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奇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看从京师送来的急报。
秋天的会试大比结果已经出来了,除了荆州刘表因为接到了袁绍的书信,下令禁止士子去京师参加大比外。王奇治下五个州八百多名士子,加上刘璋派遣的三十名士子,近九百人参加大比,共录取一百零三人,手上拿的就是这次群臣商议后圈定的名单。
考虑到王奇曾经下令要尽快派遣官员过来接收冀州,戏志才等人便先快马把名单送来,同时让那些高中的士子立刻出来冀州。
由于王奇不在京师,会试三甲前三名的排名是由戏志才和尚书各部联合拟定的。三甲头名是著名的才子王粲,表字仲宣;第二名是王奇的老相识,一直不肯出仕的司马家老大司马朗,表字伯达;第三名则有点好笑了,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才子,就是祢衡祢正平。
这三位人物中,除了王粲是正常的参加大比,另外两人,都算是另有深意的。
司马家族一直不肯出仕为王奇效力,即便是在他击败了曹操,击退了袁绍后,也没有丝毫改变立场。王奇甚至已经不准备再次上门,只要司马懿不出山,就放过司马家。这次司马家允许已经在长安书院当博士的司马朗参试,则可以被看作是司马家正式参与到王奇军里面了,是一种变相的投靠。
不过司马朗估计是想拿第一的,结果却遇上了以诗文见长的王粲,实际能力应该差不多的两人,在字面上看来,自然是王粲略胜一筹。
祢衡的出现却是更出乎王奇预料,当年管辂(让他提前出场了)向王奇推荐祢衡后,王奇回头就去邀请了。无奈祢衡为人狂妄加高傲,对于入仕王奇军根本没兴趣。这次出来参加会试,估计也是因为想通过和天下才子的较技,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吧。只是没想到的是,参加排名的官员,只把他排到了第三位。估计这位激愤人士见了自己,应该会有一番比见曹操时更猛烈的抨击。
为了不给刘协太多的名望,王奇并没有让他参与到这件事中,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殿试之类的东西。这次觐见王奇,才算是真正的殿试。一甲三人的官方称呼,本来只是“一甲第几名”之类的,朝廷“金榜”上绝对不会出现状元和探花这样的称呼。不过王奇已经准备好了,等接见过这些新官,就给前三名以状元,榜眼,探花三个称号,把这种称呼,作为一种名号长久确定下来。
“恭喜主公!天下士子不过数千,如今已有百余人入了主公的手中,实在是国家大幸呀!”主动投降的郭图阿谀道。
王奇虽然明知道这是阿谀之辞,但听了以后还是觉得非常舒服,大有唐太宗李世民“天下人才尽入吾毂中矣。”的感觉。
“哈哈哈!虽然第一次即有千人参选,百人中选,但那也是第一次的缘故,待以后三年一选,就不一定有这么多人了!”王奇笑道。
同时也暗暗赞叹自己的英明决断。当时俘虏了郭图后,还没招降,他就已经积极请降了。如果不是怕杀了他会造成将来没人再敢投降,王奇真恨不得当场杀了他。不过就算接收了他的投降,王奇也没有给他高官,仅仅是封他为自己帐中的执戟郎,做一个没法参与具体事务的高级侍从。今天看了他拍马屁的威力,怎么能不赞叹自己英明呢。
群臣也立刻对王奇表示了祝贺。
待到这件事情讨论的差不多了,才开今天的正式议题。
“主公!自从主公厚葬袁绍后,冀州民心归附,已经有不少上次逃往的败卒前来投效,这些人该如何处置,还请主公示下!”沮授向王奇请示道。
“哦!诸公以为该如何处置呢?”
“那些败军在战败之后,就蜂拥而逃。后来占山为寇,劫掠商旅,全都是大奸大恶之徒,主公把他们苛以刑法,再将他们配边疆即可!”新近大臣田丰出奏道。
“不错!不错!”华歆、陈琳、崔琰等人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他们经不住王奇的拉拢,除了几个武将,文官已经都投效王奇了,但还是有点不敢直言其事。对于这些无能的败军,却又是十分憎恨的,听到田丰的处理建议,立刻表示赞同。
郭嘉微微考虑了一下,出奏道:
“主公!如今河北未定,严惩这些人,定然会对今后的招降产生不良影响,不如只严惩恶,将其他人等送边疆垦荒!”
虽然仅仅是改了几个字,但处理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王奇对于郭嘉的话很理解。三国人口越来越少的原因,山贼多也是一大因素。如果能很好的解决山贼问题,定然能减少人口的下降。而把他们迁到边疆垦荒,则是与国与民都非常有利的事情。这次对袁绍作战,自己的伤亡是不大,但战死的袁军还是非常多的。为了国家的考虑,王奇已经不想再杀更多的人。
“好!如此处理,定然能让其他山贼也纷纷下山投降!就这么办吧!”
