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老夫人今日醒了,醒来后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要分家!
周三爷估计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可当着谢璞的面,他不能实话实说,只能面带几分羞愧之色,委婉地恳请谢璞一定要出席:“家母也是考虑到,家里人口多了,如今住的宅子又是官邸,并非我们自家的私产,如今先父已经去了,我们一家总不好继续霸占这座宅子,早晚要搬走,老家的祖宅却没那么宽敞,若不分家,哪里住得下?既然早晚要分,她老人家还在时分了,也能分得公平些,各房少些争拗。我们兄弟虽然一直劝说家母,觉得一家子和和乐乐住在一起,才是大家气象,不会分家。但家母铁了心要分,我们兄弟也只得从命了。”
周老夫人要主持四个儿子分家,当然需要有人做见证。这种事他们不可能请燕王府的贵人,只得请了周老夫人的娘家晚辈,周家大房的两个女婿,周三太太的娘家父亲,还有一位与周老大人交好多年的致仕老翰林,再添一位近邻兼周老大人的接任人谢璞,来充当见证。
这四位见证人里,有官员,也有本地的世家大户,还有周老夫人的近亲,份量足够了。虽说周家大房的两个女婿定然会偏着嫡亲的岳父岳母些,但周三太太的娘家父亲定会偏着女儿女婿,致仕老翰林还是周三爷的启蒙恩师,周老夫人的娘家侄儿又素来跟周四爷的私交甚好,所以,周家大房、三房与四房都没有异议。周家二房倒是不甘心,可他们眼下正理亏,也没胆子多说什么。
谢璞其实不大想要掺和周家的事,但他并非唯一受邀请的见证人,周三爷又是位礼数周到的君子,盛情难却,他略作考虑,还是答应了。
他也问了周三爷,周老夫人的病情究竟如何?难不成真的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了么?
周三爷面露苦笑,没有回答,但谢璞已经什么都明白了。等送走了客人,他便回房去嘱咐妻子文氏:“周家恐怕用不了几日,就要再迎来一场丧事了,你把该预备的预备好,到时候随我一同去吊唁。”
文氏问明了是怎么回事后,不由得有些难过:“前些天见周老夫人时,她老人家还是好好的,只是有几声咳嗽,精神头差些罢了。怎么才几日的功夫,她就这样了呢?周二老爷与周二太太固然是不肖,可她老人家还有其他孝顺的儿孙呢,哪里就到吐血垂死的地步了?!”
谢璞淡淡地说:“周家四房之间只怕已经积怨多年了,只是上头有父母压着,才没有闹大罢了。可如今周老大人去了,周老夫人又病着,周大老爷威望不足,无法约束兄弟,周二老爷与周四老爷又各有私心,那些积怨便都发作起来。他们兄弟四人,性情不一,又各有打算,早些分了家,倒也不是坏事。远香近臭,等到他们兄弟分开来度日了,只逢年过节时相聚一处,兴许还能留下几分情份。日后哪个有难了,其他三个还愿意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否则……勉强住在一处,彼此间争吵不休,便是再深厚的手足之情,也要渐渐消磨殆尽了。”
道理文氏是明白的,只是心里还是不好受。她低声对谢璞道:“我们家一定不能走他家的老路。几个孩子之间,一定要一辈子相亲相爱的才好。”
谢璞怔了怔,随即微笑道:“这是自然。你我做父母的,肯定要好好教导孩子,让他们懂得是非对错,一辈子都不会走错了道,自然也就不会闹得手足反目了。”
次日清晨,谢璞先打发人往衙门里打了招呼,算是告了半日假,便穿了正式衣裳,往周家去了。倒是文氏这头,提前往几位邻居太太那儿捎了信,推迟了探病之事。周家今日要分家,肯定没功夫招待外客,她们就不必去添乱了。
只是这信捎了出去,不一会儿,各家太太们又都打发人来回信了。大家心里都很好奇呢,周家怎么忽然就说要分家了?难不成是周老夫人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所以才决定要主持分家,免得自己死后,几个儿子媳妇为了分家之事打起来?
