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铛——
这声音如同铁匠铺里传出来的打铁声清脆,但一点都不能让人愉悦。甚至大殿之上,连皇帝都有种想要掐死李逵的冲动。
迁徙。
迁徙。
还是迁徙。
什么地方能够让大宋迁徙几千万的人口?
“狂妄,出口不逊的小子!大殿之上,安敢欺瞒朝堂衮衮诸公。”
张商英跳出来是必然的,集贤殿是朝廷举办科举的地方。要不是绍圣元年的这一科,皇帝赵煦是亲政之年,要面子的皇帝觉得集贤殿格局台下,非要在大庆殿举办殿试,要不然,根本就不会启用大庆殿。因为大庆殿的规格在皇宫中最高,要比集英殿的规格高很多。同时,集英殿也是举办朝廷宴会的地方。不出意外,几天后的琼林宴会在集英殿举办。
如果举办皇家宴会的规格再低一些的话,会在升平楼。
和李逵争论,不论对错,对于二三品大员来说,太跌份。这里,身份地位和这些朝堂重臣差了老大一截的就是右正言张商英了。
谁让他连个御赐紫金鱼袋都没有,地位着实让人着急,就像是个在大殿之上帮忙打杂的宦官。
事实上,他连御赐银鱼袋都没有,地位让他扎心
毕竟右正言是个官职很小,却位卑权重。可官阶实在丢人,才从七品。但因为是中书省属官,似乎朝堂上什么事都能管一管,有种狐假虎威的感觉。
张商英也是倒霉催的,他当官快三十年了,才从七品。
这运气也快逆天了。
不过,他升迁在即,左右正言虽说是个不大的小官,但排名在从七品官阶第一位。面对其他的从七品官员,张商英有傲视群雄的资本。
要是章惇出场,李逵还会担心一番,张商英就算了。毕竟章惇有种要死一起死的气质,在文人中,绝对属于心狠手辣的一小撮。可张商英并非如此,他只是个工具,为李清臣摇旗呐喊的工具,仅此而已。
李逵看都没看张商英,轻声道:“陛下,诸位大人,逵虽用三个‘迁徙’来评定上中下三策,但这三个‘迁徙’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哦,还有玄机不成?”范纯仁醒了,也不知道是真的醒了,还是假装睡着了,反正范纯仁的开口,将张商英彻底拨到了一边,没他说话的份了。
老头也是坏,想想张商英真的不容易,他二十年前就是司谏正七品官的权监察御史了,兢兢业业做官二十年,还掉了一级。这官运也够阴云密布的了。
李逵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撇了一眼张商英,觉得不该放过这老小子,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这位副主考官:“右正言大人,说学生狂妄,实乃不明。其实学生知道,右正言大人这些年为大宋都奔西跑,劳苦功高……”
嘿嘿嘿……
大殿上传来不规则的窃笑声,张商英的脸顿时黑了下来。他从七品的官职,不需要李逵来提醒。
说什么为大宋东奔西跑,那是劳苦功高的意思吗?这是被贬谪好不好?
像张商英这样的倒霉蛋,大宋有很多。比如说李逵的大师伯黄庭坚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位不同于张商英,黄庭坚官越做越小,那是自作孽。按理说,黄庭坚被宣仁太后指定为编撰《神宗实录》的人选,肯定会被重用。
可黄庭坚似乎只对神宗皇帝的黑历史感兴趣,丝毫没有给死人一丁点面子。比如说:大名府治水铁龙爪事件,被他说成了是大宋有史以来的最荒唐的儿戏。问题是,铁龙爪是宦官李公义进献,王安石认可,神宗皇帝赞赏的好办法。
这样的黄庭坚,怎么可能被重用?可黄庭坚毕竟也曾是做过知州差遣的五品官,比张商英之前可要风光多了。外放的话,也是知州起步。
张商英觉得自己装死比较好,要不然李逵这黑小子一张利嘴,自己可能说不过。
他也想听一听李逵的高见?
要是不入流的水平,都时候就别怪他张某人落井下石了。
张商英心头是满满的危机感,就按照陛下和满朝大佬对李逵摆开的阵仗来说,李逵在殿试之后很可能获得正七品的官身。这就要命了,到时候李逵这厮就敢在他面前称呼‘本官’,而不是用小子,或者是学生这样明显低姿态的称呼了。按照官职来说,张商英还比正七品第一级,到时候见到李逵岂不是要自己先拱手?
