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数量庞大的中国地面防空部队不可能在第一轮打击之中便永远沉寂,苏联空军事实上已经作出了相关的预案,在鲁茨科伊上校所在的第1个特种航空兵团低空突防的同时,12个由苏—17强击机和苏—24型战斗轰炸机组成对地压制编队此刻也正在战区的上空担负着拔除战场不断出现的防空火力点的任务。
作为一种1971年出现的机型,苏—17曾是苏联及华约国家空军的主要对地支援机型。它有比其原形苏—7更为粗大的机身,机身背部拥有高大的脊舱,用于容纳更多燃油与设备。机头仍采用机头进气口,但中心锥体放大,装有先进的测距仪、全向警戒雷达等火控电子设备,两根皮托管装在机头上方。
颇有特色的外翼段可变后掠机翼为中单翼形,外翼后掠范围为28-62度。这一设计使得苏—17这样音战机同样拥有不错的低飞行性能。6个武器挂架可以携带总计4ooo公斤的各类对地攻击武器。此时一群群低空翱翔的“装配匠”们正用24o毫米火箭弹、低阻减炸弹和集束子母弹扫荡着不停向天空喷射着致命火焰的高炮阵地。
当然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部署在三北地区的中国空军高炮部队显然大多经过越南战场之上血与火的考验。他们不仅有着娴熟的空地交战经验,更具备着可怕的战斗意志。鲁茨科伊上校机群的侧翼,2个苏—17机编队呼啸从两翼扑向一个由4门1oo毫米高射炮组成的重型高炮连的阵地。一个个模糊的黑点在机翼下闪动的火光下若隐若现,而远方的地面之上密集的火箭弹组成的弹幕顷刻间便将一个个圆型的火炮阵地淹没在火海之中。
当然仅仅是大口径的火箭弹并不足以彻底摧毁地面目标,在俯冲火力压制之后,苏—17拉平机头,从低空高掠过被火光和浓烟所覆盖的目标空域,机身下方一个个较小的引导伞逐次打开,随后拉出较大的十字型主减伞。而每一个减伞的下方都有一275公斤的杀伤爆破弹正徐徐降落。
但是就在苏—17用自身的度和火力优势准备给予对手致命一击时,隐蔽于1oo毫米高炮阵地附近的6个火力点突然同时怒吼起来。那是一个连的中国55式37毫米高射炮群的抵抗。虽然这些火炮还在采用落伍的机械向量瞄准具,但是6门火炮集中起来的火力依旧足以撕碎低空飞行的目标—一架苏—17强击机当然被曳光杀伤榴弹的碎片裹住,瞬间被炸成数截在空中解体,另一架虽然加冲出火力密集的空域,但是尾部同样拖着长长的火焰和浓烟,挣扎着蹒跚向北飞去。
“猎人中队阿尔法,猎人中队阿尔法……这里是猎犬杜宾,这里是猎犬杜宾。我们刚刚在9号地区与中国防空部队交火……刚刚在9号地区与中国防空部队交火,现大群猎物、现大群猎物,呼叫支援,呼叫支援……。”通过机载无线电频道鲁茨科伊上校可以听到吃了亏的同僚叫召唤更为凶猛的对地轰炸。
与被称为“猎犬”的苏—17同,主要装备着苏—24米格—27k型战斗轰炸机的“猎人”中队可以说是苏联空军手中的“重锤”。对于苏—17强击机无法解决的目标将由他们负责摧毁,鲁茨科伊上校相信就在几分钟之内,便将有一个编队的“炸弹卡车”飞抵中国高炮部队的天空,用数以千公斤计的航空炸弹将整个地区化为一片火海。但即便如此,这样此消彼长的消耗依旧对苏联方面不利,毕竟他们是在用精锐的空中力量去对抗成本低廉的地面高炮。
在整个内蒙古的天空这样的地空对抗几乎以相似的方式在一一上演着。而鲁茨科伊上校和他的机群却与此无关,这里并不是他们的战场。很快飞机便进入了燕山山脉的上空。在这个距离之内,无论是短兵相接的“猎犬”中队还是大规模地毯式轰炸的“猎人”中队都没有其用武之地,因为大多数中国防空部队的炮位都安放在早已建筑好的山地工事之内。除非采用精确指导武器直接命中,负责即便投送再多的常规炸药也只能是浪费**。
一波又一波的防空炮火从地面那高低起伏的山峦之上腾空而起,不过皮粗肉厚的苏—25t对于这些缺乏精确度的炮火并不畏惧。毕竟小小的杀伤破片还不足以穿透那24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因此对于部署在燕山山脉一线的中国防空部队的拦截,无论是14.5毫米高射机枪还是72式85毫米高射炮的火力,鲁茨科伊上校都直接采取无视的状态。但是对于那些正在准备越过边境直扑中国都的地面部队,鲁茨科伊上校却只能祝那些同胞好运,因为所有的高射炮火都可以拉平射角对地攻击。
不过他仍需要小心的注意着“警笛”3型雷达告警系统所传来的信息,因为一旦被防空导弹锁定,那么以苏—25t亚音素的航将很难顺利的摆脱。好在这一情况一直没有出现。“也许中国人的防空雷达和导弹部队还没有能从第一轮空袭的打击之中恢复过来吧!”鲁茨科伊上校抱着侥幸的心理想到。但他却忽视了另一种可能性—它的机群本不足以让中国人拿出宝贵的地对空导弹群进行猎杀。
