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万历四十五年八月,紫禁城的午门,重檐庑殿顶上的琉璃瓦,在烈日的暴晒下直要冒出青烟来,空气中连一丝风也没有,整个天地就像一个大火炉。到现在,已经有三个多月没有下过一滴雨了。

    砖地上,正站着一群身穿青色官袍的东林派系官员。左边还有一排太监,右边是配着绣春刀的锦衣卫,后边站着许多穿短裤拿木棍的狱吏。

    张问肚皮上的补子是鸂鸂,穿的是青袍,周围的年轻言官衣服颜色都是青色,他混在这里面感觉很安全。

    这时一个身穿蟒袍头戴刚叉帽的太监从甬道走了出来,走到北边的墩台下面,冷冷地扫视了一遍面前的官员。过了一会,太监又抬起头,用手掌遮在额头上,眯着眼睛看了一眼当空的太阳,摸出一块手帕擦了一下没有胡须的松下巴。

    周围没有风,也没有声音,年轻的官员们看着太监做着那些琐碎的动作,他们的表情莫名变得紧张。

    蟒袍太监踱了几步,终于走到最前面的一个官员面前,尖声问道:“韩况,咱家再问你一遍,这天儿为什么不下雨?”

    韩况国字脸,一脸正气,扬了扬头说道:“矿监税使横行,民不聊生;小人霸占庙堂,勾结权贵,乘京察之机,驱逐中正。上干天怒,降旱警示……”

    “哼!”蟒袍太监面有怒色,看着韩况道:“是谁教你这么说的?是谁指示你们来的?”

    韩况板着脸,一字一顿地说道:“我是大明的官员,说自己的话,尽自己本分,用得着人教!?”

    韩况昂挺胸大义凛然,笔直地站立,一身浩然正气,连张问都觉得他的身影高大起来,甚至,差点被他的正直感动。如果不知道韩况的底细的话。

    “好、好。”蟒袍太监又摸出手帕轻轻揩着下巴,“……廷杖吧。”

    狱吏立刻扑上来,将韩况摁倒在地,用麻??,他十八岁就中了进士。

    做了官,才现李氏不仅仅是大商贾,远远比张问想象得要强大。张问认为李氏等几个家族或与许多朝廷官员利益相连休戚相关,或有子弟在朝为官,下边还有一些商贾(一般同时又是地主)依附,那些商贾又各自有关系,树大根深。

    至少这个一身正气的韩况,张问能够确认,和那些人是一伙的。这次午门死谏,就是韩况带的头,因为矿监税使严重危害了商贾们的利益,恰逢天旱,他们正好借天说话,声讨税使。这两边一边故作正直清高,一边故作大公无私,张问却清楚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张问做了官不仅没能报仇,反而让李家的人有了戒心。也许张问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会知道,他们骂一句你算个什么东西,根本不是说大话,在那一刻,张问觉得自己太幼稚了……

    “二祖宗当心,可别踩着脏东西。”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打断了张问的思绪。

    蟒袍太监用手帕捂住嘴咳嗽了两声,走了过来,旁边拿着拂尘的小太监急忙扶住蟒袍太监。

    蟒袍太监说道:“张问……”

    只说了两个字,张问一下就软倒在地上,脸色苍白,手脚颤。

    蟒袍太监忍不住笑了,“咱家又没说要打你,你就能吓成这样……”

    张问一脸惊恐,说不出一句话来。

    “你回家去吧,跟着他们瞎起哄干什么?想升官也不是这么法子。”蟒袍太监冷笑着说。

    旁边的官员怒气冲冲地骂道:“没出息的东西!”“贪生怕死!现世宝!”

    张问战战兢兢从地上爬了起来,低着头,在恶毒的咒骂中离开午门,刚走没几步,就摔了一跤,摔了四仰八叉。众太监等人终于忍不住,爆出一阵哄笑。

    他急忙狼狈地爬了起来,一阵疾走,顺着端门、承天门出了紫禁城。城门外面,几个人正在给刚才被打的韩况灌尿,据说灌尿就能让被廷杖后的人醒过来。

    一个小伙子见着张问,屁颠屁颠地奔了过来,扑通一声趴到地上,哭诉道:“东家,您可出来了,小的找了郎中,还有童子尿……东家,他们没打您么?”

