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桥主持会,具体工作则由镇长黎陵秋来讲。
张晓娅望着黎陵秋就想起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情景。当时他们都属于县委大院的子女,黎陵秋是大姐姐,张晓娅是小妹妹,只是时间隔得太久了,有十六七年了,也不知黎陵秋还能不能记得自己这个小妹妹。
大会从八点半开到十点半,两个小时后结束。会后也没有吃饭,大家都各自回自己的岗位。王桥和黎陵秋两人坐在主席台继续说了一会话,等到干部们大部分都离开,才从主席台下来。
不等王桥介绍,黎陵秋老远就招呼道:“晓娅,你怎么在这里?”
张晓娅笑道:“黎姐,我还以为你不认识我了。”
“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了。你怎么在这里?”黎陵秋说话同时又朝着杜建国打了招呼,道:“杜记者,你好。”
张晓娅道:“我在山南大学读研,暑期在山南日报实习,昨天晚上就到了。我跟着杜老师是一个组,采访静州这边的暴雨情况。”
王桥见黎陵秋和张晓娅交谈,最初有些惊讶,随即又觉得正常。张晓娅父亲以前是昌东县委副书记,黎陵秋父亲也在县里工作,她们早年认识不足为奇。
王桥等到黎陵秋与杜、张两人聊了几句,介绍道:“这位是我的朋友吕琪,刚从国外回来。”
黎陵秋热情地握手道:“吕琪,欢迎你。你以前到过昌东吗?”
吕琪微微一笑,道:“我以前在旧乡学校工作,与王桥和刘友树都是同事。后来考了研究生,以后才出国的。”
“这些年昌东变化挺大的,吕老师可以好好看一看,什么时候有空,我想请吕老师吃顿饭。”黎陵秋经过基层锻炼,精于人情世故,一眼就看出吕琪与王桥关系不一般,因此相当热情。
闲聊几句,王桥道:“等会黎镇长要到市里去开会。我要带企业办和农办的去现场查看三外有可能发生险情的地方,老杜,你们怎么安排?”
杜建国道:“宣传部刚才和我联系了,我就跟着你们去采访,这也是我的工作任务之一,灾前的预防和灾后的救援同样重要,甚至前者还要重要一些。”
两辆小车就直接往前刚才各村报告的有可能发生灾情三处地方。前两处都是处于塌方危险处,其中位于青桥的一处险情特别危险。在村支书江老坎带领下,大家就沿着一条小道爬上对面山坡。站在山坡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山崖上有一条长长的口子,宽约拳头粗,长约百米,非常明显,还能不时看有岩石滚落下来。
在山底下有小堆摔落物。在山崖下面就有一家住户,凭目测就能看到正在山崖笼罩之下。
王桥对江老坎道:“根据气象局提供的资料,还有几场暴雨,这个坡经受不起这种大雨,应该让他们搬家,至少要暂时搬离。老江,你想办法暂时找个地方过渡一下。”
江老坎不停摇头,道:“村里给这家人说过好几次,这家人除了两个老人,其他都不在家里。老两口都是七十几岁了,不肯搬家。”
王桥道:“那我们就下山去看一看。”
一行人就下了山,来到坡岸下面。
这是一间少见的土房子。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土房子在城关镇数量极为稀少,只有在偏僻的地方才能看到。
江老坎介绍道:“这家人是我们村最恼火的,平时村干部都经常来看,有时送点钱送点米,还解决了一些补助。最可气的是老两口生了两儿两女,都在外面打工,还有做生意的,家庭条件都不错。除了大女偶尔回家一趟,其他娃儿硬是好些年没有回家了。老两口硬气得很,一个娃儿都不跟,就住在老屋里。”
吕琪跟着众人身后,好奇地打量着“最恼火”的人家。只见这家人的土墙房子裂有大口子,歪歪倒倒的,几乎就要垮掉。地面三合土烂得差不多了,变得坑洼不平,角落在漏水,遇水的地面就稀糊糊的。
在堂屋的左厢是厨房,厨房旁边是猪圈,猪圈旁边是一个垮了一半的房间,里面堆放了一些木柴。几只羽毛漂亮的公鸡母鸡蹲在木料上,极为悠然自得。
