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压的事多了,估计臣工们也有憋着的感觉。

    贡院的落城,再一次让那些找官家茬的臣工灰头土脸的,不管是不是有自觉,总是再一次被打脸了。

    而官办产业和市易监管这两块的主官和属官,一直就没有定下来。

    在两个机构初步在朝堂通过后,朝廷发了公报,凡有意于此两处任职的官员,不论品级,不论是否有差遣,不论是否有进士出身,不论是流内还是流外官,均可报名到讲武堂参加针对性的培训。

    但过去这么久的时间了,培训还继续着,朝廷仍然没有对这两个机构拿出章程来,也没有确定具体官员。

    再加上官家说过的官制改革。

    一连串没底也没谱的事,让整个朝堂人心惶惶,暗潮涌动。

    “陛下,老臣领皇命修史,自觉无暇顾及朝政。再次恳请陛下恩准老臣专心修史……”

    司马光又一次提出不干这相公的营生了,还是当着整个政事堂所有人的面,没用奏折,是当面请辞。

    估计在看到史志馆时想明白了。老头为了避免落面子,就抢先一步,占据主动,以表明是他司马光不想干了,并不是官家不让干了。

    这有多大区别?

    “司马相公,如今正值我酝酿官制改革之际,事务繁多,还请司马相公多多担待,以稳定朝局为重。”

    是不是真心的,赵曦都必须这样说,也必须这样做。

    “陛下,老臣自请修史,也正是为国朝官制改革而为。还请陛下恩准……”

    铁了心了!陛下虽然挽留,偏偏以官制改革的由头,这让司马光铁了心要离开朝堂。

    官家的话本来就是有意让他离开的说辞……

    既然是稳定朝局,那就不应该有什么官制改革,既然官制要改革,就是让朝局乱起来。用这样的措辞挽留,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让司马光根本无法接受。

    这不是单独的私下的奏对,是在政事堂诸公与官家集议的场合,司马光不管开始是真心还是假意,因为官家的这句话,再也不可能留在政事堂了。这种玩文字游戏的做法,他司马光比官家还玩的溜。

    这场合,其他人都无从劝起。

    官家本意是让司马光离开,话说的好听,意思却相反。司马光那耿直的性子,根本就不存在借坡下驴的可能。

    他不是文彦博,也不是韩琦,拥有政客的基本素养,更不是王安石为施展抱负可以委曲求全,他更倾向于做人,做堂堂正正的人。

    或许史志馆真的才是最适合他的地方。

    “也罢。司马相公,你可以多用心在修史之事上,并挑选属意的官员进驻史志馆。”

    “但朝廷还需要司马相公费心。关于官制改革一事,怎样的官制适合如今的国朝……司马相公通读古今,还望司马相公能在官制改革上出一把力,以史为鉴,为朝堂的官制改革多提参考意见。”

    赵曦就这么一说,他也知道司马光不会是就这么一听,他会当真,并且会在故纸堆里找些依据,并形成奏疏呈上来。

    用不用,那不是他司马光该考虑的,他不管处于怎样的位置,该尽的义务不会忘记。

    国朝有很多这样的致仕老臣,从来不缺参政的热情。

    这不,刚刚参加完贡院揭幕的遗老遗少,在听闻朝廷要官制改革时,不约而同的开始向朝廷提意见建议了。

    充分表达了他们忧国忧民的情怀,参政议政的意识,还有为大宋王朝死而后已的决心。问题是,别都集中在关于保持致仕老臣待遇的问题上好不好?

    所有的改革,都是利益的重新划分。

    也有人说,改革就必须有流血牺牲。

    赵曦并不认同,他倾向于中和各方利益,并在潜移默化中推动各项改革的方法。

    就如后世,两个相同意识形态的大国,休克式改革的方法确实跟和风细雨的改革道路不能比。

    “关于官制改革,我初步设想是三级决策制,就是与勤政殿的格局对应。”

    “第一级为内阁级,人数在五人到十一人之间,必须是以单数的形式存在。”

    “第二级为执政级,人数在三五十人,现在暂不确定,以最终确定执政推举方式后再论。”

    “第三级就是现在的朝会朝议,改变原来的以品级参加朝会的模式,以职能分类作为参加朝会朝议的依据。”

    “三级决策层,各司其职,各尽其能,不同的层级有不同的权限和职责,也有处置不同事务的职权,避免无论事情大小一窝蜂掺合的现状。”

    “这是大而化之的原则,具体如何确定朝议人选,如何推举议政官员,如何确定内阁成员,这都需要诸公来考虑,也可以集思广益,广泛征求国朝官员的意见和建议。”

    “朝廷和衙门,国朝的州府郡县官员,这本身就是涉及所有官员的事,尽可能的收集意见,以确保官制改革不产生大的纷争。”

    “至于框架确定后如何改革官员的俸禄和待遇,那就等前期的一切确定后再议。”

    赵曦的这些话里,应该是把自己的思想都做了透露,也算是官制改革最大的一次透风。

    比如决策层每一级人选的产生,就跟他要求广泛征求意见关联。

    比如说执政人选的遴选,他提到了推举,以此类推,内阁成员也可能使用推举之法。

    不过赵曦并没有明确,这是他给自己留了门。

    集权,这一点决不能变,可如何在集中制和集权制之间找平衡,这是他尚未确定的。

    绝对的集权,别说如今的朝堂并不一定能通过,赵曦更担心子不贤孙不孝的可能。

    可纯粹的集中制,削弱君权是肯定的,面对国朝的现状,倘若推行集中制,很可能改变国朝现状都会成为泡影,更别提自己其他想法得以实现了。

    “官制改革非一朝一夕的事,目前朝廷最为紧要的是:应该确定官办产业的名称和主官,确定市易监管的名称和主官了。”

    “讲武堂的培训已经接近尾声,参加培训人员的能力评估也会很快形成。各州府郡县扑买的产业,基本设施的建设也多数已完成。”

    “这两件事是需要提上议程,并尽快落实了。”

    组建这两个机构的风已经刮很久了,该跑动的应该已经结束了,该交换的利益也应该交换完了。

    这些避免不了,赵曦也没想着要去完全杜绝。

    用其才,用制度纠正其德,这才是赵曦对这两件事的根本原则。

章节目录

我成了仁宗之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布袋外的麦芒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五一九章 总则-我成了仁宗之子,我成了仁宗之子,一本书并收藏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