略有些尴尬。
“臣与扶风郡守之间的矛盾为的是国事,而不是私怨,他就是不愿意遵从臣的政令放开坊市限制,与臣争论多次。”
“我当然知道你们为的是国事而不是私怨,否则我能不出手干预?但是被郡守顶撞,你就没有不满吗?你就不觉得心中愤懑吗?”
感觉到郭鹏正在诱导他说出不满的话语,毛玠有点小害怕。
这是钓鱼吗?
思来想去,毛玠觉得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面对这位,还不如老实一点交代。
“太上皇,这些年,臣确实有些为难,刺史职权看似很大,实则处处受限,若没有中央支持,实在难以对地方郡守做一些强制性的要求,难以贯彻政令。”
毛玠所说的也的确是延德初年以来各地州刺史的真实感受。
除了边地如漠州、平州、云州、交州这些地方因为特殊军事、民俗情况而被郭鹏赋予威权的特别州刺史之外,其余内地各州的州刺史的职权那是真的被限制的很惨。
边地四州的州刺史夏侯惇、鲁肃、田丰、满宠四人完全掌握行政权,威权十足,对下属有着一定的压迫力和控制力。
下属如果与之产生龃龉,他们一封奏表,只要理由充分,朝廷往往会站在他们那边。
一旦发生战争,还能全面掌控除了军事行动之外的一切权力,州中一切战略物资调配全部都听从州刺史的吩咐? 州刺史会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和州军事长官共享实权。
就眼下来看? 边地四州的威权刺史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否则不足以镇压边地四州时不时冒出的反抗苗头。
内地各州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基本上州刺史的权力看似还是很大,和边地四州一样,可是都被中央设置在地方的机构干扰、侵夺,名义上属于刺史的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中央机构总要插手。
中央各部门已经不再接受尚书台的领导? 尚书台虽然还存在? 但是没有首脑机关? 名存实亡? 尚书台各部门直接接受皇帝的领导? 然后往地方设置了很多地方分部。
财政部有设置,兵部有设置? 刑部有设置,吏部有设置……
中央部门的地方分部承接皇权? 分部官员在地方上极为强势,地方官员职位越高? 受到的掣肘就越多。
职位越低? 反而因为需要具体办事,所以掣肘少——他们直接听从中央命令办事去了? 没有掣肘。
州刺史是地方职权最高地位最高的官职,堪称封疆大吏? 同时也是受到职权侵夺最严重的职位。
延德三年以后,州刺史想要办事,如果没有中央的支持,就难以对地方郡县形成有效制约,本身能做的事情较为有限。
往往州刺史一个行政命令颁布下去,响应者寥寥,或者都是响应了可是行动极为迟缓,等着中央的态度,中央默许他们才跟着做,中央不满,他们坚决不做。
阳奉阴违者甚多。
这种权力架构往往让一些性格上较为强势的州刺史很是苦恼。
他们费尽心思戴着铁链跳舞,勉强维持自己的体面,在中央部门地方分部的层层夹击之下求生,多多少少还想着做点事情。
而一些性格上较为弱势的州刺史看清了皇帝的需求和皇权的扩张,则主动放弃挣扎,主动成为花架子、橡皮图章。
中央机构能插手的事情就不干预不参与,放任自由,凡事都和中央部门商量着来。
你们说可以,我再办,咱们事先通气,达成一致意见,省得到时候和中央部门产生龃龉,闹起来没自己的好果子吃。
于是在某些州,中央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地方事务基本上都是从中央直接下到郡县,越过州一级别直接执行,州刺史在这个过程中就和不存在一样。
他们的权力只剩下中央部门管不到的边边角角,十分尴尬。
尤其在延德九年十年天下豪强大叛乱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掌握力度进一步增强,这一增强趋势集中体现在税政上。
大量税吏四散而出巩固地方,清丈土地,清算豪强,直接掌握了地方的税政,把住了地方行政的命脉。
延德十年前后,因为郭鹏清丈土地的政策爆发大叛乱,从而导致天下势力来了一次大清洗和大重组,中央权势更加旺盛。
于是,某些本身就比较弱势的州刺史因为进一步失去权势,更是被一些好事人戏称为点笔先生。
意为有事没事动动笔,在纸上点一点,但实际上什么决定都无法做出,看上去体面,实则无足轻重。
一些性格比较强势不甘受限制的州刺史试图和郭鹏申辩,请求如边地四州一样赋予威权,震慑地方郡县,以便于行政。
但是郭鹏从不理睬,并不予以回应。
给边地州郡首脑一些威权是因为那些地方的确危机重重,需要威权统御部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才能更快的建设当地,消化、同化,使之真正成为魏帝国领土。
危机四伏的地区,政治强人有存在的基础和必要。
你内地州郡早就被我扫平了危机,没有敌人,没有外族入侵,一片祥和,你要什么威权?
