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山西巡抚黄大人大雷霆的当口,太原知府任文正来拜见巡抚大人。(本书转载文学网.)最近一段日子,他是巡抚衙门的常客,几乎天天要来报到。他为人和善,赏赐又大方,在众衙役中颇得人缘。衙役们见他来了,忙把他拉到一边,诉苦道:“老爷一大清早的就又在骂人呢!任大人您去劝劝,要不老爷就快把这城里的百姓全都收监了。”
任文正最近也是寝食难安,天天为那案子的事想破了脑袋。这次的案子早就惊动了朝廷,不再像从前那样,随便抓个替罪羊顶上就能结案的。他为难的摸了摸头,问道:“黄大人还是为了案子的事?”
衙役苦着脸道:“还能是为什么!今天早晨不知道哪个杀千刀的,写了封信从门缝里塞了进来,听说是胡言乱语议论案件的内容。老爷看完正大雷霆呢!”
任文正也没什么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来到书房。黄玉书这时已经骂累了,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几个佣人正在收拾他砸碎的茶杯。任文正忙上前请安道:“黄大人,怎么一早起来就生这么大的气,当心伤了身子。”
黄玉:“到如今这步田地,朝廷随时都可能下一道命令要了你我的小命,还怕伤身子?”
任文正将脸上招牌式的笑容略略收敛了些,换成一副毕恭毕敬的表情道:“大人且请息怒,小的们都在日夜查办此事。”
佣人们赶紧换了新的茶碗送了上来,黄玉书端起茶碗,放到嘴边,叹了口气:“查办、查办,查办了几个月了,连凶手的影子都没见到。我倒不是埋怨你办事不力,只是这凶手实在是太狡猾了,一点线索都没有。现在不但上头要降我们的罪,老百姓也觉得咱们没本事。站着说话不腰疼,谁有本事,倒让他来试试!”他没有喝茶,又将茶碗重重的放在旁边的小几上。
任文正接过佣人递来的茶,也只是放在一旁:“此事性质太过恶劣,若不给大家一个交代,恐怕确实难以服众。”
黄玉书从桌上拿起一张纸,朝着任文正晃了晃,怒道:“现在的这些刁民有多不像话,居然敢写匿名信来讽刺朝廷命官!”
任文正接过信,读了两遍,突然大声喊道:“大人,这就是线索啊!”
黄玉书被他吓了一跳,凑过去一看,任文正的手把中间几个字挡住了,正好露出“无头女失,秦辉所为”八个字。
任文正又恢复了平时不慌不忙的神态道:“大人不知道秦辉这个人,因此没现此诗藏头藏尾。”
黄玉书可没他那么不紧不慢,急忙问道:“秦辉是什么人?”
任文正将那张纸放回桌上:“五年前,大人还未到此地任职的时候,下官曾办过一件失火案。那次大火把城里很有名的一户人家从上到下老老少少几十口人尽数烧死,在本地也是轰动一时。虽然事后证明了确实只是一场意外,但当时颇有些人认为是仇人故意纵火。这个仇人的名字就叫做秦辉。”
黄玉书并不关心这多年前的失火案,他所关注的只是出现在这藏头诗里的“秦辉”而已:“这秦辉是干什么的?你当时可曾审问过?”
任文正摇了摇头道:“这人只是个无业游民,由于他纵火一事只是谣传,并无真凭实据,下官也不曾审问过他。”
黄玉书刚提起点精神,这时又颓然落座道:“那光知道个名字有什么用?叫秦辉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个,我们到哪里去抓人。”
任文正却胸有成竹的微笑道:“下官虽未见过此人,但下官知道有一个人曾经见过他。”
黄玉:“别卖关子,快说是谁。”
桌子上正放着一盒丸药,正是黄大人平时吃的。任文正伸手朝那药盒一指:“就是城中仁芝堂的二当家,王易林。下官与此人有些私交,曾听他提起过秦辉。”
俗话说,医不自治。一年多前,仁芝堂的老掌柜王厚堂得了一场重病。他医术再高明,也无回天之力,眼看竟是不成了。临死之前,老人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嘱咐道:“易木、易林,爹爹这一次是跨不过这个坎了。从今往后,你俩一定要把仁芝堂好好的经营下去,兄弟二人要和睦相处。易林,你要听你大哥的话。记住,不要分家。”
父亲一去世,王易林便没人管了。虽然这时他已经老大不小的,父亲在世的时候也给他许配了一房妻室,但他的心思还总是在烟花柳巷里收不回来。老大王易木忙于经营父亲留下的药铺生意,有时劝劝他,但多数时候也就随他去了。
这一日,王易林又在福满楼吃酒。一个衙役急匆匆跑了进来,说道:“王公子,您果然在这儿呢,我家老爷找您问话。”
王易林一看,来人正是知府衙门的郑钟,他二人是老相识了,平时也曾一同喝酒。王易林笑道:“忙什么,咱俩这就叫相约不如巧遇,喝两盅再走。”
郑钟却一反常态:“今天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巡抚大人也在,您还是赶紧跟我去吧。”
王易林一听巡抚也在,也不敢再开玩笑了,纳闷道:“我可是个良民,有啥事要劳烦巡抚大人问我?”
郑钟摇摇头,道:“具体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好像是要查问一个叫做秦辉的人。您也别多问了,待会去了自然就知道了。赶紧走吧,晚了我又得挨骂!”
