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2章【SpaceX搞大新闻,太空竞赛进行时】-科技之全球垄断txt下载精校版
第652章【SpaceX搞大新闻,太空竞赛进行时】-科技之全球垄断txt下载精校版-科技之全球垄断-一本书
科技之全球垄断
作者:昭灵驷玉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这件事情在两家公司内部都没有激起太大的波澜,该干嘛依旧,并没有被影响到。
如此淡定在于有底气。
要是其它的公司,恐怕这个时候已经如临大敌了,而蔚蓝海岸和蓝星科技压根就没有把这件事情当做第一优先级来处理。
不过外界媒体却把这件事看的很重,很多人都热情的替罗晟担心,也少不了大讨(si)论(bi)。
“最大的技术垄断可能是时下互联网体验中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这是行业属性使然。”
“阿法德浏览器的确是一个具备垄断性质的产品,而且在现有的蓝星科技产品属性下,你很难说明它是好事还是坏事,作为普通用户,除了期望这些垄断巨头不作恶、有良知以外,真的做不了其它事情了,很无奈,但这是事实。”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还是对大主教很有信心的,至少蓝星科技和蔚蓝海岸在大主教掌舵期间,我们可以放心,而且大主教才三十岁出头,说明这个问题在四五十年内是无忧的。”
“为一个真正的开放web而战?这话真尼玛冠冕堂皇。”
“那怎么办嘛,竞争不过只能这样了啊,要体谅一下谷歌的难处。”
“还有,所谓的垄断调查,实际上是什么?都是用来整对手的,硅谷那么多公司垄断了几十年的,也没见他们被拆分几个,就连当年沸沸扬扬的微软垄断案,也就盖茨下课了而已。”
“开什么玩笑,在今天这个时代,跨国竞争你别指望小公司能担此大任,所以就算明知道是绝对垄断,也不会去拆分自家的公司,傻子才会这么做,等于自废武功,拆分之后到时候你拿什么和那些跨国巨头竞争?结果便是逐个击破。”
“只是有些公司做大之后,却忘记了自己能做大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国家让你做大是想要你能和那些跨国巨头pk,结果却窝里横倒是一把好手,对内硬气的不行,对外软的不行。”
“放眼望去也就只有大主教是最让人放心了,这就是我们支持他的原因,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没有他顶在前面吸收了几乎全部的火力,身后能打的基本没几个。”
“所以就算不支持,也绝对不能诋毁。”
……
就在外界的视野被科技界和懂王吸引而去的时候,航天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并且迅速吸引了媒体的视野。
1月29日,经过改良版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的把一颗来自谷歌的价值1.89亿美元的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并且实现火箭回收,spacex公司这一次的成功进一步赢得了市场的信心。
消息也已经漂洋过海,传到了内地。
……
星箭国际总部。
“原因已经查出来了,可以确定是由于火箭液氦温度失控,导致在发射平台上还没有发射就发生了爆炸。”
说话的人是星箭国际火箭回收技术开发部的一位科学家,此刻七八名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正在研讨调查结果,火箭回收技术开发部的首席科学家叫杨建安,也是星箭国际重型火箭“星箭”系列的总设计师。
“问题总结完了,所有失败的原因都已经找了出来,接下来3月份的发射任务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这一次要是再失败我不但没脸去找罗总绅士要钱,也没法做这个总师了。”杨建安看着众人无比郑重的说道。
所有人都倍感压力,尤其是大洋彼岸的spacex刚刚传过来的消息,更是让“星箭”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压力山大。