吕琪脑子里主要是国外农村印象,突然见到如此破败的农村房屋,有点“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江老坎大声道:“表叔,今天镇里王书记、王主任都来看你了。”
老爷子就用浑浊的眼光寻找领导,最后神奇地停在了王桥面前,从怀里摸了一包皱巴巴的烟,准备散烟。
江老坎阻止了这个行为,道:“大家都不抽烟。”
老婆子行动缓慢,一步三喘,从里屋摸了点花生,笑起来时满脸是皱纹,道:“这是家里种的花生,好吃。”
在城关镇靠山边的很多人都有种花生的习惯,山边颇多沙土,皆为长年累月从山上滚落的山石堆积所致。江老坎接过篮子,把里面的花生递给大家吃,道:“后山列了大口子,再下一场雨水,就要垮下来,到时把房子埋了就不得了。你们暂时搬出去住,我给敬老院说一下,让你们暂时住一个月。”
老头子不停地摇头,道:“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遇到好多次大雨,没得事,我们不搬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住惯了。”
老太婆道:“我们走了,谁来喂猪?”
江老坎道:“你就只喂了一条,把猪牵到我家里去,我家还有一个猪圈空着。到时等不下雨了,再牵回来。”
老头子很倔强,道:“我有儿有女,不是五保户,住进敬老院要被人笑话。”
杜建国、张晓娅都跟随着旁边,看着王桥等干部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老人搬家,张晓娅不停地拍相片,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吕琪站在一旁,更是将昌东农村典型人和事与大洋对岸进行比较。走这一圈,让她比看政治学者十篇分析文章更了解国内基层实际情况以及政府机关运作形势。无论从文化基因、政权组织形式、物质条件,这两个国家都完全不同,套用对方的经验必定会水土不服。
在正屋供着祖宗牌位,有烛燃着,旁边写着“天地君亲师”等字。在侧墙有几张相片,还有老头子持枪的相片。王桥看了一会相片,道:“老人家,你以前当过兵?”
老头子对这个话题有兴趣,道:“解放以后,当过民兵。”
王桥道:“你是不是党员?”
老头子道:“是。”
王桥道:“你是党员,就要听支书的安排,他绝对不会整你害你。”
老头子沉默地想了很久,还是不表态,最后还是说出同样的理由,道:“我不是五保户,住了敬老院要被人笑话,以后大家都要戳娃儿的背脊骨。”
江老坎终于下定了决心,道:“如果真不想到敬老院,就到我家里去住,我家里宽。”
老头子道:“我不能打扰支书。”
江老坎道:“论起辈份,你还是我隔房的表叔,住到我家里有啥子嘛。好好,不说了,我们马上来搬东西。”
王桥准备让江老坎带着老人回家,他和其他人就要到大鹏矿。杜建国悄悄将王桥拉到一边,道:“蛮子,我们想在这里多采访一下,把材料弄扎实。我建议,为了效果,你最好也跟着。”
王桥道:“他家算是家徒四壁,没有什么好搬的,拿点钱,牵头猪,提只鸡,我们还要去看大鹏矿,那才是我最最关心的。”
杜建国道:“你去牵猪,那样才有好效果。如果再下大雨,山岸真的垮了,你就可以当一回鲜亮的主人公。”
王桥想了想道:“行,我主充当一回主人公。”
这一下轮到杜建国吃惊了,道:“你真的愿意做这种形式的新闻?这似乎不是你的画风。”
王桥道:“你听说过那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没有?简单地说就是两个********的故事,一个********注意防洪,把堤岸修得很好。另一个根本不注意防洪,堤岸漏洞百出。下大雨时,不注意防洪的********所在县四处受灾,他带领干部抗洪,虽然遭受巨大损失,由于抗灾积极,受到了上级肯定,成为抗灾英雄,最后受到提拔。而抗灾准备做得很好的那一位********没有特别新闻点,默默无闻,没有得到提拔。”
杜建国道:“你想要表达什么?”