王易林一听“秦辉”二字,知道又是自己哪次酒后拿秦辉的事情吹牛,被官府的什么人记在了心里。他见郑钟认真的一口一个“您”的称呼他,忙站起来跟着出门,嘴里兀自嘟囔道:“这个任大人,酒后的话他也当真,我哪里认得什么秦辉。”
二人渐渐走远了,福满楼外,一个叫花子仿佛刚刚睡醒一觉,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把松了的腰带紧紧,拖着一双破鞋,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了。
任文正最近也是寝食难安,天天为那案子的事想破了脑袋。这次的案子早就惊动了朝廷,不再像从前那样,随便抓个替罪羊顶上就能结案的。他为难的摸了摸头,问道:“黄大人还是为了案子的事?”
衙役苦着脸道:“还能是为什么!今天早晨不知道哪个杀千刀的,写了封信从门缝里塞了进来,听说是胡言乱语议论案件的内容。老爷看完正大雷霆呢!”
任文正也没什么办法,只能硬着头皮来到书房。黄玉书这时已经骂累了,坐在椅子上喘着粗气,几个佣人正在收拾他砸碎的茶杯。任文正忙上前请安道:“黄大人,怎么一早起来就生这么大的气,当心伤了身子。”
黄玉:“到如今这步田地,朝廷随时都可能下一道命令要了你我的小命,还怕伤身子?”
任文正将脸上招牌式的笑容略略收敛了些,换成一副毕恭毕敬的表情道:“大人且请息怒,小的们都在日夜查办此事。”
佣人们赶紧换了新的茶碗送了上来,黄玉书端起茶碗,放到嘴边,叹了口气:“查办、查办,查办了几个月了,连凶手的影子都没见到。我倒不是埋怨你办事不力,只是这凶手实在是太狡猾了,一点线索都没有。现在不但上头要降我们的罪,老百姓也觉得咱们没本事。站着说话不腰疼,谁有本事,倒让他来试试!”他没有喝茶,又将茶碗重重的放在旁边的小几上。
任文正接过佣人递来的茶,也只是放在一旁:“此事性质太过恶劣,若不给大家一个交代,恐怕确实难以服众。”
黄玉书从桌上拿起一张纸,朝着任文正晃了晃,怒道:“现在的这些刁民有多不像话,居然敢写匿名信来讽刺朝廷命官!”
任文正接过信,读了两遍,突然大声喊道:“大人,这就是线索啊!”
黄玉书被他吓了一跳,凑过去一看,任文正的手把中间几个字挡住了,正好露出“无头女失,秦辉所为”八个字。
任文正又恢复了平时不慌不忙的神态道:“大人不知道秦辉这个人,因此没现此诗藏头藏尾。”
黄玉书可没他那么不紧不慢,急忙问道:“秦辉是什么人?”
任文正将那张纸放回桌上:“五年前,大人还未到此地任职的时候,下官曾办过一件失火案。那次大火把城里很有名的一户人家从上到下老老少少几十口人尽数烧死,在本地也是轰动一时。虽然事后证明了确实只是一场意外,但当时颇有些人认为是仇人故意纵火。这个仇人的名字就叫做秦辉。”
黄玉书并不关心这多年前的失火案,他所关注的只是出现在这藏头诗里的“秦辉”而已:“这秦辉是干什么的?你当时可曾审问过?”
任文正摇了摇头道:“这人只是个无业游民,由于他纵火一事只是谣传,并无真凭实据,下官也不曾审问过他。”
黄玉书刚提起点精神,这时又颓然落座道:“那光知道个名字有什么用?叫秦辉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个,我们到哪里去抓人。”
任文正却胸有成竹的微笑道:“下官虽未见过此人,但下官知道有一个人曾经见过他。”
黄玉:“别卖关子,快说是谁。”
桌子上正放着一盒丸药,正是黄大人平时吃的。任文正伸手朝那药盒一指:“就是城中仁芝堂的二当家,王易林。下官与此人有些私交,曾听他提起过秦辉。”
俗话说,医不自治。一年多前,仁芝堂的老掌柜王厚堂得了一场重病。他医术再高明,也无回天之力,眼看竟是不成了。临死之前,老人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嘱咐道:“易木、易林,爹爹这一次是跨不过这个坎了。从今往后,你俩一定要把仁芝堂好好的经营下去,兄弟二人要和睦相处。易林,你要听你大哥的话。记住,不要分家。”
父亲一去世,王易林便没人管了。虽然这时他已经老大不小的,父亲在世的时候也给他许配了一房妻室,但他的心思还总是在烟花柳巷里收不回来。老大王易木忙于经营父亲留下的药铺生意,有时劝劝他,但多数时候也就随他去了。
这一日,王易林又在福满楼吃酒。一个衙役急匆匆跑了进来,说道:“王公子,您果然在这儿呢,我家老爷找您问话。”
王易林一看,来人正是知府衙门的郑钟,他二人是老相识了,平时也曾一同喝酒。王易林笑道:“忙什么,咱俩这就叫相约不如巧遇,喝两盅再走。”
郑钟却一反常态:“今天这事儿可不是闹着玩的,巡抚大人也在,您还是赶紧跟我去吧。”
王易林一听巡抚也在,也不敢再开玩笑了,纳闷道:“我可是个良民,有啥事要劳烦巡抚大人问我?”
郑钟摇摇头,道:“具体什么事我也不知道,好像是要查问一个叫做秦辉的人。您也别多问了,待会去了自然就知道了。赶紧走吧,晚了我又得挨骂!”
王易林一听“秦辉”二字,知道又是自己哪次酒后拿秦辉的事情吹牛,被官府的什么人记在了心里。他见郑钟认真的一口一个“您”的称呼他,忙站起来跟着出门,嘴里兀自嘟囔道:“这个任大人,酒后的话他也当真,我哪里认得什么秦辉。”
二人渐渐走远了,福满楼外,一个叫花子仿佛刚刚睡醒一觉,站起来,伸了个懒腰,把松了的腰带紧紧,拖着一双破鞋,朝着另一个方向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