此次发射实验的失败不但火箭发射失败,还连带着把蓝星科技的一颗价值高达2.1亿美元的卫星也赔了进去,整体损失高达3.3亿美元。
“星箭”系列重型火箭项目展开至今以来,已经烧了459.7亿元人民币进去了,这样的投入力度远远地把国家航天甩在了后面,要知道国家航天预算去年的投入大约130亿元人民币左右。
这么多年下来,星箭国际成立至今,其科研团队的阵容已经丝毫不弱于国家队,充足的研发经费、高待遇吸引了大量的航天人才加入星箭国际。
到今天为止,星箭国际一分钱都没有盈利,“盈利”这两个字压根就没有想过,如此高额的投入完全是罗晟的两家集团公司和家族基金在不停的为其输血的结果,这才让杨建安这些科学家有本钱来花式炸火箭。
而“星箭”系列在这么多年的研发道路上走到今天,每一步都是非常之不容易,没有人帮助,只能靠自己坚持不懈,一点一点的摸索前进。
spaasa的技术支持,而星箭国际的背后除了罗晟这个金主爸爸之外,技术上国家航天局帮不了太大的忙,因为整个华国在航天科技领域是落后北美的,团队内部也正视这种差距。
罗晟专业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航空航天这一块不是他的强项,所以在技术上也帮不了太大的忙,他也忙不过来,所以只能靠“钞能力”来堆了。
大规模持续的烧钱,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优秀学子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而不是都一个劲的往经济管理和金融去挤。
那就必须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好在罗晟有钱,对星箭国际的投入也舍得下血本,高校学府的优秀人才,有志之士不用为了三斗米而被迫选择更有“钱途”的专业。
“星箭”项目从2012年7月开始进入实验阶段,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了10次实验,来验证代号“yf-127”发动机在推力调节功能和着陆支撑方面是否已经能够满足回收条件。
到了2013年7月进行了首次软着陆尝试,虽然火箭在回收的过程中成功完成了点火减速,但因为没能控制好火箭的姿态最终爆炸,回收了一堆废铜烂铁,首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在吸取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时间一晃到了2014年3月份开始了第二次软着陆尝试,这一次火箭姿态控制的飞船完美,实现了预定的掉头、进入大气层、软着陆等一系列动作。
之后又趁着这股势头在7月份和9月份测试了两次,进一步提升了软着陆的精确度,这给后面的回收计划打下了基础。
到了2015年初,杨建安团队在确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星箭”终于开始尝试在海上平台回收火箭,但由于在落地之前火箭没有控制好速度,第一次回收的时候直接砸在了海上的驳船上爆炸。
让团队比较欣慰的是,隔壁的spacex公司同样在这段时间也在进行海上平台回收火箭的发射实验,看到他们也失败了,心里顿时平衡了不少。
到了4月份展开了第二次实验,这一次又是因为没有控制好降落姿态而再次收获了一对废铜烂铁。
好在火箭相对传统发射的火箭要便宜得多,炸一根顶的上传统火箭好几根,罗晟表示能接受,哥有钱给你们炸。
在经过连续两次的失败之后,杨建安团队对火箭的接驳装置进行了改良优化,到了2015年的7月份第三次实验如期展开。
本以为会创造历史的第三次发射尝试,却因为火箭在发射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意外爆炸而烟消云散,这一次直接损失7800多万美元。
接连三次的失败让罗晟也倍感郁闷,杨建安团队也士气低落,还得安抚鼓励他们。
在经历连续的失败之后,杨建安团队没有立刻展开第四次实验,而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彻底把爆炸事故原因调查清楚,不搞清楚原因不再进行任何发射实验计划,这也导致后续的发射计划全都被搁置。
一来是不能带着问题上天,二来杨建安总师自己也很心疼经费,虽说在星箭国际罗晟保证他们有钱烧,但炸一次就是好几个亿的直接损失,还不算其它沉没成本和时间成本。