“接近目标空域,各机打开火控系统,准许自由攻击。”很快飞跃燕山山脉之后的苏—25t顺利的进入了他们的猎场。根据出击前的任务说明,此刻正有一个坦克师的中国陆军精锐部队从位于北京西北的营区出向着市区的战场进,鲁茨科伊上校和他的同僚所担任的任务便是在那些中国陆军的坦克用履带碾压那些可怜的伞兵之前将他们摧毁。
“现敌坦克集群,方向……”随着僚机在无线电内激动的声线,鲁茨科伊上校迅调整了机头的方向。借助糅合了法国、民主德国技术的“梅尔库里姆”型夜视吊舱,通过微光摄像头所产生宽视场图像投射在鲁茨科伊上校正前方的平视显示器之上,在一片暗绿色的屏幕之上,这位“空中猎手”可以清楚的看到一辆辆中国陆军所装备的59—2式主战坦克正在一望无垠的京北郊区的平原之上全冲击着。
显然战斗此刻已经打响,不时有反坦克火炮的直瞄炮火在中国人的装甲集群中炸开。鲁茨科伊上校当然并不知道此刻在他机翼之下这片名叫东北旺乡的土地之上,苏联第98空降师的一个团正全力阻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第24团的猛烈冲击。
“弟兄们!中国人的坦克不多,我们阵地的人每个人还分不到3辆呢!”在夜幕之下,一个雄厚的声音正在拙劣的模仿着著名的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叫喊着“15辆坦克小意思”的苏军中尉,但是显然此时没有人有心情去体会他的幽默感,毕竟他们的身后不是莫斯科,而是北京。
苏联第第331团从空降伊始便注定将要被牺牲,他们是唯一一支被要求空降在北京城北的部队,而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在着陆之初,绝大多数的士兵都已经从周围的地形便有所了解了。他们所处的是面对的是一片毫无遮挡的平原地带。虽然团长第一时间便向师部要求将部队向南撤退到城区再进行布防,但是他的要求却遭到果断的拒绝。
第331团被命令在靠近入城公路的两侧迅构筑防御工事,并准备进行反坦克作战,为此在空降行动之初苏联第第661机械化空降团的一个反坦克炮连加强给了该团。但即便如此,当中国陆军的装甲集群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之中时,第331团可以拿得上台面的反坦克力量也仅有3个反坦克导弹排、3个反坦克炮连、1个自行反坦克炮连。而在他们的防御正面他们必须面对的是中国陆军精锐的第24坦克团所拥有的近12o辆坦克的密集冲击。
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部队,苏联伞兵的战绩却或许是世界各国伞兵之中最为辉煌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苏联红军从遭遇纳粹德国突然袭击的第二个月起,便开始不断的将空降兵投入到不断扩大的德军占领区之中,他们的使命便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迟滞德国装甲部队的前进,掩护溃不成军的地面部队、国防军工系统以及政府机关的战略撤退。
而即便战场局势得以好转,苏联红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苏联伞兵所领到的也往往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无论是在维亚济马还是第聂伯河左岸,苏联伞兵部队由于组织实施上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一再以旅级乃至师级规模投入战场,但仍在德国陆军地面部队的重装部队围攻之下归于溃败。
除此之外,苏联伞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也常被作为精锐步兵被部署在战场上最为要害的环节。在决定命运的库尔斯克战役之中,正是苏联近卫空降兵第4师火线驰援波内里,最终将这座铁路枢纽变成了“库尔斯克的斯大林格勒”。摧毁了包括“菲迪南德”重型坦克歼击车在内的数百辆装甲战车,最终折断了库尔斯克北部战线德国将军—莫德尔的进攻矛头。
经历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年苏联军队以空降兵旅和部分步兵师为基础,重新组建空降兵部队。在4o年代末,苏联军队便已涌有1o个伞降师和机降师。与此同时,空降兵脱离空军建制,直属于国防部,其间空降兵曾一度和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一起,并列为苏军的五大军种之一。而随着航空运输工具的展,5o年代起,苏军将伞降师、机降师全部整编为空降师,1973年又开始组建新的空降部队—空中机动旅,1976年又组建了空降突击旅,同时在集团军编成内组建了轻型空降突击营。至此苏联成为世界上空降部队最多的国家。
