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木梳妆镜,琉璃八宝阁。
穿越,或者说从痴呆的状态中醒来的两个月里,这是谢小满第一次真正在铜镜中,仔细打量自己的样貌。
这个身子正是十五六的年纪,至于准确的年纪,之前谢小满所住的院子里没有人说得清,她自己也就无所谓了。
实际上看起来,谢小满却比同龄人矮小一些。毕竟这么多年来,营养跟不上,又一直做着劳力,想要长高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张脸,说不上好看,也说不上难看,泯然众人而已。倒是皮肤有些异常的白,不是肌肤胜雪的那种,而是看起来贫血的那种苍白……
轻叹一声,谢小满对着铜镜戳了戳自己脸上的小雀斑。
正在为谢小满绾发的仆妇轻轻一笑,问道:“听芦笙说,小娘子一路来的匆忙,胭脂粉盒都没有带。如若小娘子不弃,不如奴家先去取些自己平素用的,为小娘子置办红妆?”
谢小满闻言吓了一跳,连忙摇头:“不必不必,我是没有化妆的习惯的。”
“这倒是奇了,难不成小娘子跟我们家另一位一样,不喜红妆,而喜欢舞文弄墨么?”
“舞文弄墨?不知是哪一位?”谢小满好奇的问道。
“是郎主嫡传的侄女,闺名叫做道韫的。说起来,道韫小娘子的年纪倒也跟您差不多。”
“啊!可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那一位?”谢小满瞪大眼睛。
仆妇连忙点头,颇有些讶异:“的确是做过这样一句诗的,只是奴家不懂诗词,听人说过而已。怎么,我们家道韫小娘子的声明已传的这样大了么?”
谢小满心想,何止传的大,还千古留名了呢!
这样想着,却不能这样说。谢小满忙道:“我也是听自家长辈说起过,对这位未见过面的姐妹十分倾心。”
“未见过面的姐妹”,即便只是说着这几个字,谢小满都不禁觉得脸红。
马上就要去见东晋最著名宰相谢安,这边又厚着脸皮跟谢道韫姐妹相称……啊!对了!这家除了这两位大人物之外,还有一位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军士名家谢玄,似乎也是跟自己同辈份的。
一念至此,谢小满不禁激动的红了脸。原来做世家子弟是这样的感觉,身旁都是达官贵人和名声彰显后世的牛人,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随随便便的一个名人,就是自己的亲戚。这种感觉实在太不可思议了些!
兴奋之余,谢小满竟不免微微紧张起来。
她已经想清楚了前因后果,真是没想到,自己一只笛曲,原本是为了取悦自己的亲叔父,却阴差阳错的落到了谢安的耳中。
而自己,也不单单脱离了那个囚禁牢笼般的院子,甚至马上就要去见谢安。
跟这样的历史重要人物会面,即便是谢小满也无法淡定如昨。
食不知味的吃完早膳,谢小满深吸了几口气,理了理身上的衣衫,便在仆妇的带领下往上房去了。
她已问过,此处是谢家安置的一处宅子,平素基本上无人居住,只是偶尔有人到会稽公干之类,才会在此处住上几天。
谢氏家族在衣冠南渡之后,嫡传主脉一支都是住在建康城中乌衣巷的。倒是谢小满这一支,因为祖上在会稽做官,才扎根在了这里。
会稽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谢家的先辈就曾经看中这片土地与名山大川,买了些田地也置了宅子,如谢安一般,偶尔前来居住。
宅院并不大,与北地中正平和的大宅大院相比,多了几分江南独有的柔美神韵,显出几分纤巧之感来。
谢小满跟着仆妇走出院门,便又换了另一名二十余岁的仆从在前领路。那仆从并不多话,除了几句必要的指路之外,一言不肯多说,谢小满倒也乐得清静。
穿过中堂来到后院,绕过假山和回廊,一座八角亭和旁边的一小座水榭,出现在了谢小满的面前。
八角亭中正有一人斜倚在榻上读书,旁边只留远远的一人侍立,正是芦笙。想来,亭中读书的就是谢安了。
杨柳依依,春花暗嗅,池水潋滟,春荷初露。
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地方,的确适合读书。
引路的仆从并不上前,只远远的跟那边的芦笙挥了挥手。芦笙见状面有喜色,点了点头,趁着谢安翻书页的功夫走上前去,低声说了些什么。
谢安便抬起头来,冲着谢小满颔首一笑。
谢小满觉得自己有些紧张,深吸了一口气,堪堪平静的向前去了,待得走进了,才发现谢安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凤目高鼻,眼神极清明,此时虽然只是斜倚着,却自有疏朗风、流之气,的确不是寻常人物。
这就是为东晋延长了几十年国祚的大政治家了。谢小满这样想着,忍不住多看了谢安几眼,才躬身请安:“小满见过叔父。”
“不必多礼。”谢安微微颔首,觉得这位侄女方才看自己的目光实在特别,不由得笑道,“我脸上可是有什么东西么?引得你如此青眼有加?”