而在长达半年的事故调查期间,同行却传来好消息,杰夫·贝佐斯创办的蓝色起源在2015年11月对外宣布成功在海上平台回收了自家的“new shepard”火箭,且对外公布了视频画面。
这一壮举直接把罗晟的星箭国际和埃隆·马斯克的sapcex公司都给超越了,光头贝佐斯率先成为了火箭回收第一人。
这是大家都没有料到的,本以为是spacex公司拿到这个头衔,结果贝佐斯不声不响的搞了个大新闻。
而与此同时,负责“星箭”项目的杨建安团队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包括spacex公司也感受到了蓝色起源带来的压力。
不过在这长达半年的调查期间里,星箭国际也没有闲着不干事。
杨建安团队针对爆炸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星箭”重型火箭进行了全面改良,大幅度提升了火箭的推理,并且把一系列回收所需要的外挂装置作为新型火箭的标配,而全新版的“星箭”也终于在2015年底12月份再一次实现了陆地回收。
不过,这只是一个起手式,能够在陆地回收并不意味着在不平稳的海上也能实现回收,而能够在海上回收有着更大的意义。
团队再次重整旗鼓后,杨建安决定继续尝试在海上平台回收火箭,这道坎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
然而命运多舛,在接下来的2016年又经历了两次失败,而隔壁的spacex公司已经传来了好消息,这让杨建安团队感觉连呼吸都倍感压力。
到了下半年,星箭国际总算是迈过这道坎了,终于实现了第一次在海上回收火箭。
虽然这次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火箭,但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就已经成熟了。
同一时间spacex公司也完成了自己的发射任务,这场私人太空竞赛也愈演愈烈,星箭国际、蓝色起源和spacex三家都拼了命的或追赶对手、或不断领先对手。
而今年1月份,刚刚不久spacex公司的发射成功,埃隆·马斯克向世人再次宣布spacex才是这个领域的王者。
接下来的2017年才是真正的重头戏,星舰国际和spacex两家公司都要在3月份争夺一个“人类火箭发射史”的重要“首次”头衔。
即,使用“二手火箭”再次发射,并要再次成功回收。
以前的火箭回收成功了,但没有进行复用,这一次完全不一样。
星箭国际在接下来的3月份的发射任务便是用去年在海上回收的那枚火箭复用发射,目前已经经历了长达九个月的翻修、检查和测试并通过了这些程序,接下来的3月份就要再次发射。
而如果星箭国际在接下来的3月份去的发射任务的成功,便是公司成立以来迄今为止第16次火箭回收计划中第9次成功回收,如果比spacex先一步发射成功,就意味着是人类火箭发射历史上,首次成功回收二手火箭。
这不仅仅是争个头彩的问题,背后的意义是争夺人才,公司的荣誉越多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
……
如此淡定在于有底气。
要是其它的公司,恐怕这个时候已经如临大敌了,而蔚蓝海岸和蓝星科技压根就没有把这件事情当做第一优先级来处理。
不过外界媒体却把这件事看的很重,很多人都热情的替罗晟担心,也少不了大讨(si)论(bi)。
“最大的技术垄断可能是时下互联网体验中最司空见惯的事情了,这是行业属性使然。”
“阿法德浏览器的确是一个具备垄断性质的产品,而且在现有的蓝星科技产品属性下,你很难说明它是好事还是坏事,作为普通用户,除了期望这些垄断巨头不作恶、有良知以外,真的做不了其它事情了,很无奈,但这是事实。”
“不过话说回来,咱们还是对大主教很有信心的,至少蓝星科技和蔚蓝海岸在大主教掌舵期间,我们可以放心,而且大主教才三十岁出头,说明这个问题在四五十年内是无忧的。”
“为一个真正的开放web而战?这话真尼玛冠冕堂皇。”
“那怎么办嘛,竞争不过只能这样了啊,要体谅一下谷歌的难处。”
“还有,所谓的垄断调查,实际上是什么?都是用来整对手的,硅谷那么多公司垄断了几十年的,也没见他们被拆分几个,就连当年沸沸扬扬的微软垄断案,也就盖茨下课了而已。”