当然在庞大的苏联空降部队之中,空降师无疑仍是最为受宠的精锐。从1978年开始,苏联国防部对空降部队的编制再次进行了调整,198o年基本定型,定型后空降师的编制人数为7118人,师下辖3个伞兵团、1个炮兵团,以及反坦克营、防空营、工兵营、通信营、运输营、叠伞营、维修营、卫生营、炮指连、侦察连、防化连等。
伞兵战斗车由1o2辆增至225辆。85毫米空降自行火炮31门,122毫米榴弹炮各18门,14o毫米火箭炮18门,82及12o毫米迫击炮18门,85毫米反坦克炮18门,23毫米高射炮36门,防空导弹射器165具,反坦克导弹射器48具。但是这仅仅是纸面上的数字,正如大多数苏联空降师均拥有4个伞兵团的编制一样,在各种技术兵器方面苏联空降兵师也是大大编的。
因此在北京西北郊外的东北旺乡一线,面对着隆隆驶来的中国坦克集群,苏联第第331团虽然面对着空前的压力,却并非全无还手之力。在紧急挖掘的半地下坦克掩体之中,隶属于第331团反坦克炮连所装备的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正借助着tpk-1-79-h红外夜视瞄准镜猛烈阻击着中国陆军坦克6师的装甲冲击。
由于空降兵在苏联军队中特殊的地位,加上对大纵深进攻理论的推崇,莫斯科始终认为空降兵不应该只是一支仅装备少量重武器的轻步兵部队,而应该和其他部队一样有自己的装甲战斗力量,以便在空降投入战斗后能和敌方地面部队交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专门开了一些装备给空降兵的装甲战斗车辆,其中担负着反坦克任务的便是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
asu-85型坦克歼击车和苏联空降部队所列装的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一样,除了机降之外,还可以直接空投。不过在空投前,需要把asu-85型坦克歼击车牢固地固定在一个专用平台上,这个平台又与几顶大型降落伞连接。从运输机的尾舱门滑出后,几顶降落伞自动打开,让整个平台缓缓落地;在落地前的一瞬间,平台下面的几个减火箭按照预定要求同时点燃,进一步强制平台减,确保asu-85型坦克歼击车能平稳着陆。
当然asu-第一种坦克歼击车。在asu-85之前,苏联空降部队便曾短暂装备过asu-57小型坦克歼击车。asu-57车体小巧,广泛采用铝合金,敞开式战斗室设计,正面装甲厚6毫米,侧后装甲厚4毫米,装备一门由二战时著名的zis-2反坦克炮的展而来的ch-51型57毫米反坦克炮。但是asu-57具备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其防护性能太差,太薄,仅能抵挡步枪弹和破片的装甲以及易受攻击敞开式战斗室,令其很快便被苏联空降部队全面的淘汰了。
而作为asu-57的改进型,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除了装备有威力更大的d-7o型85毫米反坦克炮之外,防护性能也得到极大的提高,除了车体前部和侧面采用了大倾角设计装甲之外,车底距地面高42o毫米的低矮车身更令这些紧贴地面的反坦克火炮更难以摧毁。因此在1967年的中东“六日战争”中,埃及军队曾经asu-85作为单纯的轻型坦克歼击车来与以色列装甲部队交战。
交手之初,中国坦克兵面对这种完全陌生的对手颇为不适应。坦克第24团的先锋部队在展开冲击接敌之时,在1ooo米的距离之内会先遭到了苏联伞兵大量装备的反坦克导弹的打击。被北约称之为at-7“萨克斯号”的苏制915“混血儿”型反坦克导弹由图拉仪器设计局特别为苏联空降部队所开。虽然由于这种导弹尺寸小、重量轻,因此穿甲威力有限。但是身强力壮的苏联伞兵可以象射rpg火箭筒那样将其扛在肩头射,这便使得在黑暗之中,苏联伞兵的反坦克导弹阵地异常的活跃和机动。
而当坦克6师的装甲集群在经历了几轮导弹压制之后,艰难的进入5oo米左右的距离之时,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紧贴着地面的炮火又会准确的击中那些即将突入阵地的中国陆军59—2a型主战坦克。尽管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所配备的rp-367p次口径高曳光穿甲弹未必可以洞穿59—2型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但是只要行进系统被摧毁,被打瘫在第一线战壕前沿的主战坦克便只能是大量装备着rpg-18这样的轻型反坦克武器的苏联伞兵的猎物。
