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王奇本来已经可以不公布这一本《政论》了因为王奇前面的四本书,已经让王奇的名声提升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如果真要招募人才,此时的名声应该已经足够了。这是当初郭嘉和王奇都没有预料到的。

    郭嘉以前并没有看过王奇的王奇的书会有这么大的影响,不过即使看过了,其实也不一定能预测到眼下的这种情况。当初郭嘉在王奇准备布《地理》一书时,还曾经认为那个时候不行,应该等到第二年,和《天文》一起布,共同为后来的《政论》造势。

    等到现《地理》和《天文》这两本书的影响后,王奇已经安心的准备留在书院当一段时间的祭酒了。所以作为自己的政治主张,王奇还是决定布这一本《政论》。

    当然,最后的成果还是很喜人的。在三年的时间里,颍川书院陆续有大量的历史名人前来求学访问,先少不了的是蔡邕的徒弟顾雍,此时已经被取了表字元叹;以及特地来颍川看望顾雍的广陵名士张纮张子纲;曾经和王奇一起被称为京师四小才子的司马朗司马伯达;右北平名士田畴田子泰;冀州名士逢纪逢元图;还有颍川当地的名士郭图郭公则等众人,再加上一直跟随王奇的周瑜周公瑾。真要说天下名士出颍川,也不算过分。

    当然,这些游学的名士一般都只是听了王奇的几堂课,和王奇有了点师生之谊,但并没有真正对王奇行师礼,也没有在颍川书院留下来。王奇本来还想找几个尚未成年的未来名士来培养的,但是这些未成年的名士,许劭给的《各地名士目录》中并没有提到,而王奇自己又不记得这些人现在住在那儿,只得放弃了这么一个很好的机会。

    当然,王奇在这三年中,还写了很多的书。最多的是关于政治上的书,不过他仍然是托言古人,来宣传自己的观点。对孟子的推崇,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书院中不仅供了孔子像,还供了孟子像。当然王奇可不是那种政治挂帅的人物,他也写了一些关于经济学方面的书,来宣传经济学知识。

    只是王奇没想自己在书院中讲授经济学知识,会引起学子和名士们的极大抵抗。当王奇把写了经济学的书给学子们时,他们还没什么反应,但是听说是要交给他们经商的知识,他们就立刻对这本书嗤之以鼻了。甚至不愿意和想听经济学的学子们一同上课。

    王奇虽然知道这个时代对商人十分看不起,但没想到会到这种程度。因为现在的各大家族,其实都有自己的生意,只不过一般都是手下的家臣或旁系子弟在运作,像王家这样的豪门,却是由王奇亲自掌管家族的商务的。王奇想不通他们为什么会不对自己起反感,不过后来就想明白了,因为王家的商品主要是像白纸、折扇这样的文人用品,所以不会被文人认为是纯粹的商人。本以为也就只是几个名士会有意见,没想到最大的反抗反而是来自普通的学子。

    而那些喜欢听经济学的学子,也基本上是来自原来金村的子弟。当初王奇答应金村的村民,将举荐他们的子弟进入书院就读,等王奇接掌了书院,也就实现了当初的诺言。但这些子弟和其他学子们总是很难相处,由于出身低贱,经常被其他学子们看不起,刚好对书院中传授的五经知识也不是很喜欢。此时王奇提出的经济学,让他们认识到,这个东西很有可能就是他们的出路所在。

    见书院的其他学子都不愿意和这些爱学经济学的学子们在一起,王奇有点无奈,只得下令在书院所在的山脚下,再建立一座书院,称为下院。专门教授经济学、工业学等杂学。不过这个书院被上院的人蔑称为“杂院”。

    王奇知道了心中好笑,这个杂院的本事,恐怕远比那些只会读五经的家伙要强,等将来他们大显神威时,天下人就会认识到了他们的力量。所以王奇并不管其他人的非议,经常去下院给学子们讲课。

    王奇后来又写了一些哲学书,以前闲着没事时喜欢看看黑格尔,尼采的书,现在也终于派上用场了。

    但后来写的这些书,他们的地位都比不上王奇前面写的这五本书。实际上,在书院中,已经有学子在私下里称这五本书为《小五经》了。认为他们的地位仅次于真正的五经。而后世在评价这五本书时,也同样喜欢把这五本书和五经联系起来,称为《王氏五经》或者《新五经》之类的。

    不过这些事情和王奇有关系,但关系不大。真正和王奇关系密切的,是蔡琰和王奇分居了。到并不是闹矛盾了,而是蔡琰为了工作的需要,搬到了书院的对面,一座新建的书院中了。

    当初王奇提出想和蔡琰分房睡的建议,竟然马上被蔡琰同意了。而且蔡琰竟然还说,即使王奇不提出来,她也要提了。因为她看到颍川当地的很多名门仕女,都有专门的教师教她们读书写字,所以心中也忍不住想开一个女子书院。当然,如果书院开成了,她就要住到女子书院去了,自然不能和王奇住一块儿了。

