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三章谁是最后的赢家(13)
北风呼啸,气温极低。
皇帝的銮驾马不停蹄地出了宫城和皇城,沿着朱雀大街飞速行进着,没有一丝一毫的额外停留。皇帝比谁都着急,因为皇帝最怕李豫铤而走险,率军带甲逼宫,将自己困在宫里,从而威逼自己退位。
孔晟纵马紧随。手里的宝剑早就换成了他那杆在长安城中极具有知名度的特制方天画戟,马如风人如龙,持戟而行,威风凛凛。
孔晟在含元殿上的话其实有些夸大其词和虚张声势了。夏邑兵马只有三万余,却号称五万余众;而西奚兵马早已按照他的嘱咐返回故地,也没有跟随到长安来。但孔晟还是假意将西奚人带了进来,无非是增加李豫的忌惮吧。
夏邑三万余众如同神兵天降抵达长安,长安权贵之所以没有事先得到消息,与南霁云和南宫望治军严谨、下令低调火速行军密不可分,其实昨日夏邑军就已经抵达长安外围五十里外处扎营了,今日更是三更造饭五更出发,一路偃旗息鼓急行军直奔长安。
南衙禁军大营在长安城西的延平门外,而北门四军的大营则在城东通化门外,等南衙禁军和北门四军得到消息,夏邑军已经高举着猎猎军旗沿着渭水而过,在灞桥外结阵待命了。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十多里处的灞河上,是东出长安的必经之地。西临浐水,东接骊山,东南是广袤的白鹿原,北边则是肥沃的渭河平川,东北是沧桑的铜人原。《雍录》上说:“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峣”指青泥关或蓝田关,为帝都长安东南门户;“潼”就是潼关。
灞桥往东去的旷野上,密密麻麻的夏邑军马结阵而立,旌旗招展,刀枪剑戟林立如雨,士卒面色沉凝肃穆,数万军马的整个军阵秩序井然,半空中弥漫着凛然的杀气。
孔晟骑马陪伴在皇帝的銮驾之侧,皇帝命太监掀开了銮驾的帘子,半卧在銮驾上与孔晟谈笑生风。
此刻的皇帝心情真是无比的舒畅啊。出了城,援兵近在咫尺,那就是龙腾大海海阔天空,他还怕什么?
长期的压抑郁闷,大殿之上的愤怒累积,终于有了可以宣泄的出口。有了这数万能征善战的夏邑军马,皇帝至少有了自保的本钱。这是皇帝下定决心与李豫摊牌的关键所在,也是他从金殿之上急匆匆出宫奔灞桥而来的主要因素。
皇帝今日之安排,悉数出自孔晟的建议。
孔晟知道,皇帝不可能真正与李豫撕破脸皮,这不现实也不可能。
但李豫的权势太盛,已经威胁到皇帝的安危、阻碍皇帝大权独揽,削弱李豫的势力已经势在必行。所以,孔晟提出了折中之策,一方面提拔非李豫铁杆的朝臣为相,如杜鸿渐李泌这些人,同时扶植皇次子赵王李系出来,对李豫派系构成有力的牵制;另一方面,为了安抚李豫不至于反弹过激,立即册封李豫为皇太子,至少在名义上巩固了李豫的地位。
但尽管是这样,无论是皇帝还是孔晟,都很清楚,李豫还是不甘心让出手里哪怕是一丁点的权力,如果手里没有掌握一定的底牌,李豫肯定不会轻易就范的。
所以,就有了夏邑军马奉皇帝密诏从河南急行军直扑长安的安排。而皇帝之所以安排今日的大朝会,主要就是为了夏邑军马成功抵达长安打李豫等人一个措不及防做好铺垫。
前面的几道诏命,所谓的人事调整,不过是虚晃一枪和开胃小菜,真正的大餐在后面,从孔晟准备妥当入宫开始,这场战斗才算是真正打响!
