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5章】 时机来临(13)-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翻译
【第025章】 时机来临(13)-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翻译-国势-一本书
国势
作者:月影梧桐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俄国局势的进展明显出乎绝大多数人的意料。英法当即是慌乱成一团,便连美国和日本也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很多观察家都认为德国会加强进攻态势,利用俄国内乱的机会奠定在战场上优势,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德国方面居然自动宣布暂停进攻,给临时政府7天时间思考和平谈判的问题,其用意自然不言而喻。陈宦虽然做出了他认为合理的解释,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德国人一样需要休息和调整军事部署。
就鲁登道夫本人而言,他未必相信俄国人会束手就擒,毕竟,沙皇皇后是德国后裔——在欧洲皇室互相联姻中,这一点是稀松平常的,就因为俄国在战场上的屡屡失败,而被怀疑为德国人的间谍,这一种背景和气氛之下,怎么可能轻松妥协?再说,2年的战争,俄国人流血殆尽,损失几百万的精壮的人口。这种仇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可以化解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给俄国人7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呢?
鲁登道夫自然有他的顾虑,在俄国爆发革命之后,原本在西线不甚积极的英法忽然积极起来,重重迹象表明都即将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虽然前面几轮攻势德国人依kao弹性防御予以了化解,但只要稍微有心,都可以看出英法未必是尽了全力——与德国进攻法国相比,英法的军队肯定没有那么卖命。英法还是想依kao俄国的人海战术消耗掉德国,但现在俄国已经自顾不暇,英法必然不会保留。虽然威廉二世已经大度地允许放弃西线的既得利益,但兴登堡既然已经是整个德国的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就不能不从全局加以考虑——在停战的幌子下,10来个师通过铁路秘密回国,准备一举粉碎英法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胁。
从东线的实际情况来看,俄国目前存在着两个政权和3股相互敌对的势力,压迫得太急,会让他们暂时抛弃成见而联合起来,只有给予一定的宽松度,才能够营造对德国有利的战略氛围——德国可以较为轻松的姿态等待局势明朗,只要明朗,既意味着俄国用来继续战争的力量会小一分。
为此,鲁登道夫对兴登堡道:“阁下,我们暂时不用着急进攻,俄国人会用这7天做出答复的。这7天时间,足够他们继续爆发一场内战了,那些忠于帝制的军队,会起来向圣彼得堡的叛乱分子开火的。”“
“希望如此。“兴登堡是老资格的保守派,帝制的基石,即便俄国是德国的敌人,他仍然对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派抱有极深的敌意,若不是鲁登道夫在战略上向他剖析了相关利弊,他几乎就要公开发出号召,让那些拥护皇权的军队邀请德军加以援手——在他的脑海里,未尝没有利用尼古拉二世目前的局面迫使俄国答应自己条件德国通过帮助沙皇复国来解决东线的危机。
在这一点上,hl之间是有分歧的,但这种分歧并不占据主流,鲁登道夫压根也不会相信沙皇会为了自己的皇位而充当“卖国贼“,否则,这个人宁愿挑起内战也不会轻易答应退位了。
同样,7天的缓冲期在俄国内部也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对于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俄国有两个声音,一个是继续战争,另一个是希望与德国达成和平,退出战争。
坚持战争的主要代表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他们从坚持履行俄国固有国际义务的前提出发,不同意退出战争,甚至认为,在俄国目前面临巨大损失的情况下,和谈是一种背叛,不仅背叛了盟友,更背叛了“为国捐躯”的人。
坚持和平的主要代表是布尔什维克当中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以列宁为首的极少数。列宁认为,俄国目前在军事上、经济上面临总崩溃,和平能够摆拖这种威胁,并且有利于巩固革命。
坚持战争的观点占据了上风,几百年来的民族自豪感让俄罗斯人难以接受俯首称臣的结果,更何况,孟什维克已经知道了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与将来的方针,视列宁为主要敌手,怎么可能容许这种选择呢?于是,卖国、屈辱、动摇,各种各样的流言飞向了列宁,甚至在布尔什维克内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也占据了上风,列宁等人只是少数派。
7天停战期满之后,情况如同事先预计的那样,俄国以临时政府和苏维埃共同声明的形式断然拒绝了德国提出的和平要求,反而提出了相应的反要求——即只要德国及其同盟国退还所有协约国领土并赔偿战争损失之后,俄国愿意与德国媾和。
声明的发表,让英法大大松了口气,也促使他们发动一场牵制性的进攻,以便向世人宣告协约国的整体阵营。但由于hl的早有布置。英法发动的尼维尔攻势仅仅在17天之内推进了6公里,却损失了70多万人,喧嚣一时的西线大反攻宣告结束。
为了抵抗英法的进攻,除开停战前就从东线调集的兵力,德国又从东线抽调了9个师作为加强。这样,在整个8月,哪怕7天的和谈期满,东线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斗。德国因为要抵抗英法,也不会在东线发起新的进攻,一直到9月份,西线热火朝天,东线倒是沉寂了下来,渡过了欧战开始以后第一个较为平淡的夏季。
对中国方面的问题,俄国内部也爆发了一轮争吵,在革命初起之时,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总是占据上风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临时政府不但拒绝向中国妥协,连原来已经答应履行的条件也因为政权变更而拒绝认可,消息传到国内,自然是引起大本营的重新考虑。
“诸位,目前俄国已经正式拒绝了前面提出的条件,俄国公使也已经被撤换回国,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需要调整当前的对俄战略。”作战室里,秦时竹一脸严肃对着手下将领说道,“现在的局面颇为古怪,俄国一方面拒绝了我们原先达成的协议,并且做出了强硬的外交姿态,另一方面,俄国又忙于内部整合,无暇派遣军队到远东来,这样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是逐鹿行动所没有估计到的,诸位有何意见?”
