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上和街坊的距离,沈书懿又不是顺风耳,吵得什么他是听不清楚了,只瞧着穿西装的几人撕扯了那人一阵,但那人除了摇头好像话也没说出来完整的一句,不一会其中一个带着帽子的好像气急一般,从腰间拿出一样东西顶在那人脑门上。
沈书懿一下便反应过来,这伙西服人手里拿的是枪!他心中一跳,突然发觉这么直勾勾的看太显眼了些,连忙蹲在桌子下面,小心露出一点头看着。
那人显然也是吓了一跳,往那街市上一冲便想跑,可人家三四个他哪跑的掉,被人一把揪住狠狠的拽翻在地。
世坊上人虽多,但普通老百姓见到这等架势哪有敢上去帮手的,便如同没看到一般,生意照样做着,只站的稍微远些偷偷瞧着。
拿枪的弯腰再那人耳边说了几句,警告般的拉扯了一阵便放那人走了。
沈书懿眯起眼睛想瞧得更仔细些,冷不丁的一只手啪地拍在肩上,魂都吓出去一半,回头一看,却是刚喊了茶上楼的阿六,这厮还一脸好奇的看着他。
忙不迭的喘匀这口气,沈书懿揪着耳朵把阿六拉起来,低声道:“你丫是不是想吓死我?”说完,一想到外头又连忙弯腰回身去看,那几人已经不在那角落里,左右一张望,在街尾看到了一点人影。
“哎哟,少爷,我哪能啊?”阿六正辨道,想挣却越挣越疼。
这点热闹是没得看了,他一撒手,顺便接过阿六手里的茶壶,在瓷碗中倒了半碗喝下,喝完,用衣袖随手抹了抹嘴,说道:“曲云就是太乱了,连布告也没有,从前大事小事一看便知,现在反而不方便。”
阿六在对面坐下,揉了揉耳朵说道:“前几天你还不是这么说的呢,兴镇就有县老爷,可那日子比咱曲云的可差远了。”
沈书懿点点头,有摇摇头,高深模样的说道:“现在是,那是没出什么大事,县老爷是没什么用,可好歹是个可以推出去挡挡刀子的,曲云……这要是有点什么事,那就只有拿咱们开刀。”
阿六哂笑一阵,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神秘兮兮的凑近来说:“少爷,听说前两天曲云外不远有枪声呢!”
沈书懿抬眼,问道:“什么枪声,我怎么不知道?”
阿六一本正经的回他道:“那天晚上少爷您还没醒过来呢,我也是第二天才听过说,好像挺激烈的,死了两个人呢,辰子哥正好那天送货,好像还亲眼看到了,不过他不肯和我说。”
辰子送的货,应当是香烛或者丹砂一类的东西,走的是曲云西边原来的官道,那一面现在反而乱得紧,早已经看不出原来所谓的管道不说,还有几家水贼驻扎在山上,因此跑商的通常都不愿走。
若是在那附近发生了枪战倒也没什么,山林匪贼的手里怎么不得有几十条枪,遇上哪家不好截的开两枪打死两个再正常不过。
“这点事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记得几年前那头不是还截过一艘大船吗,死的人可就多了。”他说道。
阿六却摇了摇头,说道:“可是少爷,这回死的两个人水贼都不认。”
所谓的认不认,便是这一地的说法,哪家的水贼杀死的哪家的人,尸体挂出来上面都会有明确的记号,也算是行内规矩,若是杀了哪家人之后不认,便是坏了规矩,日后若传出去,同行之间便会抬不起头。
不过,向来事无绝对。
“那死的两个人是哪家的?”他问道。
阿六想了一阵,回他道:“好像是挺远地方来的,身上穿的都是洋人衣服,像是挺有钱的。”
沈书懿低头看着茶碗,碗底有一点沉淀的碎渣,小二楼上时而阵阵微风吹过,茶水微微晃动起来,黑色的颗粒状茶末也还是飘忽不定。
“有钱就够了,不都是为了钱吗,兴许这两个财大,贼人怕招峰,所以杀人劫财就跑了呗。”他毫不在意的说道,说完,突然发觉起一事来,目光也忍不住侧向窗外,方才街角那几人可不就是都穿着洋服吗,手里同样也有枪,是巧合吗?
