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如果不是希特勒急匆匆的挥师东进,第三帝国完全可以效仿威廉二世经营巴尔干和小亚细亚,随后进入近东扫荡大英帝国在北非和阿拉伯世界的势力范围。在这一条路线上,德国人将不会再遇到非洲军团补给不足的困扰,毕竟除了相对完备的交通系统之外,早已成为柏林指挥棒下傀儡的维希法国还控制着黎巴嫩和叙利亚。无论德**队是从陆路假道土耳其、还是直接在叙利亚沿海登陆都可以在近东获得相对稳定的前进基地。
但是“巴巴罗莎”计划的开始令第三帝国无暇他顾,尽管容克军官团的后裔们依旧拥有着非凡的战略眼光,尽管可以留在希腊的兵力并不多,但是德国人却扼守着爱琴海沿岸最为重要的萨洛尼卡、比雷埃夫斯、利姆诺斯和克里特岛,但是他们却从未有过足够的舰艇在漫长的希腊海岸线和岛屿间进行巡逻。在希腊半岛的西部和北部,柏林更不得不依靠意大利人和保加利亚人。
在这样的此削彼长之下,丘吉尔想要“规复”大英帝国在巴尔干的“传统势力范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身为大国领袖的斯大林却不能不看得更远。如果英、美盟军在巴尔干战场如同丘吉尔所预测的那般展开的话,那么在爱琴海沿岸登陆的英国人先将得到活跃在希腊中部和北部山区的游击队的配合,尽管这支主要由希腊**所领导的全国人民解放军与伦敦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关系恶劣,但是在解放自己祖国的战斗中,他们还是会在英国人站在一起。
而由通敌卖国的相约翰.拉利斯所组建的保安营在关键时刻也未必会为德国人卖命,毕竟他们虽然自认为是希腊的一支国家军队,但事实上他们的主要工作不过是配合德国人在希腊的乡村里充当向导和翻译而已。而事实上自从意大利在1943年9月宣布投降以来,德国已经无力维持对于整个希腊的占领了。因此很可能在英、美盟军攻占爱琴海上几个主要岛屿之后,德国人便会选择放弃希腊半岛,将部队撤往保加利亚或南斯拉夫。
而土耳其人如果参战的话,考虑到对立的民族情绪,英国人可能更希望安卡拉政府用兵于保加利亚方向,尽管都是世仇,但是至少希腊人还算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的保加利亚早已不复当年巴尔干解放者的豪情了,索菲亚名义上拥有21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以及2个边防旅的庞大兵力,但是这些部队的大多装备过时,训练不足,步兵甚至还在大量使用19世纪末意大利人设计的步枪。因此一旦遭到盟军的打击,保加利亚人不得不在第一时间放弃在马其顿和色雷斯所获得的新领土,退守国内。
虽然与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历史上的那些恩怨可能会令保加利亚人在保卫自己的国土时血战到底,但是这种仇恨和畏惧如果善加利用的话也可能令英、美盟军兵不血刃便降服这个轴心国的小兄弟,毕竟保加利亚人几个世纪以来被奥斯曼土耳其所压制历史,足以令这个国家在屈辱的战败与倒戈之间做出选择。而一旦保加利亚易旗帜,英、美盟军便将直接威胁到第三帝国赖以继续战争的石油命脉—罗马尼亚。
事实上在东线投入几乎倾国之兵的罗马尼亚早已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便开始对希特勒所吹嘘的胜利感到迷茫了。独裁者安东尼斯库元帅甚至在面前第三帝国元之时当面提出同西方媾和,全力对付苏联。而向来态度摇摆不定的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和他的支持者们则走的更远,他们接二连三的向莫斯科和伦敦派出秘使,要求盟国给予军事援助以打垮驻守在罗马尼亚的德**队。显然比起战前有着领土纠纷的苏联而言,罗马尼亚更期待英、美盟军的解放。
当然即便在希腊半岛登陆的英、美军队顺利控制了布加勒斯特,他们也仍将承认战前莫斯科对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的实际控制,不过至少按照丘吉尔的计划,他将苏联的坦克挡在了多瑙河流域。而南斯拉夫的铁托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相左,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位奉行大南斯拉夫理念的克罗地亚人与英、美结成战略同盟。而丘吉尔也不会吝啬在战后从意大利的版图之上给予南斯拉夫一些实惠。