文氏看着眼前的书信,心里一时无语。她知道大家没什么坏心,可是这么浓重的好奇心,与这么明显的看热闹架势,真叫人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周家这次分家,大概是因为有周老夫人主持,又有好几位份量足够的见证人的关系,分得挺顺利的。午时不到,谢璞就能回家吃饭来了。午饭他要跟妻子说话,就让孩子们在自个儿院子里解决,不必到正院上房来了。趁着独处的机会,他好跟文氏说说周家分家的情形。
周家这次分家,分得挺彻底的。周老夫人的意思,儿子们同时分产和分居。周家历代积累不少,祖上还有人在京城为官,当时置办下了产业。周老大人在北平任官多年,也攒下了不少财产。虽说他去世之前,周家已经处理了一部分产业,但还留着不少呢,尤其是来历清白的那些,基本全都留下了,这次却一并都分了下去。
周家大房是长子嫡孙,除去北平城的官邸不是私产不能分以外,老家的祖宅、祖产全都给了他这一房,另外还有在老家保定的许多田产、铺面,以及位于江宁的一处小庄子。后者是预备三孙子周三公子上京赶考时落脚用的。周老夫人希望长子一家在自己七七之后,扶灵回乡,便老实在老家守孝,三孙子也老实在老家苦读备考,不要理会京城或北平城里的琐事。周大老爷心里不大乐意,但周大太太和几个儿女、女婿都答应了,他也只得答应下来。
周家二房分得了周家早年在京城置下的房产。那是一处三进的大宅子,还带着个小花园,乃是周家先祖任京官时的住处,都有好几十年没住人了,只留了一房老仆看宅子。不过几个月前,周三公子刚中举的时候,周家想着他要上京参加明年春闱,所以打发了下人进京打扫修缮宅子,因此眼下还是可以住人的。周二老爷夫妻俩明显野心勃勃,京中又还有周家的亲朋故旧,贵人也多。倘若他们家在京中有本事能攀附上谁,从此平步青云,那便是他们的本事。他们不会再受其他几个房头的拖累,但同样的,也不能再强求其他亲人的帮助了。
除去这一处房产,以及周老夫人额外补贴二儿子的五千两银子,以及单给周四姑娘的一匣子首饰、三千两嫁妆银以外,周家二房再无所得。这就是周老夫人对令自己伤心失望的二儿子和二儿媳的惩罚。
周三爷估计心里明白是怎么一回事,可当着谢璞的面,他不能实话实说,只能面带几分羞愧之色,委婉地恳请谢璞一定要出席:“家母也是考虑到,家里人口多了,如今住的宅子又是官邸,并非我们自家的私产,如今先父已经去了,我们一家总不好继续霸占这座宅子,早晚要搬走,老家的祖宅却没那么宽敞,若不分家,哪里住得下?既然早晚要分,她老人家还在时分了,也能分得公平些,各房少些争拗。我们兄弟虽然一直劝说家母,觉得一家子和和乐乐住在一起,才是大家气象,不会分家。但家母铁了心要分,我们兄弟也只得从命了。”
周老夫人要主持四个儿子分家,当然需要有人做见证。这种事他们不可能请燕王府的贵人,只得请了周老夫人的娘家晚辈,周家大房的两个女婿,周三太太的娘家父亲,还有一位与周老大人交好多年的致仕老翰林,再添一位近邻兼周老大人的接任人谢璞,来充当见证。
这四位见证人里,有官员,也有本地的世家大户,还有周老夫人的近亲,份量足够了。虽说周家大房的两个女婿定然会偏着嫡亲的岳父岳母些,但周三太太的娘家父亲定会偏着女儿女婿,致仕老翰林还是周三爷的启蒙恩师,周老夫人的娘家侄儿又素来跟周四爷的私交甚好,所以,周家大房、三房与四房都没有异议。周家二房倒是不甘心,可他们眼下正理亏,也没胆子多说什么。
谢璞其实不大想要掺和周家的事,但他并非唯一受邀请的见证人,周三爷又是位礼数周到的君子,盛情难却,他略作考虑,还是答应了。
他也问了周三爷,周老夫人的病情究竟如何?难不成真的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了么?
周三爷面露苦笑,没有回答,但谢璞已经什么都明白了。等送走了客人,他便回房去嘱咐妻子文氏:“周家恐怕用不了几日,就要再迎来一场丧事了,你把该预备的预备好,到时候随我一同去吊唁。”
文氏问明了是怎么回事后,不由得有些难过:“前些天见周老夫人时,她老人家还是好好的,只是有几声咳嗽,精神头差些罢了。怎么才几日的功夫,她就这样了呢?周二老爷与周二太太固然是不肖,可她老人家还有其他孝顺的儿孙呢,哪里就到吐血垂死的地步了?!”
