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承畴的担心跟事实非常接近。

    历史上,祟祯七年时的皇太极已经确立了在后金的绝对权势,同时,又因为先后三次西征察哈尔,将林丹汗的势力彻底打压,收服了漠南蒙古,又派阿敏出击,收拾了一向不太老实的朝鲜,同时,又因为大明朝廷自己的无能,使得孙承宗等一群能臣被罢黜,南部明军的威胁也越来越小;另有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等一干汉奸的投靠,带去了先进的火器制造技术,使得后金军队的攻坚能力越来越强。孔有德投降后金之后,还顺便坑了一把东江军,使得让东江总兵黄龙兵败身死,东江军再不成威胁。再加上皇太极自己的卓眼光,在内部进行改革,制订官制,缓和了满汉矛盾……一系列的事情,使得后金整体形成了一个紧攥的拳头,又四境平安,自然可以空出手来狠狠地打击大明。

    可是现在,许多事情都变了。

    虽然林丹汗早在数年就已经被他打落荒而逃,本人更是早已经逃到了青海,加上后金这几年的拉拉打打,察哈尔部早就已经远远不如以前,但原本应该投靠他的孔有德、尚可喜和耿仲明三人却被小北荒的人拉了去。这样一来,上万人马和大批的火炮就成了空,而因为小北荒的态度,这支军队反倒成了他的敌人,在他的后方形成了巨大的威胁。其次,北方的索伦部接连受到不明来历的色目人的进逼,急需他的救援;第三,朝鲜因为原本就心向大明,现在受到小北荒的“恐怖袭击”威胁,许多已经有心转向后金的官员开始噤若寒蝉,使得他们对朝鲜的控制力大减,而小北荒在朝鲜大肆移民。还有其他许许多多地活动。也让他们不得多多派兵前往朝鲜压制,这无形中又牵制了他们不少地兵马……

    虽然,这些问题暂时还没有显现出太过危险的信号,但皇太极等人却还是感到了其中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小北荒对建州左卫的侵占,使得他们不得不再次大量调动八旗兵丁,在大冬天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去阻挡对方前进的步伐。

    本来,在这一战开始之前。皇太极并没有料到小北荒会在这个时节大肆进逼建州左卫,所以批援军的人数并不多,只有两千人左右。因为在他们看来,纵然小北荒得到了孔有德和尚可喜近两万人马的补充,可八旗兵战斗力一向远胜汉人士兵,两千人加上阿巴泰原有的一千八百余人,近四千人的兵力已经足以打退上万汉人军队地进攻,自然也可以让小北荒断绝对建州左卫的妄想。事实上,这批援军的目的也并不是为了保卫建州左卫。而是实实在在的防止小北荒的突袭……这次调兵,其实只是皇太极和代善等八旗高层出于对小北荒收留了孔有德和尚可喜的近两万人马的惊讶之余所做的一个较为谨慎地御防举动罢了。

    可是,这两千人的援兵却被挡在一个叫做灰幕洞,也就是北荒军自称为“图们要塞”的地方。

    那个要塞是按照皇太极看过的《三国演义》上曹操对阵马的时候所用的“水浇泥土,冻土成墙”地方式匆匆建造的。虽然那方法很便捷,可筑出来的简易城墙却不比正式的城墙差不多少。尤其是在经过寒冷的天气加持之后。更是难以对付。偏偏那要塞还地处要冲,难以绕过。没有准备攻城器械的后金援军被挡在要塞之外,不仅要忍受北方寒冷的冻气,还要不时的面对敌军的突袭,可谓是相当难过。这还不算,敌人竟还一再地增兵,最后,竟开始突出要塞,反扑他派出地援军。援军领军将领。也就是他地另一个兄弟汤古代意图与之野战。结果却现对方由一开始的两千余人竟已猛增至七千多。结果,一场野战之后。汤古代被对方打得抱头鼠窜,兵马损失大半不说。还连失开山、会宁、茂山、延吉、六道沟、和龙峪等多处地方。