“我原先估计德国不会理会俄国内部的政权更迭。目前看来,是过于武断了。德国终究是两线作战,只要西线英法施加的压力够大,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是不敢肆无忌惮地投入重兵进攻俄国的。”陈宦站起来指点着地图道,“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不光我们与俄国之间,德国与俄国之间,同样维系着一种不战不和的尴尬局面,反倒让人有些捉摸不透。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俄国内部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目前仍然没有消除,反而处于竞争的状态,为了显示自己才是代表俄国利益的合法政权,双方竞相显示对外强硬,对于后果反而轻描淡写,这一点从悍然撕毁与我们已经达成的协议上就可见一斑——尽管俄国有关协议没有杜马的批准是不能最后算数的,但双方协议已经前提形成竞合,英法也做了见证,我们还提前释放了俘虏作为诚意,现在却说不具备法律效力,这与背信弃义有什么区别?第二个原因,俄国目前陷入混乱,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全面、合理地掌握大局,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布置,所以俄国也调动不了军队对我们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对德国也是如此,尽管军队还是驻守在防区,也守卫着防线,但绝然经不起德国大规模的进攻。我认为,尽管夏季已经过去,但冬季毕竟还没有到来,德国还有50多天的时间,足以发动一场惩罚性的进攻。”
“二庵兄的意思我明白,还是着眼于军事解决。”蒋方震对俄国的行径也非常不满,“从道义上说,这完全是背信弃义的。从情理上说,俄国内外交困,不应该再为自己树立敌人,纯属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我赞同总统的意见,既然对方不接受,那么我们也不用客气,就按照逐鹿行动调整后的方案开展进行。这次应该变换一下思路,由西线抢先行动——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有行动自由了,俄国连签署的条约都不愿意履行,可见我们动手的理由是恰当的。中亚方向,本来就和彼得堡、莫斯科离心离德,现在内部纷乱,更是一举奠定局面的大好机会。倒是要告诫李将军,西北方向,重点还在于政治解决,军事为辅。军事目标主要指向俄罗斯和哥萨克目标,对于鞑靼人,要以安抚为主。自然,也免不了借机独立的任务,对这一点,我觉得软硬兼施即可——平定西北、收复故土的机会,就在今日。”
“我与各位的态度恰好相反,我认为,我军除了西北方向的目标之外,应该吧军事压力首先作用在国内——俄国虽然不承认这个条约有效,但我们可以逼迫他承认有效,如果他不乐意,则用武力加以实现。京城方面,由卫戍师、教导师负责解除俄军武装,东北尤其是哈尔滨方面,由东线解除武装,其余俄国租界、保留地等,由当地留守兵力负责解决。其二,停止对俄各种物资输出,冻结俄国在华全部资产,停止中俄一切贸易往来,上述这一切,可以作为俄国履行条约义务的经济保证。特别是对俄输出的粮食和军火,对于维系战争有重要作用,坚决不能外流。英法也不能质疑我们。”张绍曾这次比平时表现要激进地多,“我个人认为,甚至于可以直接把矛头指向海参威,掐断俄国从远东获取物资补给的主要桥头堡。”
宁武发言道:“我赞同掐断对俄物资输出,但不同意现在就进攻海参威,海参威不同于江东六十四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战略价值,也是英法美各国重点盯防的地区,除非俄国发生巨变,否则一时间难以打破平衡。但对我们而言,要控制海参威其实相对简单,只要掐断俄国欧洲部分与海参威之间的联系,海参威的战略价值就无从发挥。至少,在俄国局势相对明朗之前,我不赞同进军海参威。”
秦时竹沉思了片刻,问道:“各国对俄国革命是何反应?又如何评价中俄关系?”
“根据我们和英法驻华武官的接触,初步认定,英法对俄国革命抱有中立的态度。沙皇政权是否维系,并不是英法关注的焦点,英法只是关注俄国是否会退出协约国集团,单独与德国媾和。英国方面公开表示,英国不打算干涉俄国的内政,但是,从一贯的立场和共同的利益出发,英国只可能支持同意将战争进行下去,忠诚于同盟义务的政府——不管这个政府挂什么名头。法国的态度和英国类似,多加的一条是,各国在俄国的投资和借款不能因为政权更迭而濒临消灭,否则,法国坚决不会承认新生的俄国政府。”蒋方震作为总政治部主任,担负这方面的任务,“关于中俄关系,原本英法是一边倒的指责我们挑衅,现在调门降低了,甚至打算有条件地承认我们的地位和要求。同时认为,中国与俄国之间的争端应该以平和的方式提交国际仲裁,英法愿意说服瑞士担任仲裁的角色。对俄国临时政府拒不承认条约的情况表示遗憾,承诺将尽快与俄国新政府进行沟通,敦促其履行合约。当然,也强调不赞同我国停止对俄国物资输出,认为这也是违反合约的情况。”
“相信了他们,母猪都能上树!”陆尚荣笑骂道,“我们干我们的,不必理会英法如何如何,英法改变不了俄国的局势,也动摇不了我们执行逐鹿计划的意志。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是日本打算怎么做?我心里隐约有一种担心。”
“陆总长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陈宦补充道,“根据军情局的情报显示,在俄国革命确切的消息传出之后,日本已经行动起来。原来西园寺内阁是打算让陆军借助我们与俄国交恶的机会进行,但长州派因为秉承坐山观虎斗的精神而不愿意服从,现在俄国大变,对远东的掌控力更是弱小的可以——这便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我认为以日本人的脾气和性格,很可能顺水推舟捞一把!”
