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赵府出来,李佑到府署找到王同知,告知赵三老爷请他写奏本。
王同知惊讶道:“短短两日真叫你办出了眉目?”
又不等李佑便一口答应:“为安稳人心正该如此!老夫自当上本。”
李佑拱拱手,“谢过老大人。”
“此事虽易,不过…”王同知意味深长道:“不能仅如此罢。”
李佑知道王同知要提条件了,便听着他说。
“须得请赵礼部与钦差商议,叫他上奏时言称若要安抚民心,不但该重用有名望的本乡大臣,还应重用熟悉政情的本地官,如此方能有的放矢,双管齐下才可政通人和。”李佑愕然,想借用王同知代表府衙的招牌,被他提出交换务件也是可以理解的,政治手段本来就是利益交换,但没想到的是王同知居然也要搭上顺风车…
这个“熟悉政情的本地官”不是王老同知自己又是说谁?如何重用?不就是任命他当知府么。
王老同知的意思是既然大家一起造势说贪官污吏导致苏州府局面不稳,需要本土根基深厚的重臣前来宣恩抚民,那么原来官府中不与贪官污吏合流又熟悉本地民情的官员也应当一起与本乡官员搭配重用。
让李佑无语的是,他绞尽脑汁苦心谋划,扯赵家的虎皮、拉赵家的大旗才打通了前进道路。结果王老同知在这儿轻飘飘一句话,便顺其自然的借上了力,李佑感觉自己披荆斩棘好像都是给王同知开路似的。
他忽然醒悟到,难怪王老头前天大谈特谈他李佑升任七品官的可能性和好处,为的就是勾起他的心火啊;也难怪王老头昨天在他面前感慨唏嘘本地没有负责的重臣坐镇而民情动荡,分明就是给他一种暗示。
王同知和李知事作为本案一根线上两只属性近似的蚂蚱,只要李佑能造出名目,王同知自然简简单单的酒能借到势。所以没有背景关系的王同知才会拼命鼓动李佑去为了官位折腾,好歹李佑还稍微认识能通天的人物,比王老同知强上那么一点。而李佑果然不负重望,没有辜负王老头“我看好你悟性”的评价
好半天,李佑才叹道:“老大人的行事风格筒直是…微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老夫年纪大了偷个懒,左右你也不吃亏么。”王老同志呵呵笑道。
日子又过了两天,时间进入十二月下旬,过年的气象愈加浓烈,街面渐渐热闹起来(虽然平时就很热闹)。不过府衙前却冷清了,在衙门口混饭吃的人都知道最近府衙基本瘫痪,生意不好做,不如专心回家过年去。
这日,谢中丞离开苏州府,当然还押着十三个官犯和几个关键人证物证。对于人犯谢中丞只是简单的问询一番,确认了本次仓案的大致轮廓就算完成钦差任务。下面把毛知府等一干人等带到京师便好,他犯不着在苏州耽误时间包揽责任。算起来,谢中丞在苏州府的时间前后不过七八日,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至于那三十几个吏员,都扔到了府署大牢里让堂堂的钦差副都御史亲自处置这世小人物筒直污了自己的手,所以交给地方循照刑名旧例审问上报。
苏州府署唯二官员王同知和李知事赶到闾门外给钦差送行,当李佑目送钦差船队远去时,万分感慨道:“常听说被点为钦差的人,有两惧,唯恐道路近,唯恐时日短,只愿迁延日久辗转四方多收馈赠。这位谢中丞却雷厉风行,实叫下官耳目一新,真乃国家栋梁也。”
5楼
“是么。你真这样想?”王同知问道。
李佑打个哈哈道:“当然。”
对于谢中丞来说,此时尽快走人绝对是最优选择。查处了大案已经是劳,何苦继续留在火药桶边上,万一出了乱子被连累到怎么办?
