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人而言,无论是武功高强者也好,还是不通武学的普通人等也罢,在连续闯过两道让人惊心动魄的机关陷井之后,必然都会略感得意。
甚至意气风发之余,还会得意忘形。
以如此心境,如何面对来势汹汹大队人马?
概而统之,不外乎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迎头而上,强势对撞,战他个天昏地暗。
这种举动,对于任勇、姜楠楠、向天笑这样的勇猛无畏者而言,大有可能。
第二种可能,闪入暗处,暂避其锋,尔后伺机行事。
这种作为,对于肖云、孟起、史武远这样的胆大心细者来说,殊为正常。
……
对迎头而上、强势对撞者,人多势众的清军又有何惧?
自然是重重围困,杀之为快!
对暂避其锋、伺机行事者,暗器机关已然等待多时,正好可以大发神威。
综上所述,这第三道机关暗器的设置建造者,将入侵者的心态、武功,闪避的方位、距离,均老虑得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当真是老谋深算、步步为营。
……
三道机关暗器,每一道都出乎意料。
至少,以华枫、陈近南、唐华明等人之智,事前也绝未想到有此一着。
毕竟,抛开上百门威力巨大的火炮不计,清军的综合战力,也是强悍之极。
二十四万大军,其间还有五百名江湖人士助力。而且,仅一流高手就有五十人之多。
以如此强悍的战力固守本营,竟然还害怕他人劫营?
竟然还费尽心思,设置三道机关陷井?
说将出去,有人敢信么?
笑话嘛不是?
……
正因为出乎意料,华枫等人才无功而返。
要不是有唐华明这样的机关暗器行家同行,此次行动,将彻底宣告失败。
唐华明虽然也同样未有预料,但他行事素来谨慎。
尤其在对方腹地行事,自然更是异常小心。
以他在机关暗器方面的极高造诣,加之谨慎行事,因此很快发现了预警装置。
正想退而告知华枫等人,不料姜楠楠那边箱战事已起。
眼见来之不及,唐华明只得孤身潜入。
至于第二道深坑陷井、第三道机关暗器,在唐华明细心探测之下,自然无所遁形,很快显露无遗。
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连续火起。
……
听完唐华明的阐述及分析,华枫等人不由面面相觑。
清军之中还有如此高手?
真是好算计!
此人不但机关暗器水准极为了得,而且很是工于心计,委实不可轻视。
唐华明猜测,此人很可能就是之前搜救“华山双蒂”之时,出手袭击姜瑶瑶者。
也就是万花飘香中人。
唐华明的猜测,得到了华枫和姜瑶瑶的一致赞同。
因为那次偷袭者所展示的能力水平,与此次机关暗器设置者,极为相似。
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暗器功夫不弱;二是袭击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
……
与华枫一样,李成栋听完战情报告之后,也很是诧异。
义军之中,竟有如此人物?
真是难以防范!
此人不但能神不知、鬼不觉的避开三道机关,而且在点燃十数座营房之后,还能轻而易举的安然离去。
李成栋自认为水泄不通的严密防御,在他人眼里无异于龙潭虎穴的清营,在此人看来却有如儿戏。
一进一出,直如无人之境!
……
根据种种情形,此人相关,至少可以确定三点。
其一,胆大心细。
敢孤身一人潜入清营,而且还极不安分的四处放火。
显然,此人胆量极为惊人。
能安然越过三道机关陷井,能悄然避开置守之军以及交错纵横的巡逻队。
显然,此人心思极为细腻。
……
由于铁心坚守不出,李成栋再无外战压力,大部清兵更是无所事事。
为确保大本营安全,杜绝火烧连营之事再度重演,在设置了三道机关陷井的基础之上,李成栋仍然极为小心的加派了诸多巡逻队。
巡逻队数量之多、人数之众,均开创了其统兵生涯之历史先河。
如此密集的巡逻警戒,仍被此人轻松避过。其之机警,可见一斑。
……
其二,熟知机关暗器。
勿庸质疑,其人定乃机关暗器行家!