王桥道:“如果前一位********注意宣传和包装,将预防作为主题大书特书,情形就不一样了。虽然这是一个段子,也有现实意义。你报导我们所做的预防性工作,实质上也是一种工作导向,重预防强过重抗灾。这种情况下,我不愿意走在境头前面,就是迂腐。你们肯定从我戒酒开始觉得我很犟,不听劝,其实我不是犟,而是不愿意随波逐浪。现在用这种方式通过省报来引领工作风气,我为什么要拒绝。”
两人聊了一会,王桥走回来对江老坎道:“事不宜迟,那就马上搬。”
老头子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物品,从箱子里拿了一个小袋子背在身上,就是全部值钱家当。江老坎和王桥就帮着牵猪,企业办和农办的同志以及吕琪、杜建国等人就提着鸡,朝江老坎家里走去。
王桥原本以为自己小时候牵过猪,不算外行。可是真把大肥猪儿放出来时,他才发现小时候学到的技能完全失效。县委常委、城关镇党委书记的名头在大肥猪面前没有任何威力。江老坎也无法控制这头肥猪。最后还是靠年满七十七的老头子才将大猪弄上道。
张晓娅就跑来跑去,照了不少相片,有王桥狼狈赶猪的相片,也有杜建国、吕琪提着鸡的相片,当然少不了房屋的特写。
到了江老坎家,江老坎老婆见丈夫将两个外人带回家,脸上明显有些不高兴。被江老坎瞪了几眼后,还是嘀咕着跑到后山去捉鸡。
这些事情对于吕琪来说是完全新鲜的经验。她在国外只要听到国内消息,十有八九与人权、自由、独裁、崩溃等联系在一起,整个国内颜色完全是灰色调的,灰色调给失忆的她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她不能肯定地答复留在国内的原因,也是其内心挣扎的心理底色。
但是,随着王桥深入基层以后,她发现在国外接受的讯息与现在体验完全不同。行走在乡间,没有感受到独裁带来的压迫感,而是山南式很轻松的社会氛围。山南式社会有缺点,诸如老年人社会保障不健全问题,诸如儿女们弃老人而去的尴尬现实。也有明显优点,诸如传统邻里相望的乡村社会,有一个具有无限责任而权力又不怎么大的基层组织。
如果把后一条列为优点肯会有受到诸多反对,而且现如今的基层组织受到了来自新的社会变革的强大冲击,变得软弱无力,遭遇诸多困难。
但是不能否认在广阔基层腹地,稳定、安宁还是主旋律。
吕琪坐在院中木板凳前,嗅着稻草燃烧带来的农家味道,看着王桥和江老坎将老人带到房里,脑子里又有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出现,转眼间又逃走。
张晓娅一路担任摄像,从楼上下来,也走得累了,坐在吕琪旁边的长板凳前。
江老坎和王桥将老人带到楼下,安顿下来。往楼下走时,江老坎道:“王书记,有一句话我憋了很久,还是要讲讲。我觉得小李这个女娃儿要得,办事利索得很,我们怎么就不干了,我这个外人都觉得婉惜。”自从李宁咏过来挂职帮助搞定几件事情,江老坎就想说这句话,憋了大半年终于还是说了出来。
“鞋子适不适脚,只有自己才知道。”王桥没有怪江老坎管闲事,管闲事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位农村支部书记的特点,同时还是乡村社会的习俗。
江老坎嘿嘿笑道:“你们这些文化人就是装怪,小李家世好,人聪明,我不晓得王书记要找那种。”
王桥道:“找个合适的,这个要求很简单吧。”走出了楼,他目光自然而然落在吕琪身上,心道:“那里用得着找,我的老婆就坐在院子里。”
(第四百五十六章)(未完待续。)
张晓娅望着黎陵秋就想起小时候在一起玩的情景。当时他们都属于县委大院的子女,黎陵秋是大姐姐,张晓娅是小妹妹,只是时间隔得太久了,有十六七年了,也不知黎陵秋还能不能记得自己这个小妹妹。
大会从八点半开到十点半,两个小时后结束。会后也没有吃饭,大家都各自回自己的岗位。王桥和黎陵秋两人坐在主席台继续说了一会话,等到干部们大部分都离开,才从主席台下来。
不等王桥介绍,黎陵秋老远就招呼道:“晓娅,你怎么在这里?”