府衙里被钦差封了几天的各大堂口都解了禁,重新开始艰难启动运转,编外小吏还剩不少,就是从吏目到知府没一个真能管事的。
当经历司知事李佑看到承发房小吏搬着两尺高的一摞文牍出观在他面前时,人都麻木了,这还让过年么。“李大人,经历司只剩你了。”小吏无奈道。李佑蹦业六个字“迁有同知老爷。”
二尺高的文书被放在同知厅内,王同知淡然道:“山人自有妙计。”当即使唤衙役去敲梆子,集各全衙人员到同知厅外。
“明日冬至,按老规矩封衙,各自停办公事回家过年!”王同如下令道。
李佑叹道,果不其然,王老头从来就不是畏难而进的强硬性子,干啥都带个软字,说好听点叫以柔克刚。不过有这样的上司应该是比较舒服的罢。
冬至封衙确实是个衙门传统,相当于开始放春节假日,期间停止办公,一般到初十再回来。
与前几次灰溜溜回家不同,这次李佑心情很好,寒风得意马蹄疾,轻舟已过万重山。
进了家门,拜见过父母,便与妻妾在后堂团聚。家中早得到过报信,已经备下酒食,整治一桌宴席。李佑便和三房妻妾边吃喝边闲谈,倒也其乐融融。
李佑暗中观察,有个令他称奇的情况。家里这三房,虽然算不上有怨隙,但彼此之间多多少少都是有世谈谈的疏离,李佑在家时百般调和也见效不大。今天回来发现她们之间亲密了不少,倒是个惊喜。
分析其原因,八成是因为李佑在家时,众女嘴上不说心里都想多争一分宠,怎么也亲密不起来。当老爷长时间不在家时,没了争夺对象,这种竞争心态便渐渐化解了,毕竟都是年纪相仿的女人,也没有真正的仇怨。
正当李老爷沉醉于和谐后宫的幻想时,在一旁侍候的梅枝突然开。道:“听人说,因为老丈人出家的事情,在西水镇老家那边老爷的风评不太好呢。”
李佑奇道:“你这是什么胡话,老爷我多久不回西水了,怎么有什么风评。再说刘老泰山出家算得了什么,又不是我逼他出家的。”关绣绣接过话头道:“夫君在外有所不知,这都是妾身父亲的错。”
你那脑子少根弦的父亲足干了什么事情?但给关姨娘面子,李佑没有直白的问出来。梅枝又道:“关老员外也出家了,外头纷纷传言说老爷不地道,两个老丈人都被逼得出了家。”
李佑一时气结,一个老丈人出家也就算了,两个老丈人全都出家,难免会惹出议论。何况关老丈和他的事儿许多人都知道,别人越发认定关老员外是被女婿抢了女儿夺了家产后逼迫出家的。
“你那父亲…”李估对关姨娘说了半段,把话咽回去,眼角一瞥梅枝,这婢女肯定是故意提起此事啊。
王同知惊讶道:“短短两日真叫你办出了眉目?”
又不等李佑便一口答应:“为安稳人心正该如此!老夫自当上本。”
李佑拱拱手,“谢过老大人。”
“此事虽易,不过…”王同知意味深长道:“不能仅如此罢。”
李佑知道王同知要提条件了,便听着他说。
“须得请赵礼部与钦差商议,叫他上奏时言称若要安抚民心,不但该重用有名望的本乡大臣,还应重用熟悉政情的本地官,如此方能有的放矢,双管齐下才可政通人和。”李佑愕然,想借用王同知代表府衙的招牌,被他提出交换务件也是可以理解的,政治手段本来就是利益交换,但没想到的是王同知居然也要搭上顺风车…
这个“熟悉政情的本地官”不是王老同知自己又是说谁?如何重用?不就是任命他当知府么。
王老同知的意思是既然大家一起造势说贪官污吏导致苏州府局面不稳,需要本土根基深厚的重臣前来宣恩抚民,那么原来官府中不与贪官污吏合流又熟悉本地民情的官员也应当一起与本乡官员搭配重用。
让李佑无语的是,他绞尽脑汁苦心谋划,扯赵家的虎皮、拉赵家的大旗才打通了前进道路。结果王老同知在这儿轻飘飘一句话,便顺其自然的借上了力,李佑感觉自己披荆斩棘好像都是给王同知开路似的。
他忽然醒悟到,难怪王老头前天大谈特谈他李佑升任七品官的可能性和好处,为的就是勾起他的心火啊;也难怪王老头昨天在他面前感慨唏嘘本地没有负责的重臣坐镇而民情动荡,分明就是给他一种暗示。
王同知和李知事作为本案一根线上两只属性近似的蚂蚱,只要李佑能造出名目,王同知自然简简单单的酒能借到势。所以没有背景关系的王同知才会拼命鼓动李佑去为了官位折腾,好歹李佑还稍微认识能通天的人物,比王老同知强上那么一点。而李佑果然不负重望,没有辜负王老头“我看好你悟性”的评价