这点,从其可以轻松潜入军营之内,即可得知。
据李成栋打探得来的消息,抗清义军阵中,擅长暗器的行家里手不在少数。
其中最为有名的有三人:蜀中唐门子弟唐华明,“临安十凶”中号称轻功、暗器“双绝”的“柳老怪”柳不发,洪门“三合会”舵主欧阳飞华之爱女欧阳玉黛。
此人究竟是谁?
不得而知。
不过可是确定的是,必是那三人之一。
……
其三,轻功极高。
从毫无声息的深入大营,到最后疾如箭矢的飞奔而去,其展现出来的轻功之高,放眼清营一干高手,能与之比肩者,可谓寥寥无几。
绝对不超过只手之数!
……
心智超常,胆略过人,暗器高手,轻功强横,来无影、去无踪……
如此人物,岂可轻视?谁敢忽视?
沉思良久的李成栋,眉头不由越锁越紧。
心头大患啊!
此人不除,如鲠在喉。
可是,如何除之?
遍观五十高手,即便有人能战而胜之,但恐怕却无法困而杀之吧?
李成栋虽然并非武林中人,但其武功却也不弱。何况驰骋彊场多年,自然明白“击败易、击杀难”的道理。
就好比两军对垒,兵力较强的一方,只要策略得当、用兵得法,击败敌军并非难事。
但想要围而歼之,却难于登天!
这也是当初黄道周、夏铁古、罗战军三支军马,被清军以雷霆之势速败,但却无法消灭殆尽的原因所在。
……
何况,抗清义军阵中,高手众多,那三名暗器行家之综合战力,未必出类拔萃。
因此他们三人,必定不会再度孤身涉险。
如此一来,又如何将之击杀?
当面叫阵?
无人有一击杀之的把握。
诱其涉险?
人家未必会如此听话。
避而远之?
战略目标尚未达成,怎能撤军?何敢撤军?
看来,只有小心防范一途。
甚至意气风发之余,还会得意忘形。
以如此心境,如何面对来势汹汹大队人马?
概而统之,不外乎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迎头而上,强势对撞,战他个天昏地暗。
这种举动,对于任勇、姜楠楠、向天笑这样的勇猛无畏者而言,大有可能。
第二种可能,闪入暗处,暂避其锋,尔后伺机行事。
这种作为,对于肖云、孟起、史武远这样的胆大心细者来说,殊为正常。
……
对迎头而上、强势对撞者,人多势众的清军又有何惧?
自然是重重围困,杀之为快!
对暂避其锋、伺机行事者,暗器机关已然等待多时,正好可以大发神威。
综上所述,这第三道机关暗器的设置建造者,将入侵者的心态、武功,闪避的方位、距离,均老虑得细致入微、面面俱到。
当真是老谋深算、步步为营。
……
三道机关暗器,每一道都出乎意料。
至少,以华枫、陈近南、唐华明等人之智,事前也绝未想到有此一着。
毕竟,抛开上百门威力巨大的火炮不计,清军的综合战力,也是强悍之极。
二十四万大军,其间还有五百名江湖人士助力。而且,仅一流高手就有五十人之多。
以如此强悍的战力固守本营,竟然还害怕他人劫营?
竟然还费尽心思,设置三道机关陷井?
说将出去,有人敢信么?
笑话嘛不是?
……
正因为出乎意料,华枫等人才无功而返。
要不是有唐华明这样的机关暗器行家同行,此次行动,将彻底宣告失败。
唐华明虽然也同样未有预料,但他行事素来谨慎。
尤其在对方腹地行事,自然更是异常小心。
以他在机关暗器方面的极高造诣,加之谨慎行事,因此很快发现了预警装置。
正想退而告知华枫等人,不料姜楠楠那边箱战事已起。
眼见来之不及,唐华明只得孤身潜入。
至于第二道深坑陷井、第三道机关暗器,在唐华明细心探测之下,自然无所遁形,很快显露无遗。
因此,才有了后来的连续火起。
……
听完唐华明的阐述及分析,华枫等人不由面面相觑。
清军之中还有如此高手?