虽然预计即便得到了南斯拉夫境内数量庞大的游击队的支持,但在南斯拉夫的山区与德国人的作战依旧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可丘吉尔仍然愿意相信英、美盟军将比苏联人更早一步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战场推进到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南部边境。如果同时在法国北部展开的“霸王”行动可以顺利解放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话,德国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将被空前的压缩到只有本土、波兰以及部分北欧国家这样狭小的区域之内。
丘吉尔相信德国人在东线的所作所为将会逼迫他们与苏联红军死战到底。而英、美盟军则将顺利的越过法、德之间的传统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控制鲁尔关掉德国人隆隆作响的战争机器。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苏联在战后顶多可以扶植一个由**人所领导的波兰,当然丘吉尔还会慷慨的将包括东普鲁士在内的一些德国领土交给苏联人和波兰人去纠缠。
不过虽然1942年8月12日丘吉尔向斯大林画了个鳄鱼图,表示要向鳄鱼的下腹部即巴尔干进攻时,斯大林表示赞赏,甚至还宣称无意“将苏维埃联盟的政府形式向外界扩展。”但作为英国的盟友—华盛顿方面却对此始终报以抵制的态度。参战之前美**队的高级将领们—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史汀生和魏德迈等就坚持在西欧登陆。史汀生把它称作“美**队脑力劳动的产物”。
因此在1941年12月至次年1月英美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虽然迁就英国,同意考虑巴尔干登陆的可能,但并不认为英国的论据是合理的,而在1942年4月英美伦敦会议上更是坚决否决了巴尔干登陆的方案。英国人的理由是巴尔干海岸线很长,岛屿众多,德军难于在整个海岸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易于突破,只要投入较少的兵力便取得非凡的战果。
但是美**方在把西欧与巴尔干登陆的优劣作了比较之后,却得出了与英国截然相反的结论。每人人认为,巴尔干登陆从军事观战看是不可取的。先它离德国心脏地区较远;其次山峦密布,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同时铁路公路交通落后;而最重要的这个战区距离英、美空军、海军的主要基地太遥远,难于进行补给并掌握空中和海上的绝对优势。
为此美国人还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尔干登陆的例子作为反证,从而得出结论:“迫使德国决一雌雄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作战计划。”但是方案的提出者丘吉尔却比以前更加顽强地坚持实施它。从他坚持和美国人反对的程度看,这个方案实际上已经从酝酿形成阶段进入力争实施阶段。无论是1943年1月举行的卡萨布兰卡会议,还是5月华盛顿会议和阿尔及尔会议,甚至是11月份开罗会议。每次会议或会晤,丘吉尔都竭力鼓吹和推销着自己的巴尔干方案。
丘吉尔表现出了空前的决心,甚至不惜表示即使美国不同意,英国也“有足够的兵力单独行动”。(他“要向历史证明通过巴尔干进攻大陆是英明的战略”。基于这一思想。丘吉尔“试图在爱琴海诸岛和巴尔干半岛充分利用意大利的垮台”及其“在保、罗、匈产生广泛反响的希望”,即使是遭到罗斯福的冷遇。
事实上罗斯福很清楚英国的意图是通过巴尔干登陆与苏联争夺东欧,在苏联红军到达以前占领巴尔干和东欧。事实上这一政治意图在方案出笼以前已有明确的表露。但是美国从政治角度出却得出了与英国相反的结论,罗斯福很清楚以苏联人的军事实力、英、美、苏之间现实的合作关系和战争局势,英美虽有阻挡苏军西进东欧的愿望,实际上却实现不了。因此罗斯福在1943年5月华盛顿会议上说,当苏军占领它战前夺取的西部领土即进入东欧后,“我们谁也不能强迫他们从那里走开”,因此,“我们必须同意这一点”。