阿六正木讷的点头,说道:“有道理……有钱还真是招灾啊,那场面听说很吓人呢,不知道得是有多少钱……”
说不定一分钱也没有呢……沈书懿心道,这些人来曲云明显有自己的目的,就算是打的名头是跑商,壳子里也是空的,哪家的水贼会这么傻,所以,如果他想的没错,那死的两个人就必然是……
“把头伸过来,”他对招了招手,蘸了点茶在桌子上画了几笔,说道:“看明白没有,一会你顺着街向南走,就按这个一家家找,找不着就别回来了。”
阿六趴在桌子上看了好半天,也没明白这几笔是个什么意思,一抬头,沈书懿已经站起身走到楼梯边上了。
“诶,少爷,你这画的是什么啊?”他急问道。
沈书懿向身后摆了摆手,直接走下楼去。
茶楼外头才刚有一些热闹的感觉,不过时候还早,他走到桥边左转,上水路,边上便停着一两艘载客的小船。
其中一个船家远远的便向他招手,再一看别的,都懒散的躺在小船中,不肖得细想,他便踏上那艘小船。撑船的是个女人,年纪不轻,相貌到很喜人,一双黝黑的手扶着细长的竹竿,看着很有力的模样。
虽是个女人,但船撑得极好,即使到转弯处也都很稳,换做些不好的船家,一路上还会有些提心吊胆。
到一段长而直的水路上,他正看着水面出神,突然听到一声问话。
“你是沈家少爷?”那妇人像是认得他一般,在船尾笑眯眯的问道。
沈书懿点点头,回道:“是我。”便好奇的抬头,沈家少爷在曲云可能有名,但认得他的却不多。
妇人说道:“我知道你,你小时候在学堂和我小儿子是同学。”
沈书懿一怔,学堂?那可是挺久以前的事了,其实也说不上是学堂,就是给一些小孩子开蒙教育的一间破屋子,而他,也不算是上学。
那时候他大概也就五六岁年纪,不过整天喜欢乱跑,有一次他老爹手头活计实在忙不开,家中无人理会,他便一个人跑街串巷,不知怎么就闯进了那破屋中,先生讲的什么他不关心,但那有其他小孩可以玩闹,一下就勾起他的兴趣来。
结果这一待就是一下午,他老爹发现孩子丢了的时候已经太阳西落,再找着的时候已经大半夜了。那先生瞧着以前好像没见过这个孩子,下学后无人来接不说,一问也说不清自己家在哪,曲云姓沈又不止他们一家,先生好心,怕他再被人抓去,就好吃好喝的哄着,等到半夜才看到人来找。
这一遭他倒还好,毕竟是个小孩子,疏忽怎么说也是在大人,别的他不知道,他老爹至少有三天晚上都睡在祠堂里。
后来他家便认识了那先生,林氏瞧着先生人还不错,左右他整日在家没人看,也没事做,就把他送去了那个小学堂,一学就是断断续续的一年多,后来他开始生病,那先生也离开了曲云便再也没上过学。
此事实在久远,若不是沈家名头不好,请不来好先生,不然他也定是像周景臣和陆栖迟那般,从小在家读书。
那妇人见他想了好半天,又说道:“我小儿子叫元清野,你可还记得他?”
元清野……沈书懿脑中先是一片空白,而后一点点记忆浮现出来,那黑黢黢的破屋子里面,一共也就十来个孩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小时候许多连名字都没有,元清野他不记得,但那时候好像有个胖的像汤圆似的小孩,连先生都叫他元子。
“我记得有个小胖子……脖子后面个胎记?”他说道。
那妇人连连点头,说道:“对,就是他,也不知道怎的,我们这穷人家居然能生出个那么胖的孩子,害得我也遭了不少罪。他小时候啊,每天回来都说起你呢。”
沈书懿脑子里还有些发蒙,与其说是旧事重提,倒不如说是他突然捡到了很久以前丢失的东西,并非珍贵宝物,但却独一无二。他捡回来的,是他少许的那一点不一样的幼年记忆。
“他现在,怎么样?”他小心措辞道。
那妇人有哈哈的笑起来,说道:“变得可多了,也不胖了,反而想你当时似的,瘦的像根竹竿。也不知道这么久他还记不记得你,不过啊,虽然时间久些,沈少爷都记得,他应当也不会忘。”
沈书懿点点头,笑道:“那便好。”