会议的讨论持续了很久,最后得出结论,就目前而言,鉴于俄国的背信弃义,对俄战争行为无论是法理还是情理,已经是无可指摘了,现在的目标就是,利用俄国动荡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
战略研究的结果确实比较符合现实,事情的根源还要从10年前谈起——1907年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kao铁腕政策维护沙皇**,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
虽然俄国走出了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的阴影,较快地从创伤中恢复过来,但社会不公更胜于以往。由于斯托雷平的**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宪政民主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相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随着是战和问题的升温,各势力迅速分化组合。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民粹主义的孟什维克,和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也相应分裂为主流派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主流派和孟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继续战争直到胜利;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和布尔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尽快停战签订和约。
宪政民主党担忧俄国的反战趋势无法控制,会危害俄国与日渐壮大的协约国集团的外交关系,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两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立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积极在民间进行宪政民主的宣传。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宪政,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在推翻沙皇统治后,临时政府逐渐借助苏维埃树立了权威,虽然还不能绕过苏维埃,但毕竟有了发言权。考虑到阶级革命以后必然的经济革命,以资产阶级掌权派为主的临时政府害怕革命的继续和深入,特别是害怕布尔什维克煽动进行二次革命。为了转移内外视线,取得协约国的支持,决心推行继续战争的政策。
德国的媾和政策,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失败。甚至于,临时政府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向协约国保证自己有履行义务的能力,还不顾后方民众和前线士兵的反对,准备进行一次进攻作战。理由是现成的,因为西线的进攻牵涉了德国大量的精力,俄国可以面对实力受到削弱的敌人,而且进攻本身就是团结内部的利器。
为了进攻,临时政府煞费苦心,进行了紧张的进攻准备。临时政府派专员到各条战线对士兵进行煽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以荣誉、誓言和民族主义为号召,并且将进攻和继续革命联系在了一起,鼓动什么现在的进攻符合革命的利益。孟什维克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公会和绝大部分新闻媒体,宣传士兵归队,工人继续工作,但由于军队中的布尔什维克影响,在加上目睹长期战争给国家造成的灾难,底层士兵们逐渐开始怀疑这场战争。同时,由于军官大部分都是保皇党,对临时政府的性质和举措并不认同,加剧了内部的混乱,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袖在军队中进行有力的宣传和组织,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口号,士兵们普遍厌战、反战。再加上从中国输入的物资断绝,各类后勤物资短缺,更是造成士气低落。原本以为沙皇被推翻,国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乐观情绪逐步消失了,迫使临时政府和最高统帅部一再推迟进攻的日期。
9月11日,俄国召开军事会议。一些将领觉得军队纪律松弛、交通混乱、粮食不足、后备部队也有反战情绪,认为不能在9月下半月进行预定的进攻。但是,俄国西部战线和西南战线上的将军们则主张尽快进攻。西南战线司令布鲁西洛夫认为这样可以使士兵摆拖革命的影响。在这些人的催促下,俄军最高统帅部于9月16日发出命令,定于十月初发动进攻。可是以后又不得不把进攻时间从十月初推迟到十月底,最后决定在11月开始进攻,号称冬季攻势。
这一点,正中德奥方面的下怀。根据2年冬季作战的经验总结,鲁登道夫得出和秦时竹一样的结论,在冬季且装备类似的情况下,进攻远比防御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即便俄国人更熟悉冬季,他们并不出色的装备和并不充分的后勤将完全不符合战争的情况,他和兴登堡决定利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机,在东线展开一场以消耗俄军有生力量的消耗战,以赢得东线的胜利,进而扭转它们在整个战争中的被动局面。
11月7日,俄国西南战线五十一个师共30余万人向奥匈阵地发起进攻——俄国人也不傻,知道德国这根骨头难啃,首先把打击面放到更菜的奥匈身上。中部部队第十一和第七两个集团军主攻格利纳内和莱姆堡,左翼第八集团军右翼特别集团军担任助攻。11月11日,第八集团军在斯塔尼斯拉夫以南突破奥匈防线,次日占领加利奇,14日占领卡卢什。俄国因主攻方向无甚进展,改而派第七集团军协助第八集团军。许多士兵拒绝服从旧俄将军的命令,不愿意出发,阻挠了进攻计划的实现。
这期间,德奥已从其他战线调来了十六个师的增援,集结于勃罗得西南,19日开始向俄国西南战线反攻。俄军无力抵抗,仓皇退却。德奥军队全线追击,占领了整个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先头部队更是攻进了比萨拉比亚,由于铁路交通为俄军撤退时所破坏,德奥军队才被迫停止进攻。但随着大军推进,比萨拉比亚落入德奥之手,德国在战线南翼不仅拉平了防线,而且还占领了较为重要的出发阵地。
进攻失败的消息终于引起了民变,再加上本来就反对进攻的布尔什维克在其间煽动,激起了民众更大的愤慨。工人。士兵在圣彼得堡等地举行强大的反战示威。
hl并不打算这么轻松地放过俄国,12月初,乘最寒冷的季节还没有降临的时候,德国选中了另一个攻击地点—里加湾地区,企图威胁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迫使临时政府让步。德**队主力在鲁登道夫的亲自指挥下,在里加以南强渡西德维纳河,迂回包围并消灭里加地区的俄国第十二集团军主力。该集团军有五个军共十六万人,比德担任进攻的第十八集团军(辖三个军)占明显优势。但是,正如兴登堡指出的那样,俄国无能的不是士兵,而是军官,尤其是挂着将星的军官!面对德军意料之外的攻势,俄军慌了手脚。根据以往两年的经验,一般是德军夏季进攻,俄军冬季反攻。但1916年的事情实在是太怪了,夏季德国没有发动像样的进攻,冬季却发起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攻势,其态度之坚决,用兵之大胆,战果之辉煌,不要说俄国人料想不到,连原本颇为担心的威廉二世都赞不绝口。面对西线防守得力,东线进展得力的局面,他再一次做起了攫取欧洲霸权的美梦。
当然,俄国当局对德军进攻的意图并不是没有判别,但总以为冬季进攻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故而放松了警惕。出于对临时政府和苏维埃的仇视,保守的军官团秘密召集了起来,科尔尼洛夫甚至暗地里策划放弃里加,通过让出通道,让德军能继续进攻圣彼得堡这种极端的方式向临时政府摊牌,迫使其让步,从而实现军事**。同时,为了掩盖失败的真相,军官团又将责任归罪于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士兵,认为正是因为他们不听指挥才造成了溃败的局面,为武力镇压革命制造借口。
俄国人忙着内讧的时候,德军在预定的突破地区用密集的炮火作先导,掩护步兵冲锋,突破俄军防线,度过了西德维纳河。11日,德军左翼在里加以西发起进攻。俄军指挥部在科尔尼洛夫授意下,未作认真抵抗。13日,俄军放弃里加,向东退却。
占领里加之后,欢呼踊跃的德军甚至叫嚣向圣彼得堡进军,但是,随着寒流不断涌入,继续进攻在气象条件上已经不具备了,更由于德国这次进攻纵深很大,战线很长,占用兵力太多,而且可能长期受到牵制,hl清醒地认识到了其间的风险,便停止了进攻。鲁登道夫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圣彼得堡的事情,还要在圣彼得堡解决,这种解决,比我们去解决更好!
