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趟旅程之中,郭承志始终很开心。
就算走在路上一样要做功课、接受考验,他也还是很开心,仿佛这片苍茫大地上全是可以让他感到开心的事情。
一支商队,一匹骆驼,一只狐狸,一条小虫,只要能让他看到,他都会兴致勃勃的和郭鹏说上好久好久。
西域之地,无限风光,无限美妙。
只要能吃饱,穿暖,还有足够的钱花,不必为饿肚子而烦恼,便总能看到这苍茫大地上的任何美景,不带一点遗漏。
但是这个时代,有那份闲心思欣赏苍茫之美的,怕是寥寥无几。
就算是遍布西域的客商们,也是极为厌恶这苍茫大地的。
他们觉得这路太遥远,太艰险,每一次出远门做生意都感觉像是在鬼门关面前跳舞,一不小心,就会跳到鬼门关里面。
就算运气好,也避免不了反复横跳,惊险刺激的感觉并非每个人都喜欢。
郭鹏时常换上远行商贩们喜欢穿的衣服,扮做一个远行商旅,与过往的魏国、外国客商攀谈。
反正越是往西边走,就越少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也越少看到城池,除了驿站就很少看到其他的官方机构,往来客商时常在路边上搭帐篷,也不敢离路边上太远。
这就给郭鹏和往来客商攀谈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带着郭承志一起与这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商人谈话,询问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他们对于眼下的这一切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追求。
“要说这日子,自然是过得比以前舒坦多了,以前咱们这些走南闯北的行脚商人外出一次都要提前写好遗书,把遗书交给族老。
要是回不来,就把遗书公布,回得来,那就烧了,下次出去再写,现在好多了,至少走魏国国内的商路不需要再提前写遗书了。”
一名大胡子商人笑呵呵的说道:“以前走南闯北做生意? 那就是在玩命,没有百八十人一起出发? 你敢走?随便遇到几个山匪就能要了你的命!
有些地方的山匪还特别多,还有很不错的武器,甚至还有骑马的,面对百八十人的队伍根本不怵? 上来就和你拼,现在至少不用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做生意了。”
“那么凶险?”
郭承志好奇地询问。
“年轻人没经历过几十年前那乱世啊。”
大胡子商人露出了些许沧桑的表情:“当初? 我和你一样年轻的时候? 跟着我父亲一起走南闯北? 遇到多少风险啊? 一般的山匪路匪就不说了? 咱们自己也是武装的? 运气好能闯过去。
可要是遇到成群结队骑着马的匈奴人、乌丸人? 那可就完了,他们马多? 人多,黑压压一片下来? 举着刀见人就杀,又快又凶? 咱们根本躲避不及啊,一个不留神脑袋就没了。
那刀一划? 人的脑袋就掉了下来,脑袋掉下来了,身子还站着,然后哗的一下血就喷了出来,那景象啊……三十多年了,我根本忘不掉,现在想想,还是浑身发抖。”
大胡子客商的手有些颤抖,不过还是很努力的举起葫芦形的酒壶咕嘟咕嘟的往肚子里灌酒。
然后他重重的叹了口气,眼里满是后怕和追忆。
“记得最凶险的一次,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就记着那一年天下特别乱,整个河北都很乱,我和父亲外出行商,运气不好,一起给匈奴人抓了,一起被抓的还有好多人。
给匈奴人抓了,运气不好的当场就给杀了,运气好一点的,活下来,也要给带到匈奴人的地盘当牛做马,活下来很难,反正当时我和父亲都觉得要完了。”
说到这儿,大胡子忽然精神起来了。
“要说也是咱们祖坟冒青烟,本来咱们都绝望了,我和我父亲抱头痛哭,就等着死了,结果忽然来了一支官军把那群匈奴人杀的鬼哭狼嚎的,把匈奴人赶跑了。
当时咱们就感觉刚出狼窝又入虎口,谁曾想那群官军的将军给咱们指了方向,让咱们去逃难,然后还给了咱们一些粮食吃,靠着那点粮食,我和父亲坚持回了家。
那一次真的是死里逃生,多少年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兵荒马乱的时候,能遇到那样的官军和将军,放我们走,还给我们粮食吃,那真是祖坟冒青烟,好运极了。
现在倒是好多了,有官府修的官路,官路上不用担心有危险,整个魏国也都不允许有人持械,当然也不用担心受伤啊,被砍死什么的,行商交易也都安全许多,不用雇许多人跟着保护我们。”
大胡子说完,好一阵追忆,才注意到自己身边还有其他人。
“对不住了,我一个人自顾自的想什么呢……哈哈哈,来来来,能碰上就是缘分,我这酒啊,可是从贵霜国带来的,特别香醇,味道和咱们魏国的酒很不一样,一起试试?”