转过一道弯,妇人说道:“沈少爷看起来可是大好了,当年你突然没来学堂上课,可把元子急的,非要到沈家去找你,我拉也拉不住,后来虽然没见到你,但是沈老爷好好的招待了我们娘俩,嘘寒问暖不说,临走还给了那么多的大洋。”
到这他的记忆又开始有些断片,他是什么时候还是生病的呢?七八岁?五六岁?他也说不好,那三四年的日子都是终日与祠堂里晦涩难懂的古书还有这种难闻的草药相伴度过的,因为全然没有亮点,所以更显得混沌,许多东西他都记不清楚了,也不知道原来还有个玩伴曾去探望过他,但估摸着他老爹怕过了病气给人家孩子,怕他惦记便也没告诉他吧。
沈书懿一下便反应过来,这伙西服人手里拿的是枪!他心中一跳,突然发觉这么直勾勾的看太显眼了些,连忙蹲在桌子下面,小心露出一点头看着。
那人显然也是吓了一跳,往那街市上一冲便想跑,可人家三四个他哪跑的掉,被人一把揪住狠狠的拽翻在地。
世坊上人虽多,但普通老百姓见到这等架势哪有敢上去帮手的,便如同没看到一般,生意照样做着,只站的稍微远些偷偷瞧着。
拿枪的弯腰再那人耳边说了几句,警告般的拉扯了一阵便放那人走了。
沈书懿眯起眼睛想瞧得更仔细些,冷不丁的一只手啪地拍在肩上,魂都吓出去一半,回头一看,却是刚喊了茶上楼的阿六,这厮还一脸好奇的看着他。
忙不迭的喘匀这口气,沈书懿揪着耳朵把阿六拉起来,低声道:“你丫是不是想吓死我?”说完,一想到外头又连忙弯腰回身去看,那几人已经不在那角落里,左右一张望,在街尾看到了一点人影。
“哎哟,少爷,我哪能啊?”阿六正辨道,想挣却越挣越疼。
这点热闹是没得看了,他一撒手,顺便接过阿六手里的茶壶,在瓷碗中倒了半碗喝下,喝完,用衣袖随手抹了抹嘴,说道:“曲云就是太乱了,连布告也没有,从前大事小事一看便知,现在反而不方便。”
阿六在对面坐下,揉了揉耳朵说道:“前几天你还不是这么说的呢,兴镇就有县老爷,可那日子比咱曲云的可差远了。”
沈书懿点点头,有摇摇头,高深模样的说道:“现在是,那是没出什么大事,县老爷是没什么用,可好歹是个可以推出去挡挡刀子的,曲云……这要是有点什么事,那就只有拿咱们开刀。”
阿六哂笑一阵,好像想到了什么似的,神秘兮兮的凑近来说:“少爷,听说前两天曲云外不远有枪声呢!”
沈书懿抬眼,问道:“什么枪声,我怎么不知道?”
阿六一本正经的回他道:“那天晚上少爷您还没醒过来呢,我也是第二天才听过说,好像挺激烈的,死了两个人呢,辰子哥正好那天送货,好像还亲眼看到了,不过他不肯和我说。”
辰子送的货,应当是香烛或者丹砂一类的东西,走的是曲云西边原来的官道,那一面现在反而乱得紧,早已经看不出原来所谓的管道不说,还有几家水贼驻扎在山上,因此跑商的通常都不愿走。
若是在那附近发生了枪战倒也没什么,山林匪贼的手里怎么不得有几十条枪,遇上哪家不好截的开两枪打死两个再正常不过。
“这点事有什么好奇怪的?我记得几年前那头不是还截过一艘大船吗,死的人可就多了。”他说道。
阿六却摇了摇头,说道:“可是少爷,这回死的两个人水贼都不认。”
所谓的认不认,便是这一地的说法,哪家的水贼杀死的哪家的人,尸体挂出来上面都会有明确的记号,也算是行内规矩,若是杀了哪家人之后不认,便是坏了规矩,日后若传出去,同行之间便会抬不起头。
不过,向来事无绝对。
“那死的两个人是哪家的?”他问道。
阿六想了一阵,回他道:“好像是挺远地方来的,身上穿的都是洋人衣服,像是挺有钱的。”
沈书懿低头看着茶碗,碗底有一点沉淀的碎渣,小二楼上时而阵阵微风吹过,茶水微微晃动起来,黑色的颗粒状茶末也还是飘忽不定。
“有钱就够了,不都是为了钱吗,兴许这两个财大,贼人怕招峰,所以杀人劫财就跑了呗。”他毫不在意的说道,说完,突然发觉起一事来,目光也忍不住侧向窗外,方才街角那几人可不就是都穿着洋服吗,手里同样也有枪,是巧合吗?
