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明,之前寡人就听你说过了,你在的兵马都留在青州,以备不时之需,现在既然袁熙这家伙主动过来招惹我们,那就给他一些颜色瞧瞧吧。”
之前刘争没有彻底解决袁熙,倒不是刘争故意留着他不消灭。
而是刘争当时没有功夫去理会袁熙,毕竟还有一个刘备在一旁虎视眈眈。
全力攻打袁熙的话,只会让一旁的刘备找到机会。
现在,经过了汉中一战,虽然刘争损失了一些兵马,可是刘备同样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此刻的刘备,缺粮少兵的,估计一时半会也管不到刘争这边来。
也正好,让刘争腾出手来和袁熙慢慢交战。
等解决了袁熙,刘争完全掌控了幽州之地,有了源源不断的战马来源,这也正式说明了,天下而分,再来和刘备争夺天下正统的位置。
“陛下,关于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袁熙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根本不足为虑,末将担心的是,之前袁熙和那些鲜卑人鬼鬼祟祟,有些来往,那些鲜卑人,才是我们应该忌惮的。”
袁熙的来犯,在徐晃看来是正常的,但是这一次情报里,并没有提及鲜卑人的事情。
虽然情报里没说,但是作为一个主将,徐晃还是很有必要,亲自给刘争提点一下这个事情的。
徐晃说完了之后,一旁的太史慈也是很快就给刘争继续说了一句。
“陛下,徐晃将军的担心,并非多余,去年冬天,我们已经打探到那袁熙和鲜卑人有来往了,这一次开春之际,那袁熙便迫不及待的杀来,俨然是有备而来,只怕我们要多多注意一下。”
经过了这些日子,一直在北方和那些乌丸人以及袁熙交战。
太史慈也是很清楚的,知道那些游牧民族的实力。
袁熙不足为虑,但乌丸人和鲜卑人都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必须解决掉他们,让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行。
本来刘争还以为这一次的事情只是袁熙这家伙折腾起来的。
可现在他听见了徐晃和太史慈二人都尤为重视之后,便皱了皱眉头,似乎重新开始考虑此次前往北方对付袁熙是否要大动干戈。
本来他只是打算让徐晃和太史慈二人继续调动个三四万兵马前去协助袁尚。
守护一下冀州,顺便看找找机会反攻幽州,若是没能够灭掉袁熙的话也就算了。
可现在听见了,他们二人如此重视,再联想到北方这些异族的潜在威胁,刘争自己也确实觉得必须解决掉他们,一劳永逸才行。
否则一直放任他们不管给他们生存喘息的机会。
在刘争和刘备大战两败俱伤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很有可能找准机会进而南下。
甚至演变成历史上五胡乱华的悲剧。
一想到这一点,刘争便立刻摇了摇头。
他断然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就算是他最后被刘备击溃,这大汉王朝始终都还掌握在汉人的手里。
可一旦让这些游牧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这天下可就不再是汉人说了算了。
所以稍微一考虑,刘争还是决定先放下和刘备之间的恩怨,解决掉北方这些游牧民族骑兵再说。
“公明,子义,你们二人所言,甚得我心。”
“本来我只是打算让你们二人尽快回去接管大局对付袁熙,可现在看来必须趁着今年刘备还没缓过神来解决掉北方这些兵马。”
刘争沉思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陛下放心,此役虽然目前战况不明不过有徐晃将军和我前去,定然能够为陛下分担忧愁,陛下只需再次等候我们的好消息。”
太史慈还不清楚刘争这番话的意思,站出来就打算接刘争的命令。
而此刻刘争听见太史慈的话之后,却是笑了笑。
“子义,我可没打算在这里等着。”
刘争这么一说,太史慈顿时皱了皱眉头。
“既然北方的事情事关重大,那么必须由我亲自出征,在前线督战,我才能够放心。”
刘争决定御驾亲征率领自己的兵马击溃北方这些游牧民族。
可刘争的话才刚刚说出口,另外一边站着的文官便立刻有人出来劝阻。
“陛下御驾亲征万万不可啊。”
皇帝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倒也不是没有。昔日汉武帝,就曾做出过这样的事情。
不说大汉王朝的那些将军了。
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等人都曾御驾亲征亲自到战场上去。
只不过他们二人,御驾亲征不过是丢脸罢了。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领自己的大军。亲自伐吴,结果遭遇夷陵之败,断送蜀国国力。
孙权这厮,为对付曹操亲自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
结果合肥送了10万人头。
脸都丢尽了。
不过刘争自信自己,绝不是刘备孙权之辈。
况且他要对付的,只不过是一些游牧民族。
刘争还没有放在眼里。
但是这些官员却是并没有那么放心听见,刘振要御驾亲征后自然站出来劝阻他,不要这么冲动。
刘争瞥了一眼,看着劝阻自己的人,居然是顾雍。
他有些死板,做事中规中矩。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劝阻,也是留着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顾雍爱卿,为何劝阻于我,难不成是不相信我能击败这些异族?”