前线失利的局面迫使临时政府急需寻找一个替罪羊,临时政府自身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12月19日,社会党人克伦斯基在政权更替中登上了总理的宝座,次日就解除了刚上任不久的总司令布鲁西洛夫的职务,选择了科尔尼洛夫接替。克伦斯基的选择是颇为无奈的,因为目前找不到比科尔尼洛夫更有统率力的将军,而且,如果不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问题,则俄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科尔尼洛夫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布尔什维克,准备建立公开的军事专政,他对克伦斯基并不认可,认为临时政府的认为都是一批可怜虫、糊涂蛋。特别是在对德进攻的布置上,更是天真的几乎可以去自杀了。
随着对德进攻失败和科尔尼洛夫的崛起,临时政府的执政党宪政民主党军事基础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和军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面受到因革命瓦解的十月党、进步党残部和保皇军官团等亲沙皇势力攻击,另一方面则受到革命参与者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士兵委员会攻击,威信尽失,陷入颓势。
12月下旬,临时政府任命的俄军总司令、保皇军官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率先发难,指挥一支哥萨克军队进攻彼得格勒,以消灭叛国者,保卫俄罗斯和沙皇为由,讨伐参与革命的宪政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企图建议以他为首脑的**政府,并准备将来再适当地迎接沙皇复辟。宪政民主党无兵可派,克伦斯基百般无奈中遂求救于赤卫队。经布尔什维克协调,赤卫队和同情革命的士兵击败了科尔尼洛夫的军队。
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的联合是基于科尔尼洛夫的军队威胁,这种威胁一瓦解,与赤卫队联系紧密的布尔什维克立刻回到前台,宪政民主党号令失效。为挽回颓势,宪政民主党计划使用临时政府尚存的力量,对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实施逮捕。
12月23日,立宪民主党党魁、临时政府外交部长米留可夫向协约国声明,保证遵守沙皇政府对协约国承担的义务,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希望以这种保证来赢得协约国对临时政府的支持。但是,米留可夫的声明明显触怒了一心希望结束战争的革命群众,而这种情绪又为布尔什维克说利用。12月27日,十万工人和士兵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举行抗议示威,迫使临时政府不得不撤掉极大的米留可夫和陆海军部长古契可夫的职务。这次示威表明了临时政府危机的开始。
为了与布尔什维克抗衡,孟什维克和社会党人同样组织一次示威游行,企图表示对临时政府的信任,支持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布尔什维克党及时地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主动领导了这次示威,并通过巧妙的工作,将其变成一次规模巨大的反战示威。结果,有五十万工人和士兵高举着红旗和革命标语、浩浩荡荡地从圣彼得堡的各个角落向市中心前进。他们高呼:“打到战争!”“打到十个资本家部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虽然临时政府出动了军警弹压,一度造成了流血事件,但局面并不严重,但内心的恐惧却是无以复加——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计划彻底破产,这次示威除了证明孟什维克已失去了民心之外,还成了对布尔什维克党力量的大检阅。就连米留可夫都不得不承认,“12月示威变成了布尔什维克的庆祝大会。”
示威结束以后,临时政府感到,利用宣传和公开手法已经不足以压制革命力量的发展,开始就不断纠集反革命武装,如组织军官部队、士官生营、“佐治亚奖章军人”突击营、妇女营等,海拔哥萨克的部队调到圣彼得堡。
在双方即将摊牌的时刻,布尔什维克也没有闲着,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著名的《十二月提纲》。在这里,他从理论上阐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出:“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虽然这段话说得并不公开,但已经表明布尔什维克是不会停留在临时政府构建的框架里,将继续大踏步的前进,倒在布尔什维克脚下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别人,正是临时政府自己。!~!
就鲁登道夫本人而言,他未必相信俄国人会束手就擒,毕竟,沙皇皇后是德国后裔——在欧洲皇室互相联姻中,这一点是稀松平常的,就因为俄国在战场上的屡屡失败,而被怀疑为德国人的间谍,这一种背景和气氛之下,怎么可能轻松妥协?再说,2年的战争,俄国人流血殆尽,损失几百万的精壮的人口。这种仇恨,也不是一般意义上可以化解的。
那么,为什么还要给俄国人7天,甚至更多的时间呢?