郭鹏看着他伸出来的酒葫芦,笑着点了点头。
“好,来一碗。”
郭鹏笑呵呵的品尝了这个贵霜美酒,给予了一些称赞。
郭承志对大胡子所说的某个细节很感兴趣。
“方才你说,官军杀散了匈奴人,还救了你们,你们怎么会觉得这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呢?自家人被自家官军救了,那不是好事?能活命了啊?”
大胡子呵呵一笑,看了看郭鹏。
“这位小郎是?”
“我的长孙,十五岁。”
“难怪,这都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还是汉家刘皇帝做主的时候,天下多乱啊。”
大胡子摇了摇头:“小郎,你可别觉得那个时候的军队和现在的军队一样,那时候的军队,就是一帮穿着军装的贼匪,干的事情比贼匪还狠,也不比匈奴人好到什么地方。
山匪要你命,被匈奴人抓了也要你命,落到官军手上也要你命,杀人放火抢劫,动辄破家灭门,绑架勒索,别说咱们这些普通商户遭了秧,大户人家也有好多躲不过去的,都遭了兵灾了。”
兵灾这个词语郭承志知道,学校里的教科书专门写过。
说前朝军队军纪涣散,没有军队的模样,打仗不行,作恶倒是一把好手。
他们无恶不作,过境之处鸡犬不留,百姓称之为【兵灾】,能与旱灾水灾蝗灾并列。
可见百姓对兵灾的恐惧和痛恨。
以至于军队路过郡县城池的官员都恐惧他们,把给养放在城外,城门紧闭,城上还安排满满当当的城内差役、民兵、壮丁,持械以为威慑,如此才能让那兵灾不敢贸然入城。
官员也怕,怕他们乱来,入城抢劫,毁坏设施,到时候军队跑了,留下一堆烂摊子让官员处理,官员们可不是欲哭无泪?
敌人要防,自己人也要防,都不知道在防些什么。
“那年头啊,那叫一个诸侯并起天下大乱,这家军队那家军队打的是不可开交,打到最后,不说他们遭殃没,反正咱们这些人算是遭殃了。
房子被毁,田地被毁,家里人被杀被抓,一支大军过境就跟蝗虫来了一样,把庄稼吃的一点不剩,不光吃,还要抢,看上什么就抢。”
大胡子满脸的不堪回首:“家里的金银细软啊,生活用具啊,还有女人,看上了就抢,我父亲就是遭了兵灾,早些时候在冀州,给乱兵活活打死了。”
说完,大胡子喝了好几口闷酒。
郭承志低下头,默然无语。
他只是听说过前汉军队军纪涣散,知道兵灾的存在,但是未曾亲眼见过、体会过,现在一个亲历者在他面前讲述,他多少有些感触。
那个晚上,郭鹏和这个大胡子客商聊了很多。
聊了天南地北的地理人文,还有沿途的收费站,城池,一些让他记忆犹新的事情,还有一些让他痛恨不已的违法乱纪行为。
第二天一早,两支相向而行的队伍就此告别。
大胡子往玉门关去了,他要回家,在外行商一年多,赚的盆满钵满,正是要回家休养一阵子的时候。
郭鹏与他告别,自己也踏上了继续西行的道路。
在路上,郭承志不断的感叹这个大胡子商人的奇妙经历,感叹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走南闯北几十年也能积累那么丰富的人生履历。
这些都是他在洛阳读书学不到的东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父为太学提的这幅字,承志到如今算是真正的理解了。”
郭承志把自己的感悟告诉了郭鹏,又把感悟写在信纸上告诉郭瑾。
他一路走一路写,把这种感悟以类似于日记的形式写给郭瑾,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虽然说正经人不写日记,但是郭家祖孙几个都不是正经人,也注定不能做正经人,所以写点什么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就像郭某人也在一路走一路写,不过他写得不是日记,他写的更像是一种考察报告。
他打算把自己一路走来脚踏实地的所见所闻都写下来,编撰成册,交给郭瑾作为他治国理政的参考。
其名为《天下郡国利病书》。
就算走在路上一样要做功课、接受考验,他也还是很开心,仿佛这片苍茫大地上全是可以让他感到开心的事情。
一支商队,一匹骆驼,一只狐狸,一条小虫,只要能让他看到,他都会兴致勃勃的和郭鹏说上好久好久。