张晓娅笑道:“黎姐,我还以为你不认识我了。”
“真是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了。你怎么在这里?”黎陵秋说话同时又朝着杜建国打了招呼,道:“杜记者,你好。”
张晓娅道:“我在山南大学读研,暑期在山南日报实习,昨天晚上就到了。我跟着杜老师是一个组,采访静州这边的暴雨情况。”
王桥见黎陵秋和张晓娅交谈,最初有些惊讶,随即又觉得正常。张晓娅父亲以前是昌东县委副书记,黎陵秋父亲也在县里工作,她们早年认识不足为奇。
王桥等到黎陵秋与杜、张两人聊了几句,介绍道:“这位是我的朋友吕琪,刚从国外回来。”
黎陵秋热情地握手道:“吕琪,欢迎你。你以前到过昌东吗?”
吕琪微微一笑,道:“我以前在旧乡学校工作,与王桥和刘友树都是同事。后来考了研究生,以后才出国的。”
“这些年昌东变化挺大的,吕老师可以好好看一看,什么时候有空,我想请吕老师吃顿饭。”黎陵秋经过基层锻炼,精于人情世故,一眼就看出吕琪与王桥关系不一般,因此相当热情。
闲聊几句,王桥道:“等会黎镇长要到市里去开会。我要带企业办和农办的去现场查看三外有可能发生险情的地方,老杜,你们怎么安排?”
杜建国道:“宣传部刚才和我联系了,我就跟着你们去采访,这也是我的工作任务之一,灾前的预防和灾后的救援同样重要,甚至前者还要重要一些。”
两辆小车就直接往前刚才各村报告的有可能发生灾情三处地方。前两处都是处于塌方危险处,其中位于青桥的一处险情特别危险。在村支书江老坎带领下,大家就沿着一条小道爬上对面山坡。站在山坡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对面山崖上有一条长长的口子,宽约拳头粗,长约百米,非常明显,还能不时看有岩石滚落下来。
在山底下有小堆摔落物。在山崖下面就有一家住户,凭目测就能看到正在山崖笼罩之下。
王桥对江老坎道:“根据气象局提供的资料,还有几场暴雨,这个坡经受不起这种大雨,应该让他们搬家,至少要暂时搬离。老江,你想办法暂时找个地方过渡一下。”
江老坎不停摇头,道:“村里给这家人说过好几次,这家人除了两个老人,其他都不在家里。老两口都是七十几岁了,不肯搬家。”
王桥道:“那我们就下山去看一看。”
一行人就下了山,来到坡岸下面。
这是一间少见的土房子。改革开放几十年后,土房子在城关镇数量极为稀少,只有在偏僻的地方才能看到。
江老坎介绍道:“这家人是我们村最恼火的,平时村干部都经常来看,有时送点钱送点米,还解决了一些补助。最可气的是老两口生了两儿两女,都在外面打工,还有做生意的,家庭条件都不错。除了大女偶尔回家一趟,其他娃儿硬是好些年没有回家了。老两口硬气得很,一个娃儿都不跟,就住在老屋里。”
吕琪跟着众人身后,好奇地打量着“最恼火”的人家。只见这家人的土墙房子裂有大口子,歪歪倒倒的,几乎就要垮掉。地面三合土烂得差不多了,变得坑洼不平,角落在漏水,遇水的地面就稀糊糊的。
在堂屋的左厢是厨房,厨房旁边是猪圈,猪圈旁边是一个垮了一半的房间,里面堆放了一些木柴。几只羽毛漂亮的公鸡母鸡蹲在木料上,极为悠然自得。
吕琪脑子里主要是国外农村印象,突然见到如此破败的农村房屋,有点“一夜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江老坎大声道:“表叔,今天镇里王书记、王主任都来看你了。”