鲁登道夫自然有他的顾虑,在俄国爆发革命之后,原本在西线不甚积极的英法忽然积极起来,重重迹象表明都即将发动一场大规模的进攻,虽然前面几轮攻势德国人依kao弹性防御予以了化解,但只要稍微有心,都可以看出英法未必是尽了全力——与德国进攻法国相比,英法的军队肯定没有那么卖命。英法还是想依kao俄国的人海战术消耗掉德国,但现在俄国已经自顾不暇,英法必然不会保留。虽然威廉二世已经大度地允许放弃西线的既得利益,但兴登堡既然已经是整个德国的总参谋长,鲁登道夫就不能不从全局加以考虑——在停战的幌子下,10来个师通过铁路秘密回国,准备一举粉碎英法迫在眉睫的重大威胁。
从东线的实际情况来看,俄国目前存在着两个政权和3股相互敌对的势力,压迫得太急,会让他们暂时抛弃成见而联合起来,只有给予一定的宽松度,才能够营造对德国有利的战略氛围——德国可以较为轻松的姿态等待局势明朗,只要明朗,既意味着俄国用来继续战争的力量会小一分。
为此,鲁登道夫对兴登堡道:“阁下,我们暂时不用着急进攻,俄国人会用这7天做出答复的。这7天时间,足够他们继续爆发一场内战了,那些忠于帝制的军队,会起来向圣彼得堡的叛乱分子开火的。”“
“希望如此。“兴登堡是老资格的保守派,帝制的基石,即便俄国是德国的敌人,他仍然对推翻沙皇统治的革命派抱有极深的敌意,若不是鲁登道夫在战略上向他剖析了相关利弊,他几乎就要公开发出号召,让那些拥护皇权的军队邀请德军加以援手——在他的脑海里,未尝没有利用尼古拉二世目前的局面迫使俄国答应自己条件德国通过帮助沙皇复国来解决东线的危机。
在这一点上,hl之间是有分歧的,但这种分歧并不占据主流,鲁登道夫压根也不会相信沙皇会为了自己的皇位而充当“卖国贼“,否则,这个人宁愿挑起内战也不会轻易答应退位了。
同样,7天的缓冲期在俄国内部也激起了巨大的波澜。对于战争与和平的选择,俄国有两个声音,一个是继续战争,另一个是希望与德国达成和平,退出战争。
坚持战争的主要代表是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他们从坚持履行俄国固有国际义务的前提出发,不同意退出战争,甚至认为,在俄国目前面临巨大损失的情况下,和谈是一种背叛,不仅背叛了盟友,更背叛了“为国捐躯”的人。
坚持和平的主要代表是布尔什维克当中的一部分,确切地说,是以列宁为首的极少数。列宁认为,俄国目前在军事上、经济上面临总崩溃,和平能够摆拖这种威胁,并且有利于巩固革命。
坚持战争的观点占据了上风,几百年来的民族自豪感让俄罗斯人难以接受俯首称臣的结果,更何况,孟什维克已经知道了布尔什维克的领袖与将来的方针,视列宁为主要敌手,怎么可能容许这种选择呢?于是,卖国、屈辱、动摇,各种各样的流言飞向了列宁,甚至在布尔什维克内部,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也占据了上风,列宁等人只是少数派。
7天停战期满之后,情况如同事先预计的那样,俄国以临时政府和苏维埃共同声明的形式断然拒绝了德国提出的和平要求,反而提出了相应的反要求——即只要德国及其同盟国退还所有协约国领土并赔偿战争损失之后,俄国愿意与德国媾和。
声明的发表,让英法大大松了口气,也促使他们发动一场牵制性的进攻,以便向世人宣告协约国的整体阵营。但由于hl的早有布置。英法发动的尼维尔攻势仅仅在17天之内推进了6公里,却损失了70多万人,喧嚣一时的西线大反攻宣告结束。
为了抵抗英法的进攻,除开停战前就从东线调集的兵力,德国又从东线抽调了9个师作为加强。这样,在整个8月,哪怕7天的和谈期满,东线也没有值得一提的战斗。德国因为要抵抗英法,也不会在东线发起新的进攻,一直到9月份,西线热火朝天,东线倒是沉寂了下来,渡过了欧战开始以后第一个较为平淡的夏季。
对中国方面的问题,俄国内部也爆发了一轮争吵,在革命初起之时,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总是占据上风的,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和临时政府不但拒绝向中国妥协,连原来已经答应履行的条件也因为政权变更而拒绝认可,消息传到国内,自然是引起大本营的重新考虑。
“诸位,目前俄国已经正式拒绝了前面提出的条件,俄国公使也已经被撤换回国,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需要调整当前的对俄战略。”作战室里,秦时竹一脸严肃对着手下将领说道,“现在的局面颇为古怪,俄国一方面拒绝了我们原先达成的协议,并且做出了强硬的外交姿态,另一方面,俄国又忙于内部整合,无暇派遣军队到远东来,这样一种不战不和的局面,是逐鹿行动所没有估计到的,诸位有何意见?”
