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着曾经被称之为“欧洲病夫”的奥斯曼帝国衣钵的土耳其在这场战争之中的地位始终处于尴尬的状态。作为一个拥有二千万人口、工业相对达的国家(相对于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近东和中东国家而言),它本不应该在这场决定2o世纪下半页世界政局的战争中置身事外,但是它所处的位置却决定了他只能在各方势力之中保持着暧i的态度。

    在这个国家的西面是轴心国势力控制之下的巴尔干半岛,北面则是即便深处战争之中却依旧强悍的苏联,南侧是英国及其盟友所统治的阿拉伯世界。无论向那个方向伸出触角,土耳其都可能会面对一场新的灾难。因此安卡拉政府小心翼翼的保持着表面上的中立。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虽然土耳其人无力向外拓展,但是忙于撕杀的各股力量也无心深入小亚细亚。

    这倒不是各国无心控制这座欧亚之桥,而是因为虽然自基马尔革命以来土耳其政府依旧在一党制领导之下,其独裁程度并不比过去奥斯曼帝国差多少,但是这个政府却成功地唤起并集中了占这个国家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强烈民族感和纪律性。而尽管土耳其军队还无法应付一场机械化战争,但是在捍卫国土顽强上却早已在上场战争中得到了证明,再加土耳其国内糟糕的交通网络。这些要素加在一起将使任何一个交战国在动入侵土耳其以前都会趑趄不前,而代之以考虑能否使用外交手段来达到目的。

    轴心国渴望将土耳其拉入自身的阵营,这一点在德国点燃与苏联之间的战火显得更为急迫。德国人希望土耳其可以利用其与苏联接壤的边境线以及驻守在这条边境上的26个师在苏联人的侧翼再点上一把火,而土耳其也希望利用莫斯科的崩溃得到昔日被沙俄割占的国土并解放那据说数量高达二千万的苏联“土耳其族”同胞。但是在局势明朗化—德国人成功攻占莫斯科或者斯大林格勒之前,土耳其人并不打算引火烧身。

    而与轴心国的口惠而实不至相比,盟国方向也不大方多少。不过至少英国人知道与其在无法给予土耳其更多实际军事援助的情况下,要求土耳其在巴尔干方向采取军事行动的话,不如要求它在尽可能不招致被攻击的危险下保持善意的中立。对于土耳其而言,当它的欧洲部分以及西部整个(包括两个主要的商业城市—伊斯坦布尔和伊兹密尔,都受到了来自被轴心国所占领的巴尔干本土和南至多德卡尼斯群岛的爱琴群岛近在咫尺的威胁之时,要他站在盟国一边也并不现实。

    而随着战局的逆转,从1942年其西方盟国开始用能力帮助土耳其修整港口、公路、铁路和安那托利亚的机场并向其提供大量军需物资以加强这个国家的力量,但是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安卡拉接受这一切的背后,是以英国为的西方世界不断要求其卷入战争的外交压力。不过当丘吉尔提出邀请土耳其总统—伊斯麦特.伊诺努在塞浦露斯进行会晤之时,对方却以“按照宪法,他不能离开自己的国家,除非他的最后继承人已被指定”为理由,让丘吉尔屈尊降贵的亲自前往安卡拉。

    在安卡拉郊外一节列车车厢内的密会令丘吉尔颇受鼓舞,以至于他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得意的宣称土耳其将会在1943年年底前参战,并且在这以前,土耳其将会答应给予英、美空军空袭罗马尼亚普洛耶什蒂油田的轰炸机机群在其境内加油。但是丘吉尔却忘了土耳其给他这一承诺的前提是英国必须尽可能快地向土耳其军队提供足以支撑一年战争的军火储备并向土耳其提供足以保护土耳其领空的战术空军和受土耳其指挥的防空部队。

    但是正在准备从各个方向重返欧洲大陆的盟军而言,在土耳其建立一个前进基地的要求并不那么迫切—特别是对于华盛顿方面而言。因此对于土耳其的种种物资许诺最终并没有如同丘吉尔之后奉命访问安卡拉的英国中东地区陆、海、空三军总司令那般及时。相反英国人倒是为了在爱琴海方向的军事行动,要求在土耳其的沿岸建立前哨基地。在丘吉尔夺取给多德卡尼斯群岛一切顺利之时,土耳其完全是一个被取代的存在。但是当德国人的反击开始之时,英国人这突然意识到土耳其人的重要性。

    英国人迫切希望获得土耳其空军基地的使用权,以便夺取多德卡尼斯群岛上空的制空权。但是土耳其人却从英国人的尴尬之中读到了危险。德国人依旧掌握着爱琴海上空的控制权,冒昧的倒向西方盟国很可能招致德国人对内部并不稳定,又大都是易燃的木质房屋的伊斯坦布尔,或土耳其唯一的宗古尔达克煤矿的大规模报复性轰炸。但是土耳其还是“大方”的同意了英国人调动已经提供给土耳其的军需物资利用土耳其的港口来补给多德卡尼斯群岛上的守备部队。

    土耳其拒绝直接参战令包括勒罗斯岛在内的英国守军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而随着德国空军肆无忌惮的轰炸,德国人新一轮反击的脚步也开始步步进逼。在夺取了科斯岛之后,德国人的目光自然而然转向了英国人在爱琴海上最后的据点—勒罗斯岛。与科斯岛相比,勒罗斯岛是个仅有52平方公里的小岛,这一点显然利于守军集中兵力,但是在德国人无休止的空袭面前,狭小的空间也将带来可怕的灾难。