真是好算计!
此人不但机关暗器水准极为了得,而且很是工于心计,委实不可轻视。
唐华明猜测,此人很可能就是之前搜救“华山双蒂”之时,出手袭击姜瑶瑶者。
也就是万花飘香中人。
唐华明的猜测,得到了华枫和姜瑶瑶的一致赞同。
因为那次偷袭者所展示的能力水平,与此次机关暗器设置者,极为相似。
其共同特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暗器功夫不弱;二是袭击时机拿捏得恰到好处。
……
与华枫一样,李成栋听完战情报告之后,也很是诧异。
义军之中,竟有如此人物?
真是难以防范!
此人不但能神不知、鬼不觉的避开三道机关,而且在点燃十数座营房之后,还能轻而易举的安然离去。
李成栋自认为水泄不通的严密防御,在他人眼里无异于龙潭虎穴的清营,在此人看来却有如儿戏。
一进一出,直如无人之境!
……
根据种种情形,此人相关,至少可以确定三点。
其一,胆大心细。
敢孤身一人潜入清营,而且还极不安分的四处放火。
显然,此人胆量极为惊人。
能安然越过三道机关陷井,能悄然避开置守之军以及交错纵横的巡逻队。
显然,此人心思极为细腻。
……
由于铁心坚守不出,李成栋再无外战压力,大部清兵更是无所事事。
为确保大本营安全,杜绝火烧连营之事再度重演,在设置了三道机关陷井的基础之上,李成栋仍然极为小心的加派了诸多巡逻队。
巡逻队数量之多、人数之众,均开创了其统兵生涯之历史先河。
如此密集的巡逻警戒,仍被此人轻松避过。其之机警,可见一斑。
……
其二,熟知机关暗器。
勿庸质疑,其人定乃机关暗器行家!
这点,从其可以轻松潜入军营之内,即可得知。
据李成栋打探得来的消息,抗清义军阵中,擅长暗器的行家里手不在少数。
其中最为有名的有三人:蜀中唐门子弟唐华明,“临安十凶”中号称轻功、暗器“双绝”的“柳老怪”柳不发,洪门“三合会”舵主欧阳飞华之爱女欧阳玉黛。
此人究竟是谁?
不得而知。
不过可是确定的是,必是那三人之一。
……
其三,轻功极高。
从毫无声息的深入大营,到最后疾如箭矢的飞奔而去,其展现出来的轻功之高,放眼清营一干高手,能与之比肩者,可谓寥寥无几。
绝对不超过只手之数!
……
心智超常,胆略过人,暗器高手,轻功强横,来无影、去无踪……
如此人物,岂可轻视?谁敢忽视?
沉思良久的李成栋,眉头不由越锁越紧。
心头大患啊!
此人不除,如鲠在喉。
可是,如何除之?
遍观五十高手,即便有人能战而胜之,但恐怕却无法困而杀之吧?
李成栋虽然并非武林中人,但其武功却也不弱。何况驰骋彊场多年,自然明白“击败易、击杀难”的道理。
就好比两军对垒,兵力较强的一方,只要策略得当、用兵得法,击败敌军并非难事。
但想要围而歼之,却难于登天!
这也是当初黄道周、夏铁古、罗战军三支军马,被清军以雷霆之势速败,但却无法消灭殆尽的原因所在。
……
何况,抗清义军阵中,高手众多,那三名暗器行家之综合战力,未必出类拔萃。
因此他们三人,必定不会再度孤身涉险。
如此一来,又如何将之击杀?
当面叫阵?
无人有一击杀之的把握。
诱其涉险?
人家未必会如此听话。
避而远之?
战略目标尚未达成,怎能撤军?何敢撤军?
看来,只有小心防范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