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一代巾帼-重生之七十年代闹分家男主主角姓赵
第一百零三章 一代巾帼-重生之七十年代闹分家男主主角姓赵-重生于七十年代-一本书
重生于七十年代
作者:灯下雪月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王杰热情地接待了王福林一行人,这让王福林等人感到有点受宠若惊。
王杰很佩服此时华夏的影视人员,他们质朴,吃苦耐劳,并且懂得学习,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低调,不计较名利得失,不像几十年后,娱乐成圈后一片“乌烟瘴气”,急功近利,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广受质疑。
王福林说道:“感谢威廉导演给予我们剧组的支持,我们希望威廉先生能够移步看看成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你能够指正,我们好进一步修改。”
王杰微笑着说道:“王老客气啦!按道理您是我的前辈,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帮了一点小忙,成片我就不看了,我相信这部《红楼梦》一定是一部经典剧集。”
这部八七版的《红楼梦》正如王杰所说的堪称经典,不像几十年后那版选秀《红楼梦》,满满的铜臭和虚伪。
王杰送走了王福林等人后继续着《那年花好月正圆》的拍摄。其实这部剧中的原型人物远比王杰剧本中讲述的更具传奇色彩。
周莹,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当地被称为“安吴寡妇”,在公公、丈夫相继去世之后独撑家业,经营起偌大的商业帝国,确实堪称一代“奇女子”。
只可惜关于她的历史记载只有寥寥数笔,像她的身世经历、后代子女,乃至于吴氏产业的最终结局,有不少关键信息语焉不详,而后人更是因为种种原因附会了一些民间传说甚至臆造的故事,让传奇直接升级为荒诞不经的神话,再去讲什么启示、经验,就实在有些无稽了。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真实的周莹并非如王杰编写的那样是一个卖艺女,而是sx省sy县鲁桥镇孟店村人,其曾祖父周梅村是乾隆、嘉庆年间当地的大商人,据《重修鲁桥镇城乡志》记载,周梅村以“jx窑业”起家,后耗费巨资建豪宅17院,历时24年方才全部建设完成,此后毁于兵火,只剩1院。
周梅村时代,周家生意红火,一方面在苏州买布到sx印染,行销西北,另一方面在jx经营瓷器,还有记载显示其在扬州盐业也有参与,积累家资达36万两。
到周莹这一代时,周氏家族应该已经败落,所以她的身世、父母不详,可信的官方记载只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刘懋官修、宋伯鲁纂的《重修zy县志》卷十五所记载:少孤,依兄嫂,年十六,以兄嫂命归吴。少孤即父母双亡,以兄嫂命归吴说明嫁给吴聘并非父母遗命,而是兄嫂做主,所以学界有猜测她是周家的养女而非亲生女。
她的出生日期,按照《“安吴寡妇”墓志铭》的记录: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九日卒,享年四十。
光绪三十四年是公元1908年,虚岁40,则生年应为1869年,所以很多文章说她活了42岁是不正确的,准确地说是39周岁。