三十年仕途,宦海沉浮,就换来了个丢人现眼?
到时候,张商英面对李逵,应该满京城的躲着,连见面都不敢了。
除非等他升官,还不能是从七品到正七品的升官,他心中眼热的是正五品的给事中。不过,这不太可能。只要苏辙在中书侍郎的位子上,他绝对不会允许张商英得逞。甚至张商英想要升官,都要受到苏辙的激烈反对。
李逵终于开始说自己的策略:“学生以为,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这《治平策》所谈及的问题,自然可以用百姓的迁徙来解决。学生认为,中原百姓聚集,人口众多,但中原土地有限。有道是,苏杭熟,天下足,我朝励精图治,为何不能再选一水土肥美,地势平缓之地,开创我大宋第二个苏杭呢?”
李逵当然知道两湖的重要性,明清时期,就有两湖熟,天下熟的说法,再也不说苏杭。但问题是,如今是大宋。开发一个十万平方公里的粮仓,耗费一两百年都很正常。他一个还没有当官的平头百姓,怎么就知道两湖可以耕种的农田会很多呢?
舆图,可是国家最高机密好不好,是军事秘密。等闲人根本就看不到,就连官员想看,都需要备案。不像是后世的地理课,随随便便就把地图给拿出来了。
大宋有些闭塞地区的百姓,跑出去几个县,连自己家在哪里都说不清楚。
李逵虽有走南闯北的经验,但也不足以说明江汉平原有多大,可以养活多少百姓。洞庭湖周边又能养活多少百姓。
这根本就不该是他一个还没做官的士子该知道的事。
就算是做官了,他也不该知道。除非他在和舆图有关联的部门任职。比如说兵部,或者三司使之类的衙门。
不过,李逵的话给赵煦提了个醒,皇帝似乎被说动了,扭头看向章惇。要论对大宋疆土的熟悉,朝堂上真没几个比得上章惇。这位带兵南征北战过,也做过三司使,地方上的履历也非常丰富,就见章惇闭着眼睛想了想,颔首道:“似乎两湖路可以试一试,只不过太慢。”
张商英傻了,他原本以为章惇会跳出来大骂李逵胡说八道呢?
没想到自家大佬投敌了,这比当年王安石欺负他更让人绝望啊!
李逵并没有结束话题,接着道:“陛下,诸位大人,学生第二个迁徙,也就是中策,就是将大宋百姓不断向南洋迁徙,在吕宋,占城,等地聚集在港口周围,乃至汇聚成城市。只要人数够多,我天朝就有派兵保护侨民的理由……”
他原本想要说殖民来着,可大宋不兴这一套,谁要说殖民就必然血腥无道,穷兵黩武之类的一堆高帽子丢过来。这是要被所有士子的唾沫星子淹死的局面。所以,李逵在心头权衡之后,开始换了一个相对能接受的词:“至此,我大宋王化南洋土人,且南洋地域广阔,只要时机得当,二十年数百万人不成问题。”
“这……”
李逵虽说的是王化,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占领港口,然后以港口为中心一点点的往外推,这哪里是王化,这是蚕食好不好?
“这是中策,最稳妥的策略。只要我大宋的百姓一直往南洋迁移,占领数十个港口之后,南海既成我大宋后院之池塘矣。”
心动不?
反正别人不知道,赵煦就很激动,鼻子都红了那种。他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热血仿佛要沸腾一般,开疆拓土,这才是个伟大的皇帝该建立的功勋。他恨自己的皇奶奶宣仁太后高氏,不仅仅是大宋在高氏的主持下,他老爹神宗皇帝的变法付之东流;也不仅仅是高氏,还有元佑党人不重视他;更重要的是,高氏将神宗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的河湟之地给丢了。
也就是说,神宗皇帝一辈子的战功,在高氏手里化为乌有,赵煦要为自己的亲爹鸣不平。
“接下来就是第三策,西北数路,州二三十,百姓才几百万,全赖西北兵事不利,番邦霍乱。此乃我大宋心腹之患也,灭西夏,将我百姓迁徙到兴庆府未尝不可?”