尽管即便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便消耗了坦克第第331团的危机却并没有顺利的度过,又一群中国陆军59—2a型主战坦克迎着苏联伞兵12o毫米迫击炮的火力全冲击而来。墨绿色的车体在不断炸响的炮弹之中隆隆向前。
在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的指引之下,带有轻型热护套的81a式1o5毫米线膛坦克炮敏捷的转向目标,随着一团刺眼的橘红色火光,一辆隐秘在45o米之外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被正面击中,熊熊的燃烧起来,满身是火的坦克兵挣扎着从车后的应急逃生舱门钻出,那撕心裂肺的惨叫在夜幕下显得格外的凄凉。
越过被击毁在前进道路上的友军残骸,越来越多的中国陆军第331团的防御纵深挺进着。除了59—2a型大量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了全夜视化观瞄,夜战能力大大提高之外,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在夜战之中所存在的致命缺陷也已经被中国坦克兵所掌握。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所采用的红外夜视瞄准镜采用为主动红外式工作原理,因此需要用车上安装的2盏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才能进行射击,而这种攻击模式无疑为训练有素的坦克6师官兵提供了最有效的目标指引。
越射击的榴弹不断在苏联伞兵的阵地纵深爆炸,有些甚至直接打进了苏联伞兵所构筑的迫击炮阵地。行进间59—2a型主战坦克浑圆的炮塔之上的7.62毫米并列机枪扫射着不断出现了战壕两侧的苏联伞兵,而被对方的反坦克火力打瘫的坦克之上,勇敢的坦克兵则钻出装甲的仿佛操纵着12.7毫米的高射机枪压制着对方的步兵行动。整条防线在大地的微微颤抖之中即将崩溃。
“亲爱的伞兵兄弟们!不要对我们太过于感激……。”就在此刻鲁茨科伊上校所指挥的苏—25t机群低空呼啸而来。鲁茨科伊上校一边注视着仪表板右边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所展现出来的“梅尔库里姆”夜视吊舱的窄视场图像一边将所武器控制切换到挂载在机翼两侧的at-16“旋风”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之上。
“各机自由开火!”随着鲁茨科伊上校的指令,在机载激光照射器的指引之下成对射的“旋风”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呈螺旋状交叉着扑向各自的目标。第一辆59—2a型主战坦克在行进间被击中,冲天而起火光之中,接而连三的中国铁骑被永远的阻止了下来。每架苏—25t的两侧翼下各带8枚“旋风”反坦克导弹。也就是说鲁茨科伊上校的机群满打满算可以消灭32辆坦克,因此鲁茨科伊上校迫切想知道此刻战场有没有一个营的坦克可供他打靶。
就在鲁茨科伊上校和他的机群疯狂肆虐之时,密集的防空炮火也从地面上猛烈的仰射而来。那是中国陆军8o式自行高炮的两联装57毫米高射炮的反击。起初鲁茨科伊上校对这些炮火并不在意,在他眼中中国陆军的野战防空火力还没有可以对抗现代化强击机的能力,毕竟从苏联国防部所下的敌情说明之中明确写着:中国研制的双管自行高炮只可以有效对付航为每秒35o米以下的空中目标。落后的电子工业使的中国人还没有为自己的自行高炮安装单炮雷达。
但是鲁茨科伊上校错了,就在他信心自己的机群可以依靠度和装甲保护自己之时,一架苏—25t的机翼被一串曳光弹打穿,整架战机顿时侧向翻滚着向地面坠去。“这不可能!”就在鲁茨科伊上校惊讶的以为这仅仅是一次意外之时,又一阵猛烈的对空火力将另一架苏—25t临空打成火球。“那是什么?美国人的‘约克中士’?”鲁茨科伊上校的耳机里响起了僚机惊恐的声线。