同时罗斯福还担心如果美、英军队在巴尔干的山地陷入泥潭,为每一个岛屿和山头周旋拼命,那将会给苏联军队提供占领整个德国本土和继续西进的机会。更会在国际舆论中陷入不利的地位。罗斯福不希望给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苏联人单独粉碎了第三帝国。
不过罗斯福毕竟是一个老于世故的政客,毕竟在西欧登陆的准备确实需要时间和英国人的协助;同时美国人不愿放弃在北非和南欧的任何有利机会。因此罗斯福虽已让这一方案搁了浅,但为了最后裁定它,将它提上德黑兰会议,并高明将球踢给了斯大林。这样,不管方案是否通过,他都做到了既不得罪丘吉尔,又维持了与斯大林的友谊。所以在德黑兰会议上,当丘吉尔坚持向巴尔干进军的方案时,罗斯福有些得意的期待着由斯大林来否决它。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斯大林并没有给予任何正面的答复,这并不是因为苏联没有意识到丘吉尔的小算盘。而是因为斯大林对于对意大利投降后英、美盟军的战场表现给于足够的关注,最终认定这两国的军队都不擅长于山地作战,战场指挥官更缺乏魄力。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更令苏联红军对未来战事的展充满了信心。因此斯大林在1943年11月6日纪念二月革命的讲话中提出了“解放欧洲各国”的任务。在他看来丘吉尔从巴尔干地区向东欧进军不过是一相情愿而已。
不过虽然在会议上没有给丘吉尔以难堪,但是不代表斯大林不想教训一下这个高傲的英国胖子。第二天的晚宴轮到斯大林作东道主。在席间谈话中,丘吉尔挑战似地宣布,英国不因任何局外人的强迫而放弃它的任何合法属地,不管是香港、新加坡或任何别的殖民地。这句话自然主要是针对罗斯福说的,英国方面完全知道罗斯福希望在前殖民地领土上实行国际托管并建立联合国家的基地。
不料斯大林却故作讨好地回答说,就他个人而言,他支持大英帝国的扩展。他还提到直布罗陀这个据点可以适当地加以扩展。丘吉尔立刻问斯大林,他自己是否有领土野心。但是斯大林却巧妙的回答说:“现在还不是谈这些事情的时候。”就这样把这个问题转移开了。
随后斯大林又说道在打垮德国以后有必要把德国的军事组织完全连根拔掉。他说必须处决五万名德**官和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方可使德国的战争组织在未来几代里处于瘫痪状态。丘吉尔对这样的野蛮行为强烈地表示反对。罗斯福则戏谑地插话问道,如果五万名太多,四万九千名他意下如何。丘吉尔可不认为这有什么好笑。
就在这个时候,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埃利奥特从桌旁他的座位上站起来为斯大林的建议鼓掌。丘吉尔忍不住脾气,离开房间走了。见对方如此开不起玩笑,斯大林便赶快跟了出去,竭力向他保证,这一切全是闹着玩的,丘吉尔这才平静下来,又回到了宴会桌上。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却鲜明的表露了在德黑兰一起决定着世界大部分地区命运的三巨头之间的感情状态。
但是“巴巴罗莎”计划的开始令第三帝国无暇他顾,尽管容克军官团的后裔们依旧拥有着非凡的战略眼光,尽管可以留在希腊的兵力并不多,但是德国人却扼守着爱琴海沿岸最为重要的萨洛尼卡、比雷埃夫斯、利姆诺斯和克里特岛,但是他们却从未有过足够的舰艇在漫长的希腊海岸线和岛屿间进行巡逻。在希腊半岛的西部和北部,柏林更不得不依靠意大利人和保加利亚人。
在这样的此削彼长之下,丘吉尔想要“规复”大英帝国在巴尔干的“传统势力范围”似乎也在情理之中。但是身为大国领袖的斯大林却不能不看得更远。如果英、美盟军在巴尔干战场如同丘吉尔所预测的那般展开的话,那么在爱琴海沿岸登陆的英国人先将得到活跃在希腊中部和北部山区的游击队的配合,尽管这支主要由希腊**所领导的全国人民解放军与伦敦方面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关系恶劣,但是在解放自己祖国的战斗中,他们还是会在英国人站在一起。
而由通敌卖国的相约翰.拉利斯所组建的保安营在关键时刻也未必会为德国人卖命,毕竟他们虽然自认为是希腊的一支国家军队,但事实上他们的主要工作不过是配合德国人在希腊的乡村里充当向导和翻译而已。而事实上自从意大利在1943年9月宣布投降以来,德国已经无力维持对于整个希腊的占领了。因此很可能在英、美盟军攻占爱琴海上几个主要岛屿之后,德国人便会选择放弃希腊半岛,将部队撤往保加利亚或南斯拉夫。