给你威权方便你搞个人小王朝吗?
我是集权皇帝啊,我是君主**的独裁者啊,我嗜权如命啊!
我到处设置中央官署的地方分部就是为了侵夺地方权力增强中央权势,你问我伸手要权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老老实实给我戴着铁链子跳舞!
于是内地州郡的行政首脑们往往都是戴着铁链子跳舞,还要跳的精彩,跳的优美,在郭某人的压迫下苦不堪言。
东汉中后期以来地方上由于交通不便和讯息传递落后而不断产生的离心倾向被郭鹏彻底摧毁,重建了以洛阳为核心的强大中央威慑力。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遍布全国各地的驿站使得地方分离主义再也没有生存的土壤。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做固然让地方束手束脚,发展迟缓,中央势力和地方势力互相扯皮、掣肘,干扰地方行政。
可强干弱枝总比弱干强枝要好。
虽然地方官员束手束脚不好开展工作,但是他们也无法反抗中央政令,无法搞个人小王朝。
彻底贯彻自己理念的郭某人是不会对这些官僚有任何同情心的。
至于这样的规定和制度在未来会不会崩溃,郭某人也实实在在的认为,这是会的。
总有不那么勤政、聪明的皇帝会把这一套建立在皇帝个人权威、勤奋和聪慧基础之上的制度败坏掉,导致中央集权的失败。
皇帝的懒惰、不察,税政的败坏,吏治的腐化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中央集权的崩溃,每到帝国后期,总是会出现中央管控失灵、地方放任自由的政治局面。
但是哪怕只能维持三四代人,能维持个一百来年,也是好的,也是有意义的。
所以看着毛玠苦逼的神色,他只觉得非常的愉快。
地方官僚们的权力少了,就证明中央皇帝的权力多了,这不是很好吗?
现在的郭瑾已经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正在着手不断地增加中央官署的职权,增强中央官署的地方分部的强度。
这样的进程,郭鹏是不会干预的。
“这也是考虑到前汉乱世所经历的事情,咱们都知道,那一个两个,可都是靠一个郡或者一个州起兵的,然后发展成大的势力,这是不可不察的事情,我也知道你们不好做,但是为了天下恢复安定,我不得不这样做……”
郭鹏啰里吧嗦一大堆听的毛玠是耳朵都要起茧子,但是核心内容就那么一句话——我知道有问题,但是我肯定不会改。
得,不改就不改吧,反正不管怎么说,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
只要您别总是搞什么大清洗,让咱们的生命安全有保障,那就够了。
毛玠不再纠结。
一路走到了正厅,毛玠已经备好了丰盛的酒宴,不过参与宴会的人只有他们三个。
“怎么,你家夫人和我家夫人都不来?”
“臣让夫人带着太上皇后和四位贵人在后院吃夫人自己准备的小灶,夫人还准备了不少东西,都是女人的事情,太上皇和臣,还是不要参与进去吧。”
毛玠笑的很有意思。
“如此……也罢。”
郭鹏点了点头,反正他们在一起要说得肯定也不只是家长里短,让毛夫人听了,也不太好。
毛玠请郭鹏上座,自己坐陪席。
郭鹏也没有推辞,坐上了上座,让郭承志坐在毛玠下首。
毛玠小心翼翼的打量着郭承志,心中思绪百转千回。
他忽然有点慌。
“太上皇,臣只是想在自己的分内,把事情做到最好,别无他想。”
“什么别无他想,你就不想和陈公台一样去中央朝廷里执掌大权?你不敢说,我可清楚得很,地方官的权力可是给我限制的很厉害,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都要看中央的脸色。
当年鲜于辅和顾雍都曾经上表给我,说手上实权有限,很多事情没有中央配合就办不了,因此不受重视,难以得到下级官员的尊重,甚至会被郡太守顶撞,所以多次恳请我赋予威权。”
郭鹏看着毛玠,笑着说道:“你没这样想过?我听说你和扶风郡守之间的矛盾可不是一年两年了,是吗?”