“约克中士”最早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英雄—阿尔文.约克。阿尔文.约克出生在田纳西州波尔莫尔的小坎伯兰山村。当地的居民以善长射击而著称,他们常常在星期六举行射击比赛和15o码射火鸡比赛。据说阿尔文.约克就是在这种乡间娱乐活动之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在远征欧洲的战斗中创造了2o子弹消灭21名敌人的奇迹,还顺手俘虏的德军一名少校以下9o余人,因此而成为了“美国版顺溜”的传奇人物。
关于“约克中士”的战绩之中存在着多少的水分,或许永远如同华盛顿家有没有樱桃树一样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永远的谜题。但是至少美国政府和军队乐见其成,毕竟如果敌人在美**队面前都如同蝼蚁一般不堪一击,那么也就没有人会去反对战争。因此为了表达“自由和民主仅仅属于用战斗去争取的人们”这个真理,美国政府不仅在田纳西州府纳什维尔雕塑了一座3.7米高的约克铜像。更用他的名字命名了美国陆军所研制的新型师属自行高炮。
作为一种1971年出现的机型,苏—17曾是苏联及华约国家空军的主要对地支援机型。它有比其原形苏—7更为粗大的机身,机身背部拥有高大的脊舱,用于容纳更多燃油与设备。机头仍采用机头进气口,但中心锥体放大,装有先进的测距仪、全向警戒雷达等火控电子设备,两根皮托管装在机头上方。
颇有特色的外翼段可变后掠机翼为中单翼形,外翼后掠范围为28-62度。这一设计使得苏—17这样音战机同样拥有不错的低飞行性能。6个武器挂架可以携带总计4ooo公斤的各类对地攻击武器。此时一群群低空翱翔的“装配匠”们正用24o毫米火箭弹、低阻减炸弹和集束子母弹扫荡着不停向天空喷射着致命火焰的高炮阵地。
当然这并非是一个简单的工作,部署在三北地区的中国空军高炮部队显然大多经过越南战场之上血与火的考验。他们不仅有着娴熟的空地交战经验,更具备着可怕的战斗意志。鲁茨科伊上校机群的侧翼,2个苏—17机编队呼啸从两翼扑向一个由4门1oo毫米高射炮组成的重型高炮连的阵地。一个个模糊的黑点在机翼下闪动的火光下若隐若现,而远方的地面之上密集的火箭弹组成的弹幕顷刻间便将一个个圆型的火炮阵地淹没在火海之中。
当然仅仅是大口径的火箭弹并不足以彻底摧毁地面目标,在俯冲火力压制之后,苏—17拉平机头,从低空高掠过被火光和浓烟所覆盖的目标空域,机身下方一个个较小的引导伞逐次打开,随后拉出较大的十字型主减伞。而每一个减伞的下方都有一275公斤的杀伤爆破弹正徐徐降落。
但是就在苏—17用自身的度和火力优势准备给予对手致命一击时,隐蔽于1oo毫米高炮阵地附近的6个火力点突然同时怒吼起来。那是一个连的中国55式37毫米高射炮群的抵抗。虽然这些火炮还在采用落伍的机械向量瞄准具,但是6门火炮集中起来的火力依旧足以撕碎低空飞行的目标—一架苏—17强击机当然被曳光杀伤榴弹的碎片裹住,瞬间被炸成数截在空中解体,另一架虽然加冲出火力密集的空域,但是尾部同样拖着长长的火焰和浓烟,挣扎着蹒跚向北飞去。
“猎人中队阿尔法,猎人中队阿尔法……这里是猎犬杜宾,这里是猎犬杜宾。我们刚刚在9号地区与中国防空部队交火……刚刚在9号地区与中国防空部队交火,现大群猎物、现大群猎物,呼叫支援,呼叫支援……。”通过机载无线电频道鲁茨科伊上校可以听到吃了亏的同僚叫召唤更为凶猛的对地轰炸。
与被称为“猎犬”的苏—17同,主要装备着苏—24米格—27k型战斗轰炸机的“猎人”中队可以说是苏联空军手中的“重锤”。对于苏—17强击机无法解决的目标将由他们负责摧毁,鲁茨科伊上校相信就在几分钟之内,便将有一个编队的“炸弹卡车”飞抵中国高炮部队的天空,用数以千公斤计的航空炸弹将整个地区化为一片火海。但即便如此,这样此消彼长的消耗依旧对苏联方面不利,毕竟他们是在用精锐的空中力量去对抗成本低廉的地面高炮。
在整个内蒙古的天空这样的地空对抗几乎以相似的方式在一一上演着。而鲁茨科伊上校和他的机群却与此无关,这里并不是他们的战场。很快飞机便进入了燕山山脉的上空。在这个距离之内,无论是短兵相接的“猎犬”中队还是大规模地毯式轰炸的“猎人”中队都没有其用武之地,因为大多数中国防空部队的炮位都安放在早已建筑好的山地工事之内。除非采用精确指导武器直接命中,负责即便投送再多的常规炸药也只能是浪费**。
一波又一波的防空炮火从地面那高低起伏的山峦之上腾空而起,不过皮粗肉厚的苏—25t对于这些缺乏精确度的炮火并不畏惧。毕竟小小的杀伤破片还不足以穿透那24毫米厚的钛合金防弹板。因此对于部署在燕山山脉一线的中国防空部队的拦截,无论是14.5毫米高射机枪还是72式85毫米高射炮的火力,鲁茨科伊上校都直接采取无视的状态。但是对于那些正在准备越过边境直扑中国都的地面部队,鲁茨科伊上校却只能祝那些同胞好运,因为所有的高射炮火都可以拉平射角对地攻击。