“西夏,你一个书生……”
张商英觉得李逵有点痴人说梦,他一个还没当官的书生,还敢说灭西夏?当然,张商英也知道李逵这厮看着都不像是书生,尤其外界传闻,李逵打遍御拳馆无敌手,最后御拳馆馆主周侗不得已认了李逵为师弟。
当然,这些都是传言,当不了真。
不过,张商英觉得李逵要是去了西北,也没什么,至少眼不见心不烦。
章惇本来就有灭西夏的心思,主要是他先想把保守派都摁死了,在想办法灭西夏。普通的战争,对于大宋来说,年年打。规模在几千,上万人的厮杀,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灭国战,朝廷需要准备筹措的粮饷和军队,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如今的大宋,恐怕需要缩衣减食十年才能拿得出来这笔天文数字的物资。
这还需要没有天灾**的情况下。
不过李逵并不满足于西夏,而是大言不惭的说:“西夏不过是其中一个目标,也可以是大理国,当然也能是辽国,咱们可以将百姓迁徙到这些地方,减少我中原腹地人口太多的困纾……”
李逵越说越挺高兴,不过朝堂上皇帝也好,大臣也罢,脸都黑了。
李逵这厮是怼天怼地怼空气,还有你不敢想的事吗?
正在兴头上呢?
李逵被皇帝从集英殿赶出来了。
出了大殿的李逵摸着鼻子,感觉大宋的皇帝有点怂。别看西夏似乎很强,要针对西夏其实很简单,封锁,封锁,再封锁。
打经济战,让西夏王朝内忧外患,只能跑出来抢。只要准备充分,李逵觉得西北大有可为。
高俅远远就看到了李逵,也不敢跑,疾步走来,靠近了才问李逵:“人杰,君前奏对,如何?”
李逵恹恹道:“被赶出来了!”
不过随即他又高兴起来:“我以为,陛下听进去了。”
他哪里知道,皇帝根本就不敢听下去了,一个西夏,大宋打了五十年还没有打下来。从仁宗皇帝开始,四代皇帝都没有成功。这要是再加个辽国,简直就是作死啊!赵煦尴尬的对诸位大臣道:“中策似乎不错,下策也能执行。”
这声音如同铁匠铺里传出来的打铁声清脆,但一点都不能让人愉悦。甚至大殿之上,连皇帝都有种想要掐死李逵的冲动。
迁徙。
迁徙。
还是迁徙。
什么地方能够让大宋迁徙几千万的人口?
“狂妄,出口不逊的小子!大殿之上,安敢欺瞒朝堂衮衮诸公。”
张商英跳出来是必然的,集贤殿是朝廷举办科举的地方。要不是绍圣元年的这一科,皇帝赵煦是亲政之年,要面子的皇帝觉得集贤殿格局台下,非要在大庆殿举办殿试,要不然,根本就不会启用大庆殿。因为大庆殿的规格在皇宫中最高,要比集英殿的规格高很多。同时,集英殿也是举办朝廷宴会的地方。不出意外,几天后的琼林宴会在集英殿举办。
如果举办皇家宴会的规格再低一些的话,会在升平楼。
和李逵争论,不论对错,对于二三品大员来说,太跌份。这里,身份地位和这些朝堂重臣差了老大一截的就是右正言张商英了。
谁让他连个御赐紫金鱼袋都没有,地位着实让人着急,就像是个在大殿之上帮忙打杂的宦官。
事实上,他连御赐银鱼袋都没有,地位让他扎心
毕竟右正言是个官职很小,却位卑权重。可官阶实在丢人,才从七品。但因为是中书省属官,似乎朝堂上什么事都能管一管,有种狐假虎威的感觉。
张商英也是倒霉催的,他当官快三十年了,才从七品。
这运气也快逆天了。
不过,他升迁在即,左右正言虽说是个不大的小官,但排名在从七品官阶第一位。面对其他的从七品官员,张商英有傲视群雄的资本。
要是章惇出场,李逵还会担心一番,张商英就算了。毕竟章惇有种要死一起死的气质,在文人中,绝对属于心狠手辣的一小撮。可张商英并非如此,他只是个工具,为李清臣摇旗呐喊的工具,仅此而已。
李逵看都没看张商英,轻声道:“陛下,诸位大人,逵虽用三个‘迁徙’来评定上中下三策,但这三个‘迁徙’是截然不同的意思。”
“哦,还有玄机不成?”范纯仁醒了,也不知道是真的醒了,还是假装睡着了,反正范纯仁的开口,将张商英彻底拨到了一边,没他说话的份了。
老头也是坏,想想张商英真的不容易,他二十年前就是司谏正七品官的权监察御史了,兢兢业业做官二十年,还掉了一级。这官运也够阴云密布的了。
李逵可不是什么正人君子,他撇了一眼张商英,觉得不该放过这老小子,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这位副主考官:“右正言大人,说学生狂妄,实乃不明。其实学生知道,右正言大人这些年为大宋都奔西跑,劳苦功高……”
嘿嘿嘿……
大殿上传来不规则的窃笑声,张商英的脸顿时黑了下来。他从七品的官职,不需要李逵来提醒。
说什么为大宋东奔西跑,那是劳苦功高的意思吗?这是被贬谪好不好?
