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礼办得很是顺利。
仪式程序,文氏事先是请教过宗房杜氏与二房宋氏的,她们一位是宗妇,一位是学问大家,自然不会出差错。文氏带着两个儿子领祭,前来观礼的族老们起初有些不喜,但听说这是宋氏发的话之后,就立刻没有了异议。
族老们还赞叹“二侄孙媳/二侄媳/二弟妹”宽厚仁爱呢。
祭礼结束,文氏母子一行人回乡后的第一个大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离开的时候,族老们还招呼了谢谨之兄弟几个,有空到家里来玩呢。谢徽之私底下跟姐妹们碎嘴,说之前从来没见这些长辈对他们手足如此亲切和气过。
谢慕林对此不置可否。
不过,文氏也得到了邀请,族中的女性长辈让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时可以去向她们讨教,这一点还是很实用的。她离开湖阴县已经十几年了,在这里住着的时候,也只是一位闺中娇客,从来没有真正地掌管过一个家庭的中馈,再加上应该指点她的谢老太太是那个态度,宋氏又长年与她分离……
如今族中的女性长辈们都觉得,宋氏有学问,是要做大事的人,宗房的涂氏与杜氏婆媳身为宗妇又太忙了,文氏若是管家时遇到什么难处,没必要处处求上宗房与二房,她们很乐意提供帮助。
这个邀请,也意味着文氏终于在离开湖阴多年后,重新融入了谢氏宗族女眷的圈子当中。
离开祖坟所在地的时候,由于谢家船上还载了几位族中的长辈,文氏没敢绕道去看谢老太太,她还记得谢老太太有过严令,不许她们母女将自己回乡的消息传出去。尽管族里的人对这个消息其实早就有所耳闻了,但大家装作不知道,文氏也没必要特特去宣扬。给三老太爷扫完了墓,她就直接带着一家人回去了。
祭拜过谢三老太爷之后,谢家人的生活就正式进入了正轨。
谢显之与谢谨之兄弟俩每日去竹山书院读书,闲时随文氏拜访族人,在族人面前刷脸,顺便明正了他俩二房、三房嫡长孙的名份。闲时他们也会去二房抄书,向宋氏请教学问,与族中读书的兄弟叔伯们结交往来,还经常与杨淳在一处讨论功课。
谢徽之热衷于结交新朋友,功课虽然不如兄弟们好,但在两位兄长、二姐谢慕林与四弟谢涵之的督促下,还是勉强过关了,人都添了几分书香气息。
谢涵之一边休养身体,一边读书,闲时则与那位五房的族兄经常碰面,讨论书法、绘画与诗词歌赋,很是谈得来。生母宛琴常劝他把精力放在四书五经上,争取早点下场考秀才,好搏个神童的名声。然而谢涵之不太赞成生母的看法,与胞姐谢映芬常常为此烦恼。
谢慕林则开始协助母亲文氏管理家务,重掌家业。谢璞一家在湖阴县还有田产,文氏也有陪嫁的店铺——其实是被谢老太太发卖之后,又叫谢璞重新买回来的。这些产业从前都是管事打理的,如今文氏回来了,当然不能不过问。谢慕林借着帮母亲盘账的机会,还私下算了算自家的收入,觉得这些银子用来维持一家人的富足生活,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只要谢老太太和京城那边没有作妖,也没有天灾人|祸的发生。
老宅那边有马路遥夫妻,每日都会派人进城采买,路过谢家角时,就来向文氏禀报谢老太太的近况。因此,谢慕林清楚谢老太太病情渐渐有了起色,杜老爷子的名医名声不是盖的,开的方子非常有效。只是谢老太太的脾气仍旧不是很好,哪怕最看不顺眼的文氏与谢慕林不在眼前,她还是会冲着丫头婆子发火。文氏一行人前去祭拜先人,明明是她再三禁止她们泄露自己的消息,却还是为了众人的过门不入而大发雷霆。
据说她发作了那一回之后,头晕了两天,自己都吓坏了。珍珠与何婆子跪求她要保持心平气和,她虽然没有正式答应,但看神情,好象有些悔意的样子。
谢慕林听了这些消息,真有些忍不住想要偷笑。只不过看到文氏面上露出了真心为谢老太太担忧的神色,她也不好做得太明显。
文氏叹道:“老太太的脾气还是这么大。倘若这一回,她老人家真能吸取教训,不再动不动就发怒,兴许对她的病情更有好处。”
谢慕林说:“算算时间,杜老爷子差不多该去复诊了吧?到时候请他再警告老太太一声吧。老太太吃过亏,总是知道惜命的,应该暂时不会再犯蠢了。”
文氏嗔了女儿一眼:“又说这样的话,万一叫外人听见了怎么办?老太太总归是你的长辈。”不过她听女儿说这种话多了,也没那么惶恐了,“你方才说得也有道理。杜老爷子是该去复诊了。我们不在老宅待客,好象有些不象话。打发人去问问杜老爷子,看他打算什么时候去老宅,我提前回去住两天吧。”
文氏说这话时其实有些犹豫,因为族中有几房女眷——当中有不少是长辈——约她过去商议办一件大事,这几日她其实没什么空闲。倘若为了谢老太太,爽了族中女眷的约,就怕大家心中不快,几位长辈又要重新记起过去被谢老太太坑的怨恨了。
谢慕林便说:“娘要是没空,我回去就行了。那边有马叔马婶帮衬,我再多带几个家人,坐自家的船过去,也方便省事得很。杜老爷子上次去老宅的时候,我也有份招呼他,如今再次出面,并不算失礼。”
老宅那边有信传过来,道是她之前做的水泥试验有结果了,她正好趁机去看一看。
文氏有些犹豫:“娘跟四房那边已经商量好了,你和四丫头过两日就要入闺学的。若是你回了老宅,一旦被老太太绊住,岂不是要耽搁了入学?”