谢璞淡淡地说:“周家四房之间只怕已经积怨多年了,只是上头有父母压着,才没有闹大罢了。可如今周老大人去了,周老夫人又病着,周大老爷威望不足,无法约束兄弟,周二老爷与周四老爷又各有私心,那些积怨便都发作起来。他们兄弟四人,性情不一,又各有打算,早些分了家,倒也不是坏事。远香近臭,等到他们兄弟分开来度日了,只逢年过节时相聚一处,兴许还能留下几分情份。日后哪个有难了,其他三个还愿意伸出援手拉他一把。否则……勉强住在一处,彼此间争吵不休,便是再深厚的手足之情,也要渐渐消磨殆尽了。”
道理文氏是明白的,只是心里还是不好受。她低声对谢璞道:“我们家一定不能走他家的老路。几个孩子之间,一定要一辈子相亲相爱的才好。”
谢璞怔了怔,随即微笑道:“这是自然。你我做父母的,肯定要好好教导孩子,让他们懂得是非对错,一辈子都不会走错了道,自然也就不会闹得手足反目了。”
次日清晨,谢璞先打发人往衙门里打了招呼,算是告了半日假,便穿了正式衣裳,往周家去了。倒是文氏这头,提前往几位邻居太太那儿捎了信,推迟了探病之事。周家今日要分家,肯定没功夫招待外客,她们就不必去添乱了。
只是这信捎了出去,不一会儿,各家太太们又都打发人来回信了。大家心里都很好奇呢,周家怎么忽然就说要分家了?难不成是周老夫人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所以才决定要主持分家,免得自己死后,几个儿子媳妇为了分家之事打起来?
文氏看着眼前的书信,心里一时无语。她知道大家没什么坏心,可是这么浓重的好奇心,与这么明显的看热闹架势,真叫人不知该说什么才好……
周家这次分家,大概是因为有周老夫人主持,又有好几位份量足够的见证人的关系,分得挺顺利的。午时不到,谢璞就能回家吃饭来了。午饭他要跟妻子说话,就让孩子们在自个儿院子里解决,不必到正院上房来了。趁着独处的机会,他好跟文氏说说周家分家的情形。
周家这次分家,分得挺彻底的。周老夫人的意思,儿子们同时分产和分居。周家历代积累不少,祖上还有人在京城为官,当时置办下了产业。周老大人在北平任官多年,也攒下了不少财产。虽说他去世之前,周家已经处理了一部分产业,但还留着不少呢,尤其是来历清白的那些,基本全都留下了,这次却一并都分了下去。
周家大房是长子嫡孙,除去北平城的官邸不是私产不能分以外,老家的祖宅、祖产全都给了他这一房,另外还有在老家保定的许多田产、铺面,以及位于江宁的一处小庄子。后者是预备三孙子周三公子上京赶考时落脚用的。周老夫人希望长子一家在自己七七之后,扶灵回乡,便老实在老家守孝,三孙子也老实在老家苦读备考,不要理会京城或北平城里的琐事。周大老爷心里不大乐意,但周大太太和几个儿女、女婿都答应了,他也只得答应下来。
周家二房分得了周家早年在京城置下的房产。那是一处三进的大宅子,还带着个小花园,乃是周家先祖任京官时的住处,都有好几十年没住人了,只留了一房老仆看宅子。不过几个月前,周三公子刚中举的时候,周家想着他要上京参加明年春闱,所以打发了下人进京打扫修缮宅子,因此眼下还是可以住人的。周二老爷夫妻俩明显野心勃勃,京中又还有周家的亲朋故旧,贵人也多。倘若他们家在京中有本事能攀附上谁,从此平步青云,那便是他们的本事。他们不会再受其他几个房头的拖累,但同样的,也不能再强求其他亲人的帮助了。
除去这一处房产,以及周老夫人额外补贴二儿子的五千两银子,以及单给周四姑娘的一匣子首饰、三千两嫁妆银以外,周家二房再无所得。这就是周老夫人对令自己伤心失望的二儿子和二儿媳的惩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