不过他仍需要小心的注意着“警笛”3型雷达告警系统所传来的信息,因为一旦被防空导弹锁定,那么以苏—25t亚音素的航将很难顺利的摆脱。好在这一情况一直没有出现。“也许中国人的防空雷达和导弹部队还没有能从第一轮空袭的打击之中恢复过来吧!”鲁茨科伊上校抱着侥幸的心理想到。但他却忽视了另一种可能性—它的机群本不足以让中国人拿出宝贵的地对空导弹群进行猎杀。
“接近目标空域,各机打开火控系统,准许自由攻击。”很快飞跃燕山山脉之后的苏—25t顺利的进入了他们的猎场。根据出击前的任务说明,此刻正有一个坦克师的中国陆军精锐部队从位于北京西北的营区出向着市区的战场进,鲁茨科伊上校和他的同僚所担任的任务便是在那些中国陆军的坦克用履带碾压那些可怜的伞兵之前将他们摧毁。
“现敌坦克集群,方向……”随着僚机在无线电内激动的声线,鲁茨科伊上校迅调整了机头的方向。借助糅合了法国、民主德国技术的“梅尔库里姆”型夜视吊舱,通过微光摄像头所产生宽视场图像投射在鲁茨科伊上校正前方的平视显示器之上,在一片暗绿色的屏幕之上,这位“空中猎手”可以清楚的看到一辆辆中国陆军所装备的59—2式主战坦克正在一望无垠的京北郊区的平原之上全冲击着。
显然战斗此刻已经打响,不时有反坦克火炮的直瞄炮火在中国人的装甲集群中炸开。鲁茨科伊上校当然并不知道此刻在他机翼之下这片名叫东北旺乡的土地之上,苏联第98空降师的一个团正全力阻击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坦克第24团的猛烈冲击。
“弟兄们!中国人的坦克不多,我们阵地的人每个人还分不到3辆呢!”在夜幕之下,一个雄厚的声音正在拙劣的模仿着著名的苏联电影《莫斯科保卫战》中叫喊着“15辆坦克小意思”的苏军中尉,但是显然此时没有人有心情去体会他的幽默感,毕竟他们的身后不是莫斯科,而是北京。
苏联第第331团从空降伊始便注定将要被牺牲,他们是唯一一支被要求空降在北京城北的部队,而这一点意味着什么。在着陆之初,绝大多数的士兵都已经从周围的地形便有所了解了。他们所处的是面对的是一片毫无遮挡的平原地带。虽然团长第一时间便向师部要求将部队向南撤退到城区再进行布防,但是他的要求却遭到果断的拒绝。
第331团被命令在靠近入城公路的两侧迅构筑防御工事,并准备进行反坦克作战,为此在空降行动之初苏联第第661机械化空降团的一个反坦克炮连加强给了该团。但即便如此,当中国陆军的装甲集群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之中时,第331团可以拿得上台面的反坦克力量也仅有3个反坦克导弹排、3个反坦克炮连、1个自行反坦克炮连。而在他们的防御正面他们必须面对的是中国陆军精锐的第24坦克团所拥有的近12o辆坦克的密集冲击。
作为一支历史悠久的部队,苏联伞兵的战绩却或许是世界各国伞兵之中最为辉煌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苏联红军从遭遇纳粹德国突然袭击的第二个月起,便开始不断的将空降兵投入到不断扩大的德军占领区之中,他们的使命便是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迟滞德国装甲部队的前进,掩护溃不成军的地面部队、国防军工系统以及政府机关的战略撤退。
而即便战场局势得以好转,苏联红军进入战略反攻阶段,苏联伞兵所领到的也往往有去无回的单程票。无论是在维亚济马还是第聂伯河左岸,苏联伞兵部队由于组织实施上所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一再以旅级乃至师级规模投入战场,但仍在德国陆军地面部队的重装部队围攻之下归于溃败。
除此之外,苏联伞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也常被作为精锐步兵被部署在战场上最为要害的环节。在决定命运的库尔斯克战役之中,正是苏联近卫空降兵第4师火线驰援波内里,最终将这座铁路枢纽变成了“库尔斯克的斯大林格勒”。摧毁了包括“菲迪南德”重型坦克歼击车在内的数百辆装甲战车,最终折断了库尔斯克北部战线德国将军—莫德尔的进攻矛头。
经历过无数次血与火的考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年苏联军队以空降兵旅和部分步兵师为基础,重新组建空降兵部队。在4o年代末,苏联军队便已涌有1o个伞降师和机降师。与此同时,空降兵脱离空军建制,直属于国防部,其间空降兵曾一度和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一起,并列为苏军的五大军种之一。而随着航空运输工具的展,5o年代起,苏军将伞降师、机降师全部整编为空降师,1973年又开始组建新的空降部队—空中机动旅,1976年又组建了空降突击旅,同时在集团军编成内组建了轻型空降突击营。至此苏联成为世界上空降部队最多的国家。
