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鬼子调兵遣将,洋务派蠢蠢欲动,荣禄心怀不轨,而北京呢,处于大清帝国统治中心的北京,现在正处于一场腥风血雨中。
慈禧打的是如意算盘啊,用义和团来压制洋鬼子的嚣张气焰,用洋鬼子来镇压义和团,而她手下的直属部队呢,则坐在旁边看热闹,表面上左右逢源,无论那一方得了势,她好象都不会遭到太大损失的吧。
可是,事事难料,你慈禧阴险狡诈,不见得别的人都是傻子。装备简陋的义和团久攻使馆区不下,伤亡惨重;而装备精良的清军,却站在一边拍手叫好,这对义和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刚开始的时候还好,义和团上层与慈禧打得火热,过度的忠心无法表达,只能用手下的鲜血来表示了。可是,时间长了,眼见得手下越来越少,任谁心里都不会太舒服的。
而且,义和团在北京的行动,也并非如史料中记载的那样,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从某种方面讲,义和团跟先前几个朝代的白莲教之类差不了多少,以神神道道的东西来激起人们的狂热,以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政治利益。用神神道道的东西来积聚人气,可以逞一时之勇,可是,却非长久之计。毕竟,以这些东西来做幌子,必然会导致所行政策的极端保守性,同时权力也会过度集中,从而引起上层的极度**,当年太平天国建国后,其**程度,比史上最差的朝代都要可怕,可见一斑。同时,他们所行的政策,也比最保守的朝代都要保守。
行事上的极端激进,再加上政策上的极端保守,使得义和团并没有得到太多的人心。他们在北京城内,杀洋人,抢洋行,毁工厂,烧西洋建筑,而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生计了,再加上义和团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骚扰百姓的事情一天都要发生几十起,能够得到大部分人支持才怪呢。
义和团的行事越发的不受控制,而这显然不是慈禧想要的。慈禧知道得很,如果任由义和团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就算老天爷保佑她打败了洋鬼子,可是,到时候尾大不掉的义和团,也不会让她有好日子过。慈禧的行事有一个原则,一切以保住大清政权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牺牲掉一些领土,一些银子,对她来说都是小意思而已。对慈禧来说,洋鬼子顶多只不过是想从她身上捞些便宜而已,而义和团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她的统治,因此,当发现义和团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慈禧跟义和团的矛盾,也突然间激化了起来。要不是天津那儿有洋人这个威胁存在,估计早在渤海湾大战前,两家就已经要刀兵相见了。
渤海湾大战,使得联军的进攻势头被强行扼住,与洋鬼子勾勾搭搭的荣禄虽然现了原形,成为朝廷新的威胁,但是,总的来说,这个威胁并不是很大,至少对于慈禧来说,威胁还不如现如今大量驻扎北京的义和团来得大。因此,解决掉义和团后,再慢慢地想办法对付洋鬼子和荣禄,就成为了慈禧的当务之急。
从六月初开始,义和团与清军在北京城内就开始出现冲突。刚开始的时候,冲突只限于某些个局部,而且,都被双方高层强行压下,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当然,这样的冲突,对于双方来说,都会造成心里的不舒服。义和团高层认为,他们在使馆区打生打死,损失惨重,清军非但不帮忙,还在背后使绊子,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的。可是,清军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自认正统,绝对不允许义和团代他们在北京城内执行巡逻,同时在北京城内制造那么多的麻烦,因此,早就想着跟义和团好好地摊一下牌了。
随着矛盾越来越激化,两家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当然,他们还有所克制,毕竟,谁也不知道洋鬼子到底什么时候会来。但是,王浩宇在大沽口一带的突然袭击,使得冲突也突然加剧。王浩宇的偷袭,以及随之而来的清军与日军的冲突,使得联军整整损失了一千六百个人,也使得联军短期内进犯北京成为了不可能,就算他们的援军及时赶到,也不可能马上发动进攻。这一切,让慈禧无端端地松了一口气,也使得她能够腾出手来,以雷霆之势来解决义和团这个已经迫在眉睫的威胁了。
六月十五号,也就是王浩宇偷袭联军后的第四天,清军与义和团发生了冲突。冲突本来并不大,只要双方平静下来,坐在一起稍微协商一下,就可以轻松解决了。可是,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这场冲突却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六月十七号,慈禧下旨,斥义和团为暴民,并命令清军全力镇压,由此,一场席卷整个北京、甚至于波及到河北不少城市的大规模战争开始了。清军对此显然早有准备,再加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刚开始的时候打得义和团措手不及,溃不成军。仅仅三天时间,北京城内的义和团团民,不是被杀被抓,就是被逼着退出了北京城。使馆区之围顿消,为了讨好洋鬼子,同时向洋鬼子表明此次进犯使馆区全是义和团的事情,与清廷无关,慈禧竟然命令几个军机大臣,带着大量的物质前往使馆区慰问。只是,慈禧这一手,却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洋鬼子对此根本就不领情,他们一边大摇大摆地享受着清廷送上的精美食物,把大量的珍贵礼物塞进怀里,一边向各个国家的掌权人发报,要求他们加派援兵,占领北京,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从大清这只浑身上下直冒油花的兔子身上,再狠狠地咬下几块肉来。