那么,周莹嫁给吴聘的时间应为1869+15=1884年。这里就涉及到王杰剧本里的几处问题,一个是百般赏识周莹的公公吴蔚文,历史上死于光绪丙子年,即公元1876年,那时候周莹只有8虚岁,放今天还在上小学呢,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具体的人情互动,更大的可能是根本不认识对方。
吴聘是吴蔚文的独子,在1876—1884年间,应该已经是吴家东院“实易堂”的掌门人了。要注意的是,吴家的后人称,吴聘和周莹婚后3年才去世,两人还育有一女,可惜夭折,似乎也不可能。因为《续修sx通志稿》记载:光绪十一年,安吴堡封二品夫人。吴周氏捐银四万两有奇,重修落成,知县涂官俊建立碑亭为文纪事。
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重修zy县志》则明确了吴周氏(周莹)受封的细节:县文庙自壬戌乱颓圮……周承夫志,独立认修,三年竣工,费金四万余。事闻,给二品封典。也就是说,至迟于1885年吴聘已经去世,所以其妻才能继承“遗志”,如果人活着自然不存在“遗志”了。之所以说至迟,因为工期还有3年,可见这项工程可能是吴聘开头,周莹咬着牙挺下来,竣工后,得到清朝的二品夫人封典奖励。
总结一下,就是这对小夫妻最多最多共同生活了2年。当然,《续修zy县志》里的记载更残酷:成婚之夕,夫病沈,逾十日亡。无子。也就是结婚10天,吴聘就去世了,这倒是和当地民间传说吴家是娶周莹“冲喜”的说法吻合,不过,王杰改编时为了故事性特地给了两个年轻人一段甜蜜时光。
周莹到底是不是“首富”?对于周莹经营产业的细节,其实在地方志里很少涉及,里面大量记载的是“安吴寡妇”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事迹,所以,只能根据各种零散的材料来重拼周莹的商业版图。按照吴宓的回忆,安吴堡吴氏新支共十家,皆“富室”,“然土地皆不多”,即主要以经商为主,自清朝中期以来,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院,其中东院最为财雄势大。东院的大发家,按照《泾阳文史资料》收录的刘铁涯《安吴寡妇》一文所说:主要是由于吴蔚文得了办理淮盐盐务之后(在户部注册,承办js、jx、ah等省盐业的专卖权)。他凭借着手中掌握的几百盐引,(即政府发给的专卖盐业执照,一引为四百万斤。)在扬州设立“裕隆全”盐务总号,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盐商在当时是最有钱势的官商,是其他商人望尘莫及的。但是在资料中就有一个常识错误。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后,受命整理两淮盐务,在同治三年(1864年)指定淮北票盐章程,明确规定了:四百斤盐为一引,分捆四包,票、盐必须相符。这是淮北盐场,淮南盐场曾国藩则规定每引六百斤,分为八包,也就是说,上面的材料里至少是个“万”字,至于说一年有几百万银子的收入,更是与吴家持有几百盐引不匹配。
曾国藩、李鸿章师徒先后整顿盐务,采取的方式是变相恢复票盐为纲盐,改原本的10引发盐为至少120引、500引才允许发运盐船,同时,逐步以拥有盐引数量为门槛,对应捐税后,划定旧商,允许其循环转运。按照这个标准,吴家所有的盐引至少有500道才能长期从事盐业,但是500引能否创造出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呢?似乎有些玄幻了,毕竟在江南残破不堪的1864年,仅淮北盐场的正额盐引总数就有296982引,淮南盐场更是4倍于此数,500引不过其中的1/30000,若是年入数百万两,那么整个两淮出盐的销售额就得近1000亿两之多……至于某些文章的数字就更不靠谱,说吴家手里有几百万盐引,要知道,道光年间两淮盐引总数才160万引左右,真垄断盐业到这个地步,光收税就够了,据光绪《两淮盐法志》记载,两淮每年的盐税岁入不过400余万两……如果算销售额,肯定要数以千万计。
