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7章 九品科举蜀汉争才-诸天万界神龙系统txt下载精校
第1707章 九品科举蜀汉争才-诸天万界神龙系统txt下载精校-诸天万界神龙系统-一本书
诸天万界神龙系统
作者:维斯特帕列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返回洛阳后,曹丕也知道短时间内再难兴大军攻打蜀汉,而且此次久战无功对自己威望损失很大,于是招来群臣商议对策,贾诩给了几个建议。
首先劝说蛮王轲比能起羌兵进犯汉中,以牵制损耗蜀汉的实力;其次益州耆帅雍闿乃当地豪强,恩信著与南土,在当地蛮夷之中颇有声望,可挑动雍闿勾结蛮夷造反,扰乱蜀汉境内;三者孙权对荆州耿耿于怀,可结好孙权诱其攻打荆州。
曹丕闻言大悦,连忙让贾诩派人去办;然则有了这几个办法,或许可以短时间内牵制蜀汉的实力,让他们暂时无力北伐,可曹魏境内的士族大户又该如何笼络呢?
这时候,陈群再次拿出了他筹划已久的九品中正制,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如今曹魏延续的是汉朝的察举制,然而现在察举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的现象,与寒门士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既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又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
先前曹操尚在之时就曾经用过其中的一些办法,曹丕考虑过后同意了陈群的建议,将九品中正制以律法的形势确定下来,各地世家大族围绕着自己家族应该定为几品展开争夺,而曹丕则可居中裁决,一时间威望大涨。
曹魏的对策很快传到蜀中,刘备召集群臣商议,此时沈隆已经返回蜀中,也参与了这次的朝议;对贾诩的手段,诸葛亮早有对策,马超在羌人之中威望颇隆,派遣马超率军前往汉中,可轻易化解轲比能的进攻,还能让马超收拢羌人之心,为从汉中进攻长安做好准备。
至于孙权那边,先前荆州、樊城两次大战,早已让孙权为之胆寒,只需派遣一名舌辩之士前去说明厉害,孙权自然知道分寸,不敢轻动。
唯有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久在南方,在蛮夷之中颇有声望,击败他很容易,但如何彻底平定蛮夷,让他们不敢轻犯官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诸葛亮打算亲自出马去平定雍闿之乱,稳定蜀汉后方。
小说中诸葛亮在刘禅刚刚登基之时,也曾遇到多路兵马来犯,其中就有南方蛮夷造反一事,雍闿虽然没有牵连其中,可孟获的起兵也肯定得到了他的默许;诸葛亮当时念着刘禅刚刚登基,蜀中暂不稳定,于是只派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就把孟获给吓退了。
可如今在位的是刘备,蜀中又有诸多英才相辅佐,诸葛亮就算暂时离开也不是什么问题,于是就主动请命前往,刘备考虑一番之后应允了他的请求,让诸葛亮任意挑选大将兵马。
如此曹魏的三路进攻都不足为虑,刘备又说起了九品中正制,蜀汉也得有自己的人才选拔体制,如此才能长久。
可要效仿九品中正制的话,蜀中却又不足,刘备占领的地盘世家大族不多,想依靠这种办法选拔人才不太现实,继续使用察举制的话又有诸多问题,于是一时难以决定。
这时候沈隆站了出来,建议可以一边使用察举制,一边采取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作为补充,这样的话就能为朝廷吸纳到足够的人才。
“九品中正较之察举制虽有进步,然则定品之权仍在世家大户之手,初开始时候或许朝廷还能制约一二,给寒门士子留下几个名额,但世间一长,寒门士子必难出头,清贵显职皆为世家所垄断,如此殊为不智!”刘备出身卑微,蜀中又没有多少世家大族,所以沈隆才敢这么说。
“陛下可定期举办科举,以经史策论选拔文臣,以武艺兵法选拔武将,从中选拔人才委以主簿、县令、主事、裨将、文史等职,然后根据考绩战功升迁罢黜,如此更加公平,且人才选拔之权掌于陛下之手,恩荣皆出自于陛下,天下士子莫不归心。”沈隆将科举的原则讲了一遍,还点明了这种制度对维护皇权的好处。
九品中正制是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交到世家大族手中,而科举则是把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这二者谁优谁劣就不用说了吧。
“臣请在各州县设立县学、府学,在成都设立国子监,吸纳青年才俊入学就读;在各地兴建图书馆,藏书其中,不禁借阅,如此我蜀中定当文风兴盛,无人才匮乏之忧;同时亦可将科举一事光传天下,吸引曹魏、东吴寒门士子来投!”先前推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铺垫已经完成,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效率,打破世家大族对学问的垄断了。
所谓世家门阀,始于汉末,而兴于魏晋南北朝,和九品中正制的持续时间的一致的,这段时间也是华夏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诸多碌碌无为的庸才身居高位,将国家搞得一团糟,对于这样的制度,沈隆当然要驳斥。
刘备听了为之心驰神往,诸葛亮则微微蹙眉,他当然能看出科举对世家大族的影响,实施这般政策必然会让北方士族对蜀汉离心离德,加大将来收复北地的难度,可相较于它的好处,这点麻烦又不算什么了,于是考虑一番表示了赞同。
朝堂之上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尽皆同意,余下少数世家子弟也不好反驳,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数月之间,蜀汉要举办科举广纳贤才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与之一起的还有一首诗。
首先劝说蛮王轲比能起羌兵进犯汉中,以牵制损耗蜀汉的实力;其次益州耆帅雍闿乃当地豪强,恩信著与南土,在当地蛮夷之中颇有声望,可挑动雍闿勾结蛮夷造反,扰乱蜀汉境内;三者孙权对荆州耿耿于怀,可结好孙权诱其攻打荆州。
曹丕闻言大悦,连忙让贾诩派人去办;然则有了这几个办法,或许可以短时间内牵制蜀汉的实力,让他们暂时无力北伐,可曹魏境内的士族大户又该如何笼络呢?