    此战,后金损失惨重之极。从父辈地努尔哈赤起兵开始,他们建州女真还没有被打得这么惨过。皇太极一怒之下,将汤古代罢去所有职务,连爵位也削了,差点儿就拿起来砍头。可是,一下子失去了那么多地盘儿,又岂能不夺回来?但从汤古代嘴里,他们知道了北荒军的不同,对方不仅拥有大批地火器,单兵做战能力甚至也不输于关宁军,而对方最擅长的,却是协同群战,在野战之中占尽优势。对方的主力兵种,更穿有护住要害的板甲,在装备上比他们八旗军中装备最好的两黄旗还好……所以,皇太极只得派多尔衮和济尔哈朗两人再次合作,率领二十个牛录和勒索来的七千朝鲜“义军”前去收复失地。

    但是,这一次重兵出击的结果却再次让皇太极大失所望。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都是后金将领之中的年轻俊杰,也都是深有智谋之辈,却在收复了和龙峪、六道沟、延吉、茂山等地之后,再次被敌军阻于图们要塞。两人多次组织猛攻,都被对方击退。担任炮灰的七千朝鲜兵足足死伤一半,六千八旗兵丁也伤亡小一千。久战不利,多尔衮两人上书请罪,并请求休战,意图等到春季雪化之后再与敌交手。皇太极虽然很生气,这一次却也只有无奈地答应了两人的请求。然而,战事持续到现在,汤古代部、留在建州左卫以内一直没有消息,据闻早就已经被敌军消灭的阿巴泰部,还有多尔衮两人这次损失的,他们八旗军居然已经被北荒军吃掉了将近四千余人。

    四千多人呐!

    整个后金。整个女真一族。又有几个四千人?可这么多人却一个冬天全都被埋在了他们称之为故乡地“白山黑水”之中。

    虽然皇太极极力压制。但消息还是传了出去。整个沈阳都是一片大哗。一直以来。被接连不断地胜利搅得昏头昏脑。自以为天下无敌地八旗将领们一个个都找到沈阳宫中。频频请战。可是。对这些要求。皇太极一个都没准。多尔衮和济尔哈朗都不是不顾大局地人。也不是那种不懂事地。两人一致地请求休整之后再战。只能说明那图们要塞确实是极为难啃。也说明北荒军确实精锐。至少。人家可堪一战。而他如果再派援军。不说以后金地兵力能不能再派出许多人马。就算能咬着牙派出去。这支人马在走完千里崎岖之路以后。又能打得过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这两员智勇之将也打不破地要塞么?而且。粮饷又怎么办?

    打图们要塞不比劫掠关内。那里虽然毗邻朝鲜。可也是朝鲜最贫瘠地咸镜道。到处都是山只是其次。长途征战。辎重运输也极为不易。而且。这几年后金地国内情形虽然比前两年闹饥荒地时候要好了一些。但依旧十分不稳。老百姓都吃不饱。再拿出大笔地粮饷去打仗……不说打不打得下来。就算打得下来。建州左卫那片地方。除了消耗粮饷。还能为他们提供什么?

    皇太极跟代善。还有范文程等人被当前地局势弄得可说是十分头疼。可这还不算。察哈尔部居然又开始蹦达了。那逃到青海地林丹汗贼心不死。明知今时已经不同往日。居然还敢回来。而听到后金接连损失了四千多名女真本族地兵丁之后。南部明军开始蠢蠢欲动。原本还没有彻底服气地一些蒙古部落也似乎有些不太听话……

    面对这种情形。皇太极几经考虑。终于立排众议。定了一个大胆地计划:西征!