老爷子就用浑浊的眼光寻找领导,最后神奇地停在了王桥面前,从怀里摸了一包皱巴巴的烟,准备散烟。
江老坎阻止了这个行为,道:“大家都不抽烟。”
老婆子行动缓慢,一步三喘,从里屋摸了点花生,笑起来时满脸是皱纹,道:“这是家里种的花生,好吃。”
在城关镇靠山边的很多人都有种花生的习惯,山边颇多沙土,皆为长年累月从山上滚落的山石堆积所致。江老坎接过篮子,把里面的花生递给大家吃,道:“后山列了大口子,再下一场雨水,就要垮下来,到时把房子埋了就不得了。你们暂时搬出去住,我给敬老院说一下,让你们暂时住一个月。”
老头子不停地摇头,道:“我们在这里住了几十年,遇到好多次大雨,没得事,我们不搬家,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住惯了。”
老太婆道:“我们走了,谁来喂猪?”
江老坎道:“你就只喂了一条,把猪牵到我家里去,我家还有一个猪圈空着。到时等不下雨了,再牵回来。”
老头子很倔强,道:“我有儿有女,不是五保户,住进敬老院要被人笑话。”
杜建国、张晓娅都跟随着旁边,看着王桥等干部你一言我一语地劝说老人搬家,张晓娅不停地拍相片,将整个过程记录下来。
吕琪站在一旁,更是将昌东农村典型人和事与大洋对岸进行比较。走这一圈,让她比看政治学者十篇分析文章更了解国内基层实际情况以及政府机关运作形势。无论从文化基因、政权组织形式、物质条件,这两个国家都完全不同,套用对方的经验必定会水土不服。
在正屋供着祖宗牌位,有烛燃着,旁边写着“天地君亲师”等字。在侧墙有几张相片,还有老头子持枪的相片。王桥看了一会相片,道:“老人家,你以前当过兵?”
老头子对这个话题有兴趣,道:“解放以后,当过民兵。”
王桥道:“你是不是党员?”
老头子道:“是。”
王桥道:“你是党员,就要听支书的安排,他绝对不会整你害你。”
老头子沉默地想了很久,还是不表态,最后还是说出同样的理由,道:“我不是五保户,住了敬老院要被人笑话,以后大家都要戳娃儿的背脊骨。”
江老坎终于下定了决心,道:“如果真不想到敬老院,就到我家里去住,我家里宽。”
老头子道:“我不能打扰支书。”
江老坎道:“论起辈份,你还是我隔房的表叔,住到我家里有啥子嘛。好好,不说了,我们马上来搬东西。”
王桥准备让江老坎带着老人回家,他和其他人就要到大鹏矿。杜建国悄悄将王桥拉到一边,道:“蛮子,我们想在这里多采访一下,把材料弄扎实。我建议,为了效果,你最好也跟着。”
王桥道:“他家算是家徒四壁,没有什么好搬的,拿点钱,牵头猪,提只鸡,我们还要去看大鹏矿,那才是我最最关心的。”
杜建国道:“你去牵猪,那样才有好效果。如果再下大雨,山岸真的垮了,你就可以当一回鲜亮的主人公。”
王桥想了想道:“行,我主充当一回主人公。”
这一下轮到杜建国吃惊了,道:“你真的愿意做这种形式的新闻?这似乎不是你的画风。”
王桥道:“你听说过那一个广泛流传的故事没有?简单地说就是两个********的故事,一个********注意防洪,把堤岸修得很好。另一个根本不注意防洪,堤岸漏洞百出。下大雨时,不注意防洪的********所在县四处受灾,他带领干部抗洪,虽然遭受巨大损失,由于抗灾积极,受到了上级肯定,成为抗灾英雄,最后受到提拔。而抗灾准备做得很好的那一位********没有特别新闻点,默默无闻,没有得到提拔。”
杜建国道:“你想要表达什么?”