这时候,陈群再次拿出了他筹划已久的九品中正制,所谓中正,就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也就是中正官;中正官又有大小之分,州设大中正官,掌管州中数郡人物之品评,各郡则另设小中正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
如今曹魏延续的是汉朝的察举制,然而现在察举已为门阀士族所操纵和利用,他们左右了当时的乡闾舆论,使察举滋生了种种**的现象,与寒门士子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在如何选官的问题上斗争激烈。
陈群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当时的官吏选拔有了一客观标准,既保留了汉代乡举里选的遗意,又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
先前曹操尚在之时就曾经用过其中的一些办法,曹丕考虑过后同意了陈群的建议,将九品中正制以律法的形势确定下来,各地世家大族围绕着自己家族应该定为几品展开争夺,而曹丕则可居中裁决,一时间威望大涨。
曹魏的对策很快传到蜀中,刘备召集群臣商议,此时沈隆已经返回蜀中,也参与了这次的朝议;对贾诩的手段,诸葛亮早有对策,马超在羌人之中威望颇隆,派遣马超率军前往汉中,可轻易化解轲比能的进攻,还能让马超收拢羌人之心,为从汉中进攻长安做好准备。
至于孙权那边,先前荆州、樊城两次大战,早已让孙权为之胆寒,只需派遣一名舌辩之士前去说明厉害,孙权自然知道分寸,不敢轻动。
唯有建宁太守雍闿,乃汉朝什方侯雍齿之后,久在南方,在蛮夷之中颇有声望,击败他很容易,但如何彻底平定蛮夷,让他们不敢轻犯官府,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诸葛亮打算亲自出马去平定雍闿之乱,稳定蜀汉后方。
小说中诸葛亮在刘禅刚刚登基之时,也曾遇到多路兵马来犯,其中就有南方蛮夷造反一事,雍闿虽然没有牵连其中,可孟获的起兵也肯定得到了他的默许;诸葛亮当时念着刘禅刚刚登基,蜀中暂不稳定,于是只派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就把孟获给吓退了。
可如今在位的是刘备,蜀中又有诸多英才相辅佐,诸葛亮就算暂时离开也不是什么问题,于是就主动请命前往,刘备考虑一番之后应允了他的请求,让诸葛亮任意挑选大将兵马。
如此曹魏的三路进攻都不足为虑,刘备又说起了九品中正制,蜀汉也得有自己的人才选拔体制,如此才能长久。
可要效仿九品中正制的话,蜀中却又不足,刘备占领的地盘世家大族不多,想依靠这种办法选拔人才不太现实,继续使用察举制的话又有诸多问题,于是一时难以决定。
这时候沈隆站了出来,建议可以一边使用察举制,一边采取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吏作为补充,这样的话就能为朝廷吸纳到足够的人才。
“九品中正较之察举制虽有进步,然则定品之权仍在世家大户之手,初开始时候或许朝廷还能制约一二,给寒门士子留下几个名额,但世间一长,寒门士子必难出头,清贵显职皆为世家所垄断,如此殊为不智!”刘备出身卑微,蜀中又没有多少世家大族,所以沈隆才敢这么说。
“陛下可定期举办科举,以经史策论选拔文臣,以武艺兵法选拔武将,从中选拔人才委以主簿、县令、主事、裨将、文史等职,然后根据考绩战功升迁罢黜,如此更加公平,且人才选拔之权掌于陛下之手,恩荣皆出自于陛下,天下士子莫不归心。”沈隆将科举的原则讲了一遍,还点明了这种制度对维护皇权的好处。
九品中正制是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交到世家大族手中,而科举则是把权力掌握在皇帝手里,这二者谁优谁劣就不用说了吧。
“臣请在各州县设立县学、府学,在成都设立国子监,吸纳青年才俊入学就读;在各地兴建图书馆,藏书其中,不禁借阅,如此我蜀中定当文风兴盛,无人才匮乏之忧;同时亦可将科举一事光传天下,吸引曹魏、东吴寒门士子来投!”先前推广造纸术和印刷术的铺垫已经完成,可以加快知识的传播效率,打破世家大族对学问的垄断了。
所谓世家门阀,始于汉末,而兴于魏晋南北朝,和九品中正制的持续时间的一致的,这段时间也是华夏最为混乱的一个时期,诸多碌碌无为的庸才身居高位,将国家搞得一团糟,对于这样的制度,沈隆当然要驳斥。
刘备听了为之心驰神往,诸葛亮则微微蹙眉,他当然能看出科举对世家大族的影响,实施这般政策必然会让北方士族对蜀汉离心离德,加大将来收复北地的难度,可相较于它的好处,这点麻烦又不算什么了,于是考虑一番表示了赞同。
朝堂之上寒门出身的官员也尽皆同意,余下少数世家子弟也不好反驳,于是此事就此通过。
数月之间,蜀汉要举办科举广纳贤才的消息就传遍了天下,与之一起的还有一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