谢安出言逗趣,谢小满也觉得紧张之情去了大半,便也笑着回答:“叔父名震天下,小满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大人物,自然忍不住多看几眼的。再者,能像阮步兵那样白眼视人的,也绝非寻常之士。”
阮籍就是阮步兵,竹林七贤之一。
他是十分不拘礼法的人,性情肆意狂荡。每当遇到他看不上的人,就会白眼相对,丝毫不给人留面子。
后世说的翻白眼,想来就是阮籍的首创。
不过话说回来,按照史书上的说法,阮籍翻白眼可与寻常人不同。他能够把一双眼睛翻的一点黑眼珠都不剩,真正的白眼相对。所以谢小满才说他“绝非寻常人士”。
谢安闻言不觉挑眉,笑道:“你也知道阮籍阮步兵。”
谢小满微微一笑:“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样的人物,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
穿越,或者说从痴呆的状态中醒来的两个月里,这是谢小满第一次真正在铜镜中,仔细打量自己的样貌。
这个身子正是十五六的年纪,至于准确的年纪,之前谢小满所住的院子里没有人说得清,她自己也就无所谓了。
实际上看起来,谢小满却比同龄人矮小一些。毕竟这么多年来,营养跟不上,又一直做着劳力,想要长高都成了一件困难的事情。
一张脸,说不上好看,也说不上难看,泯然众人而已。倒是皮肤有些异常的白,不是肌肤胜雪的那种,而是看起来贫血的那种苍白……
轻叹一声,谢小满对着铜镜戳了戳自己脸上的小雀斑。
正在为谢小满绾发的仆妇轻轻一笑,问道:“听芦笙说,小娘子一路来的匆忙,胭脂粉盒都没有带。如若小娘子不弃,不如奴家先去取些自己平素用的,为小娘子置办红妆?”
谢小满闻言吓了一跳,连忙摇头:“不必不必,我是没有化妆的习惯的。”
“这倒是奇了,难不成小娘子跟我们家另一位一样,不喜红妆,而喜欢舞文弄墨么?”
“舞文弄墨?不知是哪一位?”谢小满好奇的问道。
“是郎主嫡传的侄女,闺名叫做道韫的。说起来,道韫小娘子的年纪倒也跟您差不多。”
“啊!可是‘未若柳絮因风起’的那一位?”谢小满瞪大眼睛。
仆妇连忙点头,颇有些讶异:“的确是做过这样一句诗的,只是奴家不懂诗词,听人说过而已。怎么,我们家道韫小娘子的声明已传的这样大了么?”
谢小满心想,何止传的大,还千古留名了呢!