综上所述,吴家在扬州的主业规模,绝不可能达到年入几百万两白银的规模。
可以确证的信息是,在周莹接掌家业之后,主要字号“裕兴重”发展到鼎盛时期,以邓监堂(sx岐山人)为掌柜,开拓主业制茶项目,创制名茶“天泰牌泾砖”,后来更令“天泰”、“德恒”两大品牌在西北各地畅销,占据sx茶商头把交椅。
吴家经过囤积高卖之后,吴家在茶叶上大大获利,资产积累达到40、50万两,兰州分店的掌柜胡服九还做过多年的兰州茶业“总商”,可见吴家在当时西北茶业中的地位。
按照周莹墓志铭上的说法:吴氏商业,巴蜀既雄,维扬尤盛,每届会计,若御偏师夥颐如林。
吴家的商业布局,sc和扬州是两大中心,但是由于之前关于盐业收入的不准确,只能知道吴家在cd开有当铺,扬州盐务总号名为“裕隆全”,其分号遍及js、jx、ah,其中jx的盐业同业有部分1920年代的资料留存,依据各家掌握的盐票数量排列盐商,可知裕隆全排位相对靠后。
随着业务的发展,吴家还先后在hb、js、sh、sc、zq、gs、sx等地开设了总号、分店,其中gs主要经营药材,hb主要经营布匹。
从1884年到1900年的16年间,周莹的生意确实越做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为她捐资办慈善,比如捐赠40785两修复“味经书院”、花费4万两重建文庙,乃至于向慈禧太后献金10万两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周莹后来还大兴土木营建豪华的吴家大院,服务日常起居仆役就有200多人,全年花费银两达10万之多。
然而,上述这一切,并不足以撑起周莹“天下首富”的身份,甚至连“sx首富”都算不上,唯一可以定性的就是“女首富”,也就是在那个女性普遍没有经济独立的时代里,最有钱的女人罢了。
王杰编撰的“首富”只是一个故事,“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就更是王杰生塞进去的一个段子。
尽管同样是青年守寡,同样是垂帘听政,同样是为他人管家,可以附会出种种惺惺相惜来,但是这俩人从来没见过面,连送到行在的十万两银子,都是由周莹养子吴念昔出面。
说到周莹的养子,话就短不了,因为他和周莹之间,还真是有些恩怨。
为了给吴聘立嗣,需要从族人中过继一个孩子,也算是传宗接代,不过周莹对于血缘关系最近的南院的孩子不喜欢,就以“择贤立爱”为由,又给中院1万两银子,抱走了中院的侄子吴玉成,后来改名为吴怀先(即吴念昔),以示怀念先人之意。
不过吴怀先长大后和周莹不亲,还琢磨着收回管家大权,就和周莹起了冲突。周莹这个养母先是到巡抚衙门上告,巡抚樊增祥想和稀泥,就把周莹的本家兄弟叫了两个训斥了一顿,说他们挑唆母子不和。不料想周莹不吃这一套,扬言要去兰州找总督府告状,樊增祥很紧张,就自己出面威胁吴怀先,说你母亲要去总督衙门告你忤逆不孝,这可是十恶不赦的罪名,赶紧认错,唬住了吴怀先。最后的结果是吴怀先在周莹的公馆门口隔帘长跪,从早上一直跪到下午,周莹才原谅他,但却把养子的亲信全部革除,家务大权回收。
这两母子究竟是不是这个时候就结下了疙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后世解密的一份史料,其中有一段记录很有意思:周莹知人善用,驾驭有方,采用各种手段,不断使吴氏在sx境外其庞大的商业资本增值,到顶峰时期已到达日进斗金的地步。而这一切,却与远在js扬州的古旗亭街43号大院主人刘茂椿息息相关,刘茂椿是周莹亲自任命的扬州“裕隆全”盐号大掌柜。