“我原先估计德国不会理会俄国内部的政权更迭。目前看来,是过于武断了。德国终究是两线作战,只要西线英法施加的压力够大,鲁登道夫和兴登堡是不敢肆无忌惮地投入重兵进攻俄国的。”陈宦站起来指点着地图道,“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不光我们与俄国之间,德国与俄国之间,同样维系着一种不战不和的尴尬局面,反倒让人有些捉摸不透。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俄国内部两个政权对立的局面目前仍然没有消除,反而处于竞争的状态,为了显示自己才是代表俄国利益的合法政权,双方竞相显示对外强硬,对于后果反而轻描淡写,这一点从悍然撕毁与我们已经达成的协议上就可见一斑——尽管俄国有关协议没有杜马的批准是不能最后算数的,但双方协议已经前提形成竞合,英法也做了见证,我们还提前释放了俘虏作为诚意,现在却说不具备法律效力,这与背信弃义有什么区别?第二个原因,俄国目前陷入混乱,没有一个机构能够全面、合理地掌握大局,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布置,所以俄国也调动不了军队对我们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对德国也是如此,尽管军队还是驻守在防区,也守卫着防线,但绝然经不起德国大规模的进攻。我认为,尽管夏季已经过去,但冬季毕竟还没有到来,德国还有50多天的时间,足以发动一场惩罚性的进攻。”
“二庵兄的意思我明白,还是着眼于军事解决。”蒋方震对俄国的行径也非常不满,“从道义上说,这完全是背信弃义的。从情理上说,俄国内外交困,不应该再为自己树立敌人,纯属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我赞同总统的意见,既然对方不接受,那么我们也不用客气,就按照逐鹿行动调整后的方案开展进行。这次应该变换一下思路,由西线抢先行动——现在我们已经完全有行动自由了,俄国连签署的条约都不愿意履行,可见我们动手的理由是恰当的。中亚方向,本来就和彼得堡、莫斯科离心离德,现在内部纷乱,更是一举奠定局面的大好机会。倒是要告诫李将军,西北方向,重点还在于政治解决,军事为辅。军事目标主要指向俄罗斯和哥萨克目标,对于鞑靼人,要以安抚为主。自然,也免不了借机独立的任务,对这一点,我觉得软硬兼施即可——平定西北、收复故土的机会,就在今日。”
“我与各位的态度恰好相反,我认为,我军除了西北方向的目标之外,应该吧军事压力首先作用在国内——俄国虽然不承认这个条约有效,但我们可以逼迫他承认有效,如果他不乐意,则用武力加以实现。京城方面,由卫戍师、教导师负责解除俄军武装,东北尤其是哈尔滨方面,由东线解除武装,其余俄国租界、保留地等,由当地留守兵力负责解决。其二,停止对俄各种物资输出,冻结俄国在华全部资产,停止中俄一切贸易往来,上述这一切,可以作为俄国履行条约义务的经济保证。特别是对俄输出的粮食和军火,对于维系战争有重要作用,坚决不能外流。英法也不能质疑我们。”张绍曾这次比平时表现要激进地多,“我个人认为,甚至于可以直接把矛头指向海参威,掐断俄国从远东获取物资补给的主要桥头堡。”
宁武发言道:“我赞同掐断对俄物资输出,但不同意现在就进攻海参威,海参威不同于江东六十四屯,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和战略价值,也是英法美各国重点盯防的地区,除非俄国发生巨变,否则一时间难以打破平衡。但对我们而言,要控制海参威其实相对简单,只要掐断俄国欧洲部分与海参威之间的联系,海参威的战略价值就无从发挥。至少,在俄国局势相对明朗之前,我不赞同进军海参威。”
秦时竹沉思了片刻,问道:“各国对俄国革命是何反应?又如何评价中俄关系?”
“根据我们和英法驻华武官的接触,初步认定,英法对俄国革命抱有中立的态度。沙皇政权是否维系,并不是英法关注的焦点,英法只是关注俄国是否会退出协约国集团,单独与德国媾和。英国方面公开表示,英国不打算干涉俄国的内政,但是,从一贯的立场和共同的利益出发,英国只可能支持同意将战争进行下去,忠诚于同盟义务的政府——不管这个政府挂什么名头。法国的态度和英国类似,多加的一条是,各国在俄国的投资和借款不能因为政权更迭而濒临消灭,否则,法国坚决不会承认新生的俄国政府。”蒋方震作为总政治部主任,担负这方面的任务,“关于中俄关系,原本英法是一边倒的指责我们挑衅,现在调门降低了,甚至打算有条件地承认我们的地位和要求。同时认为,中国与俄国之间的争端应该以平和的方式提交国际仲裁,英法愿意说服瑞士担任仲裁的角色。对俄国临时政府拒不承认条约的情况表示遗憾,承诺将尽快与俄国新政府进行沟通,敦促其履行合约。当然,也强调不赞同我国停止对俄国物资输出,认为这也是违反合约的情况。”
“相信了他们,母猪都能上树!”陆尚荣笑骂道,“我们干我们的,不必理会英法如何如何,英法改变不了俄国的局势,也动摇不了我们执行逐鹿计划的意志。唯一需要注意的是,是日本打算怎么做?我心里隐约有一种担心。”
“陆总长的担心并不是空穴来风。”陈宦补充道,“根据军情局的情报显示,在俄国革命确切的消息传出之后,日本已经行动起来。原来西园寺内阁是打算让陆军借助我们与俄国交恶的机会进行,但长州派因为秉承坐山观虎斗的精神而不愿意服从,现在俄国大变,对远东的掌控力更是弱小的可以——这便刺激了日本的野心。我认为以日本人的脾气和性格,很可能顺水推舟捞一把!”