当然在庞大的苏联空降部队之中,空降师无疑仍是最为受宠的精锐。从1978年开始,苏联国防部对空降部队的编制再次进行了调整,198o年基本定型,定型后空降师的编制人数为7118人,师下辖3个伞兵团、1个炮兵团,以及反坦克营、防空营、工兵营、通信营、运输营、叠伞营、维修营、卫生营、炮指连、侦察连、防化连等。
伞兵战斗车由1o2辆增至225辆。85毫米空降自行火炮31门,122毫米榴弹炮各18门,14o毫米火箭炮18门,82及12o毫米迫击炮18门,85毫米反坦克炮18门,23毫米高射炮36门,防空导弹射器165具,反坦克导弹射器48具。但是这仅仅是纸面上的数字,正如大多数苏联空降师均拥有4个伞兵团的编制一样,在各种技术兵器方面苏联空降兵师也是大大编的。
因此在北京西北郊外的东北旺乡一线,面对着隆隆驶来的中国坦克集群,苏联第第331团虽然面对着空前的压力,却并非全无还手之力。在紧急挖掘的半地下坦克掩体之中,隶属于第331团反坦克炮连所装备的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正借助着tpk-1-79-h红外夜视瞄准镜猛烈阻击着中国陆军坦克6师的装甲冲击。
由于空降兵在苏联军队中特殊的地位,加上对大纵深进攻理论的推崇,莫斯科始终认为空降兵不应该只是一支仅装备少量重武器的轻步兵部队,而应该和其他部队一样有自己的装甲战斗力量,以便在空降投入战斗后能和敌方地面部队交手。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苏联专门开了一些装备给空降兵的装甲战斗车辆,其中担负着反坦克任务的便是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
asu-85型坦克歼击车和苏联空降部队所列装的其他装甲战斗车辆一样,除了机降之外,还可以直接空投。不过在空投前,需要把asu-85型坦克歼击车牢固地固定在一个专用平台上,这个平台又与几顶大型降落伞连接。从运输机的尾舱门滑出后,几顶降落伞自动打开,让整个平台缓缓落地;在落地前的一瞬间,平台下面的几个减火箭按照预定要求同时点燃,进一步强制平台减,确保asu-85型坦克歼击车能平稳着陆。
当然asu-第一种坦克歼击车。在asu-85之前,苏联空降部队便曾短暂装备过asu-57小型坦克歼击车。asu-57车体小巧,广泛采用铝合金,敞开式战斗室设计,正面装甲厚6毫米,侧后装甲厚4毫米,装备一门由二战时著名的zis-2反坦克炮的展而来的ch-51型57毫米反坦克炮。但是asu-57具备着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其防护性能太差,太薄,仅能抵挡步枪弹和破片的装甲以及易受攻击敞开式战斗室,令其很快便被苏联空降部队全面的淘汰了。
而作为asu-57的改进型,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除了装备有威力更大的d-7o型85毫米反坦克炮之外,防护性能也得到极大的提高,除了车体前部和侧面采用了大倾角设计装甲之外,车底距地面高42o毫米的低矮车身更令这些紧贴地面的反坦克火炮更难以摧毁。因此在1967年的中东“六日战争”中,埃及军队曾经asu-85作为单纯的轻型坦克歼击车来与以色列装甲部队交战。
交手之初,中国坦克兵面对这种完全陌生的对手颇为不适应。坦克第24团的先锋部队在展开冲击接敌之时,在1ooo米的距离之内会先遭到了苏联伞兵大量装备的反坦克导弹的打击。被北约称之为at-7“萨克斯号”的苏制915“混血儿”型反坦克导弹由图拉仪器设计局特别为苏联空降部队所开。虽然由于这种导弹尺寸小、重量轻,因此穿甲威力有限。但是身强力壮的苏联伞兵可以象射rpg火箭筒那样将其扛在肩头射,这便使得在黑暗之中,苏联伞兵的反坦克导弹阵地异常的活跃和机动。
而当坦克6师的装甲集群在经历了几轮导弹压制之后,艰难的进入5oo米左右的距离之时,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紧贴着地面的炮火又会准确的击中那些即将突入阵地的中国陆军59—2a型主战坦克。尽管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所配备的rp-367p次口径高曳光穿甲弹未必可以洞穿59—2型主战坦克的前装甲。但是只要行进系统被摧毁,被打瘫在第一线战壕前沿的主战坦克便只能是大量装备着rpg-18这样的轻型反坦克武器的苏联伞兵的猎物。