像张商英这样的倒霉蛋,大宋有很多。比如说李逵的大师伯黄庭坚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位不同于张商英,黄庭坚官越做越小,那是自作孽。按理说,黄庭坚被宣仁太后指定为编撰《神宗实录》的人选,肯定会被重用。
可黄庭坚似乎只对神宗皇帝的黑历史感兴趣,丝毫没有给死人一丁点面子。比如说:大名府治水铁龙爪事件,被他说成了是大宋有史以来的最荒唐的儿戏。问题是,铁龙爪是宦官李公义进献,王安石认可,神宗皇帝赞赏的好办法。
这样的黄庭坚,怎么可能被重用?可黄庭坚毕竟也曾是做过知州差遣的五品官,比张商英之前可要风光多了。外放的话,也是知州起步。
张商英觉得自己装死比较好,要不然李逵这黑小子一张利嘴,自己可能说不过。
他也想听一听李逵的高见?
要是不入流的水平,都时候就别怪他张某人落井下石了。
张商英心头是满满的危机感,就按照陛下和满朝大佬对李逵摆开的阵仗来说,李逵在殿试之后很可能获得正七品的官身。这就要命了,到时候李逵这厮就敢在他面前称呼‘本官’,而不是用小子,或者是学生这样明显低姿态的称呼了。按照官职来说,张商英还比正七品第一级,到时候见到李逵岂不是要自己先拱手?
三十年仕途,宦海沉浮,就换来了个丢人现眼?
到时候,张商英面对李逵,应该满京城的躲着,连见面都不敢了。
除非等他升官,还不能是从七品到正七品的升官,他心中眼热的是正五品的给事中。不过,这不太可能。只要苏辙在中书侍郎的位子上,他绝对不会允许张商英得逞。甚至张商英想要升官,都要受到苏辙的激烈反对。
李逵终于开始说自己的策略:“学生以为,天下之大,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臣这《治平策》所谈及的问题,自然可以用百姓的迁徙来解决。学生认为,中原百姓聚集,人口众多,但中原土地有限。有道是,苏杭熟,天下足,我朝励精图治,为何不能再选一水土肥美,地势平缓之地,开创我大宋第二个苏杭呢?”
李逵当然知道两湖的重要性,明清时期,就有两湖熟,天下熟的说法,再也不说苏杭。但问题是,如今是大宋。开发一个十万平方公里的粮仓,耗费一两百年都很正常。他一个还没有当官的平头百姓,怎么就知道两湖可以耕种的农田会很多呢?
舆图,可是国家最高机密好不好,是军事秘密。等闲人根本就看不到,就连官员想看,都需要备案。不像是后世的地理课,随随便便就把地图给拿出来了。
大宋有些闭塞地区的百姓,跑出去几个县,连自己家在哪里都说不清楚。
李逵虽有走南闯北的经验,但也不足以说明江汉平原有多大,可以养活多少百姓。洞庭湖周边又能养活多少百姓。
这根本就不该是他一个还没做官的士子该知道的事。
就算是做官了,他也不该知道。除非他在和舆图有关联的部门任职。比如说兵部,或者三司使之类的衙门。
不过,李逵的话给赵煦提了个醒,皇帝似乎被说动了,扭头看向章惇。要论对大宋疆土的熟悉,朝堂上真没几个比得上章惇。这位带兵南征北战过,也做过三司使,地方上的履历也非常丰富,就见章惇闭着眼睛想了想,颔首道:“似乎两湖路可以试一试,只不过太慢。”
张商英傻了,他原本以为章惇会跳出来大骂李逵胡说八道呢?