1904年4月,周莹病逝,之后,其养子吴怀之(即吴念昔)为了集中力量经营sx境内的土地,就将sx省境外的商业资本分别高价出售,这样,刘茂椿就成了“裕隆全”盐号的新主人。而周莹本人,也没能进入她花费重金修缮的“吴氏墓地”,而是孤零零地在外安眠,虽然号称购买了修建墓园的墓碑石料,也只是号称而已,毕竟她过世的时间距离成为托词的“辛亥革命”还有3年的时间,当然,这一切也只能由得后世之人分说了。
就算是这样一抔黄土,也在“破四旧”的时候被挖开,墓志铭石碑碎成了两块,还被乡人取去做捶布石用,直到原时空2005年方才被一位当地的文史研究者白金刚发现,恢复了它本来的功用,帮助我们了解周莹这样一位奇女子的生平。
不管怎样臆测编撰,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哪怕拿到现在,周莹都堪称一代巾帼。
王杰很佩服此时华夏的影视人员,他们质朴,吃苦耐劳,并且懂得学习,能够正视自己的不足,低调,不计较名利得失,不像几十年后,娱乐成圈后一片“乌烟瘴气”,急功近利,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广受质疑。
王福林说道:“感谢威廉导演给予我们剧组的支持,我们希望威廉先生能够移步看看成片,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希望你能够指正,我们好进一步修改。”
王杰微笑着说道:“王老客气啦!按道理您是我的前辈,我只是力所能及地帮了一点小忙,成片我就不看了,我相信这部《红楼梦》一定是一部经典剧集。”
这部八七版的《红楼梦》正如王杰所说的堪称经典,不像几十年后那版选秀《红楼梦》,满满的铜臭和虚伪。
王杰送走了王福林等人后继续着《那年花好月正圆》的拍摄。其实这部剧中的原型人物远比王杰剧本中讲述的更具传奇色彩。
周莹,历史上确有其人,在当地被称为“安吴寡妇”,在公公、丈夫相继去世之后独撑家业,经营起偌大的商业帝国,确实堪称一代“奇女子”。
只可惜关于她的历史记载只有寥寥数笔,像她的身世经历、后代子女,乃至于吴氏产业的最终结局,有不少关键信息语焉不详,而后人更是因为种种原因附会了一些民间传说甚至臆造的故事,让传奇直接升级为荒诞不经的神话,再去讲什么启示、经验,就实在有些无稽了。
很多文章都提到了,真实的周莹并非如王杰编写的那样是一个卖艺女,而是sx省sy县鲁桥镇孟店村人,其曾祖父周梅村是乾隆、嘉庆年间当地的大商人,据《重修鲁桥镇城乡志》记载,周梅村以“jx窑业”起家,后耗费巨资建豪宅17院,历时24年方才全部建设完成,此后毁于兵火,只剩1院。
周梅村时代,周家生意红火,一方面在苏州买布到sx印染,行销西北,另一方面在jx经营瓷器,还有记载显示其在扬州盐业也有参与,积累家资达36万两。
到周莹这一代时,周氏家族应该已经败落,所以她的身世、父母不详,可信的官方记载只有清宣统三年(1911年)刘懋官修、宋伯鲁纂的《重修zy县志》卷十五所记载:少孤,依兄嫂,年十六,以兄嫂命归吴。少孤即父母双亡,以兄嫂命归吴说明嫁给吴聘并非父母遗命,而是兄嫂做主,所以学界有猜测她是周家的养女而非亲生女。
她的出生日期,按照《“安吴寡妇”墓志铭》的记录:以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九日卒,享年四十。
光绪三十四年是公元1908年,虚岁40,则生年应为1869年,所以很多文章说她活了42岁是不正确的,准确地说是39周岁。
那么,周莹嫁给吴聘的时间应为1869+15=1884年。这里就涉及到王杰剧本里的几处问题,一个是百般赏识周莹的公公吴蔚文,历史上死于光绪丙子年,即公元1876年,那时候周莹只有8虚岁,放今天还在上小学呢,自然不可能有什么具体的人情互动,更大的可能是根本不认识对方。