    德国空军于9月26日开始的攻势。轰炸逐日加强,次数逐日加多,其目的在于有系统的破坏防御工事并消耗守军的体力和士气。这种空中攻势在其后整整52天的战斗中没有间断过。由于岛屿面积之小,所以显得格外集中。而科斯岛上英国人修缮一新的机场也使得德国空军的轰炸机可以采用穿梭轰炸的模式,使守军疲劳到只有深夜才能获得几小时的休息。有时一次空袭可以接连进行达72小时之久。曾经有过类似经历的英国陆军第234旅军官甚至坦言勒罗斯岛的局势比马耳他还坏。不过他所说也许是指在马耳他英国人有自己的防空部队,而在这里他们则要依靠意大利人。

    这又是一个有趣的笑话,英国人在爱琴海上总是指望可以揩一点意大利人的油。应该说战前意大利海军对勒罗斯岛还是进行了一番经营的,在岛上意大利人建立了24个部署有152毫米岸炮的海军炮台;以及数以百计的76毫米高射炮,并在岛上的地下弹药库内囤积了过2ooooo的高射炮弹。因此英国人一度认为自己再在岛上部署防空部队有叠床架屋之嫌,因此在整个勒罗斯岛保卫战中意大利人都当其冲。不过与英国人以往对意大利人的印象相反的是这一次意大利人的表现很“英勇”、甚至可以说是“英勇”过了头。

    只在短短的几周之内,由于火力过猛,意大利人竟已经把自己所储备的2o万炮弹消耗得差不多了。这下他们可以名正言顺的罢工了。而在战果方面,意大利人宣称击落了2oo架以上的德国空军战机,但是考虑到德国空军一个航空军的编制也不过3oo—7oo架,而在意大利人空前猛烈的防空炮火下,德国人的炸弹依旧密集而准确的撒了下来。意大利人这一说法显然不是往战绩里注水,而是往水里加战绩了。

    不过失去了防空炮火的掩护,岛上的局势开始更加糟糕。勒罗斯岛海军基地的所有设置均被夷为平地,绝大多数的海岸炮台被摧毁,公路交通基本断绝。在这种情况下海上补给便成为了唯一的指望。而在地中海方面拥有数十艘新锐潜艇的英国皇家海军此时却又吝啬起来,显然曾经在马耳他岛扼住隆美尔咽喉的英国海狼们不屑于担负运送补给品这种勾当,于是倒戈不久的意大利海军的6艘潜艇担负了建立水下生命线的使命。不过不知道是有心还是无意,由意大利海军运送的补给品特别是高射炮弹完全与岛上的火炮无法匹配。此时英国人似乎又想起在北非战场上意大利人在托卜鲁克要塞投降时的景象—坐在成堆的弹药箱上宣称已经弹尽粮绝。

    不过据说意大利人没有被困难吓倒,即便没有了炮弹,炮兵们仍然坚守在岗位上,继续用他们所能拿到的轻武器作战而不肯逃避战斗。当然也许德国人几天以来撒下恐吓性的传单,远比所谓荣誉和责任感来得更有作用。“勒罗斯的水兵们,再不投降,一旦我们登陆,就够你们受!”德国人公开宣称要把为英国卖命的意大利人当做游击队和匪徒看待,一旦俘获立即处决。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懒散的意大利人此刻也该为自己而战。

    不过德国人对意大利人这个曾经的盟友倒向对手似乎并不是太在意。在分析了勒罗斯岛的地形和英军的布防之后,德国人已经制定了周密的登陆计划—勒罗斯岛的中部很窄,还有一条一英里宽的地峡把岛分成两部分,岛的西面是古伦那湾,东面则是阿林达湾。岛的北部和南部都是山地。英**队在岛的北部和南部布防,还有一个意大利海岸炮营。而德**队则打算避实击虚,先空降夺取岛屿中部可以俯视全岛的高地,随后在空军的掩护下,登陆部队从东西两侧起进攻。最终在岛屿府—勒罗斯镇会师。

    而此时英国皇家海军所能作的只能是派出潜艇和驱逐舰深入危险的爱琴海。截击德国人的运输舰或炮击德国人所控制的岛屿以示牵制。11月1o日夜,英国皇家海军驱逐舰“平德斯”号、“德尔弗顿”号和流亡波兰政府的驱逐舰“克拉科威阿克”号炮击了卡利诺岛,驱逐舰“富尔克努”号则炮击了科斯岛。这次行动虽然谈不上成功,但是至少没有遭遇太大的损失。但是当英国人在两天后如法炮治时,参加炮击行动的驱逐舰“洛克伍德”号却被德军轰炸机炸成重伤。

    而为了避开皇家海军的袭扰,德国人已经明一种有效的战术,德国海军军舰和登陆艇夜晚隐蔽在群岛中间,以躲避英国的驱逐舰和潜艇,而白天则在强大的空中力量保护下,以小队的形式移动,逐渐集结起来,英国皇家海军对这种战术束手无策。最终在德国空军第第22机降步兵师为主组成的米勒战斗群开始向勒罗斯岛进。

章节目录

决战1984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红绿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三章:罗德岛—西线扭曲的起点(四)-决战1984,决战1984,一本书并收藏决战1984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