而皇帝之前在朝会上,实际上心里暗暗捏了一把汗。若是孔晟谋划中的夏邑军马赶不过来,或者说被李豫的禁军察觉,将之阻挡在长安之外,一切的谋划都将化为泡影,多日的营运都会付之流水。
所以,这个时候,为了防止李豫铤而走险冒险一搏,皇帝万万不能留在宫里,留在宫里充满危险,只有急急入夏邑军的保护之中,才是最安全的。这还是孔晟的建议。当然,哪怕是孔晟不提出如此建议,皇帝也不会留在宫中任人宰割。
皇帝始终是皇帝,只要皇帝有了底气,发布诏命形成了既定事实,李豫也无可奈何。除非李豫真的疯狂到率三万禁军与夏邑军刀兵相见造反谋逆篡位的程度,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金殿上利用人事调整拖住李豫,吸引李豫一派的目光和关注力,这同样还是孔晟的建议。
而这一次,皇帝也算是豁出去了,不仅一扫往日的羸弱疲态,暴露出狰狞强势的面孔,还将长期隐在暗处的专属于皇帝一人指挥的神秘亲卫力量曝光出来。
宫里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一支彪悍的神秘黑衣武士队伍,不要说朝臣了,就是李辅国鱼朝恩这些高级太监,都被蒙在鼓里。想起皇帝秘密的安排,很多人都暗暗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是皇帝一扫颓势走向乾坤独断的一战。此战,必须要胜,否则皇帝就失去了所有。
为了保卫皇帝的安全,黑衣武士分成两列紧紧护住了皇帝的銮驾。这些人身材魁梧高大,膀大腰圆,身轻体健,一望可知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孔晟一边陪着皇帝说话,眼角的余光从这些面色僵硬的黑衣武士身上扫过,猜测这些人都带了制式的面具。
李亨深沉的目光从孔晟平静的脸上掠过,突然笑了笑道:“孔晟,朕一年前召集军中忠诚之士和江湖奇能异士组建了这支亲卫,人数不多,只有118人。但个个武艺高强,对朕忠诚不二。”
孔晟哦了一声,知道皇帝主动提及,必有下文,就静静等候皇帝下面的话。这些黑衣武士算是皇帝赖以保命的最大隐私,如果皇帝不说,他永远也不会问。
“朕将这支队伍取名为影卫,因为他们就好像是朕的影子,永远隐在暗处,只听命于朕一人,以保护朕的安全为最大使命。”李亨的声音渐渐变得低沉起来:“但从今日开始,他们就从暗处转到了明处,朕想让你以他们为班底扩建一支直属于朕的皇帝亲卫,掌朕之仪仗和侍卫,兼赋巡察缉捕之权……名曰神龙卫,你意下如何?”
这是皇帝之前就跟孔晟探讨过的类似于后世锦衣卫一样的特务机构,如同女皇武则天构建的内卫差不多。
孔晟在马上躬身抱拳:“臣遵旨!”
皇帝哈哈大笑起来:“孔晟,朕登基为帝以来,只有今日才觉心情畅快!来人,加速行进,朕都有些迫不及待要检阅纵横河南战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夏邑军马了!”
孔晟微笑不语,心道你还是担心自己的老命不保和皇位保不住,迫切需要军马的保护呐。
不过,皇帝的这种话他还是不接茬为妙。所谓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瞬息万变,谁知道他是不是故意说这种话来试探自己呢。
但不能否认的是,皇帝在很久前就开始谋划这一切,到今日才终于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其实何止是要扶植赵王李系出来,给皇太子李豫树立一个对手,打破朝臣铁板一块惟李豫之命是从的局面,真正树立自己这个皇帝的无上权威,他还设计了很多集权的政治规划要略,今日统统都要变现。
所以,皇帝的心情不仅是舒畅,还非常兴奋。
孔晟对皇帝此刻真实的心态洞若观火,只是他心里自有原则和底线,他不吝于支持皇帝掌握大权,推进各种有利于集权的施政刚略,但却绝不充当为皇帝无底线卖命的棋子。
虽然散了朝,但大多数的文武百官都没有归还自己的府邸,而是三五成群聚集在宫城之外。这些人都是历经两三代皇帝的政治老油条了,心里比谁都清楚,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再次有诏命让朝臣集会议事——这必须要看皇帝和太子的博弈,最后是谁胜出。
