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角大楼的工作人员眼中现任国防部长温伯格是个固执但坚持原则的人,虽然批评他的人往往只会强调他“固执”的一面。这个出生于美国加利福亚州一个律师家庭的国防部长喜欢一切都井然有序的生活,平时里温伯格会在7点准时走出他的专用电梯,后面跟着手中提着那个上面带有一个大金属扣的老式律师公文箱的司机。

    随后在曾经属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美国远征军司令、有“黑杰克”之称的约翰.潘兴将军的核桃木办公桌前,温伯格会从公文箱里拿出在家中批阅过的文件,将有关于数百万美元军火采购、提升三军将领、给世界各地**游击队运送地对空导弹等等问题一一布置下去。

    掏空公文箱后,温伯格便坐下来,先目视前方静呆几秒钟,好像在为即将到来的一天做准备。接下来,他用蜂鸣器把中央情报局的文件传送员叫进来,此人送来总统的《每日简讯》。那是一本用仿羊皮纸印制的报告,选登头天夜里获得的情报的精华。到晚上,温伯格装好他那古董公文箱,把椅子对着办公桌的中间部分摆正,用脚轻轻踢一下底部,这表示他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这一套程序天天重复,从不改变。

    循规蹈矩的性格最终促使这位掌管着美国武装力量的国防部长多年以来针对自己的国家所要面对的任何一种可能存在的威胁制定出一系列繁复的应对计划。当然在这个方面他或许不是专家,但是在他的手中却从来不缺乏这方面的人才。在五角大楼之内就在国防部长办公室的边上,便是“基本评估办公室”主任—安德鲁.马歇尔的日常工作的地方。

    马歇尔现在的职务并不显赫,但在美国的军事思想研究界,他却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当他在1949年开始研究军事策略时,现任总统里根还在好莱坞娱乐大众呢!剃着一个光头,架着一副大眼镜的马歇尔在自己的办公室经常一整天也不说一句话,有时候说一句,别人也不知道他到底在咕哝些什么,因此在五角大楼之内人送绰号“犹大”。他的非常规思想让美国各大军种都很不舒服,很多将军一听到马歇尔的名字便大摇其头。

    但是这并不妨碍温伯格和前任国防部长—年轻的鹰派代表—唐纳德.亨利.拉姆斯菲尔德对他青睐有加。而关于美国在中苏之间爆军事冲突之后所可能采取的对应策略,温伯格和拉姆斯菲尔德更是以马歇尔所拟订的计划马是瞻。对于苏联即将对中国起先制人的进攻这一点,马歇尔从来都深信不移。尽管这一点遭到美**方的普遍质疑。

    在美**队的保守派眼中中国是一个拥有核武器和庞大人口的“双保险安全模式”的大国。尽管中国到目前为止仍缺乏有效的核弹头投送能力,但是中**队在战争中仍可能以游击战的模式使用战术核武器打击苏联装甲集群。而另一方面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方面更对打赢一场反侵略战争进行了长期的精神和物质准备。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苏联方面并不敢轻举妄动。

    但是对于这一点安德鲁.马歇尔却另有一套自己的见解。先他并不认为苏联会动用1o亿吨乃至4o亿吨级的核攻击力量先制人的杀伤中国半数以上人口,彻底破坏主要军事设施和军事力量,从而消灭其战争能力。因为这将意味着放射性尘埃将弥漫包括苏联远东地区在内的整个东亚地区。因此莫斯科方面并不会将核打击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主要手段。

    而中国所具备的战略核打击能力在美、苏两大级大国面前也仅仅是聊胜于无而已。中国所拥有的机动核打击能力有限,空基核打击平台最先进的仍是5o年代苏联图―16型“獾”式战略轰炸机的仿制品。尽管中国方面已经部署数百架这样的轰炸机。但是在强大的苏联国土防空军面前,这些可以携带百万吨级核航弹的轰炸机群对苏联的乌拉尔以东地区的威慑能力同样有限。海基方面中国尽管拥有4艘战略核潜艇,但是在以美国海军为假想敌的苏联红海军面前,这些噪音巨大的水下核武库一旦离开基地和中国近海便面临着生存能力的问题。