    他要向全天下展示自己后金兵威地强盛。用绝对地实力。消灭自己西面地大敌。同时。也打算在打败林丹汗之后。再次南下入关。攻伐大明。到中原大地去“取”得人口、粮饷。缓解后金国内地经济压力。至于南面地明军。孙承宗去后。虽然还有祖大寿等人让人头疼。但掌头地却不足为虑。皇太极自信。只要留下两三万兵马。就足以自保。而等他打到关内地时候。这些关宁军哪还有空再去骚扰他地土地。渡海城。

    从楚钟南率众逃到小北荒,这座城市已经展了差不多十年。虽然人口依旧不是很多,但也已经不比中原的一些县城差多少。尤其是因为没有城墙,地皮又便宜,楚钟南等人也比较注意城市地规划,所以,整座城都显得十分大气,从外面看过去,甚至让人有了一种都市的感觉。

    不过,这还不是渡海城最有特色的。这里最有特色的,就是老百姓几乎都知书达礼。

    楚钟南是正宗学音乐的出身,虽然他专业学的是传自外国地美声唱法,可是,经过后世“钢铁丛林”以及信息时代的熏陶,他对建设精神文明也不乏手段。而且,由于一开始他就在小北荒推行“全民学习”制度,要求每一个小北荒的居民都必须识字,再加上一直都严格执行并不断健全的各项法律法规、条例纪律,所以,十年之后的渡海城,居民的整体素质已经要高出其他地方的百姓一大截。当然,死板的学习不是楚钟南这个曾经被后世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所毒害地人喜欢地。而小北荒对各方面知识的需求,也使得他并不喜欢自己手下地那些人拿着那些只能用来修身养性的书籍去啃来啃去。可是,他却又不得不承认,在学科分类以及学习地认知方面,明末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而他本人所受到过的教育,也大多数与此时的汉学有很大的不同,再加上此时的中国人实在是自视太高,几乎鄙薄一切外来文化和外来者,所以,出于某种心态和过往的习惯,在城市街道随处可见的那些标语之中,就多了许多来自西方的名人名言。

    “读书可以作为消遣,可以作为装饰,也可以增长才干。”

    “读书太慢的人驰惰,为装潢而读书是欺人,完全按照书本做事就是呆子。”

    “求知可以改进人性。而经验又可以改进知识本身。人的天性犹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学习好比修剪移栽。学问虽能指引方向,但往往流于浅泛,必须依靠经验才能扎下根基。”

    “狡诈者轻鄙学问,愚鲁者羡慕学问,聪明者则运用学问。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这是技艺,不体验就学不到。”

    “读书地目地是为了认识事物原理。为挑剔辩驳去读书是无聊的。但也不可过于迷信书本。求知的目的不是为了吹嘘炫耀,而应该是为了寻找真理,启迪智慧!”“精神上的各种缺陷。都可以通过求知来改善——正如身体上的缺陷,可能通过适当的运动来改善一样。例如打球有利于腰背,射箭可扩胸利肺,散步则有助于消化,骑术使人反应敏捷,等等。同样道理,一个思维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习数学,因为数学稍不仔细就会出错。缺乏分析判断的人。他可以研习而上学,因为这门学问最讲究细琐地辩证。不善于推理的人,可以研习法律案例。如此等等。这种心灵上的缺陷,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得到改善。”

    宋景一漫步在渡海城街头,看着这一路上关于学习的许多警句,只觉得越读越有体味。虽然他并不是很理解其中的许多词语。比如什么物理、逻辑之类,这些句子也过于直白,可是,他却不得不承认,这些话说的非常正确。不是真正读过许多书,并对学习有着深刻理解的人是无法讲得这么全面的体会的。

    “弗朗……西斯,培根?”宋景一又仔细看了一遍每句话后面被一个一条杠一样地“破折号”所标明的警句出处,禁不住又微微摇了摇头:“看这名字,似是蛮夷番帮人氏。这样堂而皇之的把其人之语刻于城中墙壁之上。似乎有些不合礼仪。有失我汉人体统。”“何谓礼仪?什么又叫体统?”跟在旁面的王亨九就摇头笑了起来,“当初。楚大人将这篇《论学习》全文刻于这条城中主道的墙壁之上,老夫就曾极力反对。可是。楚大人却说:尺有所短,寸有所