刘争反问一句,便让顾雍脸色尴尬,一时间找不到反驳,刘争的话。
不过他好歹是一个读书人,颇为聪明,马上就想到了另外一个借口。
“陛下,非是我不相信陛下的能力,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若是御驾亲征这朝堂之上,每日都有许多事情需要陛下审阅。若是陛下不在的话,我们该找谁呀?”
“这又不是我第一次御驾亲征了,之前前往九州岛以及汉中,你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怎么这一次就不行了?”
听到顾雍说起这个,刘争便是皱了皱眉头摆摆手,不想在这种小事上费心神。
毕竟他组建的内阁,有4位辅政大臣,平时都是由这4位辅政大臣管理这些奏章政务。
目的就是为了给他分担一些平时需要管理的大小事物。
之前刘争没有彻底解决袁熙,倒不是刘争故意留着他不消灭。
而是刘争当时没有功夫去理会袁熙,毕竟还有一个刘备在一旁虎视眈眈。
全力攻打袁熙的话,只会让一旁的刘备找到机会。
现在,经过了汉中一战,虽然刘争损失了一些兵马,可是刘备同样遭受了不小的打击。
此刻的刘备,缺粮少兵的,估计一时半会也管不到刘争这边来。
也正好,让刘争腾出手来和袁熙慢慢交战。
等解决了袁熙,刘争完全掌控了幽州之地,有了源源不断的战马来源,这也正式说明了,天下而分,再来和刘备争夺天下正统的位置。
“陛下,关于这一点,完全不必担心,袁熙不过是跳梁小丑罢了,根本不足为虑,末将担心的是,之前袁熙和那些鲜卑人鬼鬼祟祟,有些来往,那些鲜卑人,才是我们应该忌惮的。”
袁熙的来犯,在徐晃看来是正常的,但是这一次情报里,并没有提及鲜卑人的事情。
虽然情报里没说,但是作为一个主将,徐晃还是很有必要,亲自给刘争提点一下这个事情的。
徐晃说完了之后,一旁的太史慈也是很快就给刘争继续说了一句。
“陛下,徐晃将军的担心,并非多余,去年冬天,我们已经打探到那袁熙和鲜卑人有来往了,这一次开春之际,那袁熙便迫不及待的杀来,俨然是有备而来,只怕我们要多多注意一下。”
经过了这些日子,一直在北方和那些乌丸人以及袁熙交战。
太史慈也是很清楚的,知道那些游牧民族的实力。
袁熙不足为虑,但乌丸人和鲜卑人都是一个难缠的对手。
必须解决掉他们,让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行。
本来刘争还以为这一次的事情只是袁熙这家伙折腾起来的。
可现在他听见了徐晃和太史慈二人都尤为重视之后,便皱了皱眉头,似乎重新开始考虑此次前往北方对付袁熙是否要大动干戈。
本来他只是打算让徐晃和太史慈二人继续调动个三四万兵马前去协助袁尚。
守护一下冀州,顺便看找找机会反攻幽州,若是没能够灭掉袁熙的话也就算了。
可现在听见了,他们二人如此重视,再联想到北方这些异族的潜在威胁,刘争自己也确实觉得必须解决掉他们,一劳永逸才行。
否则一直放任他们不管给他们生存喘息的机会。
在刘争和刘备大战两败俱伤的时候,这些游牧民族很有可能找准机会进而南下。
甚至演变成历史上五胡乱华的悲剧。
一想到这一点,刘争便立刻摇了摇头。
他断然是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的。