“开什么玩笑,在今天这个时代,跨国竞争你别指望小公司能担此大任,所以就算明知道是绝对垄断,也不会去拆分自家的公司,傻子才会这么做,等于自废武功,拆分之后到时候你拿什么和那些跨国巨头竞争?结果便是逐个击破。”
“只是有些公司做大之后,却忘记了自己能做大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国家让你做大是想要你能和那些跨国巨头pk,结果却窝里横倒是一把好手,对内硬气的不行,对外软的不行。”
“放眼望去也就只有大主教是最让人放心了,这就是我们支持他的原因,一直战斗在第一线。没有他顶在前面吸收了几乎全部的火力,身后能打的基本没几个。”
“所以就算不支持,也绝对不能诋毁。”
……
就在外界的视野被科技界和懂王吸引而去的时候,航天界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并且迅速吸引了媒体的视野。
1月29日,经过改良版的“猎鹰9号”火箭成功的把一颗来自谷歌的价值1.89亿美元的卫星送上了预定轨道,并且实现火箭回收,spacex公司这一次的成功进一步赢得了市场的信心。
消息也已经漂洋过海,传到了内地。
……
星箭国际总部。
“原因已经查出来了,可以确定是由于火箭液氦温度失控,导致在发射平台上还没有发射就发生了爆炸。”
说话的人是星箭国际火箭回收技术开发部的一位科学家,此刻七八名航天领域的技术专家正在研讨调查结果,火箭回收技术开发部的首席科学家叫杨建安,也是星箭国际重型火箭“星箭”系列的总设计师。
“问题总结完了,所有失败的原因都已经找了出来,接下来3月份的发射任务一定要确保万无一失,这一次要是再失败我不但没脸去找罗总绅士要钱,也没法做这个总师了。”杨建安看着众人无比郑重的说道。
所有人都倍感压力,尤其是大洋彼岸的spacex刚刚传过来的消息,更是让“星箭”项目部的每一个人都压力山大。
此次发射实验的失败不但火箭发射失败,还连带着把蓝星科技的一颗价值高达2.1亿美元的卫星也赔了进去,整体损失高达3.3亿美元。
“星箭”系列重型火箭项目展开至今以来,已经烧了459.7亿元人民币进去了,这样的投入力度远远地把国家航天甩在了后面,要知道国家航天预算去年的投入大约130亿元人民币左右。
这么多年下来,星箭国际成立至今,其科研团队的阵容已经丝毫不弱于国家队,充足的研发经费、高待遇吸引了大量的航天人才加入星箭国际。
到今天为止,星箭国际一分钱都没有盈利,“盈利”这两个字压根就没有想过,如此高额的投入完全是罗晟的两家集团公司和家族基金在不停的为其输血的结果,这才让杨建安这些科学家有本钱来花式炸火箭。
而“星箭”系列在这么多年的研发道路上走到今天,每一步都是非常之不容易,没有人帮助,只能靠自己坚持不懈,一点一点的摸索前进。
spaasa的技术支持,而星箭国际的背后除了罗晟这个金主爸爸之外,技术上国家航天局帮不了太大的忙,因为整个华国在航天科技领域是落后北美的,团队内部也正视这种差距。
罗晟专业是在人工智能领域,航空航天这一块不是他的强项,所以在技术上也帮不了太大的忙,他也忙不过来,所以只能靠“钞能力”来堆了。
大规模持续的烧钱,同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鼓励优秀学子投身于基础科学研究,而不是都一个劲的往经济管理和金融去挤。
那就必须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好在罗晟有钱,对星箭国际的投入也舍得下血本,高校学府的优秀人才,有志之士不用为了三斗米而被迫选择更有“钱途”的专业。
“星箭”项目从2012年7月开始进入实验阶段,用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了10次实验,来验证代号“yf-127”发动机在推力调节功能和着陆支撑方面是否已经能够满足回收条件。
到了2013年7月进行了首次软着陆尝试,虽然火箭在回收的过程中成功完成了点火减速,但因为没能控制好火箭的姿态最终爆炸,回收了一堆废铜烂铁,首次尝试以失败告终。
在吸取这次失败的经验教训之后,时间一晃到了2014年3月份开始了第二次软着陆尝试,这一次火箭姿态控制的飞船完美,实现了预定的掉头、进入大气层、软着陆等一系列动作。
之后又趁着这股势头在7月份和9月份测试了两次,进一步提升了软着陆的精确度,这给后面的回收计划打下了基础。