谢氏一族重视男孩子的教育,也没忽略了女孩子们。四房的一位太太,原是监生之女,进门后又在二房老太太宋氏跟前学习了两年,便开设了专为族中女孩儿办的闺学。族里但凡是八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女孩,除非是家里另行择师教导的,都要入学上课。
年纪小的女孩子,只需要学些基础的《三》《百》《千》和简单的算术、礼仪;年纪稍大一点的,就开始学习针凿女红、纺纱织布;十二岁以上的,学的就是管家、厨艺和产业经营了,还会请宗房的杜氏上门教导简单的药理与养生知识,以及宗礼。
课程很松,三天一课,每次只上半天,但学的东西却很实用。谢家的女孩子,虽然在湖苏一带的世家圈中并没有特别响亮的名声,却极受中等读书人家的欢迎。
谢慕林与谢映芬都在读闺学的年纪,之前有事耽搁,如今却不好再荒废下去了。
谢慕林明白文氏的犹豫,但并不觉得这是问题:“老宅离这里才多远的水路?就算我从那边回来上学,也费不了什么事。老太太身体要紧,娘你又脱不了身,除了我,还有谁能去呢?”
文氏迟疑了一下,终究还是点了头。
仪式程序,文氏事先是请教过宗房杜氏与二房宋氏的,她们一位是宗妇,一位是学问大家,自然不会出差错。文氏带着两个儿子领祭,前来观礼的族老们起初有些不喜,但听说这是宋氏发的话之后,就立刻没有了异议。
族老们还赞叹“二侄孙媳/二侄媳/二弟妹”宽厚仁爱呢。
祭礼结束,文氏母子一行人回乡后的第一个大任务,就算是完成了。
离开的时候,族老们还招呼了谢谨之兄弟几个,有空到家里来玩呢。谢徽之私底下跟姐妹们碎嘴,说之前从来没见这些长辈对他们手足如此亲切和气过。
谢慕林对此不置可否。
不过,文氏也得到了邀请,族中的女性长辈让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随时可以去向她们讨教,这一点还是很实用的。她离开湖阴县已经十几年了,在这里住着的时候,也只是一位闺中娇客,从来没有真正地掌管过一个家庭的中馈,再加上应该指点她的谢老太太是那个态度,宋氏又长年与她分离……
如今族中的女性长辈们都觉得,宋氏有学问,是要做大事的人,宗房的涂氏与杜氏婆媳身为宗妇又太忙了,文氏若是管家时遇到什么难处,没必要处处求上宗房与二房,她们很乐意提供帮助。
这个邀请,也意味着文氏终于在离开湖阴多年后,重新融入了谢氏宗族女眷的圈子当中。
离开祖坟所在地的时候,由于谢家船上还载了几位族中的长辈,文氏没敢绕道去看谢老太太,她还记得谢老太太有过严令,不许她们母女将自己回乡的消息传出去。尽管族里的人对这个消息其实早就有所耳闻了,但大家装作不知道,文氏也没必要特特去宣扬。给三老太爷扫完了墓,她就直接带着一家人回去了。
祭拜过谢三老太爷之后,谢家人的生活就正式进入了正轨。
谢显之与谢谨之兄弟俩每日去竹山书院读书,闲时随文氏拜访族人,在族人面前刷脸,顺便明正了他俩二房、三房嫡长孙的名份。闲时他们也会去二房抄书,向宋氏请教学问,与族中读书的兄弟叔伯们结交往来,还经常与杨淳在一处讨论功课。
谢徽之热衷于结交新朋友,功课虽然不如兄弟们好,但在两位兄长、二姐谢慕林与四弟谢涵之的督促下,还是勉强过关了,人都添了几分书香气息。
谢涵之一边休养身体,一边读书,闲时则与那位五房的族兄经常碰面,讨论书法、绘画与诗词歌赋,很是谈得来。生母宛琴常劝他把精力放在四书五经上,争取早点下场考秀才,好搏个神童的名声。然而谢涵之不太赞成生母的看法,与胞姐谢映芬常常为此烦恼。