就算是他最后被刘备击溃,这大汉王朝始终都还掌握在汉人的手里。
可一旦让这些游牧民族南下入主中原,这天下可就不再是汉人说了算了。
所以稍微一考虑,刘争还是决定先放下和刘备之间的恩怨,解决掉北方这些游牧民族骑兵再说。
“公明,子义,你们二人所言,甚得我心。”
“本来我只是打算让你们二人尽快回去接管大局对付袁熙,可现在看来必须趁着今年刘备还没缓过神来解决掉北方这些兵马。”
刘争沉思之后做出了一个决定。
“陛下放心,此役虽然目前战况不明不过有徐晃将军和我前去,定然能够为陛下分担忧愁,陛下只需再次等候我们的好消息。”
太史慈还不清楚刘争这番话的意思,站出来就打算接刘争的命令。
而此刻刘争听见太史慈的话之后,却是笑了笑。
“子义,我可没打算在这里等着。”
刘争这么一说,太史慈顿时皱了皱眉头。
“既然北方的事情事关重大,那么必须由我亲自出征,在前线督战,我才能够放心。”
刘争决定御驾亲征率领自己的兵马击溃北方这些游牧民族。
可刘争的话才刚刚说出口,另外一边站着的文官便立刻有人出来劝阻。
“陛下御驾亲征万万不可啊。”
皇帝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倒也不是没有。昔日汉武帝,就曾做出过这样的事情。
不说大汉王朝的那些将军了。
三国时期的刘备孙权等人都曾御驾亲征亲自到战场上去。
只不过他们二人,御驾亲征不过是丢脸罢了。
刘备为报关羽之仇,率领自己的大军。亲自伐吴,结果遭遇夷陵之败,断送蜀国国力。
孙权这厮,为对付曹操亲自率领10万大军攻打魏国。
结果合肥送了10万人头。
脸都丢尽了。
不过刘争自信自己,绝不是刘备孙权之辈。
况且他要对付的,只不过是一些游牧民族。
刘争还没有放在眼里。
但是这些官员却是并没有那么放心听见,刘振要御驾亲征后自然站出来劝阻他,不要这么冲动。
刘争瞥了一眼,看着劝阻自己的人,居然是顾雍。
他有些死板,做事中规中矩。会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劝阻,也是留着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顾雍爱卿,为何劝阻于我,难不成是不相信我能击败这些异族?”
刘争反问一句,便让顾雍脸色尴尬,一时间找不到反驳,刘争的话。
不过他好歹是一个读书人,颇为聪明,马上就想到了另外一个借口。
“陛下,非是我不相信陛下的能力,只是国不可一日无君,陛下若是御驾亲征这朝堂之上,每日都有许多事情需要陛下审阅。若是陛下不在的话,我们该找谁呀?”
“这又不是我第一次御驾亲征了,之前前往九州岛以及汉中,你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吗?怎么这一次就不行了?”
听到顾雍说起这个,刘争便是皱了皱眉头摆摆手,不想在这种小事上费心神。
毕竟他组建的内阁,有4位辅政大臣,平时都是由这4位辅政大臣管理这些奏章政务。
目的就是为了给他分担一些平时需要管理的大小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