王桥道:“如果前一位********注意宣传和包装,将预防作为主题大书特书,情形就不一样了。虽然这是一个段子,也有现实意义。你报导我们所做的预防性工作,实质上也是一种工作导向,重预防强过重抗灾。这种情况下,我不愿意走在境头前面,就是迂腐。你们肯定从我戒酒开始觉得我很犟,不听劝,其实我不是犟,而是不愿意随波逐浪。现在用这种方式通过省报来引领工作风气,我为什么要拒绝。”
两人聊了一会,王桥走回来对江老坎道:“事不宜迟,那就马上搬。”
老头子家里没有什么贵重物品,从箱子里拿了一个小袋子背在身上,就是全部值钱家当。江老坎和王桥就帮着牵猪,企业办和农办的同志以及吕琪、杜建国等人就提着鸡,朝江老坎家里走去。
王桥原本以为自己小时候牵过猪,不算外行。可是真把大肥猪儿放出来时,他才发现小时候学到的技能完全失效。县委常委、城关镇党委书记的名头在大肥猪面前没有任何威力。江老坎也无法控制这头肥猪。最后还是靠年满七十七的老头子才将大猪弄上道。
张晓娅就跑来跑去,照了不少相片,有王桥狼狈赶猪的相片,也有杜建国、吕琪提着鸡的相片,当然少不了房屋的特写。
到了江老坎家,江老坎老婆见丈夫将两个外人带回家,脸上明显有些不高兴。被江老坎瞪了几眼后,还是嘀咕着跑到后山去捉鸡。
这些事情对于吕琪来说是完全新鲜的经验。她在国外只要听到国内消息,十有八九与人权、自由、独裁、崩溃等联系在一起,整个国内颜色完全是灰色调的,灰色调给失忆的她留下深刻印象,这也是她不能肯定地答复留在国内的原因,也是其内心挣扎的心理底色。
但是,随着王桥深入基层以后,她发现在国外接受的讯息与现在体验完全不同。行走在乡间,没有感受到独裁带来的压迫感,而是山南式很轻松的社会氛围。山南式社会有缺点,诸如老年人社会保障不健全问题,诸如儿女们弃老人而去的尴尬现实。也有明显优点,诸如传统邻里相望的乡村社会,有一个具有无限责任而权力又不怎么大的基层组织。
如果把后一条列为优点肯会有受到诸多反对,而且现如今的基层组织受到了来自新的社会变革的强大冲击,变得软弱无力,遭遇诸多困难。
但是不能否认在广阔基层腹地,稳定、安宁还是主旋律。
吕琪坐在院中木板凳前,嗅着稻草燃烧带来的农家味道,看着王桥和江老坎将老人带到房里,脑子里又有些模糊不清的影子出现,转眼间又逃走。
张晓娅一路担任摄像,从楼上下来,也走得累了,坐在吕琪旁边的长板凳前。
江老坎和王桥将老人带到楼下,安顿下来。往楼下走时,江老坎道:“王书记,有一句话我憋了很久,还是要讲讲。我觉得小李这个女娃儿要得,办事利索得很,我们怎么就不干了,我这个外人都觉得婉惜。”自从李宁咏过来挂职帮助搞定几件事情,江老坎就想说这句话,憋了大半年终于还是说了出来。
“鞋子适不适脚,只有自己才知道。”王桥没有怪江老坎管闲事,管闲事从某种程度上也是这位农村支部书记的特点,同时还是乡村社会的习俗。
江老坎嘿嘿笑道:“你们这些文化人就是装怪,小李家世好,人聪明,我不晓得王书记要找那种。”
王桥道:“找个合适的,这个要求很简单吧。”走出了楼,他目光自然而然落在吕琪身上,心道:“那里用得着找,我的老婆就坐在院子里。”
(第四百五十六章)(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