    中国核反击战略真正是柱石是其陆基射井,中国第二炮兵部队在1979年开始实战部署东风—5型洲际导弹,其8ooo公里的射程足以覆盖苏联的大部分地区。但是这些隐藏于经过加固的地下射井和洞库之内的导弹却未必可以突破苏联已经进入实战部署阶段的空间导弹拦截系统。何况中国所拥有的陆基核导弹数量稀少。中国一旦向苏联射核弹头,将很可能出现无力伤敌,却授人其柄的尴尬局面因此中国主动向苏联实施战略核打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在中苏两国之间双方都只是将核战争作为最后的威慑手段而已。

    至于战术核武器方面,安德鲁.马歇尔认为中国除了仍未能解决核武器小型化的技术瓶颈之外,也同样面临着投送能力以及引核大战的问题。当然最为关键的还是中国领导人对核战争的认识和态度问题。在马歇尔看来,现任的中国最高领导人已经走出了**时代“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核狂热”。对核战争的问题显得更为理性和谨慎。而这一点将会令苏联方面更为有恃无恐。

    在刨除核武器的因素之外,正在埋头进行“国防现代化”的中**队目前仍无力抵挡苏联军队的进攻。一旦战争爆,安德鲁.马歇尔认为中国庞大的战略预备队或许并无法真正的挥作用。他的理由是苏联对中国的国防体制和动员能力有着清醒的认识,因此在动战争之前必然会规避战争长期化的风险。尽管中国有着辽阔的疆域,但是其工业基地和政治枢纽却在位于中苏边境不到1ooo公里的范围之内,因此在一场标准的苏联“闪电战”面前,中国很可能在一周甚至更短的时间之内被彻底打垮。

    当然也有美**方的代表认为中苏之间不存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抗,中苏之间恶劣的关系将会随着**和勃列日涅夫等老一代领导人的先后过世而趋以缓和,华盛顿应该担心的并非是中苏战争而是中苏联手。但这一观点被安德鲁.马歇尔嗤之以鼻。所谓的意识形态在马歇尔眼中不过是一个人尽可夫的妓女比历史高尚不到哪里去。

    在同样的意识形态之下,不同的历史时期莫斯科即可以和纳粹德国共舞,将英美视若仇寇。斯大林和罗斯福也可以谈笑风生,亲若兄弟。同样中国曾经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武装保卫苏联”,也可以和尼克松握手构筑国际大三角战略。而趋同的意识形态之下,同室操戈的先例也并不显见。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武装干涉,亲手扼杀“布拉格之春”。中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之战,难道不是在共同的意识形态之下生的吗?

    而相同的意识形态反而会成为苏联肆无忌惮动战争的一个最好的理由,身为曾经的“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胜地”、“共产国际运动的领袖”,莫斯科早已习惯了祭起“**正统”的旗帜对同一个信仰的邻国上下其手,甚至党同伐异,中国作为一个敢于违抗其意志的自主政体更是被早已打成了“异端邪说”。“维护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成果”可以成为最为冠冕堂皇的理由。而在莫斯科看来用一场有限的军事行动,促成中国政府的内部剧变,推翻北京方面目前相对强硬的最高领导人,成立亲苏政府许无疑是迅解决中国问题的最佳途径。

    而作为曾经对中国革命有着深远影响的莫斯科而言,可以展开合作甚至对苏联俯帖耳的代理人并非难事。无论是在莫斯科还是在中国国内,苏联方面都有不错的人选。因此安德鲁.马歇尔曾断言,在苏联起军事进攻的同时,必然会在中国都制造相关事端。而根据最坏的情况所制定的“紫金方案”便要求驻守冲绳的美国海军陆战队武装侦搜连要第一时间机降北京,从政变部队的手中救出中国领导人并将其带往相对安全的南方。

    当然温伯格尽管认为中国常规武装力量将在第一时间遭遇重创,但仍认为情况恶化到要实施“紫金方案”的可能性并不大。他们认为在苏联地面部队突破中苏边境之后,美国方面完全可以通过武器援助和海、空军的局部介入便可以帮助中国将战线稳定在燕山到沈阳一线。美国地面部队只需要有限的介入。比如派遣第25轻步兵师在青岛登陆,建立一个稳固的桥头堡阵地便足以解决问题了。

    而一向以好战而著称的拉姆斯菲尔德则更看重中苏战争爆之后,苏联由于兵力调动而是否会在欧洲方面出现防御空虚。根据五角大楼所指定的“颜色”方案之中的“蓝色”方案。如果苏联方面抽调驻欧方面1/3之上的兵力投入远东战场的话,北约应抓住这一难得的计划,在欧洲方面起主动进攻。尽管在kgb方面绚烂的“鲜花革命”面前,中央情报局似乎被打的全无还手之力。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为美利坚合众国在欧洲大陆保留了荷兰、西班牙和意大利着三个最为重要的桥头堡,而接下来的战斗则要靠五角大楼的将军们去博弈、去拼杀了。