没想到自家大佬投敌了,这比当年王安石欺负他更让人绝望啊!
李逵并没有结束话题,接着道:“陛下,诸位大人,学生第二个迁徙,也就是中策,就是将大宋百姓不断向南洋迁徙,在吕宋,占城,等地聚集在港口周围,乃至汇聚成城市。只要人数够多,我天朝就有派兵保护侨民的理由……”
他原本想要说殖民来着,可大宋不兴这一套,谁要说殖民就必然血腥无道,穷兵黩武之类的一堆高帽子丢过来。这是要被所有士子的唾沫星子淹死的局面。所以,李逵在心头权衡之后,开始换了一个相对能接受的词:“至此,我大宋王化南洋土人,且南洋地域广阔,只要时机得当,二十年数百万人不成问题。”
“这……”
李逵虽说的是王化,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占领港口,然后以港口为中心一点点的往外推,这哪里是王化,这是蚕食好不好?
“这是中策,最稳妥的策略。只要我大宋的百姓一直往南洋迁移,占领数十个港口之后,南海既成我大宋后院之池塘矣。”
心动不?
反正别人不知道,赵煦就很激动,鼻子都红了那种。他感觉到自己身体里的热血仿佛要沸腾一般,开疆拓土,这才是个伟大的皇帝该建立的功勋。他恨自己的皇奶奶宣仁太后高氏,不仅仅是大宋在高氏的主持下,他老爹神宗皇帝的变法付之东流;也不仅仅是高氏,还有元佑党人不重视他;更重要的是,高氏将神宗皇帝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下的河湟之地给丢了。
也就是说,神宗皇帝一辈子的战功,在高氏手里化为乌有,赵煦要为自己的亲爹鸣不平。
“接下来就是第三策,西北数路,州二三十,百姓才几百万,全赖西北兵事不利,番邦霍乱。此乃我大宋心腹之患也,灭西夏,将我百姓迁徙到兴庆府未尝不可?”
“西夏,你一个书生……”
张商英觉得李逵有点痴人说梦,他一个还没当官的书生,还敢说灭西夏?当然,张商英也知道李逵这厮看着都不像是书生,尤其外界传闻,李逵打遍御拳馆无敌手,最后御拳馆馆主周侗不得已认了李逵为师弟。
当然,这些都是传言,当不了真。
不过,张商英觉得李逵要是去了西北,也没什么,至少眼不见心不烦。
章惇本来就有灭西夏的心思,主要是他先想把保守派都摁死了,在想办法灭西夏。普通的战争,对于大宋来说,年年打。规模在几千,上万人的厮杀,已经见怪不怪了。但是灭国战,朝廷需要准备筹措的粮饷和军队,将是一笔天文数字。
如今的大宋,恐怕需要缩衣减食十年才能拿得出来这笔天文数字的物资。
这还需要没有天灾**的情况下。
不过李逵并不满足于西夏,而是大言不惭的说:“西夏不过是其中一个目标,也可以是大理国,当然也能是辽国,咱们可以将百姓迁徙到这些地方,减少我中原腹地人口太多的困纾……”
李逵越说越挺高兴,不过朝堂上皇帝也好,大臣也罢,脸都黑了。
李逵这厮是怼天怼地怼空气,还有你不敢想的事吗?
正在兴头上呢?
李逵被皇帝从集英殿赶出来了。
出了大殿的李逵摸着鼻子,感觉大宋的皇帝有点怂。别看西夏似乎很强,要针对西夏其实很简单,封锁,封锁,再封锁。
打经济战,让西夏王朝内忧外患,只能跑出来抢。只要准备充分,李逵觉得西北大有可为。
高俅远远就看到了李逵,也不敢跑,疾步走来,靠近了才问李逵:“人杰,君前奏对,如何?”
李逵恹恹道:“被赶出来了!”
不过随即他又高兴起来:“我以为,陛下听进去了。”
他哪里知道,皇帝根本就不敢听下去了,一个西夏,大宋打了五十年还没有打下来。从仁宗皇帝开始,四代皇帝都没有成功。这要是再加个辽国,简直就是作死啊!赵煦尴尬的对诸位大臣道:“中策似乎不错,下策也能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