谢慕林则开始协助母亲文氏管理家务,重掌家业。谢璞一家在湖阴县还有田产,文氏也有陪嫁的店铺——其实是被谢老太太发卖之后,又叫谢璞重新买回来的。这些产业从前都是管事打理的,如今文氏回来了,当然不能不过问。谢慕林借着帮母亲盘账的机会,还私下算了算自家的收入,觉得这些银子用来维持一家人的富足生活,应该还是没问题的。
只要谢老太太和京城那边没有作妖,也没有天灾人|祸的发生。
老宅那边有马路遥夫妻,每日都会派人进城采买,路过谢家角时,就来向文氏禀报谢老太太的近况。因此,谢慕林清楚谢老太太病情渐渐有了起色,杜老爷子的名医名声不是盖的,开的方子非常有效。只是谢老太太的脾气仍旧不是很好,哪怕最看不顺眼的文氏与谢慕林不在眼前,她还是会冲着丫头婆子发火。文氏一行人前去祭拜先人,明明是她再三禁止她们泄露自己的消息,却还是为了众人的过门不入而大发雷霆。
据说她发作了那一回之后,头晕了两天,自己都吓坏了。珍珠与何婆子跪求她要保持心平气和,她虽然没有正式答应,但看神情,好象有些悔意的样子。
谢慕林听了这些消息,真有些忍不住想要偷笑。只不过看到文氏面上露出了真心为谢老太太担忧的神色,她也不好做得太明显。
文氏叹道:“老太太的脾气还是这么大。倘若这一回,她老人家真能吸取教训,不再动不动就发怒,兴许对她的病情更有好处。”
谢慕林说:“算算时间,杜老爷子差不多该去复诊了吧?到时候请他再警告老太太一声吧。老太太吃过亏,总是知道惜命的,应该暂时不会再犯蠢了。”
文氏嗔了女儿一眼:“又说这样的话,万一叫外人听见了怎么办?老太太总归是你的长辈。”不过她听女儿说这种话多了,也没那么惶恐了,“你方才说得也有道理。杜老爷子是该去复诊了。我们不在老宅待客,好象有些不象话。打发人去问问杜老爷子,看他打算什么时候去老宅,我提前回去住两天吧。”
文氏说这话时其实有些犹豫,因为族中有几房女眷——当中有不少是长辈——约她过去商议办一件大事,这几日她其实没什么空闲。倘若为了谢老太太,爽了族中女眷的约,就怕大家心中不快,几位长辈又要重新记起过去被谢老太太坑的怨恨了。
谢慕林便说:“娘要是没空,我回去就行了。那边有马叔马婶帮衬,我再多带几个家人,坐自家的船过去,也方便省事得很。杜老爷子上次去老宅的时候,我也有份招呼他,如今再次出面,并不算失礼。”
老宅那边有信传过来,道是她之前做的水泥试验有结果了,她正好趁机去看一看。
文氏有些犹豫:“娘跟四房那边已经商量好了,你和四丫头过两日就要入闺学的。若是你回了老宅,一旦被老太太绊住,岂不是要耽搁了入学?”
谢氏一族重视男孩子的教育,也没忽略了女孩子们。四房的一位太太,原是监生之女,进门后又在二房老太太宋氏跟前学习了两年,便开设了专为族中女孩儿办的闺学。族里但凡是八岁以上,十四岁以下的女孩,除非是家里另行择师教导的,都要入学上课。
年纪小的女孩子,只需要学些基础的《三》《百》《千》和简单的算术、礼仪;年纪稍大一点的,就开始学习针凿女红、纺纱织布;十二岁以上的,学的就是管家、厨艺和产业经营了,还会请宗房的杜氏上门教导简单的药理与养生知识,以及宗礼。
课程很松,三天一课,每次只上半天,但学的东西却很实用。谢家的女孩子,虽然在湖苏一带的世家圈中并没有特别响亮的名声,却极受中等读书人家的欢迎。
谢慕林与谢映芬都在读闺学的年纪,之前有事耽搁,如今却不好再荒废下去了。
谢慕林明白文氏的犹豫,但并不觉得这是问题:“老宅离这里才多远的水路?就算我从那边回来上学,也费不了什么事。老太太身体要紧,娘你又脱不了身,除了我,还有谁能去呢?”
文氏迟疑了一下,终究还是点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