西域之地,无限风光,无限美妙。
只要能吃饱,穿暖,还有足够的钱花,不必为饿肚子而烦恼,便总能看到这苍茫大地上的任何美景,不带一点遗漏。
但是这个时代,有那份闲心思欣赏苍茫之美的,怕是寥寥无几。
就算是遍布西域的客商们,也是极为厌恶这苍茫大地的。
他们觉得这路太遥远,太艰险,每一次出远门做生意都感觉像是在鬼门关面前跳舞,一不小心,就会跳到鬼门关里面。
就算运气好,也避免不了反复横跳,惊险刺激的感觉并非每个人都喜欢。
郭鹏时常换上远行商贩们喜欢穿的衣服,扮做一个远行商旅,与过往的魏国、外国客商攀谈。
反正越是往西边走,就越少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也越少看到城池,除了驿站就很少看到其他的官方机构,往来客商时常在路边上搭帐篷,也不敢离路边上太远。
这就给郭鹏和往来客商攀谈创造了很好的机会。
每到这个时候,他就会带着郭承志一起与这些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商人谈话,询问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比如他们对于眼下的这一切有什么看法,有什么追求。
“要说这日子,自然是过得比以前舒坦多了,以前咱们这些走南闯北的行脚商人外出一次都要提前写好遗书,把遗书交给族老。
要是回不来,就把遗书公布,回得来,那就烧了,下次出去再写,现在好多了,至少走魏国国内的商路不需要再提前写遗书了。”
一名大胡子商人笑呵呵的说道:“以前走南闯北做生意? 那就是在玩命,没有百八十人一起出发? 你敢走?随便遇到几个山匪就能要了你的命!
有些地方的山匪还特别多,还有很不错的武器,甚至还有骑马的,面对百八十人的队伍根本不怵? 上来就和你拼,现在至少不用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做生意了。”
“那么凶险?”
郭承志好奇地询问。
“年轻人没经历过几十年前那乱世啊。”
大胡子商人露出了些许沧桑的表情:“当初? 我和你一样年轻的时候? 跟着我父亲一起走南闯北? 遇到多少风险啊? 一般的山匪路匪就不说了? 咱们自己也是武装的? 运气好能闯过去。
可要是遇到成群结队骑着马的匈奴人、乌丸人? 那可就完了,他们马多? 人多,黑压压一片下来? 举着刀见人就杀,又快又凶? 咱们根本躲避不及啊,一个不留神脑袋就没了。
那刀一划? 人的脑袋就掉了下来,脑袋掉下来了,身子还站着,然后哗的一下血就喷了出来,那景象啊……三十多年了,我根本忘不掉,现在想想,还是浑身发抖。”
大胡子客商的手有些颤抖,不过还是很努力的举起葫芦形的酒壶咕嘟咕嘟的往肚子里灌酒。
然后他重重的叹了口气,眼里满是后怕和追忆。
“记得最凶险的一次,不记得是哪一年了,就记着那一年天下特别乱,整个河北都很乱,我和父亲外出行商,运气不好,一起给匈奴人抓了,一起被抓的还有好多人。
给匈奴人抓了,运气不好的当场就给杀了,运气好一点的,活下来,也要给带到匈奴人的地盘当牛做马,活下来很难,反正当时我和父亲都觉得要完了。”
说到这儿,大胡子忽然精神起来了。
“要说也是咱们祖坟冒青烟,本来咱们都绝望了,我和我父亲抱头痛哭,就等着死了,结果忽然来了一支官军把那群匈奴人杀的鬼哭狼嚎的,把匈奴人赶跑了。
当时咱们就感觉刚出狼窝又入虎口,谁曾想那群官军的将军给咱们指了方向,让咱们去逃难,然后还给了咱们一些粮食吃,靠着那点粮食,我和父亲坚持回了家。
那一次真的是死里逃生,多少年了我还记得清清楚楚,那兵荒马乱的时候,能遇到那样的官军和将军,放我们走,还给我们粮食吃,那真是祖坟冒青烟,好运极了。
现在倒是好多了,有官府修的官路,官路上不用担心有危险,整个魏国也都不允许有人持械,当然也不用担心受伤啊,被砍死什么的,行商交易也都安全许多,不用雇许多人跟着保护我们。”
大胡子说完,好一阵追忆,才注意到自己身边还有其他人。
“对不住了,我一个人自顾自的想什么呢……哈哈哈,来来来,能碰上就是缘分,我这酒啊,可是从贵霜国带来的,特别香醇,味道和咱们魏国的酒很不一样,一起试试?”