若是皇帝胜出,李唐朝廷的天就真的要变了。皇太子李豫的权势或者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压而降低,仍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子中更是无人可及。只要李豫坐稳皇太子之位,将来登基称帝不是梦想。但皇帝却不再是过去那个唯唯诺诺容易被朝臣操控的傀儡皇帝了,皇帝的狰狞面孔已经展露出来,他的强势或许并不亚于太上皇李隆基在位时。
相熟的官员权贵们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私下小声讨论着时局和形势的变化,同时也在暗暗调整着自己的政治方向。总而言之,那些站在李豫身后摇旗呐喊的中层官员,心态都因为今天的情势和皇帝的表现而起了微妙的变化,如果皇帝最终能胜出,有不少人会脱离李豫的队伍,转向皇帝。
李泌和杜鸿渐这两位新贵人并肩站在一起,两人身后零零星星站着几个人。
杜鸿渐目光兴奋,呼吸都有些粗重。他在焦急等待城外的结果。而皇帝今日之表现,不仅颠覆了他过去对皇帝既定的印象,还更加坚定了他追随皇帝的信心。(未完待续。)
北风呼啸,气温极低。
皇帝的銮驾马不停蹄地出了宫城和皇城,沿着朱雀大街飞速行进着,没有一丝一毫的额外停留。皇帝比谁都着急,因为皇帝最怕李豫铤而走险,率军带甲逼宫,将自己困在宫里,从而威逼自己退位。
孔晟纵马紧随。手里的宝剑早就换成了他那杆在长安城中极具有知名度的特制方天画戟,马如风人如龙,持戟而行,威风凛凛。
孔晟在含元殿上的话其实有些夸大其词和虚张声势了。夏邑兵马只有三万余,却号称五万余众;而西奚兵马早已按照他的嘱咐返回故地,也没有跟随到长安来。但孔晟还是假意将西奚人带了进来,无非是增加李豫的忌惮吧。
夏邑三万余众如同神兵天降抵达长安,长安权贵之所以没有事先得到消息,与南霁云和南宫望治军严谨、下令低调火速行军密不可分,其实昨日夏邑军就已经抵达长安外围五十里外处扎营了,今日更是三更造饭五更出发,一路偃旗息鼓急行军直奔长安。
南衙禁军大营在长安城西的延平门外,而北门四军的大营则在城东通化门外,等南衙禁军和北门四军得到消息,夏邑军已经高举着猎猎军旗沿着渭水而过,在灞桥外结阵待命了。
灞桥位于长安城东十多里处的灞河上,是东出长安的必经之地。西临浐水,东接骊山,东南是广袤的白鹿原,北边则是肥沃的渭河平川,东北是沧桑的铜人原。《雍录》上说:“此地最为长安冲要,凡自西东两方面入出峣、潼两关者,路必由之。”“峣”指青泥关或蓝田关,为帝都长安东南门户;“潼”就是潼关。
灞桥往东去的旷野上,密密麻麻的夏邑军马结阵而立,旌旗招展,刀枪剑戟林立如雨,士卒面色沉凝肃穆,数万军马的整个军阵秩序井然,半空中弥漫着凛然的杀气。
孔晟骑马陪伴在皇帝的銮驾之侧,皇帝命太监掀开了銮驾的帘子,半卧在銮驾上与孔晟谈笑生风。
此刻的皇帝心情真是无比的舒畅啊。出了城,援兵近在咫尺,那就是龙腾大海海阔天空,他还怕什么?
长期的压抑郁闷,大殿之上的愤怒累积,终于有了可以宣泄的出口。有了这数万能征善战的夏邑军马,皇帝至少有了自保的本钱。这是皇帝下定决心与李豫摊牌的关键所在,也是他从金殿之上急匆匆出宫奔灞桥而来的主要因素。
皇帝今日之安排,悉数出自孔晟的建议。
孔晟知道,皇帝不可能真正与李豫撕破脸皮,这不现实也不可能。
但李豫的权势太盛,已经威胁到皇帝的安危、阻碍皇帝大权独揽,削弱李豫的势力已经势在必行。所以,孔晟提出了折中之策,一方面提拔非李豫铁杆的朝臣为相,如杜鸿渐李泌这些人,同时扶植皇次子赵王李系出来,对李豫派系构成有力的牵制;另一方面,为了安抚李豫不至于反弹过激,立即册封李豫为皇太子,至少在名义上巩固了李豫的地位。
但尽管是这样,无论是皇帝还是孔晟,都很清楚,李豫还是不甘心让出手里哪怕是一丁点的权力,如果手里没有掌握一定的底牌,李豫肯定不会轻易就范的。
所以,就有了夏邑军马奉皇帝密诏从河南急行军直扑长安的安排。而皇帝之所以安排今日的大朝会,主要就是为了夏邑军马成功抵达长安打李豫等人一个措不及防做好铺垫。
前面的几道诏命,所谓的人事调整,不过是虚晃一枪和开胃小菜,真正的大餐在后面,从孔晟准备妥当入宫开始,这场战斗才算是真正打响!