田丰等人觉得这样算是轻判了那些败卒,但如果真能引得其他山贼也下山投降的话,那又是值得的,所以并没有出言反对。
“报!主公!许先生的飞鸽传书!”
正当王奇觉得事情处理完了的时候,近侍突然持信来报。
“哦!快拿来看看!”
王奇攻下信都后没多久,就找到了许攸。不甘寂寞的许攸,在王奇许以高官厚禄后,很快答应投效。在袁绍病死后,寸功未立的许攸,立刻表示愿意代王奇,前去幽州招田豫等人投降。为了便于联络,还带上了几只信鸽。
“哼!真是岂有此理!”王奇愤怒的站了起来,不过随即又微微一笑,“呵呵!不过那件事到是省了许子远一番手脚!”
将手中的字条传示众人。
书信是许攸从幽州传来的。他抵达幽州后,立刻出面游说田豫等人向王奇投降。无奈幽州很多人觉得北方的严冬将临,王奇才刚刚打下冀州,不大可能立刻北上征讨,虽然对许攸以礼相待,是否投降,却迟迟不肯答复。就在许攸准备另谋他途的时候,却突然得到消息,乌桓,鲜卑,夫余三族,因为王奇和袁绍合灭了他们的六万骑兵,决定三族联军,南下攻击中原。这次根本不用许攸再去找田豫,田豫等人主动找上门来请降,并请王奇快快出兵援救。
“哼!三族久乱边关,留着迟早是祸害!如今既然找上门来,绝对不能放过!”郭嘉冷哼道。
“这个!三族联军至少有十几万人吧!”蒋干犹豫道。
“当初的六万骑兵,除了乌桓是民间自出兵,其余两族全都是直接派出他们的精锐参战!如今六万骑兵尽皆覆灭,两族实力大损,我军根本不必害怕!唯一可虑的时,严冬将临,我军又全都身着铁甲,北方之战,冻伤比敌军更可怕呀!”田丰皱着眉头道。
“呵呵!主公胸怀大志,这方面早有准备。当初我军的弓骑兵全都是身着牛皮甲的,虽然样式不同,也有三五万件,加上文远将军的士卒原来也多用皮甲,至少有七八万士卒不用担心冻伤问题!”沮授笑道。
田丰等人原来不了解内情,现在才知道王奇是早有准备的。北伐的物资都早就计算好了,这不是有心是什么。以为对方没有防备,实际上却是自己没做全面作战的准备,这一仗,输的不冤。
“冻伤方面不用担心,我另有密药可以防冻,即便是冬天的流感(不知道汉末三国时是不是这样称呼),我也早有准备!现在的问题是,南面几家诸侯和西北的那两家诸侯,他们当初是报着看两虎相斗的心情,期待我与本初之战,如今河北如此快的平定,他们应该不甘寂寞才是!”
王奇军早就预料到南面的几个诸侯不会放任王奇这么轻松平定北方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了袁绍当初的书信联系,这西、南几家已经心照不宣的联合在一起。此时再全力和北方作战的话,就算是如今的王奇军也不一定能对付。王奇虽然还没有考虑不救援,但也对是否全力出兵产生了动摇。
“主公!北胡异族狼子野心,如果我们率军南下,他们也不免有背后捅刀的行动!如今西北有潼关天险,南面有大军驻防,十天半月还不会有什么变化。还不如先全力平定北胡,再倾军南下,平定天下,成立不世功业!”郭嘉建议道。
“好!奉孝所言!深得我心!如此就由文远调配兵马,我将亲征北胡三族!”王奇站起来扬声道。
“诺!”张辽领命。
他熟悉北方战事,交给他负责军务是最合适的。
**************************************************
在王奇出征北方之前,从京师匆匆赶来的三甲士子也到了两甲。
三甲就是一甲进士极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王奇虽然没有完全参照后世的评定标准,但这些粗枝大节还是基本遵从了。这次来的只有一甲三人,二甲三十人,共三十三位进士。
没法办琼林宴,王奇就勉强办了一个桂花宴来招待辛苦赶来的士子。
桂花飘香,诗文传唱。本来就是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如今又是接受朝廷第一大臣,文坛最高领袖的宴请,这些新科进士们自然是有点激动。
酒会才刚刚开始,就有士子忍不住站起来向王奇献媚。
“今日下官得见丞相威颜,实在是邀天之幸,不知能否再有幸聆听丞相教诲?”