    对于蔡琰的提议王奇并不惊讶,当初他知道颍川的名门仕女也都会读书写字后,就曾经想过要建立一个女子书院,但是因为自己的男子身份,并不适合提出这样的建议。所以故意在蔡琰面前暗示过好机会。此时见蔡琰果然不负期望的提出了要办女子书院,当然不会感到惊讶了。只是看到蔡琰那一副显贝的样子,王奇不得不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肚子里面却是连肠子都笑抽经了。

    有很多名门望族对于办女子书院不同意,但是看在王家的面子上,也就不敢对蔡琰有什么指责,只是拒绝自己家的女孩去女子书院。

    幸好汉末的风气还比较开放的,并不是所有的家族都是这样,还是有不少的家族,都把自己家的女孩送到了蔡琰开办的书院中去了。一则是因为蔡琰此时的名声已经很响亮了,虽然还比不上王奇,但是却还在一般的名士之上。再则这书院是蔡琰办的,而蔡琰已经是王家的媳妇了,也就等于是王家办的,所以给蔡琰面子,其实就是给王家面子。现在整个豫州都归王家管,大家能不给他们面子吗。

    蔡琰要仿效男子开办一个书院了,当然也想学男子那样取一个表字了。

    “小武哥哥!你说我取什么表字好?”蔡琰搂着王奇的手臂说。

    “啊!表字!随便吧!”王奇现成亲后,蔡琰的脾气好了很多,更像以前在外人面前表现的那样温柔了,但是有一点让王奇十分遗憾,就是她还没完全改掉喜欢掐自己的毛病。所以每次蔡琰抱住自己的胳膊,王奇的心中都会有点紧张。

    “嗯!那我叫昭姬好不好?”蔡琰问道。

    “什么?不是叫文姬吗!怎么叫昭姬了?”王奇问道。话一出口才想起来,蔡文姬原来的表字是叫昭姬,后来晋时为了避司马昭的名讳,才改称蔡文姬的。

    “文姬!蔡文姬!恩!这个表字好!小武哥哥!以后我就叫蔡文姬了!”蔡琰高兴的道。

    于是,蔡琰就有了个表字,文姬。

    蔡琰的女子书院就建在颍川书院对面的小山上,王奇特地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颍川别院。取意是颍川书院的别院。一座山上的颍川书院,一座山下的下院,和一座山对面的别院。从此以后,颍川的书院就正式由这么三大院组成了。

    不过蔡琰虽然对王奇取的院名没有反对,但是对王奇想到女子书院中讲学的要求却嗤之以鼻,她和王奇过了几个月的夫妻生活,对王奇好色的习性已经比较了解了,才成亲这么几天,王奇就已经教给她十几种花样了,想想那些姿势,蔡琰就觉得脸红。如果让王奇进了女子书院,那不啻于将一头狼放进了兔子窝。蔡琰很明确的定下规矩,只要是六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男子,一律不准进入女子书院。

    本来这只是蔡琰用来限制王奇的规矩,想不到一公布以后,很多本来不愿意送女孩来书院的家族,纷纷改变了对蔡琰的看法,同意把自己家族的女孩送到书原来就读了。

    这么多名门仕女聚集在对面的山上,明知道对方在那儿,却看不见,听不到,让颍川书院的很多学子在开头几天都睡不好觉。虽然很想偷偷的摸上山去,却又没那个贼胆。先不说女子书院就是他们祭酒的夫人开的,就算不是,守在女子书院下的三百剑卫,就已经让他们不敢行动了。

    这三百剑卫就是当初王越给王奇训练的近卫。这三百剑卫可不同于普通人,他们上马是弓骑兵,下马是剑士,若是给他们换上现代特种兵的装备,那他们就又是特种兵了。不过由于现在的技术限制。王奇只是给他们配备了钢抓之类的简单用具。

    他们跟随王奇已经十多年了,王奇也不想让他们再有什么大的工作,让他们每人教了几个徒弟后,就把他们带回了颍川,刚好蔡琰的女子书院需要人看守,王奇就交给他们了。至于原来的那三千弓骑,现在已经再次满编了,不过他们现在成了王允的近卫部队了。王奇对此并不介意,反正老头死了以后,这一切都会是自己的。

    当然,王奇派出三百剑士还是有私心的。蔡琰已经成了自己的夫人,别人自己然不敢动。但是貂蝉却因为蔡琰的缘故,王奇一直没有得手,他可不想让自己花园中最亮丽的那朵花被别人给采了,所以宁愿不然这些老剑士给自己训练新军,也要让他们保护好自己未来的美妾。

    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现在的王奇已经不是当年的王奇,过完年已经十九岁的王奇,长的已经有近八尺高了。容貌虽然没有变得更英俊,但却变得更有男人味了。

    此时王奇正站在颍川书院的山脚下,一头乌黑的长被一顶白玉冠高高的束起,再披拂到身后;身穿一件紫色锦缎制成的侯服;腰间系一条白玉腰带;腰带上还挂了一方碧玉佩,在夕阳的余辉下显得更加的晶莹剔透;脚蹬一双由高明工匠精工制作的黑色布履。看他的神情,似乎是准备迎接什么人。

    “踢踏!踢踏!”一阵马蹄声传来。

    旁边已经留起了短须的郭嘉笑道:

    “呵呵!州牧大人总算来了!”

