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择偶偏好,历久弥坚,几乎没有随时代的变迁而改变,令方然印象深刻。

    何止普通人,即便追寻着无限长生命的自己,又何尝没有深陷这一规律的桎梏,时至今日,表面上将ely,乃至身边的生化仿真人当成道具,深入交流时的感触,却还是和一般人毫无二致。

    偏好,所谓“美的追求”,竟然会是这样的东西。

    人与机器、人工智能的本质区别,目前看来,无非是人有所谓“美之追求”,进而,其本质就是擅于将特定场合、特定条件下的生存经验,无限制延拓到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进而犯下无数张冠李戴、刻舟求剑的谬误,自己却还浑然不觉。

    这方面的极端案例,殉情,古往今来一切凄美爱情故事的主角,几乎都犯了这样的错误。

    要么终成眷属,要么直接告别这世界,放弃生而为人、经历这一去不复返之宝贵人生的权利,在方然看来,这种行为简直不可饶恕,即便有再怎样冠冕堂皇、催人泪下的理由,也掩盖不了故事主角们思维出岔的现实。

    不管怎样烘托气氛,渲染爱情,求偶,本质上还是一种基因驱使的动物本能。

    怎样看待这本能,进而,怎样决定接下来的行为,从理性出发,人本应该意识到,所谓求偶,本质上不过是为了繁衍,而繁衍和生存,本质上也不过是一种物竞天择的自然选择,生而为人,活着,理应是至高的目标,任何其他事务都没资格横加干预。

    即便对爱情极度憧憬,无法与内心想要在一起的人在一起,也不应该成为自戕的理由。

    只因所谓“内心”,穿透表象,其实质究竟是什么呢,方然绝不相信虚幻的所谓姻缘、缘分,一个人自降生时起,全部思维活动,都必然是自身条件与外界环境的糅合:出于某种动机,而会认定某个人是一生所托,本身就极其可疑。

    推而广之,用不着执着于殉情故事,从古到今一切人类的彼此结合,其中的情感因素,也同样是极其可疑的。

    情感,感性方面的抉择,究竟是怎么样的一回事,洞悉了人文艺术领域的根本原则之后,方然用不着多想,就能看破这一切,隐藏在五光十色、五彩斑斓之情感、艺术、心灵之下的,仍然是那颠扑不破的自然科学之规律。

    看透了人与机器的本质区别,是重大的发现,方然却未因此而喜悦,反而心下怅然。

    人,不管追求的是什么,总归不会认为自己会与机器、仿真人与人工智能无甚区别,而往往会自傲于这生命的奇迹,欣然接受“万物之灵”的冠冕,唯有如此,在信息技术汹涌来袭的今天,才能保有最后的一线自尊,与尊严。

    但在缜密分析面前,这自我感觉,也无非是一种自我安慰,敝帚自珍。

    自认为与机器不一样,是啊,但区别难道就是“自己会犯机器绝不会犯的错误,不仅如此,这种错误就是人生的主要内容”吗。

    这样想,简直令人沮丧,更沮丧的则是找不到理由来反驳,唯有一声叹息。

    人与机器的区别,换言之,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许多人都必然曾经思考、或者正在思考的问题,即将被人工智能扫地出门的人类,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其与机器的命运对决,又究竟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

    剧变降临,待到“那个人”出现,一切都将尽在其掌握;

    从这种角度,的确可以断言,人类在机器面前有必胜的把握,终将掌控机器,而非被机器所掌控。

    可是另一方面,倘若这种胜利,完全不能反映双方实力的优劣,而是建立在所谓“先手优势”的基础上,最终结局,是人掌控着机器,只因为盖亚表面的演化规律,是先诞生了碳基生命的人类,而后才假其之手,创造出更加先进的机器,那未免就太讽刺了。

    思考进行到这里,渐渐的,方然脑海中有了一丝不甚美妙的预感。

    机器与人孰强孰弱,答案,只消睁眼看世界便不言自明,只不过自己身为人类的一员,并不愿意承认现实……

    现实会如此吗,从四十亿年前一直演化到今天,人类,并非进化之树的最高成就,而只不过是某种前所未有之演进过程的工具,是主宰一切的自然规律,假借其手而创造出更高级组织体的铺垫。

    人类的诞生,乃至消亡,也不意味着盖亚生命演化的终结、乃至彻底的失败;

    而是涅重生一般的新开端。

    对人工智能的认识,足够深刻,“人类并非演化之终”的想法让方然一阵内心恐慌,他知道自己在畏惧什么。

    此时此刻,执着于永生,进而执着于成为“那个人”,每天都在忙碌的男人还没有时间去细细琢磨,队人与机器的孰优孰劣,也还没有触及真正的实质,但,终有一天,他必得直面这根本性的问题,做出至关重要的回答。

    人的本质,人与机器究竟有什么区别,这些问题,对久居天堂镇的方然,是一种思维的天马行空之消遣。

    但形势紧迫,每一天的绝大部分时间,仍必须用来未雨绸缪。

    这期间,经过长期的准备工作,确认托马斯*安生的行动不会留有隐患,方然逐渐迫近很久之前造访过的那一个邮件服务器,继而,十分小心谨慎的进行访问,查看“匿名者”留存地址之邮箱里的内容,观察那些居心叵测的同类。

    这种事,在伯克利大学就读时,时不时就会进行一次,现在他却极度谨慎,生怕托马斯*安生因此而招致怀疑。

    这种怀疑,与若干年前的提防“同类”迥异,主要还是防备网络上的外来威胁。

    活跃在“匿名者”邮箱里的id数量,与十年前相比,数量提升了一大截,这在方然的预料之中。

    不过这些id所讨论的话题,却和十年前不太一样,但看标题,似乎彼此间的防备有所淡化,贴近现实的内容则大大增加。

    一群永生追寻者,聚集在“匿名者”的电子邮箱里,讨论人类文明的变迁……

    这就是方然所目睹的景象。

章节目录

永不下车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阳电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六一章 区别-永不下车为什么不写了,永不下车,一本书并收藏永不下车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