会议的讨论持续了很久,最后得出结论,就目前而言,鉴于俄国的背信弃义,对俄战争行为无论是法理还是情理,已经是无可指摘了,现在的目标就是,利用俄国动荡的局面最大限度地攫取利益。
战略研究的结果确实比较符合现实,事情的根源还要从10年前谈起——1907年彼得.斯托雷平上台执政,政治上依kao铁腕政策维护沙皇**,残酷镇压自由主义和社会主义者。经济上实行寡头资本主义政策,推行土地私有化改革,实现了俄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但由于其掠夺性私有化改革的极端不公正,底层民众并没有太多从经济的发展中获利,反而使相当一部分农民的私有财产遭受损害,社会不满度急剧上升。
虽然俄国走出了1905年日俄战争失败的阴影,较快地从创伤中恢复过来,但社会不公更胜于以往。由于斯托雷平的**私有化改革给俄国社会带来的恶劣影响,曾经拥护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十月党、进步党等组织在革命的浪潮下明显失势。而自由主义左派党宪政民主党由于在革命前领导宪政民主运动,成为唯一一支有一定政治号召力的自由主义党派。相比之下,在当时俄国拥有较高支持率的分别是两大左派党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随着是战和问题的升温,各势力迅速分化组合。社会民主党逐渐分裂为拥护民粹主义的孟什维克,和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布尔什维克。社会革命党也相应分裂为主流派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主流派和孟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继续战争直到胜利;而少数左派社会革命党则和布尔什维克达成一致,要求尽快停战签订和约。
宪政民主党担忧俄国的反战趋势无法控制,会危害俄国与日渐壮大的协约国集团的外交关系,于是主张放慢民主的进程,引起了社会革命党和社会民主党两大党派的不满。两党普遍要求临时政府尽快开始立宪会议选举,废除斯托雷平土地改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其中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呼声甚猛。布尔什维克鼓动前线的士兵反战归国,并积极在民间进行宪政民主的宣传。列宁也曾一度拥护宪政,表示即使布尔什维克在选举中失败,他们也将服从人民群众的选择。
在推翻沙皇统治后,临时政府逐渐借助苏维埃树立了权威,虽然还不能绕过苏维埃,但毕竟有了发言权。考虑到阶级革命以后必然的经济革命,以资产阶级掌权派为主的临时政府害怕革命的继续和深入,特别是害怕布尔什维克煽动进行二次革命。为了转移内外视线,取得协约国的支持,决心推行继续战争的政策。
德国的媾和政策,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失败。甚至于,临时政府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和向协约国保证自己有履行义务的能力,还不顾后方民众和前线士兵的反对,准备进行一次进攻作战。理由是现成的,因为西线的进攻牵涉了德国大量的精力,俄国可以面对实力受到削弱的敌人,而且进攻本身就是团结内部的利器。
为了进攻,临时政府煞费苦心,进行了紧张的进攻准备。临时政府派专员到各条战线对士兵进行煽动,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以荣誉、誓言和民族主义为号召,并且将进攻和继续革命联系在了一起,鼓动什么现在的进攻符合革命的利益。孟什维克利用自己掌握的一部分公会和绝大部分新闻媒体,宣传士兵归队,工人继续工作,但由于军队中的布尔什维克影响,在加上目睹长期战争给国家造成的灾难,底层士兵们逐渐开始怀疑这场战争。同时,由于军官大部分都是保皇党,对临时政府的性质和举措并不认同,加剧了内部的混乱,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袖在军队中进行有力的宣传和组织,提出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口号,士兵们普遍厌战、反战。再加上从中国输入的物资断绝,各类后勤物资短缺,更是造成士气低落。原本以为沙皇被推翻,国家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乐观情绪逐步消失了,迫使临时政府和最高统帅部一再推迟进攻的日期。
9月11日,俄国召开军事会议。一些将领觉得军队纪律松弛、交通混乱、粮食不足、后备部队也有反战情绪,认为不能在9月下半月进行预定的进攻。但是,俄国西部战线和西南战线上的将军们则主张尽快进攻。西南战线司令布鲁西洛夫认为这样可以使士兵摆拖革命的影响。在这些人的催促下,俄军最高统帅部于9月16日发出命令,定于十月初发动进攻。可是以后又不得不把进攻时间从十月初推迟到十月底,最后决定在11月开始进攻,号称冬季攻势。
这一点,正中德奥方面的下怀。根据2年冬季作战的经验总结,鲁登道夫得出和秦时竹一样的结论,在冬季且装备类似的情况下,进攻远比防御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即便俄国人更熟悉冬季,他们并不出色的装备和并不充分的后勤将完全不符合战争的情况,他和兴登堡决定利用俄国革命的动荡时机,在东线展开一场以消耗俄军有生力量的消耗战,以赢得东线的胜利,进而扭转它们在整个战争中的被动局面。
11月7日,俄国西南战线五十一个师共30余万人向奥匈阵地发起进攻——俄国人也不傻,知道德国这根骨头难啃,首先把打击面放到更菜的奥匈身上。中部部队第十一和第七两个集团军主攻格利纳内和莱姆堡,左翼第八集团军右翼特别集团军担任助攻。11月11日,第八集团军在斯塔尼斯拉夫以南突破奥匈防线,次日占领加利奇,14日占领卡卢什。俄国因主攻方向无甚进展,改而派第七集团军协助第八集团军。许多士兵拒绝服从旧俄将军的命令,不愿意出发,阻挠了进攻计划的实现。
这期间,德奥已从其他战线调来了十六个师的增援,集结于勃罗得西南,19日开始向俄国西南战线反攻。俄军无力抵抗,仓皇退却。德奥军队全线追击,占领了整个加里西亚和布科维纳,先头部队更是攻进了比萨拉比亚,由于铁路交通为俄军撤退时所破坏,德奥军队才被迫停止进攻。但随着大军推进,比萨拉比亚落入德奥之手,德国在战线南翼不仅拉平了防线,而且还占领了较为重要的出发阵地。
进攻失败的消息终于引起了民变,再加上本来就反对进攻的布尔什维克在其间煽动,激起了民众更大的愤慨。工人。士兵在圣彼得堡等地举行强大的反战示威。
hl并不打算这么轻松地放过俄国,12月初,乘最寒冷的季节还没有降临的时候,德国选中了另一个攻击地点—里加湾地区,企图威胁俄国首都圣彼得堡,迫使临时政府让步。德**队主力在鲁登道夫的亲自指挥下,在里加以南强渡西德维纳河,迂回包围并消灭里加地区的俄国第十二集团军主力。该集团军有五个军共十六万人,比德担任进攻的第十八集团军(辖三个军)占明显优势。但是,正如兴登堡指出的那样,俄国无能的不是士兵,而是军官,尤其是挂着将星的军官!面对德军意料之外的攻势,俄军慌了手脚。根据以往两年的经验,一般是德军夏季进攻,俄军冬季反攻。但1916年的事情实在是太怪了,夏季德国没有发动像样的进攻,冬季却发起了一波接着一波的攻势,其态度之坚决,用兵之大胆,战果之辉煌,不要说俄国人料想不到,连原本颇为担心的威廉二世都赞不绝口。面对西线防守得力,东线进展得力的局面,他再一次做起了攫取欧洲霸权的美梦。
当然,俄国当局对德军进攻的意图并不是没有判别,但总以为冬季进攻不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故而放松了警惕。出于对临时政府和苏维埃的仇视,保守的军官团秘密召集了起来,科尔尼洛夫甚至暗地里策划放弃里加,通过让出通道,让德军能继续进攻圣彼得堡这种极端的方式向临时政府摊牌,迫使其让步,从而实现军事**。同时,为了掩盖失败的真相,军官团又将责任归罪于布尔什维克和革命士兵,认为正是因为他们不听指挥才造成了溃败的局面,为武力镇压革命制造借口。
俄国人忙着内讧的时候,德军在预定的突破地区用密集的炮火作先导,掩护步兵冲锋,突破俄军防线,度过了西德维纳河。11日,德军左翼在里加以西发起进攻。俄军指挥部在科尔尼洛夫授意下,未作认真抵抗。13日,俄军放弃里加,向东退却。
占领里加之后,欢呼踊跃的德军甚至叫嚣向圣彼得堡进军,但是,随着寒流不断涌入,继续进攻在气象条件上已经不具备了,更由于德国这次进攻纵深很大,战线很长,占用兵力太多,而且可能长期受到牵制,hl清醒地认识到了其间的风险,便停止了进攻。鲁登道夫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圣彼得堡的事情,还要在圣彼得堡解决,这种解决,比我们去解决更好!