毛玠略有些尴尬。
“臣与扶风郡守之间的矛盾为的是国事,而不是私怨,他就是不愿意遵从臣的政令放开坊市限制,与臣争论多次。”
“我当然知道你们为的是国事而不是私怨,否则我能不出手干预?但是被郡守顶撞,你就没有不满吗?你就不觉得心中愤懑吗?”
感觉到郭鹏正在诱导他说出不满的话语,毛玠有点小害怕。
这是钓鱼吗?
思来想去,毛玠觉得伸头是一刀缩头也是一刀,面对这位,还不如老实一点交代。
“太上皇,这些年,臣确实有些为难,刺史职权看似很大,实则处处受限,若没有中央支持,实在难以对地方郡守做一些强制性的要求,难以贯彻政令。”
毛玠所说的也的确是延德初年以来各地州刺史的真实感受。
除了边地如漠州、平州、云州、交州这些地方因为特殊军事、民俗情况而被郭鹏赋予威权的特别州刺史之外,其余内地各州的州刺史的职权那是真的被限制的很惨。
边地四州的州刺史夏侯惇、鲁肃、田丰、满宠四人完全掌握行政权,威权十足,对下属有着一定的压迫力和控制力。
下属如果与之产生龃龉,他们一封奏表,只要理由充分,朝廷往往会站在他们那边。
一旦发生战争,还能全面掌控除了军事行动之外的一切权力,州中一切战略物资调配全部都听从州刺史的吩咐? 州刺史会成为举足轻重的人物? 和州军事长官共享实权。
就眼下来看? 边地四州的威权刺史还要维持一段时间? 否则不足以镇压边地四州时不时冒出的反抗苗头。
内地各州就完全不是这样了。
基本上州刺史的权力看似还是很大,和边地四州一样,可是都被中央设置在地方的机构干扰、侵夺,名义上属于刺史的职权范围内的事情? 中央机构总要插手。
中央各部门已经不再接受尚书台的领导? 尚书台虽然还存在? 但是没有首脑机关? 名存实亡? 尚书台各部门直接接受皇帝的领导? 然后往地方设置了很多地方分部。
财政部有设置,兵部有设置? 刑部有设置,吏部有设置……
中央部门的地方分部承接皇权? 分部官员在地方上极为强势,地方官员职位越高? 受到的掣肘就越多。
职位越低? 反而因为需要具体办事,所以掣肘少——他们直接听从中央命令办事去了? 没有掣肘。
州刺史是地方职权最高地位最高的官职,堪称封疆大吏? 同时也是受到职权侵夺最严重的职位。
延德三年以后,州刺史想要办事,如果没有中央的支持,就难以对地方郡县形成有效制约,本身能做的事情较为有限。
往往州刺史一个行政命令颁布下去,响应者寥寥,或者都是响应了可是行动极为迟缓,等着中央的态度,中央默许他们才跟着做,中央不满,他们坚决不做。
阳奉阴违者甚多。
这种权力架构往往让一些性格上较为强势的州刺史很是苦恼。
他们费尽心思戴着铁链跳舞,勉强维持自己的体面,在中央部门地方分部的层层夹击之下求生,多多少少还想着做点事情。
而一些性格上较为弱势的州刺史看清了皇帝的需求和皇权的扩张,则主动放弃挣扎,主动成为花架子、橡皮图章。
中央机构能插手的事情就不干预不参与,放任自由,凡事都和中央部门商量着来。
你们说可以,我再办,咱们事先通气,达成一致意见,省得到时候和中央部门产生龃龉,闹起来没自己的好果子吃。
于是在某些州,中央部门职权范围内的地方事务基本上都是从中央直接下到郡县,越过州一级别直接执行,州刺史在这个过程中就和不存在一样。
他们的权力只剩下中央部门管不到的边边角角,十分尴尬。
尤其在延德九年十年天下豪强大叛乱之后,中央对地方的掌握力度进一步增强,这一增强趋势集中体现在税政上。
大量税吏四散而出巩固地方,清丈土地,清算豪强,直接掌握了地方的税政,把住了地方行政的命脉。
延德十年前后,因为郭鹏清丈土地的政策爆发大叛乱,从而导致天下势力来了一次大清洗和大重组,中央权势更加旺盛。
于是,某些本身就比较弱势的州刺史因为进一步失去权势,更是被一些好事人戏称为点笔先生。
意为有事没事动动笔,在纸上点一点,但实际上什么决定都无法做出,看上去体面,实则无足轻重。
一些性格比较强势不甘受限制的州刺史试图和郭鹏申辩,请求如边地四州一样赋予威权,震慑地方郡县,以便于行政。
但是郭鹏从不理睬,并不予以回应。
给边地州郡首脑一些威权是因为那些地方的确危机重重,需要威权统御部下,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样才能更快的建设当地,消化、同化,使之真正成为魏帝国领土。
危机四伏的地区,政治强人有存在的基础和必要。
你内地州郡早就被我扫平了危机,没有敌人,没有外族入侵,一片祥和,你要什么威权?