郭鹏看着他伸出来的酒葫芦,笑着点了点头。
“好,来一碗。”
郭鹏笑呵呵的品尝了这个贵霜美酒,给予了一些称赞。
郭承志对大胡子所说的某个细节很感兴趣。
“方才你说,官军杀散了匈奴人,还救了你们,你们怎么会觉得这是刚出狼窝又入虎口呢?自家人被自家官军救了,那不是好事?能活命了啊?”
大胡子呵呵一笑,看了看郭鹏。
“这位小郎是?”
“我的长孙,十五岁。”
“难怪,这都三十多年前的事情了,那时候,还是汉家刘皇帝做主的时候,天下多乱啊。”
大胡子摇了摇头:“小郎,你可别觉得那个时候的军队和现在的军队一样,那时候的军队,就是一帮穿着军装的贼匪,干的事情比贼匪还狠,也不比匈奴人好到什么地方。
山匪要你命,被匈奴人抓了也要你命,落到官军手上也要你命,杀人放火抢劫,动辄破家灭门,绑架勒索,别说咱们这些普通商户遭了秧,大户人家也有好多躲不过去的,都遭了兵灾了。”
兵灾这个词语郭承志知道,学校里的教科书专门写过。
说前朝军队军纪涣散,没有军队的模样,打仗不行,作恶倒是一把好手。
他们无恶不作,过境之处鸡犬不留,百姓称之为【兵灾】,能与旱灾水灾蝗灾并列。
可见百姓对兵灾的恐惧和痛恨。
以至于军队路过郡县城池的官员都恐惧他们,把给养放在城外,城门紧闭,城上还安排满满当当的城内差役、民兵、壮丁,持械以为威慑,如此才能让那兵灾不敢贸然入城。
官员也怕,怕他们乱来,入城抢劫,毁坏设施,到时候军队跑了,留下一堆烂摊子让官员处理,官员们可不是欲哭无泪?
敌人要防,自己人也要防,都不知道在防些什么。
“那年头啊,那叫一个诸侯并起天下大乱,这家军队那家军队打的是不可开交,打到最后,不说他们遭殃没,反正咱们这些人算是遭殃了。
房子被毁,田地被毁,家里人被杀被抓,一支大军过境就跟蝗虫来了一样,把庄稼吃的一点不剩,不光吃,还要抢,看上什么就抢。”
大胡子满脸的不堪回首:“家里的金银细软啊,生活用具啊,还有女人,看上了就抢,我父亲就是遭了兵灾,早些时候在冀州,给乱兵活活打死了。”
说完,大胡子喝了好几口闷酒。
郭承志低下头,默然无语。
他只是听说过前汉军队军纪涣散,知道兵灾的存在,但是未曾亲眼见过、体会过,现在一个亲历者在他面前讲述,他多少有些感触。
那个晚上,郭鹏和这个大胡子客商聊了很多。
聊了天南地北的地理人文,还有沿途的收费站,城池,一些让他记忆犹新的事情,还有一些让他痛恨不已的违法乱纪行为。
第二天一早,两支相向而行的队伍就此告别。
大胡子往玉门关去了,他要回家,在外行商一年多,赚的盆满钵满,正是要回家休养一阵子的时候。
郭鹏与他告别,自己也踏上了继续西行的道路。
在路上,郭承志不断的感叹这个大胡子商人的奇妙经历,感叹哪怕只是一个普通人,走南闯北几十年也能积累那么丰富的人生履历。
这些都是他在洛阳读书学不到的东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父为太学提的这幅字,承志到如今算是真正的理解了。”
郭承志把自己的感悟告诉了郭鹏,又把感悟写在信纸上告诉郭瑾。
他一路走一路写,把这种感悟以类似于日记的形式写给郭瑾,让父亲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虽然说正经人不写日记,但是郭家祖孙几个都不是正经人,也注定不能做正经人,所以写点什么也不会让人觉得奇怪。
就像郭某人也在一路走一路写,不过他写得不是日记,他写的更像是一种考察报告。
他打算把自己一路走来脚踏实地的所见所闻都写下来,编撰成册,交给郭瑾作为他治国理政的参考。
其名为《天下郡国利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