到了2015年初,杨建安团队在确定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之后,“星箭”终于开始尝试在海上平台回收火箭,但由于在落地之前火箭没有控制好速度,第一次回收的时候直接砸在了海上的驳船上爆炸。
让团队比较欣慰的是,隔壁的spacex公司同样在这段时间也在进行海上平台回收火箭的发射实验,看到他们也失败了,心里顿时平衡了不少。
到了4月份展开了第二次实验,这一次又是因为没有控制好降落姿态而再次收获了一对废铜烂铁。
好在火箭相对传统发射的火箭要便宜得多,炸一根顶的上传统火箭好几根,罗晟表示能接受,哥有钱给你们炸。
在经过连续两次的失败之后,杨建安团队对火箭的接驳装置进行了改良优化,到了2015年的7月份第三次实验如期展开。
本以为会创造历史的第三次发射尝试,却因为火箭在发射不到三分钟的时间意外爆炸而烟消云散,这一次直接损失7800多万美元。
接连三次的失败让罗晟也倍感郁闷,杨建安团队也士气低落,还得安抚鼓励他们。
在经历连续的失败之后,杨建安团队没有立刻展开第四次实验,而是下了死命令,必须要彻底把爆炸事故原因调查清楚,不搞清楚原因不再进行任何发射实验计划,这也导致后续的发射计划全都被搁置。
一来是不能带着问题上天,二来杨建安总师自己也很心疼经费,虽说在星箭国际罗晟保证他们有钱烧,但炸一次就是好几个亿的直接损失,还不算其它沉没成本和时间成本。
而在长达半年的事故调查期间,同行却传来好消息,杰夫·贝佐斯创办的蓝色起源在2015年11月对外宣布成功在海上平台回收了自家的“new shepard”火箭,且对外公布了视频画面。
这一壮举直接把罗晟的星箭国际和埃隆·马斯克的sapcex公司都给超越了,光头贝佐斯率先成为了火箭回收第一人。
这是大家都没有料到的,本以为是spacex公司拿到这个头衔,结果贝佐斯不声不响的搞了个大新闻。
而与此同时,负责“星箭”项目的杨建安团队所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包括spacex公司也感受到了蓝色起源带来的压力。
不过在这长达半年的调查期间里,星箭国际也没有闲着不干事。
杨建安团队针对爆炸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对“星箭”重型火箭进行了全面改良,大幅度提升了火箭的推理,并且把一系列回收所需要的外挂装置作为新型火箭的标配,而全新版的“星箭”也终于在2015年底12月份再一次实现了陆地回收。
不过,这只是一个起手式,能够在陆地回收并不意味着在不平稳的海上也能实现回收,而能够在海上回收有着更大的意义。
团队再次重整旗鼓后,杨建安决定继续尝试在海上平台回收火箭,这道坎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
然而命运多舛,在接下来的2016年又经历了两次失败,而隔壁的spacex公司已经传来了好消息,这让杨建安团队感觉连呼吸都倍感压力。
到了下半年,星箭国际总算是迈过这道坎了,终于实现了第一次在海上回收火箭。
虽然这次在海上成功回收了火箭,但并不意味着这项技术就已经成熟了。
同一时间spacex公司也完成了自己的发射任务,这场私人太空竞赛也愈演愈烈,星箭国际、蓝色起源和spacex三家都拼了命的或追赶对手、或不断领先对手。
而今年1月份,刚刚不久spacex公司的发射成功,埃隆·马斯克向世人再次宣布spacex才是这个领域的王者。
接下来的2017年才是真正的重头戏,星舰国际和spacex两家公司都要在3月份争夺一个“人类火箭发射史”的重要“首次”头衔。
即,使用“二手火箭”再次发射,并要再次成功回收。
以前的火箭回收成功了,但没有进行复用,这一次完全不一样。
星箭国际在接下来的3月份的发射任务便是用去年在海上回收的那枚火箭复用发射,目前已经经历了长达九个月的翻修、检查和测试并通过了这些程序,接下来的3月份就要再次发射。
而如果星箭国际在接下来的3月份去的发射任务的成功,便是公司成立以来迄今为止第16次火箭回收计划中第9次成功回收,如果比spacex先一步发射成功,就意味着是人类火箭发射历史上,首次成功回收二手火箭。
这不仅仅是争个头彩的问题,背后的意义是争夺人才,公司的荣誉越多是一种实力的体现,就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投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