    美国在欧洲大陆驻军主要由陆军第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陆军最早参战的集团军级单位,这支部队1943年7月第1装甲军为基础正式组建。任集团军司令便是赫赫有名的小乔温.史密斯.巴顿。作为战后是美国在欧洲的主要地面作战力量。事实上第7集团军虽然表面上兵强马壮,但是在1974年之后却始终处于危如累卵的地位。

    正如前任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司令、欧洲联合部队最高司令官—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在1974年1o月上任时所说。“美国陆军目前在欧洲大陆已经没有一条称得上连贯的战线了,每一支部队都事实上处于被包围之中。”这并非危言耸听,翻开任何一张1974年之后的北约军事地图,人们都不难现北约方面所处于的不利地位。

    美国陆军第7集团军的司令部从联邦德国埃森撤出之后,便搬迁到了荷兰的阿姆斯特旦,直接指挥着从联邦德国境内撤到荷兰的美国陆军第7军。与他们一起在荷兰地区并肩作战还有英国陆军的莱因集团军以及必须保卫自己家园的荷兰军队。如果仅仅从兵力上来看这一方面,北约方面可以说是重兵云集,集结着过4o万以上的地面作战力量。但是如果放眼四周却不难现,北约部队在荷兰的重兵集团事实上处于苏联的三面合围之中。

    在北约荷兰集群的正面是苏联红军兵力最强的西方方面军群,这个拥有5个合成集团军的庞大怪物仅仅依靠自身的力量便足以用一次冲击便将北约部队赶下海,何况在其身后还有数量更为庞大的华约仆从军。而在北约荷兰集群的侧面正是已经倒向莫斯科的法**队,在比利时的分裂过程中,西方世界已经目睹了一个醉心于恢复昔日荣耀的法国所表现出来的野心和实力,他们毫不怀疑当苏联采取攻势的同时,法国陆军会从瓦隆和卢森堡一线向北部的弗拉芒地区推进。

    而背后的海洋对于北约荷兰集群而言也并不安全,尽管美、英都是海军强国,但是面对着这几年来日益强大的苏联波罗地海舰队,北约方面并没有自信第一时间完全掌握制海权,而苏联方面所透露提出的计划更令北约方面如芒刺在背—苏联红海军计划在地面进攻打响的同时,以海军陆战队在北荷兰省和弗里斯兰省沿海登陆,尽管兵力有限且缺乏重型装备,但是这一支奇兵一旦出现在战场之上势必切断北约荷兰集群的海上补给线和退路,最终英、美联军即便象重演敦克尔刻的大撤退也恐难以实现。

    因此后来出任里根政府任国务卿的黑格将军不仅急切希望把卡特时期建立起来的美中两国的战略关系展成一种“战略联系”,加强对华军事援助。更主张美国陆军应该改弦易章,将原先在欧洲地区所奉行被动防御的战略彻底推翻,采取先制人的主动进攻。

    事实上并非所有美国将军都认为苏联是不可战胜的。将自己的作战思想概括为一句:“进攻,进攻,再进攻!”的巴顿便曾说过:“谁也不能成功地守住什么。部队进入掩体就等于失败,在战争中,只要奋勇在先,就会无往不胜。只有迅勇猛,无休止的进攻,才能保住优势和安全。否则,把主动权交给敌人,我们就会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而今天第7集团军便将重新按照他们的任指挥官在1945年的设想—主动向苏联控制的欧洲起进攻。

    “第7集团军已经作好了准备,只要苏联与中国的战争继续下去,莫斯科便注定会削弱他们在欧洲力量。”和巴顿同样喜欢进攻的拉姆斯菲尔德向里根总统建议道毕竟仅在战争打响之前,苏联便已经将其民主德国的精锐部队陆续抽调向远东。“总统先生,根据我们刚刚收到情报:北京方面生了异动……”但是就在里根陷入沉思和犹豫之时,中央情报局局长凯西突然带来了最坏的消息。

章节目录

决战1984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红绿配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十章:角逐大洋(二)-决战1984,决战1984,一本书并收藏决战1984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