而土耳其人如果参战的话,考虑到对立的民族情绪,英国人可能更希望安卡拉政府用兵于保加利亚方向,尽管都是世仇,但是至少希腊人还算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的保加利亚早已不复当年巴尔干解放者的豪情了,索菲亚名义上拥有21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以及2个边防旅的庞大兵力,但是这些部队的大多装备过时,训练不足,步兵甚至还在大量使用19世纪末意大利人设计的步枪。因此一旦遭到盟军的打击,保加利亚人不得不在第一时间放弃在马其顿和色雷斯所获得的新领土,退守国内。
虽然与土耳其人在巴尔干半岛历史上的那些恩怨可能会令保加利亚人在保卫自己的国土时血战到底,但是这种仇恨和畏惧如果善加利用的话也可能令英、美盟军兵不血刃便降服这个轴心国的小兄弟,毕竟保加利亚人几个世纪以来被奥斯曼土耳其所压制历史,足以令这个国家在屈辱的战败与倒戈之间做出选择。而一旦保加利亚易旗帜,英、美盟军便将直接威胁到第三帝国赖以继续战争的石油命脉—罗马尼亚。
事实上在东线投入几乎倾国之兵的罗马尼亚早已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便开始对希特勒所吹嘘的胜利感到迷茫了。独裁者安东尼斯库元帅甚至在面前第三帝国元之时当面提出同西方媾和,全力对付苏联。而向来态度摇摆不定的罗马尼亚国王—米哈伊和他的支持者们则走的更远,他们接二连三的向莫斯科和伦敦派出秘使,要求盟国给予军事援助以打垮驻守在罗马尼亚的德**队。显然比起战前有着领土纠纷的苏联而言,罗马尼亚更期待英、美盟军的解放。
当然即便在希腊半岛登陆的英、美军队顺利控制了布加勒斯特,他们也仍将承认战前莫斯科对比萨拉比亚和布科维纳北部的实际控制,不过至少按照丘吉尔的计划,他将苏联的坦克挡在了多瑙河流域。而南斯拉夫的铁托虽然在意识形态上与西方相左,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位奉行大南斯拉夫理念的克罗地亚人与英、美结成战略同盟。而丘吉尔也不会吝啬在战后从意大利的版图之上给予南斯拉夫一些实惠。
虽然预计即便得到了南斯拉夫境内数量庞大的游击队的支持,但在南斯拉夫的山区与德国人的作战依旧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拉锯。可丘吉尔仍然愿意相信英、美盟军将比苏联人更早一步从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战场推进到匈牙利和奥地利的南部边境。如果同时在法国北部展开的“霸王”行动可以顺利解放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话,德国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将被空前的压缩到只有本土、波兰以及部分北欧国家这样狭小的区域之内。
丘吉尔相信德国人在东线的所作所为将会逼迫他们与苏联红军死战到底。而英、美盟军则将顺利的越过法、德之间的传统边界—阿尔卑斯山脉,控制鲁尔关掉德国人隆隆作响的战争机器。如果一切顺利,那么苏联在战后顶多可以扶植一个由**人所领导的波兰,当然丘吉尔还会慷慨的将包括东普鲁士在内的一些德国领土交给苏联人和波兰人去纠缠。
不过虽然1942年8月12日丘吉尔向斯大林画了个鳄鱼图,表示要向鳄鱼的下腹部即巴尔干进攻时,斯大林表示赞赏,甚至还宣称无意“将苏维埃联盟的政府形式向外界扩展。”但作为英国的盟友—华盛顿方面却对此始终报以抵制的态度。参战之前美**队的高级将领们—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史汀生和魏德迈等就坚持在西欧登陆。史汀生把它称作“美**队脑力劳动的产物”。
因此在1941年12月至次年1月英美华盛顿会议上,美国虽然迁就英国,同意考虑巴尔干登陆的可能,但并不认为英国的论据是合理的,而在1942年4月英美伦敦会议上更是坚决否决了巴尔干登陆的方案。英国人的理由是巴尔干海岸线很长,岛屿众多,德军难于在整个海岸构筑坚固的防御工事,易于突破,只要投入较少的兵力便取得非凡的战果。
但是美**方在把西欧与巴尔干登陆的优劣作了比较之后,却得出了与英国截然相反的结论。每人人认为,巴尔干登陆从军事观战看是不可取的。先它离德国心脏地区较远;其次山峦密布,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同时铁路公路交通落后;而最重要的这个战区距离英、美空军、海军的主要基地太遥远,难于进行补给并掌握空中和海上的绝对优势。