好半天,李佑才叹道:“老大人的行事风格筒直是…微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老夫年纪大了偷个懒,左右你也不吃亏么。”王老同志呵呵笑道。
日子又过了两天,时间进入十二月下旬,过年的气象愈加浓烈,街面渐渐热闹起来(虽然平时就很热闹)。不过府衙前却冷清了,在衙门口混饭吃的人都知道最近府衙基本瘫痪,生意不好做,不如专心回家过年去。
这日,谢中丞离开苏州府,当然还押着十三个官犯和几个关键人证物证。对于人犯谢中丞只是简单的问询一番,确认了本次仓案的大致轮廓就算完成钦差任务。下面把毛知府等一干人等带到京师便好,他犯不着在苏州耽误时间包揽责任。算起来,谢中丞在苏州府的时间前后不过七八日,可谓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至于那三十几个吏员,都扔到了府署大牢里让堂堂的钦差副都御史亲自处置这世小人物筒直污了自己的手,所以交给地方循照刑名旧例审问上报。
苏州府署唯二官员王同知和李知事赶到闾门外给钦差送行,当李佑目送钦差船队远去时,万分感慨道:“常听说被点为钦差的人,有两惧,唯恐道路近,唯恐时日短,只愿迁延日久辗转四方多收馈赠。这位谢中丞却雷厉风行,实叫下官耳目一新,真乃国家栋梁也。”
5楼
“是么。你真这样想?”王同知问道。
李佑打个哈哈道:“当然。”
对于谢中丞来说,此时尽快走人绝对是最优选择。查处了大案已经是劳,何苦继续留在火药桶边上,万一出了乱子被连累到怎么办?
府衙里被钦差封了几天的各大堂口都解了禁,重新开始艰难启动运转,编外小吏还剩不少,就是从吏目到知府没一个真能管事的。
当经历司知事李佑看到承发房小吏搬着两尺高的一摞文牍出观在他面前时,人都麻木了,这还让过年么。“李大人,经历司只剩你了。”小吏无奈道。李佑蹦业六个字“迁有同知老爷。”
二尺高的文书被放在同知厅内,王同知淡然道:“山人自有妙计。”当即使唤衙役去敲梆子,集各全衙人员到同知厅外。
“明日冬至,按老规矩封衙,各自停办公事回家过年!”王同如下令道。
李佑叹道,果不其然,王老头从来就不是畏难而进的强硬性子,干啥都带个软字,说好听点叫以柔克刚。不过有这样的上司应该是比较舒服的罢。
冬至封衙确实是个衙门传统,相当于开始放春节假日,期间停止办公,一般到初十再回来。
与前几次灰溜溜回家不同,这次李佑心情很好,寒风得意马蹄疾,轻舟已过万重山。
进了家门,拜见过父母,便与妻妾在后堂团聚。家中早得到过报信,已经备下酒食,整治一桌宴席。李佑便和三房妻妾边吃喝边闲谈,倒也其乐融融。
李佑暗中观察,有个令他称奇的情况。家里这三房,虽然算不上有怨隙,但彼此之间多多少少都是有世谈谈的疏离,李佑在家时百般调和也见效不大。今天回来发现她们之间亲密了不少,倒是个惊喜。
分析其原因,八成是因为李佑在家时,众女嘴上不说心里都想多争一分宠,怎么也亲密不起来。当老爷长时间不在家时,没了争夺对象,这种竞争心态便渐渐化解了,毕竟都是年纪相仿的女人,也没有真正的仇怨。
正当李老爷沉醉于和谐后宫的幻想时,在一旁侍候的梅枝突然开。道:“听人说,因为老丈人出家的事情,在西水镇老家那边老爷的风评不太好呢。”
李佑奇道:“你这是什么胡话,老爷我多久不回西水了,怎么有什么风评。再说刘老泰山出家算得了什么,又不是我逼他出家的。”关绣绣接过话头道:“夫君在外有所不知,这都是妾身父亲的错。”
你那脑子少根弦的父亲足干了什么事情?但给关姨娘面子,李佑没有直白的问出来。梅枝又道:“关老员外也出家了,外头纷纷传言说老爷不地道,两个老丈人都被逼得出了家。”
李佑一时气结,一个老丈人出家也就算了,两个老丈人全都出家,难免会惹出议论。何况关老丈和他的事儿许多人都知道,别人越发认定关老员外是被女婿抢了女儿夺了家产后逼迫出家的。
“你那父亲…”李估对关姨娘说了半段,把话咽回去,眼角一瞥梅枝,这婢女肯定是故意提起此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