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放鹤在这个敏感时间,不避嫌疑的上门拜访李佑,显然不会那么单纯。对这点李大人也是心知肚明的,但装糊涂没有说破。
七扯八扯完后,朱部郎突然问道:“如果天子欲将你重新召入朝堂,用你兼任左右侍班,以备朝会顾问,你肯答应否?”
李佑收起了嬉笑神态,正色道:“这又是你自己要问的,还是替别人问的?”
放鹤先生对着头顶空气拱了拱手,“这是替别人问的。
这可不好回答,李佑暗想道。首先,他现在很知足于受了委屈被赶出庙堂的形象,不想成为天子身边的众矢之的:其次,天子的好意,不是那么容易可拒绝的。
目前天子太不成熟,做事没准头,心性也不稳定,暂且敬而远之比较好,更何况他无欲无求,维持现状是最佳选择。最关键的是,有长公主这条隐线在,大可细水长流,又何必冒着被别人用异样目光看待的风险去抢先逢迎天子。
当然,想法是好想法,总要配合一个好借口。李佑沉吟片刻,便答道:“陛下如同明亮火烛,周围炽热无比,臣就是飞蛾,离得近了就是飞蛾扑火,必被烤死。”
他这就是找了个与天子近臣不合所以只能敬而远之的借口,并堂堂皇皇的说出来,显得自己心底无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因为长公主说过,对天子直言即可,不必弯弯绕绕遮遮掩掩,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对这个回答,朱放鹤心有戚戚,他与李佑谈完,便要离开李宅回家。李佑亲自送到大门,临别时,朱部郎忽然想起什么,警告李大人道:“你要当心段知恩。”
为这句话,李佑在门中立了好一会儿,朱部郎的警告肯定不是无的放矢的乱说话,必有所指。
若如化所猜测,段知恩与白侍郎乃是互相勾结、内外呼应,同时段知恩是唆哄天子急切的在人事上进行布局的人,那么段公公绝对不是一个善茬。
这次修理白侍郎,好似是他无心之举,白侍郎咎由自取。但在明眼人看来,无论无心有心,那是只问结果的。段公公对他李佑这个打了白侍郎一闷棍的搅局者,只怕没有好看法罢。
李佑又想起在天子南巡时,归德长公主偶然提起过,段知恩与萧皇后走得很近,不过这倒可以理解。
萧小姐年初中选皇后的事情,得益于司礼监掌印太监麦承恩打通了太后的关节,不过那是她父亲的脸面。
有点眼光的都知道,如今慈圣皇太后退养,不再继续掌权,那么出自慈圣宫的麦公公注定要逐渐走弱,这是人力不可挽回的趋势。而天子大伴段公公则相反,必将是崛起的红人。
所以萧皇后选择结好段知恩,是很明智的选择,而段公公也需要交结正宫皇后来巩固自己的宫中地位口两人对彼此都有政治需求,一拍即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李佑往深里想,从宫中派系角度看,无论如何,他绝对是被划为金贤妃这边的,与他关系较好的太监则是另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吴广恩。所以虽然没有互相得罪过,但段知恩与他李佑似乎天生不是同路人。
不过李大人发现,他若像朱部郎所言要“当心”的话,有点无处下手的感觉。这段公公躲在深宫,与他没有任何直接往来,似乎很有些鞭长莫及,一般文臣哪能随便决定大太监的命运?
就算他有归德千岁暗中撑腰,可是长公主也没道理去帮着文官削弱天子家奴,对皇家而言这和自废武功也差不多了。
反过来,他缺乏手段去牵制段公公,不代表段公公也是这个样子。那段公公只要能取信于天子,便足以影响到一切,包括他李佑自己,这就是太监的最大优势。
很不对等哪,想至此李佑不由得感叹道,任他有千万种手段,也伸不进宫中,而且也不可能自寻死路的伸进宫中去。这是大明文官面对太监时常常有的窘境,李大人绝非第一个遇到的。
及到次日,在宫中景和天子有点小郁闷,这个郁闷不是针对谁,也不是针对哪件事,而是针对当下这个莫名其妙的形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谁上台后不想用几个信得过的自己人?但小天子也不明白,他意图重点使用的两大近臣为何似乎一个个都像发了疯似的。没错,在天子的眼里是很像发疯。
那侍驾十年的知经筵事、文华殿大学士袁阁老,在意图进位次辅的关键时刻,脑子抽了筋去弹劾李佑,结果导致被动无比。直接被母后还政前最后一道懿旨责为胸怀狭隘,剥夺了迁为次辅的机会。
还有那启蒙授业恩师白先生,布局了两个月,在即将被提拔入阁的非常时期,又不知发了什么神经,去和李佑争风吃醋大打大闹。李佑都知道此事不上台面,应该私底下解决,白先生却鬼迷心窍非要在朝堂上见真章,简直光天化日之下自取其辱。
自己周围这些近臣都和李佑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吗?还是李佑自己就是个吸引仇恨的磁石,导致袁白二人见了李佑就鬼迷心窍?想怪罪李佑,也真怪罪不起来。
说起李佑,景和天子又想起当初皇姐曾对他有言,庙堂多老迈之辈,非幼主之福也,惟有李佑此人,若不早天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能臣。
以他在扬州所见所闻,确实也同意这点,满朝文武,除去几个世袭勋贵,只有李佑是近似同龄之人,还精明强干的很。而且李佑为人轻省疏松,不像其他那些大臣一般,常常为了点坐像不端正之类的小事啰嗦烦琐,所以景和天子对李佑一直颇有好感。
虽然大伴段知恩点评道,李佑此人大伪似真,但李佑的“飞蛾”之说倒也提醒了景和天子。身边臣与李佑多是不睦,如想用李佑则需要顾及到身边近臣的情绪,只怕没那么容易。
所以李佑才会说飞蛾扑火,意思就指的是周围这些侍从之臣容不下他李佑,因此他李佑惹不起躲得起。这么看来,他婉拒自己的好意也是情有可原啊。
收起胡思乱想,景和天子看了看案上两尺高的奏疏,打算开始工作,这时却有小内监急急奏报:“陛下大喜!方才佥娘娘身子不适,请了宫中女太医诊断,报是有喜了!”