吴聘是吴蔚文的独子,在1876—1884年间,应该已经是吴家东院“实易堂”的掌门人了。要注意的是,吴家的后人称,吴聘和周莹婚后3年才去世,两人还育有一女,可惜夭折,似乎也不可能。因为《续修sx通志稿》记载:光绪十一年,安吴堡封二品夫人。吴周氏捐银四万两有奇,重修落成,知县涂官俊建立碑亭为文纪事。
光绪十一年即公元1885年,《重修zy县志》则明确了吴周氏(周莹)受封的细节:县文庙自壬戌乱颓圮……周承夫志,独立认修,三年竣工,费金四万余。事闻,给二品封典。也就是说,至迟于1885年吴聘已经去世,所以其妻才能继承“遗志”,如果人活着自然不存在“遗志”了。之所以说至迟,因为工期还有3年,可见这项工程可能是吴聘开头,周莹咬着牙挺下来,竣工后,得到清朝的二品夫人封典奖励。
总结一下,就是这对小夫妻最多最多共同生活了2年。当然,《续修zy县志》里的记载更残酷:成婚之夕,夫病沈,逾十日亡。无子。也就是结婚10天,吴聘就去世了,这倒是和当地民间传说吴家是娶周莹“冲喜”的说法吻合,不过,王杰改编时为了故事性特地给了两个年轻人一段甜蜜时光。
周莹到底是不是“首富”?对于周莹经营产业的细节,其实在地方志里很少涉及,里面大量记载的是“安吴寡妇”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的事迹,所以,只能根据各种零散的材料来重拼周莹的商业版图。按照吴宓的回忆,安吴堡吴氏新支共十家,皆“富室”,“然土地皆不多”,即主要以经商为主,自清朝中期以来,分为东、南、西、北、中,五大院,其中东院最为财雄势大。东院的大发家,按照《泾阳文史资料》收录的刘铁涯《安吴寡妇》一文所说:主要是由于吴蔚文得了办理淮盐盐务之后(在户部注册,承办js、jx、ah等省盐业的专卖权)。他凭借着手中掌握的几百盐引,(即政府发给的专卖盐业执照,一引为四百万斤。)在扬州设立“裕隆全”盐务总号,各地设立分号,一年就有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盐商在当时是最有钱势的官商,是其他商人望尘莫及的。但是在资料中就有一个常识错误。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后,受命整理两淮盐务,在同治三年(1864年)指定淮北票盐章程,明确规定了:四百斤盐为一引,分捆四包,票、盐必须相符。这是淮北盐场,淮南盐场曾国藩则规定每引六百斤,分为八包,也就是说,上面的材料里至少是个“万”字,至于说一年有几百万银子的收入,更是与吴家持有几百盐引不匹配。
曾国藩、李鸿章师徒先后整顿盐务,采取的方式是变相恢复票盐为纲盐,改原本的10引发盐为至少120引、500引才允许发运盐船,同时,逐步以拥有盐引数量为门槛,对应捐税后,划定旧商,允许其循环转运。按照这个标准,吴家所有的盐引至少有500道才能长期从事盐业,但是500引能否创造出每年“几百万两银子”的收入呢?似乎有些玄幻了,毕竟在江南残破不堪的1864年,仅淮北盐场的正额盐引总数就有296982引,淮南盐场更是4倍于此数,500引不过其中的1/30000,若是年入数百万两,那么整个两淮出盐的销售额就得近1000亿两之多……至于某些文章的数字就更不靠谱,说吴家手里有几百万盐引,要知道,道光年间两淮盐引总数才160万引左右,真垄断盐业到这个地步,光收税就够了,据光绪《两淮盐法志》记载,两淮每年的盐税岁入不过400余万两……如果算销售额,肯定要数以千万计。
综上所述,吴家在扬州的主业规模,绝不可能达到年入几百万两白银的规模。
可以确证的信息是,在周莹接掌家业之后,主要字号“裕兴重”发展到鼎盛时期,以邓监堂(sx岐山人)为掌柜,开拓主业制茶项目,创制名茶“天泰牌泾砖”,后来更令“天泰”、“德恒”两大品牌在西北各地畅销,占据sx茶商头把交椅。