一副低眉顺耳的样子,其他人还没什么表示,狂生祢衡却已经不屑的在小声嘀咕了。
王奇也是微微一笑。
“教诲吗?本相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赴君之位,行君之事,莫要辜负了本相对你的一片期望!”
他虽然也爱听奉承话,不过这样的场合,显然不适合表扬这种行为。为了不让其他人群起效仿,王奇委婉的指出,只要办好事请就行了,其余的不要多管。
“主公!在座的都是一方名士,主公何不吟一诗,请诸位才子唱和,来一个桂花诗会呢?”大才子陈琳被今天的诗文气氛所感动,提出了一个众才子期待已久的提议。
“恩!桂花诗会!这个主意好!这样好了,本相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为题,请诸位唱和吧!”
众人稍稍一愣,以王奇的大才,怎么以《诗》中的《鹿鸣》为唱和的主题?
不过随即有一些人就明白过来,这是王奇在考较大家的诗经功夫呢。一些死读书的士子们立刻纷纷登场,将以前做的诗文拿出来现宝。王奇也微笑着表示了满意,到了最后,只剩下一甲的三人还没唱和。众士子都把目光看向了他们。
“新冠入仕,陛见君颜。云呈五色,露立千环。燕虹巧临,鸾光映壁。献诗陈雅,愚臣觐安!”王粲轻轻的道。(这诗怎么样?呵呵,临时凑的,没注意平仄和押韵。)
本来都高兴喝酒的群臣,听到这诗立刻静了下来,就连士子们也大多把目光看向了王粲。
诗文先讲到了这次新科中举,来见王奇这件事;然后讲了做这诗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用千环来暗示周围全是高级文官;又用燕虹来指明时间是晚上,月光很明亮;最后总结说是奉命著诗,把诗送给王奇。
诗应该只能算是最普通的应酬诗,甚至和王奇的主题都有点不相干。但里面的一些用句,就大大的出乎人预料了。
先是陛见君颜这句,“君”字还勉强能说的过去,这个“陛”字,现在却已经是皇帝的专用代词了;还有一个更强烈的句子,就是云成五色,五色之气是什么,五色之气就是范增说的非人臣之气呀。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一时愕然。
秋天的会试大比结果已经出来了,除了荆州刘表因为接到了袁绍的书信,下令禁止士子去京师参加大比外。王奇治下五个州八百多名士子,加上刘璋派遣的三十名士子,近九百人参加大比,共录取一百零三人,手上拿的就是这次群臣商议后圈定的名单。
考虑到王奇曾经下令要尽快派遣官员过来接收冀州,戏志才等人便先快马把名单送来,同时让那些高中的士子立刻出来冀州。
由于王奇不在京师,会试三甲前三名的排名是由戏志才和尚书各部联合拟定的。三甲头名是著名的才子王粲,表字仲宣;第二名是王奇的老相识,一直不肯出仕的司马家老大司马朗,表字伯达;第三名则有点好笑了,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才子,就是祢衡祢正平。
这三位人物中,除了王粲是正常的参加大比,另外两人,都算是另有深意的。
司马家族一直不肯出仕为王奇效力,即便是在他击败了曹操,击退了袁绍后,也没有丝毫改变立场。王奇甚至已经不准备再次上门,只要司马懿不出山,就放过司马家。这次司马家允许已经在长安书院当博士的司马朗参试,则可以被看作是司马家正式参与到王奇军里面了,是一种变相的投靠。
不过司马朗估计是想拿第一的,结果却遇上了以诗文见长的王粲,实际能力应该差不多的两人,在字面上看来,自然是王粲略胜一筹。
祢衡的出现却是更出乎王奇预料,当年管辂(让他提前出场了)向王奇推荐祢衡后,王奇回头就去邀请了。无奈祢衡为人狂妄加高傲,对于入仕王奇军根本没兴趣。这次出来参加会试,估计也是因为想通过和天下才子的较技,显示一下自己的才能吧。只是没想到的是,参加排名的官员,只把他排到了第三位。估计这位激愤人士见了自己,应该会有一番比见曹操时更猛烈的抨击。
为了不给刘协太多的名望,王奇并没有让他参与到这件事中,自然也就没有什么殿试之类的东西。这次觐见王奇,才算是真正的殿试。一甲三人的官方称呼,本来只是“一甲第几名”之类的,朝廷“金榜”上绝对不会出现状元和探花这样的称呼。不过王奇已经准备好了,等接见过这些新官,就给前三名以状元,榜眼,探花三个称号,把这种称呼,作为一种名号长久确定下来。
“恭喜主公!天下士子不过数千,如今已有百余人入了主公的手中,实在是国家大幸呀!”主动投降的郭图阿谀道。
王奇虽然明知道这是阿谀之辞,但听了以后还是觉得非常舒服,大有唐太宗李世民“天下人才尽入吾毂中矣。”的感觉。
“哈哈哈!虽然第一次即有千人参选,百人中选,但那也是第一次的缘故,待以后三年一选,就不一定有这么多人了!”王奇笑道。
同时也暗暗赞叹自己的英明决断。当时俘虏了郭图后,还没招降,他就已经积极请降了。如果不是怕杀了他会造成将来没人再敢投降,王奇真恨不得当场杀了他。不过就算接收了他的投降,王奇也没有给他高官,仅仅是封他为自己帐中的执戟郎,做一个没法参与具体事务的高级侍从。今天看了他拍马屁的威力,怎么能不赞叹自己英明呢。
群臣也立刻对王奇表示了祝贺。
待到这件事情讨论的差不多了,才开今天的正式议题。
“主公!自从主公厚葬袁绍后,冀州民心归附,已经有不少上次逃往的败卒前来投效,这些人该如何处置,还请主公示下!”沮授向王奇请示道。
“哦!诸公以为该如何处置呢?”