为此美国人还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巴尔干登陆的例子作为反证,从而得出结论:“迫使德国决一雌雄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实施横渡英吉利海峡的作战计划。”但是方案的提出者丘吉尔却比以前更加顽强地坚持实施它。从他坚持和美国人反对的程度看,这个方案实际上已经从酝酿形成阶段进入力争实施阶段。无论是1943年1月举行的卡萨布兰卡会议,还是5月华盛顿会议和阿尔及尔会议,甚至是11月份开罗会议。每次会议或会晤,丘吉尔都竭力鼓吹和推销着自己的巴尔干方案。
丘吉尔表现出了空前的决心,甚至不惜表示即使美国不同意,英国也“有足够的兵力单独行动”。(他“要向历史证明通过巴尔干进攻大陆是英明的战略”。基于这一思想。丘吉尔“试图在爱琴海诸岛和巴尔干半岛充分利用意大利的垮台”及其“在保、罗、匈产生广泛反响的希望”,即使是遭到罗斯福的冷遇。
事实上罗斯福很清楚英国的意图是通过巴尔干登陆与苏联争夺东欧,在苏联红军到达以前占领巴尔干和东欧。事实上这一政治意图在方案出笼以前已有明确的表露。但是美国从政治角度出却得出了与英国相反的结论,罗斯福很清楚以苏联人的军事实力、英、美、苏之间现实的合作关系和战争局势,英美虽有阻挡苏军西进东欧的愿望,实际上却实现不了。因此罗斯福在1943年5月华盛顿会议上说,当苏军占领它战前夺取的西部领土即进入东欧后,“我们谁也不能强迫他们从那里走开”,因此,“我们必须同意这一点”。
同时罗斯福还担心如果美、英军队在巴尔干的山地陷入泥潭,为每一个岛屿和山头周旋拼命,那将会给苏联军队提供占领整个德国本土和继续西进的机会。更会在国际舆论中陷入不利的地位。罗斯福不希望给世界留下这样的印象:苏联人单独粉碎了第三帝国。
不过罗斯福毕竟是一个老于世故的政客,毕竟在西欧登陆的准备确实需要时间和英国人的协助;同时美国人不愿放弃在北非和南欧的任何有利机会。因此罗斯福虽已让这一方案搁了浅,但为了最后裁定它,将它提上德黑兰会议,并高明将球踢给了斯大林。这样,不管方案是否通过,他都做到了既不得罪丘吉尔,又维持了与斯大林的友谊。所以在德黑兰会议上,当丘吉尔坚持向巴尔干进军的方案时,罗斯福有些得意的期待着由斯大林来否决它。
但是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的是斯大林并没有给予任何正面的答复,这并不是因为苏联没有意识到丘吉尔的小算盘。而是因为斯大林对于对意大利投降后英、美盟军的战场表现给于足够的关注,最终认定这两国的军队都不擅长于山地作战,战场指挥官更缺乏魄力。而库尔斯克战役的胜利更令苏联红军对未来战事的展充满了信心。因此斯大林在1943年11月6日纪念二月革命的讲话中提出了“解放欧洲各国”的任务。在他看来丘吉尔从巴尔干地区向东欧进军不过是一相情愿而已。
不过虽然在会议上没有给丘吉尔以难堪,但是不代表斯大林不想教训一下这个高傲的英国胖子。第二天的晚宴轮到斯大林作东道主。在席间谈话中,丘吉尔挑战似地宣布,英国不因任何局外人的强迫而放弃它的任何合法属地,不管是香港、新加坡或任何别的殖民地。这句话自然主要是针对罗斯福说的,英国方面完全知道罗斯福希望在前殖民地领土上实行国际托管并建立联合国家的基地。
不料斯大林却故作讨好地回答说,就他个人而言,他支持大英帝国的扩展。他还提到直布罗陀这个据点可以适当地加以扩展。丘吉尔立刻问斯大林,他自己是否有领土野心。但是斯大林却巧妙的回答说:“现在还不是谈这些事情的时候。”就这样把这个问题转移开了。
随后斯大林又说道在打垮德国以后有必要把德国的军事组织完全连根拔掉。他说必须处决五万名德**官和技术人员,只有这样,方可使德国的战争组织在未来几代里处于瘫痪状态。丘吉尔对这样的野蛮行为强烈地表示反对。罗斯福则戏谑地插话问道,如果五万名太多,四万九千名他意下如何。丘吉尔可不认为这有什么好笑。
就在这个时候,罗斯福总统的儿子埃利奥特从桌旁他的座位上站起来为斯大林的建议鼓掌。丘吉尔忍不住脾气,离开房间走了。见对方如此开不起玩笑,斯大林便赶快跟了出去,竭力向他保证,这一切全是闹着玩的,丘吉尔这才平静下来,又回到了宴会桌上。这些看起来无关紧要的小事,却鲜明的表露了在德黑兰一起决定着世界大部分地区命运的三巨头之间的感情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