    长。人家说的对,讲得在理儿,我们又何必死抱着面子不放?非要拿那些晦涩难懂地文章去为难大家?古时候,之所以有文言,并不是先贤想让人去猜书中的意思,而是因为语言还没展到极致,用的又是竹简,不易携带,大家只好用简略的词语去把自己的意思概括出来。孔圣人的三千子弟,大多数都是平民,难道夫子教他们的时候,都是摇头晃脑,挨个让他们去猜测自己的意思吗?他是为了让弟子们学学问,不是显摆,更加不是让自己的弟子们在学到学问之后继续显摆。到现如今,直白易懂,让老百姓一看就明白地文字才是符合他老人家本意地。……当时的一席话,说地老夫真是哑口无言呐!”

    “那何不将《论语》等书解释过后书于墙上,反而要写这番帮文人之语?”宋景一反问道。他曾是大明举人,又在朝鲜做过官,可王亨九虽然只是个秀才,却已经有过几部字典问世,在文教方面比他强的多,所以,对待这位在功名上比不过他地老者,他是十分尊敬的。“《论语》不过一万两千余字,但何人敢说全懂?”王亨九反问道。

    “这……”宋景一一怔,接着摇了摇头,苦笑了一下,《论语》虽然字少,又是历年儒家的必备之书,可是,那区区一万两千余字,确实不是谁人敢说已经读通读懂的。历史上那么多的大学问家,也

    没几个人敢拿《论语》来显摆,就算写过些什么解析《论语》之类的书籍的,也不敢就说自己的解析完全正确。

    “只是不知这弗朗……”

    “弗朗西斯.培根!”王亨九接着宋景一的话头说道。

    “弗朗西斯.培根?不知这人是何人,竟能让楚大人如此看重?”宋景一问道。

    “此人乃是西方欧罗巴洲英吉利国人,曾为法官,是楚大人在西方之时最为看重且极为尊敬的大学问家。当年楚大人去拜候英国国王之时,那英国之主便是以弗朗西斯.培根迎接楚大人。结果,两人见面之后,一谈相倾,竟连英国国王也不顾了。”王亨九按照自己听到过的传闻答道。

    “还有这等事?倒也有趣。不过,宋某确实不曾想到,那西方蛮夷之地竟也有此等人物!这通篇的《论学习》,确实是颇为让人感触!”宋景一叹道。

    “何止是一个培根,楚大人在学校之中,还向那些学生推介什么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简直就把与些洋夷推到天上去了。”王亨九叹道。

    “哦?”宋景一愣了。那西方蛮夷之地,竟有这么多人值得楚钟南向众人推介?要知道,楚钟南的本事他可是十分佩服的。尤其是那汉语拼音,更是教化利器,他还在咸兴府的时候就已经为之五体投地,可现在,楚钟南居然大肆推介西方蛮夷?

    “当然……”王亨九正色说道。

    “这还得了!一个两个也就罢了,数千年来,蛮夷之中出一两贤者也可以理解。可他如此这般,不是让我华夏子民尽向戎狄吗?你们怎么也不劝谏一二?”宋景一气道。

    “我也觉得此事不妥。可……”

    王亨九摇头叹惜,正想说说自己的苦衷,牢骚,却突然现街上原本稀稀落落的人群骤然增加了不少。人们一个个都伸着脑袋,不住的朝远处张望着。就连他和宋景一呆在街边,身旁也一下子挤过来好几个小伙子。

    “小兄弟,这是怎么回事啊?怎么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王亨九拉着一个小伙子问道。小北荒虽然偏远,可这里的人都是见过世面的。航海、识字、洋夷……还能有什么事儿让他们这么热切?

    “嘿嘿,老爷子,港口运来了一批扶桑美女,听说要在咱们这儿开几个院子,以后咱们可都有福啦!”

    “开,开院子?……”王亨九怔住,而旁边的宋景一则是已经涨红了脸。

    “有辱斯文,有辱斯文呐……”

章节目录

后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古龙岗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二十二章 论学习-足球中锋是干什么的,后锋,一本书并收藏后锋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