给你威权方便你搞个人小王朝吗?
我是集权皇帝啊,我是君主**的独裁者啊,我嗜权如命啊!
我到处设置中央官署的地方分部就是为了侵夺地方权力增强中央权势,你问我伸手要权是不是搞错了什么?
老老实实给我戴着铁链子跳舞!
于是内地州郡的行政首脑们往往都是戴着铁链子跳舞,还要跳的精彩,跳的优美,在郭某人的压迫下苦不堪言。
东汉中后期以来地方上由于交通不便和讯息传递落后而不断产生的离心倾向被郭鹏彻底摧毁,重建了以洛阳为核心的强大中央威慑力。
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和遍布全国各地的驿站使得地方分离主义再也没有生存的土壤。
所谓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样做固然让地方束手束脚,发展迟缓,中央势力和地方势力互相扯皮、掣肘,干扰地方行政。
可强干弱枝总比弱干强枝要好。
虽然地方官员束手束脚不好开展工作,但是他们也无法反抗中央政令,无法搞个人小王朝。
彻底贯彻自己理念的郭某人是不会对这些官僚有任何同情心的。
至于这样的规定和制度在未来会不会崩溃,郭某人也实实在在的认为,这是会的。
总有不那么勤政、聪明的皇帝会把这一套建立在皇帝个人权威、勤奋和聪慧基础之上的制度败坏掉,导致中央集权的失败。
皇帝的懒惰、不察,税政的败坏,吏治的腐化等等,这些都会导致中央集权的崩溃,每到帝国后期,总是会出现中央管控失灵、地方放任自由的政治局面。
但是哪怕只能维持三四代人,能维持个一百来年,也是好的,也是有意义的。
所以看着毛玠苦逼的神色,他只觉得非常的愉快。
地方官僚们的权力少了,就证明中央皇帝的权力多了,这不是很好吗?
现在的郭瑾已经明白了这样做的好处,正在着手不断地增加中央官署的职权,增强中央官署的地方分部的强度。
这样的进程,郭鹏是不会干预的。
“这也是考虑到前汉乱世所经历的事情,咱们都知道,那一个两个,可都是靠一个郡或者一个州起兵的,然后发展成大的势力,这是不可不察的事情,我也知道你们不好做,但是为了天下恢复安定,我不得不这样做……”
郭鹏啰里吧嗦一大堆听的毛玠是耳朵都要起茧子,但是核心内容就那么一句话——我知道有问题,但是我肯定不会改。
得,不改就不改吧,反正不管怎么说,我们也是无可奈何的。
只要您别总是搞什么大清洗,让咱们的生命安全有保障,那就够了。
毛玠不再纠结。
一路走到了正厅,毛玠已经备好了丰盛的酒宴,不过参与宴会的人只有他们三个。
“怎么,你家夫人和我家夫人都不来?”
“臣让夫人带着太上皇后和四位贵人在后院吃夫人自己准备的小灶,夫人还准备了不少东西,都是女人的事情,太上皇和臣,还是不要参与进去吧。”
毛玠笑的很有意思。
“如此……也罢。”
郭鹏点了点头,反正他们在一起要说得肯定也不只是家长里短,让毛夫人听了,也不太好。
毛玠请郭鹏上座,自己坐陪席。
郭鹏也没有推辞,坐上了上座,让郭承志坐在毛玠下首。
毛玠小心翼翼的打量着郭承志,心中思绪百转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