吴家经过囤积高卖之后,吴家在茶叶上大大获利,资产积累达到40、50万两,兰州分店的掌柜胡服九还做过多年的兰州茶业“总商”,可见吴家在当时西北茶业中的地位。
按照周莹墓志铭上的说法:吴氏商业,巴蜀既雄,维扬尤盛,每届会计,若御偏师夥颐如林。
吴家的商业布局,sc和扬州是两大中心,但是由于之前关于盐业收入的不准确,只能知道吴家在cd开有当铺,扬州盐务总号名为“裕隆全”,其分号遍及js、jx、ah,其中jx的盐业同业有部分1920年代的资料留存,依据各家掌握的盐票数量排列盐商,可知裕隆全排位相对靠后。
随着业务的发展,吴家还先后在hb、js、sh、sc、zq、gs、sx等地开设了总号、分店,其中gs主要经营药材,hb主要经营布匹。
从1884年到1900年的16年间,周莹的生意确实越做越大,这是不争的事实,也为她捐资办慈善,比如捐赠40785两修复“味经书院”、花费4万两重建文庙,乃至于向慈禧太后献金10万两提供了物质基础。
不仅如此,周莹后来还大兴土木营建豪华的吴家大院,服务日常起居仆役就有200多人,全年花费银两达10万之多。
然而,上述这一切,并不足以撑起周莹“天下首富”的身份,甚至连“sx首富”都算不上,唯一可以定性的就是“女首富”,也就是在那个女性普遍没有经济独立的时代里,最有钱的女人罢了。
王杰编撰的“首富”只是一个故事,“慈禧太后的干女儿”就更是王杰生塞进去的一个段子。
尽管同样是青年守寡,同样是垂帘听政,同样是为他人管家,可以附会出种种惺惺相惜来,但是这俩人从来没见过面,连送到行在的十万两银子,都是由周莹养子吴念昔出面。
说到周莹的养子,话就短不了,因为他和周莹之间,还真是有些恩怨。
为了给吴聘立嗣,需要从族人中过继一个孩子,也算是传宗接代,不过周莹对于血缘关系最近的南院的孩子不喜欢,就以“择贤立爱”为由,又给中院1万两银子,抱走了中院的侄子吴玉成,后来改名为吴怀先(即吴念昔),以示怀念先人之意。
不过吴怀先长大后和周莹不亲,还琢磨着收回管家大权,就和周莹起了冲突。周莹这个养母先是到巡抚衙门上告,巡抚樊增祥想和稀泥,就把周莹的本家兄弟叫了两个训斥了一顿,说他们挑唆母子不和。不料想周莹不吃这一套,扬言要去兰州找总督府告状,樊增祥很紧张,就自己出面威胁吴怀先,说你母亲要去总督衙门告你忤逆不孝,这可是十恶不赦的罪名,赶紧认错,唬住了吴怀先。最后的结果是吴怀先在周莹的公馆门口隔帘长跪,从早上一直跪到下午,周莹才原谅他,但却把养子的亲信全部革除,家务大权回收。
这两母子究竟是不是这个时候就结下了疙瘩,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后世解密的一份史料,其中有一段记录很有意思:周莹知人善用,驾驭有方,采用各种手段,不断使吴氏在sx境外其庞大的商业资本增值,到顶峰时期已到达日进斗金的地步。而这一切,却与远在js扬州的古旗亭街43号大院主人刘茂椿息息相关,刘茂椿是周莹亲自任命的扬州“裕隆全”盐号大掌柜。
1904年4月,周莹病逝,之后,其养子吴怀之(即吴念昔)为了集中力量经营sx境内的土地,就将sx省境外的商业资本分别高价出售,这样,刘茂椿就成了“裕隆全”盐号的新主人。而周莹本人,也没能进入她花费重金修缮的“吴氏墓地”,而是孤零零地在外安眠,虽然号称购买了修建墓园的墓碑石料,也只是号称而已,毕竟她过世的时间距离成为托词的“辛亥革命”还有3年的时间,当然,这一切也只能由得后世之人分说了。
就算是这样一抔黄土,也在“破四旧”的时候被挖开,墓志铭石碑碎成了两块,还被乡人取去做捶布石用,直到原时空2005年方才被一位当地的文史研究者白金刚发现,恢复了它本来的功用,帮助我们了解周莹这样一位奇女子的生平。
不管怎样臆测编撰,一个不争的事实就是,哪怕拿到现在,周莹都堪称一代巾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