这样想着,却不能这样说。谢小满忙道:“我也是听自家长辈说起过,对这位未见过面的姐妹十分倾心。”
“未见过面的姐妹”,即便只是说着这几个字,谢小满都不禁觉得脸红。
马上就要去见东晋最著名宰相谢安,这边又厚着脸皮跟谢道韫姐妹相称……啊!对了!这家除了这两位大人物之外,还有一位淝水之战以少胜多的军士名家谢玄,似乎也是跟自己同辈份的。
一念至此,谢小满不禁激动的红了脸。原来做世家子弟是这样的感觉,身旁都是达官贵人和名声彰显后世的牛人,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随随便便的一个名人,就是自己的亲戚。这种感觉实在太不可思议了些!
兴奋之余,谢小满竟不免微微紧张起来。
她已经想清楚了前因后果,真是没想到,自己一只笛曲,原本是为了取悦自己的亲叔父,却阴差阳错的落到了谢安的耳中。
而自己,也不单单脱离了那个囚禁牢笼般的院子,甚至马上就要去见谢安。
跟这样的历史重要人物会面,即便是谢小满也无法淡定如昨。
食不知味的吃完早膳,谢小满深吸了几口气,理了理身上的衣衫,便在仆妇的带领下往上房去了。
她已问过,此处是谢家安置的一处宅子,平素基本上无人居住,只是偶尔有人到会稽公干之类,才会在此处住上几天。
谢氏家族在衣冠南渡之后,嫡传主脉一支都是住在建康城中乌衣巷的。倒是谢小满这一支,因为祖上在会稽做官,才扎根在了这里。
会稽也是人杰地灵的地方,谢家的先辈就曾经看中这片土地与名山大川,买了些田地也置了宅子,如谢安一般,偶尔前来居住。
宅院并不大,与北地中正平和的大宅大院相比,多了几分江南独有的柔美神韵,显出几分纤巧之感来。
谢小满跟着仆妇走出院门,便又换了另一名二十余岁的仆从在前领路。那仆从并不多话,除了几句必要的指路之外,一言不肯多说,谢小满倒也乐得清静。
穿过中堂来到后院,绕过假山和回廊,一座八角亭和旁边的一小座水榭,出现在了谢小满的面前。
八角亭中正有一人斜倚在榻上读书,旁边只留远远的一人侍立,正是芦笙。想来,亭中读书的就是谢安了。
杨柳依依,春花暗嗅,池水潋滟,春荷初露。
这样的时节,这样的地方,的确适合读书。
引路的仆从并不上前,只远远的跟那边的芦笙挥了挥手。芦笙见状面有喜色,点了点头,趁着谢安翻书页的功夫走上前去,低声说了些什么。
谢安便抬起头来,冲着谢小满颔首一笑。
谢小满觉得自己有些紧张,深吸了一口气,堪堪平静的向前去了,待得走进了,才发现谢安不过三十出头的年纪,凤目高鼻,眼神极清明,此时虽然只是斜倚着,却自有疏朗风、流之气,的确不是寻常人物。
这就是为东晋延长了几十年国祚的大政治家了。谢小满这样想着,忍不住多看了谢安几眼,才躬身请安:“小满见过叔父。”
“不必多礼。”谢安微微颔首,觉得这位侄女方才看自己的目光实在特别,不由得笑道,“我脸上可是有什么东西么?引得你如此青眼有加?”
谢安出言逗趣,谢小满也觉得紧张之情去了大半,便也笑着回答:“叔父名震天下,小满第一次见到这样的大人物,自然忍不住多看几眼的。再者,能像阮步兵那样白眼视人的,也绝非寻常之士。”
阮籍就是阮步兵,竹林七贤之一。
他是十分不拘礼法的人,性情肆意狂荡。每当遇到他看不上的人,就会白眼相对,丝毫不给人留面子。
后世说的翻白眼,想来就是阮籍的首创。
不过话说回来,按照史书上的说法,阮籍翻白眼可与寻常人不同。他能够把一双眼睛翻的一点黑眼珠都不剩,真正的白眼相对。所以谢小满才说他“绝非寻常人士”。
谢安闻言不觉挑眉,笑道:“你也知道阮籍阮步兵。”
谢小满微微一笑:“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这样的人物,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