    原来王奇他们是在等豫州牧王允,其实也只有这样,才能合理的解释为什么王奇会到书院门口来亲自迎接。

    王奇在三年前写的五本书,让他的名声传遍了大汉全境,甚至连匈奴,乌桓等地也流传着王奇的名声。特别是王奇写的第五本书,更是让他获得海内大儒的称号。一般的郡守、州牧,听到王奇的名声,倒履相迎还来不及,怎么可能让王奇出来迎接呢。也只有身为王奇父亲的王允,才有这个面子让王奇亲自相迎。

    远处出现了一支马队,三千多弓骑护着一辆马车,看旗号,应该就是王允他们。

    王奇忙带人迎上前去,果然是王允和他的几个谋臣,除了王允本人外,还有接替荀爽出任豫州别驾的蔡邕,府椽石广元,破军校尉王才。荀爽年纪太大,已经辞官回家了。

    这边刚见礼完毕,王奇就拉着自己的老爹进书院了。

    这次王允可不是来看王奇的,王奇的名声虽然很大,但还不够让自己的父亲主动来看望。王允这次来颍川,是因为大将军何进的召书,让各地的英雄豪杰进京清除宦官,王允已经同意进京了。但由于手下谋士戏志才认为应该立一个人来代替王允,行使其州牧职权,所以王允才特地绕道颍川,来见王奇,想让他代行州牧之事。

    中平六年四月,汉灵帝病逝于嘉德殿,年仅三十四。作为大将军的何进,不甘寂寞的立刻扶自己的外甥,皇子刘辨登基,改元为光熹。随后又将企图按照灵帝的遗命立皇子刘协为帝的上军校尉蹇硕处死。但何进又是优柔寡断之辈,对剩下的宦官并没有趁机清除。何进自以为手握大权,行为开始嚣张跋扈起来,甚至鸩杀董后,不尊礼制。而宦官当然不会放过何进了,得知何进的丑行后,对其大啻渲染,称何进欲图大事。

    何进此时想再杀宦官,却遭到了何皇后的反对。何进并没强行下杀手,却反而按照司隶校尉袁绍的建议,“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尽诛阉竖。”

    王奇在听到灵帝驾崩的消息后,就已经开始偷偷的准备,叫马钧主持生产各种攻城器械,叫各大商号收缩在洛阳的业务。并叫王越留意京中动态,随时向自己汇报。还将大量的战马,军械交给那十万弓骑,趁现在局势紧张,没人注意的当口,对他们进行武装训练。

    王奇虽然早就知道何进这个无能之辈会让各地的权臣进京助剿,但没料到他会连王允这儿也邀请。当初平黄巾后受封的几大功臣,差不多都已经都落马了,只有王允还保持着高位,如果让王允进京的话,那他的职位肯定会变得更高,王奇没想到何进竟然还会叫王允前去。

    而王允素来仇视宦官,眼前既然有机会找宦官的麻烦,他又怎么会放过呢。如果不是刚好汝南有刘辟、龚都这两个黄巾余孽趁灵帝死了这当儿造反,不得不派徐庶张飞他们率兵平判,恐怕他会带上所有的部队进京了。

    王奇知道,王允此次进京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毕竟不管是何进,还是可能也会进京的董卓,他们和王允的关系都很不错。而且有了这三千近卫弓骑保护,只要不被大军包围,要保护王允的安全还是没问题的。而现在貂婵已经是自己的丫头了,王允也没有机会实施连环计了,所以也不必担心他会再次被围攻。

    王奇现在到反而有点担心,怕董卓斗不过自己的老爹,控制不了汉室,那自己想要打击汉室声望,挑动群雄逐鹿的计划就不可能实现了。

    为了怕太多的干扰会让自己对以后的展无法预测,王奇在这两年里很少干涉朝中的事情。以他现在的威望,有些事情想要干涉的话,就连宦官都不得不卖他面子。

    唯一一次干涉,就是在去年年末。张辽成功的设伏活捉了匈奴的叛乱分子须卜骨都侯,帮匈奴平定了内乱,同时由于这一仗,匈奴的敌我双方都损失惨重,所以匈奴单于于夫罗不得不按照张辽的要求上书给汉灵帝,称其为“天单于”。但竟然有人认为张辽没有朝廷的允许,就对外族用兵,虽然取得胜利,但也不能赏赐他,还应该好好的惩罚他。王奇知道之后大怒,直接上书灵帝,认为张辽这是在给灵帝长脸面,给大汉朝廷长脸面,应该好好的奖赏。

    刚好王奇为了让张辽能够当上匈奴中郎将,早就给朝中的很多大臣疏通过了。所以立刻有一帮大臣出言附和。而汉灵帝本人也因为于夫罗称自己为“天单于”而高兴,马上就答应了王奇的要求,封张辽为匈奴中郎将,主管对匈奴的军务。

    张辽对王奇的保奏感激不已,不过王奇为了长远考虑,还是没有公布自己和张辽的关系。

章节目录

黄粱三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黄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六十一章 转眼三年-黄粱三国全集,黄粱三国,一本书并收藏黄粱三国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