“那些败军在战败之后,就蜂拥而逃。后来占山为寇,劫掠商旅,全都是大奸大恶之徒,主公把他们苛以刑法,再将他们配边疆即可!”新近大臣田丰出奏道。
“不错!不错!”华歆、陈琳、崔琰等人纷纷出言表示赞同。
他们经不住王奇的拉拢,除了几个武将,文官已经都投效王奇了,但还是有点不敢直言其事。对于这些无能的败军,却又是十分憎恨的,听到田丰的处理建议,立刻表示赞同。
郭嘉微微考虑了一下,出奏道:
“主公!如今河北未定,严惩这些人,定然会对今后的招降产生不良影响,不如只严惩恶,将其他人等送边疆垦荒!”
虽然仅仅是改了几个字,但处理的情况却大不相同。
王奇对于郭嘉的话很理解。三国人口越来越少的原因,山贼多也是一大因素。如果能很好的解决山贼问题,定然能减少人口的下降。而把他们迁到边疆垦荒,则是与国与民都非常有利的事情。这次对袁绍作战,自己的伤亡是不大,但战死的袁军还是非常多的。为了国家的考虑,王奇已经不想再杀更多的人。
“好!如此处理,定然能让其他山贼也纷纷下山投降!就这么办吧!”
田丰等人觉得这样算是轻判了那些败卒,但如果真能引得其他山贼也下山投降的话,那又是值得的,所以并没有出言反对。
“报!主公!许先生的飞鸽传书!”
正当王奇觉得事情处理完了的时候,近侍突然持信来报。
“哦!快拿来看看!”
王奇攻下信都后没多久,就找到了许攸。不甘寂寞的许攸,在王奇许以高官厚禄后,很快答应投效。在袁绍病死后,寸功未立的许攸,立刻表示愿意代王奇,前去幽州招田豫等人投降。为了便于联络,还带上了几只信鸽。
“哼!真是岂有此理!”王奇愤怒的站了起来,不过随即又微微一笑,“呵呵!不过那件事到是省了许子远一番手脚!”
将手中的字条传示众人。
书信是许攸从幽州传来的。他抵达幽州后,立刻出面游说田豫等人向王奇投降。无奈幽州很多人觉得北方的严冬将临,王奇才刚刚打下冀州,不大可能立刻北上征讨,虽然对许攸以礼相待,是否投降,却迟迟不肯答复。就在许攸准备另谋他途的时候,却突然得到消息,乌桓,鲜卑,夫余三族,因为王奇和袁绍合灭了他们的六万骑兵,决定三族联军,南下攻击中原。这次根本不用许攸再去找田豫,田豫等人主动找上门来请降,并请王奇快快出兵援救。
“哼!三族久乱边关,留着迟早是祸害!如今既然找上门来,绝对不能放过!”郭嘉冷哼道。
“这个!三族联军至少有十几万人吧!”蒋干犹豫道。
“当初的六万骑兵,除了乌桓是民间自出兵,其余两族全都是直接派出他们的精锐参战!如今六万骑兵尽皆覆灭,两族实力大损,我军根本不必害怕!唯一可虑的时,严冬将临,我军又全都身着铁甲,北方之战,冻伤比敌军更可怕呀!”田丰皱着眉头道。
“呵呵!主公胸怀大志,这方面早有准备。当初我军的弓骑兵全都是身着牛皮甲的,虽然样式不同,也有三五万件,加上文远将军的士卒原来也多用皮甲,至少有七八万士卒不用担心冻伤问题!”沮授笑道。
田丰等人原来不了解内情,现在才知道王奇是早有准备的。北伐的物资都早就计算好了,这不是有心是什么。以为对方没有防备,实际上却是自己没做全面作战的准备,这一仗,输的不冤。
“冻伤方面不用担心,我另有密药可以防冻,即便是冬天的流感(不知道汉末三国时是不是这样称呼),我也早有准备!现在的问题是,南面几家诸侯和西北的那两家诸侯,他们当初是报着看两虎相斗的心情,期待我与本初之战,如今河北如此快的平定,他们应该不甘寂寞才是!”