[奉献]
慈禧打的是如意算盘啊,用义和团来压制洋鬼子的嚣张气焰,用洋鬼子来镇压义和团,而她手下的直属部队呢,则坐在旁边看热闹,表面上左右逢源,无论那一方得了势,她好象都不会遭到太大损失的吧。
可是,事事难料,你慈禧阴险狡诈,不见得别的人都是傻子。装备简陋的义和团久攻使馆区不下,伤亡惨重;而装备精良的清军,却站在一边拍手叫好,这对义和团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刺激。刚开始的时候还好,义和团上层与慈禧打得火热,过度的忠心无法表达,只能用手下的鲜血来表示了。可是,时间长了,眼见得手下越来越少,任谁心里都不会太舒服的。
而且,义和团在北京的行动,也并非如史料中记载的那样,得到了老百姓的大力支持。从某种方面讲,义和团跟先前几个朝代的白莲教之类差不了多少,以神神道道的东西来激起人们的狂热,以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政治利益。用神神道道的东西来积聚人气,可以逞一时之勇,可是,却非长久之计。毕竟,以这些东西来做幌子,必然会导致所行政策的极端保守性,同时权力也会过度集中,从而引起上层的极度**,当年太平天国建国后,其**程度,比史上最差的朝代都要可怕,可见一斑。同时,他们所行的政策,也比最保守的朝代都要保守。
行事上的极端激进,再加上政策上的极端保守,使得义和团并没有得到太多的人心。他们在北京城内,杀洋人,抢洋行,毁工厂,烧西洋建筑,而这已经严重地影响到了北京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和生计了,再加上义和团内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骚扰百姓的事情一天都要发生几十起,能够得到大部分人支持才怪呢。
义和团的行事越发的不受控制,而这显然不是慈禧想要的。慈禧知道得很,如果任由义和团这样发展下去的话,就算老天爷保佑她打败了洋鬼子,可是,到时候尾大不掉的义和团,也不会让她有好日子过。慈禧的行事有一个原则,一切以保住大清政权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牺牲掉一些领土,一些银子,对她来说都是小意思而已。对慈禧来说,洋鬼子顶多只不过是想从她身上捞些便宜而已,而义和团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她的统治,因此,当发现义和团已经无法控制的时候,慈禧跟义和团的矛盾,也突然间激化了起来。要不是天津那儿有洋人这个威胁存在,估计早在渤海湾大战前,两家就已经要刀兵相见了。
渤海湾大战,使得联军的进攻势头被强行扼住,与洋鬼子勾勾搭搭的荣禄虽然现了原形,成为朝廷新的威胁,但是,总的来说,这个威胁并不是很大,至少对于慈禧来说,威胁还不如现如今大量驻扎北京的义和团来得大。因此,解决掉义和团后,再慢慢地想办法对付洋鬼子和荣禄,就成为了慈禧的当务之急。
从六月初开始,义和团与清军在北京城内就开始出现冲突。刚开始的时候,冲突只限于某些个局部,而且,都被双方高层强行压下,没有造成太大的破坏。当然,这样的冲突,对于双方来说,都会造成心里的不舒服。义和团高层认为,他们在使馆区打生打死,损失惨重,清军非但不帮忙,还在背后使绊子,这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忍受的。可是,清军并不这样认为,他们自认正统,绝对不允许义和团代他们在北京城内执行巡逻,同时在北京城内制造那么多的麻烦,因此,早就想着跟义和团好好地摊一下牌了。
随着矛盾越来越激化,两家的冲突也越来越频繁,当然,他们还有所克制,毕竟,谁也不知道洋鬼子到底什么时候会来。但是,王浩宇在大沽口一带的突然袭击,使得冲突也突然加剧。王浩宇的偷袭,以及随之而来的清军与日军的冲突,使得联军整整损失了一千六百个人,也使得联军短期内进犯北京成为了不可能,就算他们的援军及时赶到,也不可能马上发动进攻。这一切,让慈禧无端端地松了一口气,也使得她能够腾出手来,以雷霆之势来解决义和团这个已经迫在眉睫的威胁了。
六月十五号,也就是王浩宇偷袭联军后的第四天,清军与义和团发生了冲突。冲突本来并不大,只要双方平静下来,坐在一起稍微协商一下,就可以轻松解决了。可是,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这场冲突却越演越烈,最终形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六月十七号,慈禧下旨,斥义和团为暴民,并命令清军全力镇压,由此,一场席卷整个北京、甚至于波及到河北不少城市的大规模战争开始了。清军对此显然早有准备,再加上装备精良,训练有素,刚开始的时候打得义和团措手不及,溃不成军。仅仅三天时间,北京城内的义和团团民,不是被杀被抓,就是被逼着退出了北京城。使馆区之围顿消,为了讨好洋鬼子,同时向洋鬼子表明此次进犯使馆区全是义和团的事情,与清廷无关,慈禧竟然命令几个军机大臣,带着大量的物质前往使馆区慰问。只是,慈禧这一手,却是热脸贴上了冷屁股,洋鬼子对此根本就不领情,他们一边大摇大摆地享受着清廷送上的精美食物,把大量的珍贵礼物塞进怀里,一边向各个国家的掌权人发报,要求他们加派援兵,占领北京,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从大清这只浑身上下直冒油花的兔子身上,再狠狠地咬下几块肉来。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