阿六正木讷的点头,说道:“有道理……有钱还真是招灾啊,那场面听说很吓人呢,不知道得是有多少钱……”
说不定一分钱也没有呢……沈书懿心道,这些人来曲云明显有自己的目的,就算是打的名头是跑商,壳子里也是空的,哪家的水贼会这么傻,所以,如果他想的没错,那死的两个人就必然是……
“把头伸过来,”他对招了招手,蘸了点茶在桌子上画了几笔,说道:“看明白没有,一会你顺着街向南走,就按这个一家家找,找不着就别回来了。”
阿六趴在桌子上看了好半天,也没明白这几笔是个什么意思,一抬头,沈书懿已经站起身走到楼梯边上了。
“诶,少爷,你这画的是什么啊?”他急问道。
沈书懿向身后摆了摆手,直接走下楼去。
茶楼外头才刚有一些热闹的感觉,不过时候还早,他走到桥边左转,上水路,边上便停着一两艘载客的小船。
其中一个船家远远的便向他招手,再一看别的,都懒散的躺在小船中,不肖得细想,他便踏上那艘小船。撑船的是个女人,年纪不轻,相貌到很喜人,一双黝黑的手扶着细长的竹竿,看着很有力的模样。
虽是个女人,但船撑得极好,即使到转弯处也都很稳,换做些不好的船家,一路上还会有些提心吊胆。
到一段长而直的水路上,他正看着水面出神,突然听到一声问话。
“你是沈家少爷?”那妇人像是认得他一般,在船尾笑眯眯的问道。
沈书懿点点头,回道:“是我。”便好奇的抬头,沈家少爷在曲云可能有名,但认得他的却不多。
妇人说道:“我知道你,你小时候在学堂和我小儿子是同学。”
沈书懿一怔,学堂?那可是挺久以前的事了,其实也说不上是学堂,就是给一些小孩子开蒙教育的一间破屋子,而他,也不算是上学。
那时候他大概也就五六岁年纪,不过整天喜欢乱跑,有一次他老爹手头活计实在忙不开,家中无人理会,他便一个人跑街串巷,不知怎么就闯进了那破屋中,先生讲的什么他不关心,但那有其他小孩可以玩闹,一下就勾起他的兴趣来。
结果这一待就是一下午,他老爹发现孩子丢了的时候已经太阳西落,再找着的时候已经大半夜了。那先生瞧着以前好像没见过这个孩子,下学后无人来接不说,一问也说不清自己家在哪,曲云姓沈又不止他们一家,先生好心,怕他再被人抓去,就好吃好喝的哄着,等到半夜才看到人来找。
这一遭他倒还好,毕竟是个小孩子,疏忽怎么说也是在大人,别的他不知道,他老爹至少有三天晚上都睡在祠堂里。
后来他家便认识了那先生,林氏瞧着先生人还不错,左右他整日在家没人看,也没事做,就把他送去了那个小学堂,一学就是断断续续的一年多,后来他开始生病,那先生也离开了曲云便再也没上过学。
此事实在久远,若不是沈家名头不好,请不来好先生,不然他也定是像周景臣和陆栖迟那般,从小在家读书。
那妇人见他想了好半天,又说道:“我小儿子叫元清野,你可还记得他?”
元清野……沈书懿脑中先是一片空白,而后一点点记忆浮现出来,那黑黢黢的破屋子里面,一共也就十来个孩子,普通人家的孩子小时候许多连名字都没有,元清野他不记得,但那时候好像有个胖的像汤圆似的小孩,连先生都叫他元子。
“我记得有个小胖子……脖子后面个胎记?”他说道。
那妇人连连点头,说道:“对,就是他,也不知道怎的,我们这穷人家居然能生出个那么胖的孩子,害得我也遭了不少罪。他小时候啊,每天回来都说起你呢。”
沈书懿脑子里还有些发蒙,与其说是旧事重提,倒不如说是他突然捡到了很久以前丢失的东西,并非珍贵宝物,但却独一无二。他捡回来的,是他少许的那一点不一样的幼年记忆。
“他现在,怎么样?”他小心措辞道。
那妇人有哈哈的笑起来,说道:“变得可多了,也不胖了,反而想你当时似的,瘦的像根竹竿。也不知道这么久他还记不记得你,不过啊,虽然时间久些,沈少爷都记得,他应当也不会忘。”
沈书懿点点头,笑道:“那便好。”
转过一道弯,妇人说道:“沈少爷看起来可是大好了,当年你突然没来学堂上课,可把元子急的,非要到沈家去找你,我拉也拉不住,后来虽然没见到你,但是沈老爷好好的招待了我们娘俩,嘘寒问暖不说,临走还给了那么多的大洋。”
到这他的记忆又开始有些断片,他是什么时候还是生病的呢?七八岁?五六岁?他也说不好,那三四年的日子都是终日与祠堂里晦涩难懂的古书还有这种难闻的草药相伴度过的,因为全然没有亮点,所以更显得混沌,许多东西他都记不清楚了,也不知道原来还有个玩伴曾去探望过他,但估摸着他老爹怕过了病气给人家孩子,怕他惦记便也没告诉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