而皇帝之前在朝会上,实际上心里暗暗捏了一把汗。若是孔晟谋划中的夏邑军马赶不过来,或者说被李豫的禁军察觉,将之阻挡在长安之外,一切的谋划都将化为泡影,多日的营运都会付之流水。
所以,这个时候,为了防止李豫铤而走险冒险一搏,皇帝万万不能留在宫里,留在宫里充满危险,只有急急入夏邑军的保护之中,才是最安全的。这还是孔晟的建议。当然,哪怕是孔晟不提出如此建议,皇帝也不会留在宫中任人宰割。
皇帝始终是皇帝,只要皇帝有了底气,发布诏命形成了既定事实,李豫也无可奈何。除非李豫真的疯狂到率三万禁军与夏邑军刀兵相见造反谋逆篡位的程度,那就另当别论了。
在金殿上利用人事调整拖住李豫,吸引李豫一派的目光和关注力,这同样还是孔晟的建议。
而这一次,皇帝也算是豁出去了,不仅一扫往日的羸弱疲态,暴露出狰狞强势的面孔,还将长期隐在暗处的专属于皇帝一人指挥的神秘亲卫力量曝光出来。
宫里什么时候多了这么一支彪悍的神秘黑衣武士队伍,不要说朝臣了,就是李辅国鱼朝恩这些高级太监,都被蒙在鼓里。想起皇帝秘密的安排,很多人都暗暗倒吸了一口凉气。
这是皇帝一扫颓势走向乾坤独断的一战。此战,必须要胜,否则皇帝就失去了所有。
为了保卫皇帝的安全,黑衣武士分成两列紧紧护住了皇帝的銮驾。这些人身材魁梧高大,膀大腰圆,身轻体健,一望可知都是身怀绝技的高手。孔晟一边陪着皇帝说话,眼角的余光从这些面色僵硬的黑衣武士身上扫过,猜测这些人都带了制式的面具。
李亨深沉的目光从孔晟平静的脸上掠过,突然笑了笑道:“孔晟,朕一年前召集军中忠诚之士和江湖奇能异士组建了这支亲卫,人数不多,只有118人。但个个武艺高强,对朕忠诚不二。”
孔晟哦了一声,知道皇帝主动提及,必有下文,就静静等候皇帝下面的话。这些黑衣武士算是皇帝赖以保命的最大隐私,如果皇帝不说,他永远也不会问。
“朕将这支队伍取名为影卫,因为他们就好像是朕的影子,永远隐在暗处,只听命于朕一人,以保护朕的安全为最大使命。”李亨的声音渐渐变得低沉起来:“但从今日开始,他们就从暗处转到了明处,朕想让你以他们为班底扩建一支直属于朕的皇帝亲卫,掌朕之仪仗和侍卫,兼赋巡察缉捕之权……名曰神龙卫,你意下如何?”
这是皇帝之前就跟孔晟探讨过的类似于后世锦衣卫一样的特务机构,如同女皇武则天构建的内卫差不多。
孔晟在马上躬身抱拳:“臣遵旨!”
皇帝哈哈大笑起来:“孔晟,朕登基为帝以来,只有今日才觉心情畅快!来人,加速行进,朕都有些迫不及待要检阅纵横河南战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夏邑军马了!”
孔晟微笑不语,心道你还是担心自己的老命不保和皇位保不住,迫切需要军马的保护呐。
不过,皇帝的这种话他还是不接茬为妙。所谓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心思瞬息万变,谁知道他是不是故意说这种话来试探自己呢。
但不能否认的是,皇帝在很久前就开始谋划这一切,到今日才终于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他其实何止是要扶植赵王李系出来,给皇太子李豫树立一个对手,打破朝臣铁板一块惟李豫之命是从的局面,真正树立自己这个皇帝的无上权威,他还设计了很多集权的政治规划要略,今日统统都要变现。
所以,皇帝的心情不仅是舒畅,还非常兴奋。
孔晟对皇帝此刻真实的心态洞若观火,只是他心里自有原则和底线,他不吝于支持皇帝掌握大权,推进各种有利于集权的施政刚略,但却绝不充当为皇帝无底线卖命的棋子。
虽然散了朝,但大多数的文武百官都没有归还自己的府邸,而是三五成群聚集在宫城之外。这些人都是历经两三代皇帝的政治老油条了,心里比谁都清楚,也许用不了多久,就会再次有诏命让朝臣集会议事——这必须要看皇帝和太子的博弈,最后是谁胜出。
若是皇帝胜出,李唐朝廷的天就真的要变了。皇太子李豫的权势或者并没有受到太大的打压而降低,仍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皇子中更是无人可及。只要李豫坐稳皇太子之位,将来登基称帝不是梦想。但皇帝却不再是过去那个唯唯诺诺容易被朝臣操控的傀儡皇帝了,皇帝的狰狞面孔已经展露出来,他的强势或许并不亚于太上皇李隆基在位时。
相熟的官员权贵们互相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私下小声讨论着时局和形势的变化,同时也在暗暗调整着自己的政治方向。总而言之,那些站在李豫身后摇旗呐喊的中层官员,心态都因为今天的情势和皇帝的表现而起了微妙的变化,如果皇帝最终能胜出,有不少人会脱离李豫的队伍,转向皇帝。
李泌和杜鸿渐这两位新贵人并肩站在一起,两人身后零零星星站着几个人。
杜鸿渐目光兴奋,呼吸都有些粗重。他在焦急等待城外的结果。而皇帝今日之表现,不仅颠覆了他过去对皇帝既定的印象,还更加坚定了他追随皇帝的信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