王奇军早就预料到南面的几个诸侯不会放任王奇这么轻松平定北方的,但是现在的情况又有所不同。有了袁绍当初的书信联系,这西、南几家已经心照不宣的联合在一起。此时再全力和北方作战的话,就算是如今的王奇军也不一定能对付。王奇虽然还没有考虑不救援,但也对是否全力出兵产生了动摇。
“主公!北胡异族狼子野心,如果我们率军南下,他们也不免有背后捅刀的行动!如今西北有潼关天险,南面有大军驻防,十天半月还不会有什么变化。还不如先全力平定北胡,再倾军南下,平定天下,成立不世功业!”郭嘉建议道。
“好!奉孝所言!深得我心!如此就由文远调配兵马,我将亲征北胡三族!”王奇站起来扬声道。
“诺!”张辽领命。
他熟悉北方战事,交给他负责军务是最合适的。
**************************************************
在王奇出征北方之前,从京师匆匆赶来的三甲士子也到了两甲。
三甲就是一甲进士极第,二甲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王奇虽然没有完全参照后世的评定标准,但这些粗枝大节还是基本遵从了。这次来的只有一甲三人,二甲三十人,共三十三位进士。
没法办琼林宴,王奇就勉强办了一个桂花宴来招待辛苦赶来的士子。
桂花飘香,诗文传唱。本来就是文人雅士们的最爱,如今又是接受朝廷第一大臣,文坛最高领袖的宴请,这些新科进士们自然是有点激动。
酒会才刚刚开始,就有士子忍不住站起来向王奇献媚。
“今日下官得见丞相威颜,实在是邀天之幸,不知能否再有幸聆听丞相教诲?”
一副低眉顺耳的样子,其他人还没什么表示,狂生祢衡却已经不屑的在小声嘀咕了。
王奇也是微微一笑。
“教诲吗?本相只有一句话,那就是赴君之位,行君之事,莫要辜负了本相对你的一片期望!”
他虽然也爱听奉承话,不过这样的场合,显然不适合表扬这种行为。为了不让其他人群起效仿,王奇委婉的指出,只要办好事请就行了,其余的不要多管。
“主公!在座的都是一方名士,主公何不吟一诗,请诸位才子唱和,来一个桂花诗会呢?”大才子陈琳被今天的诗文气氛所感动,提出了一个众才子期待已久的提议。
“恩!桂花诗会!这个主意好!这样好了,本相就以‘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为题,请诸位唱和吧!”
众人稍稍一愣,以王奇的大才,怎么以《诗》中的《鹿鸣》为唱和的主题?
不过随即有一些人就明白过来,这是王奇在考较大家的诗经功夫呢。一些死读书的士子们立刻纷纷登场,将以前做的诗文拿出来现宝。王奇也微笑着表示了满意,到了最后,只剩下一甲的三人还没唱和。众士子都把目光看向了他们。
“新冠入仕,陛见君颜。云呈五色,露立千环。燕虹巧临,鸾光映壁。献诗陈雅,愚臣觐安!”王粲轻轻的道。(这诗怎么样?呵呵,临时凑的,没注意平仄和押韵。)
本来都高兴喝酒的群臣,听到这诗立刻静了下来,就连士子们也大多把目光看向了王粲。
诗文先讲到了这次新科中举,来见王奇这件事;然后讲了做这诗的环境是怎么样的,用千环来暗示周围全是高级文官;又用燕虹来指明时间是晚上,月光很明亮;最后总结说是奉命著诗,把诗送给王奇。
诗应该只能算是最普通的应酬诗,甚至和王奇的主题都有点不相干。但里面的一些用句,就大大的出乎人预料了。
先是陛见君颜这句,“君”字还勉强能说的过去,这个“陛”字,现在却已经是皇帝的专用代词了;还有一个更强烈的句子,就是云成五色,五色之气是什么,五色之气就是范增说的非人臣之气呀。
群臣你望望我,我望望你,一时愕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