    张问径直上了轿子,免得被这帮下人闻出异味,再被当场鄙视一遍。

    “赶紧的,抬我回去。”

    这个跟班叫来福,是李氏的人,张问正是因为偶然得知了来福的底细,才确定李氏对自己有戒心。

    “起轿!”前边的轿夫一声吆喝,四个人四平八稳地抬起轿子。

    张问坐在轿子里,闭上眼睛,脑中又出现了那些带着嘲弄轻蔑表情的脸……

    如果没有猜错的话,他很快就会被下放到地方去做知县或县丞之类的小官,东林党的大佬们自然不会再让他占着朝廷言官的位置,一个道德败坏的理由,他就可以卷铺盖滚蛋。这样一来,就可以从这趟浑水里出去了。

    李氏的人会不会因此把自己从隐患名单里消去?张问摇摇头,觉得还完全不够。

    过了一会,他撩开轿帘,看了一眼外面的情景,街面上十分繁华,白墙青瓦,青石地面,雕楼画栋,庭院深深,又有各种摆摊卖小吃、饰品、衣服、蔬菜的,热闹非凡。

    这太平热闹的景象,让他的心情仿佛也跟着愉快起来。

    轿子转进青石胡同,走到家门口,管家曹安已等在外面,低声问来福:“少爷伤势如何?”

    来福的声音道:“幸亏他们没打着东家。”

    曹安疑惑的声音:“哦……”

    曹安是张问的先父留下来的老奴。

    张问从轿子里走出来,一句话不说,直接进了院门。

    “有劳大伙了,拿去喝碗茶。”曹安摸出铜钱。

    其中一个轿夫接了铜钱,说道:“好勒,以后有买卖,东家叫人到胡同口子上言语一声就成。”

    这些轿夫都不是张问的人,养不起,张问平日去衙门都是走路。他这些年读书,然后做了个无权无势的京官,坐吃山空,将家里的财产败个精光。

    现在家里一共就四个人,张问和他的后娘吴氏,一个跟班,一个老奴。

    走进门,二进的四合院显得有些空旷,一派家道中落的景象。

    后娘吴氏正欣喜地看着张问,“大郎,快从这火上跨过去,去去晦气。”

    吴氏穿着一身旧儒裙,瓜子脸,下巴尖尖的。她才二十几岁,当初嫁给张问他爹的时候,还是个小女孩。听说那年吴氏的家乡大旱,爆饥荒,百姓易子而食,邻家正要煮她的时候,先父的一个朋友路过,就用一斗米换了她。

    现在张家就剩张问一个男丁,吴氏不由得十分紧张,生怕张问有个三长两短,失去了依靠,这会儿见着张问没事,自己走进来,吴氏喜形于色,高兴地说道:“大郎,快去洗个澡,晚上咱们吃炖肉。”

    边上站着的来福顿时就喜笑颜开。曹安笑道:“小鬼,看把你乐得,还不快去劈柴?不然可没你的份。”

    “哎!”来福屁颠屁颠地向柴房走去,他看起来是个多么天真多么容易满足的小厮。

    吴氏转身走进厨房,这时曹安低声道:“今儿上午来福买柴出去的时候,去了沈家的钱庄。”

    “沈家……”

    曹安提醒道:“绍兴府。”

    张问马上确认了以前的猜测,就算没有今天这件事,同样也会被贬出京师。

    毕竟言官被杀影响较大,先贬出去,贬到他们的地盘,在浙江杀个把人,和捏死一只蚂蚁差不多,死了也就死了。

    今天在午门,张问已经尽了最后的努力。张问希望,他们不会急着杀一个如此懦弱的人……毕竟一个进士当众失禁不容易,主动放弃皇帝都不杀言官的护身符更不容易。

章节目录

乌纱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西风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段一 廷杖-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乌纱,一本书并收藏乌纱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