前线失利的局面迫使临时政府急需寻找一个替罪羊,临时政府自身也面临着重大的危机。12月19日,社会党人克伦斯基在政权更替中登上了总理的宝座,次日就解除了刚上任不久的总司令布鲁西洛夫的职务,选择了科尔尼洛夫接替。克伦斯基的选择是颇为无奈的,因为目前找不到比科尔尼洛夫更有统率力的将军,而且,如果不解决迫在眉睫的危机问题,则俄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局面。科尔尼洛夫将战败的责任归咎于布尔什维克,准备建立公开的军事专政,他对克伦斯基并不认可,认为临时政府的认为都是一批可怜虫、糊涂蛋。特别是在对德进攻的布置上,更是天真的几乎可以去自杀了。
随着对德进攻失败和科尔尼洛夫的崛起,临时政府的执政党宪政民主党军事基础崩塌,只剩下首都的警察和军校士官生可供派遣。它一方面受到因革命瓦解的十月党、进步党残部和保皇军官团等亲沙皇势力攻击,另一方面则受到革命参与者社会民主党、社会革命党和士兵委员会攻击,威信尽失,陷入颓势。
12月下旬,临时政府任命的俄军总司令、保皇军官拉夫尔.科尔尼洛夫率先发难,指挥一支哥萨克军队进攻彼得格勒,以消灭叛国者,保卫俄罗斯和沙皇为由,讨伐参与革命的宪政民主党、社会民主党和社会革命党,企图建议以他为首脑的**政府,并准备将来再适当地迎接沙皇复辟。宪政民主党无兵可派,克伦斯基百般无奈中遂求救于赤卫队。经布尔什维克协调,赤卫队和同情革命的士兵击败了科尔尼洛夫的军队。
临时政府与布尔什维克的联合是基于科尔尼洛夫的军队威胁,这种威胁一瓦解,与赤卫队联系紧密的布尔什维克立刻回到前台,宪政民主党号令失效。为挽回颓势,宪政民主党计划使用临时政府尚存的力量,对圣彼得堡布尔什维克领导层实施逮捕。
12月23日,立宪民主党党魁、临时政府外交部长米留可夫向协约国声明,保证遵守沙皇政府对协约国承担的义务,把战争进行到最后胜利,希望以这种保证来赢得协约国对临时政府的支持。但是,米留可夫的声明明显触怒了一心希望结束战争的革命群众,而这种情绪又为布尔什维克说利用。12月27日,十万工人和士兵响应布尔什维克党的号召,举行抗议示威,迫使临时政府不得不撤掉极大的米留可夫和陆海军部长古契可夫的职务。这次示威表明了临时政府危机的开始。
为了与布尔什维克抗衡,孟什维克和社会党人同样组织一次示威游行,企图表示对临时政府的信任,支持临时政府继续进行战争。布尔什维克党及时地识破了他们的阴谋,主动领导了这次示威,并通过巧妙的工作,将其变成一次规模巨大的反战示威。结果,有五十万工人和士兵高举着红旗和革命标语、浩浩荡荡地从圣彼得堡的各个角落向市中心前进。他们高呼:“打到战争!”“打到十个资本家部长!”“全部政权归苏维埃!”虽然临时政府出动了军警弹压,一度造成了流血事件,但局面并不严重,但内心的恐惧却是无以复加——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的计划彻底破产,这次示威除了证明孟什维克已失去了民心之外,还成了对布尔什维克党力量的大检阅。就连米留可夫都不得不承认,“12月示威变成了布尔什维克的庆祝大会。”
示威结束以后,临时政府感到,利用宣传和公开手法已经不足以压制革命力量的发展,开始就不断纠集反革命武装,如组织军官部队、士官生营、“佐治亚奖章军人”突击营、妇女营等,海拔哥萨克的部队调到圣彼得堡。
在双方即将摊牌的时刻,布尔什维克也没有闲着,列宁在布尔什维克的会议上作了《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的报告,即著名的《十二月提纲》。在这里,他从理论上阐述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指出:“目前俄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虽然这段话说得并不公开,但已经表明布尔什维克是不会停留在临时政府构建的框架里,将继续大踏步的前进,倒在布尔什维克脚下的第一个目标,不是别人,正是临时政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