尽管即便在极短的时间之内便消耗了坦克第第331团的危机却并没有顺利的度过,又一群中国陆军59—2a型主战坦克迎着苏联伞兵12o毫米迫击炮的火力全冲击而来。墨绿色的车体在不断炸响的炮弹之中隆隆向前。
在双向自动装表简易火控系统的指引之下,带有轻型热护套的81a式1o5毫米线膛坦克炮敏捷的转向目标,随着一团刺眼的橘红色火光,一辆隐秘在45o米之外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被正面击中,熊熊的燃烧起来,满身是火的坦克兵挣扎着从车后的应急逃生舱门钻出,那撕心裂肺的惨叫在夜幕下显得格外的凄凉。
越过被击毁在前进道路上的友军残骸,越来越多的中国陆军第331团的防御纵深挺进着。除了59—2a型大量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实现了全夜视化观瞄,夜战能力大大提高之外,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在夜战之中所存在的致命缺陷也已经被中国坦克兵所掌握。asu-85型空降坦克歼击车所采用的红外夜视瞄准镜采用为主动红外式工作原理,因此需要用车上安装的2盏红外探照灯照射目标才能进行射击,而这种攻击模式无疑为训练有素的坦克6师官兵提供了最有效的目标指引。
越射击的榴弹不断在苏联伞兵的阵地纵深爆炸,有些甚至直接打进了苏联伞兵所构筑的迫击炮阵地。行进间59—2a型主战坦克浑圆的炮塔之上的7.62毫米并列机枪扫射着不断出现了战壕两侧的苏联伞兵,而被对方的反坦克火力打瘫的坦克之上,勇敢的坦克兵则钻出装甲的仿佛操纵着12.7毫米的高射机枪压制着对方的步兵行动。整条防线在大地的微微颤抖之中即将崩溃。
“亲爱的伞兵兄弟们!不要对我们太过于感激……。”就在此刻鲁茨科伊上校所指挥的苏—25t机群低空呼啸而来。鲁茨科伊上校一边注视着仪表板右边的阴极射线管显示器所展现出来的“梅尔库里姆”夜视吊舱的窄视场图像一边将所武器控制切换到挂载在机翼两侧的at-16“旋风”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之上。
“各机自由开火!”随着鲁茨科伊上校的指令,在机载激光照射器的指引之下成对射的“旋风”激光制导反坦克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呈螺旋状交叉着扑向各自的目标。第一辆59—2a型主战坦克在行进间被击中,冲天而起火光之中,接而连三的中国铁骑被永远的阻止了下来。每架苏—25t的两侧翼下各带8枚“旋风”反坦克导弹。也就是说鲁茨科伊上校的机群满打满算可以消灭32辆坦克,因此鲁茨科伊上校迫切想知道此刻战场有没有一个营的坦克可供他打靶。
就在鲁茨科伊上校和他的机群疯狂肆虐之时,密集的防空炮火也从地面上猛烈的仰射而来。那是中国陆军8o式自行高炮的两联装57毫米高射炮的反击。起初鲁茨科伊上校对这些炮火并不在意,在他眼中中国陆军的野战防空火力还没有可以对抗现代化强击机的能力,毕竟从苏联国防部所下的敌情说明之中明确写着:中国研制的双管自行高炮只可以有效对付航为每秒35o米以下的空中目标。落后的电子工业使的中国人还没有为自己的自行高炮安装单炮雷达。
但是鲁茨科伊上校错了,就在他信心自己的机群可以依靠度和装甲保护自己之时,一架苏—25t的机翼被一串曳光弹打穿,整架战机顿时侧向翻滚着向地面坠去。“这不可能!”就在鲁茨科伊上校惊讶的以为这仅仅是一次意外之时,又一阵猛烈的对空火力将另一架苏—25t临空打成火球。“那是什么?美国人的‘约克中士’?”鲁茨科伊上校的耳机里响起了僚机惊恐的声线。
“约克中士”最早指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英雄—阿尔文.约克。阿尔文.约克出生在田纳西州波尔莫尔的小坎伯兰山村。当地的居民以善长射击而著称,他们常常在星期六举行射击比赛和15o码射火鸡比赛。据说阿尔文.约克就是在这种乡间娱乐活动之中练就了一手好枪法,在远征欧洲的战斗中创造了2o子弹消灭21名敌人的奇迹,还顺手俘虏的德军一名少校以下9o余人,因此而成为了“美国版顺溜”的传奇人物。
关于“约克中士”的战绩之中存在着多少的水分,或许永远如同华盛顿家有没有樱桃树一样成为了美国历史上永远的谜题。但是至少美国政府和军队乐见其成,毕竟如果敌人在美**队面前都如同蝼蚁一般不堪一击,那么也就没有人会去反对战争。因此为了表达“自由和民主仅仅属于用战斗去争取的人们”这个真理,美国政府不仅在田纳西州府纳什维尔雕塑了一座3.7米高的约克铜像。更用他的名字命名了美国陆军所研制的新型师属自行高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