果然是大喜事!景和天子立起身子,扔下手中朱笔,喝道:“摆驾!”
七扯八扯完后,朱部郎突然问道:“如果天子欲将你重新召入朝堂,用你兼任左右侍班,以备朝会顾问,你肯答应否?”
李佑收起了嬉笑神态,正色道:“这又是你自己要问的,还是替别人问的?”
放鹤先生对着头顶空气拱了拱手,“这是替别人问的。
这可不好回答,李佑暗想道。首先,他现在很知足于受了委屈被赶出庙堂的形象,不想成为天子身边的众矢之的:其次,天子的好意,不是那么容易可拒绝的。
目前天子太不成熟,做事没准头,心性也不稳定,暂且敬而远之比较好,更何况他无欲无求,维持现状是最佳选择。最关键的是,有长公主这条隐线在,大可细水长流,又何必冒着被别人用异样目光看待的风险去抢先逢迎天子。
当然,想法是好想法,总要配合一个好借口。李佑沉吟片刻,便答道:“陛下如同明亮火烛,周围炽热无比,臣就是飞蛾,离得近了就是飞蛾扑火,必被烤死。”
他这就是找了个与天子近臣不合所以只能敬而远之的借口,并堂堂皇皇的说出来,显得自己心底无私、胸怀坦荡、光明磊落。因为长公主说过,对天子直言即可,不必弯弯绕绕遮遮掩掩,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对这个回答,朱放鹤心有戚戚,他与李佑谈完,便要离开李宅回家。李佑亲自送到大门,临别时,朱部郎忽然想起什么,警告李大人道:“你要当心段知恩。”
为这句话,李佑在门中立了好一会儿,朱部郎的警告肯定不是无的放矢的乱说话,必有所指。
若如化所猜测,段知恩与白侍郎乃是互相勾结、内外呼应,同时段知恩是唆哄天子急切的在人事上进行布局的人,那么段公公绝对不是一个善茬。
这次修理白侍郎,好似是他无心之举,白侍郎咎由自取。但在明眼人看来,无论无心有心,那是只问结果的。段公公对他李佑这个打了白侍郎一闷棍的搅局者,只怕没有好看法罢。
李佑又想起在天子南巡时,归德长公主偶然提起过,段知恩与萧皇后走得很近,不过这倒可以理解。
萧小姐年初中选皇后的事情,得益于司礼监掌印太监麦承恩打通了太后的关节,不过那是她父亲的脸面。
有点眼光的都知道,如今慈圣皇太后退养,不再继续掌权,那么出自慈圣宫的麦公公注定要逐渐走弱,这是人力不可挽回的趋势。而天子大伴段公公则相反,必将是崛起的红人。
所以萧皇后选择结好段知恩,是很明智的选择,而段公公也需要交结正宫皇后来巩固自己的宫中地位口两人对彼此都有政治需求,一拍即合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李佑往深里想,从宫中派系角度看,无论如何,他绝对是被划为金贤妃这边的,与他关系较好的太监则是另一个司礼监秉笔太监吴广恩。所以虽然没有互相得罪过,但段知恩与他李佑似乎天生不是同路人。
不过李大人发现,他若像朱部郎所言要“当心”的话,有点无处下手的感觉。这段公公躲在深宫,与他没有任何直接往来,似乎很有些鞭长莫及,一般文臣哪能随便决定大太监的命运?
就算他有归德千岁暗中撑腰,可是长公主也没道理去帮着文官削弱天子家奴,对皇家而言这和自废武功也差不多了。
反过来,他缺乏手段去牵制段公公,不代表段公公也是这个样子。那段公公只要能取信于天子,便足以影响到一切,包括他李佑自己,这就是太监的最大优势。
很不对等哪,想至此李佑不由得感叹道,任他有千万种手段,也伸不进宫中,而且也不可能自寻死路的伸进宫中去。这是大明文官面对太监时常常有的窘境,李大人绝非第一个遇到的。
及到次日,在宫中景和天子有点小郁闷,这个郁闷不是针对谁,也不是针对哪件事,而是针对当下这个莫名其妙的形势。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谁上台后不想用几个信得过的自己人?但小天子也不明白,他意图重点使用的两大近臣为何似乎一个个都像发了疯似的。没错,在天子的眼里是很像发疯。
那侍驾十年的知经筵事、文华殿大学士袁阁老,在意图进位次辅的关键时刻,脑子抽了筋去弹劾李佑,结果导致被动无比。直接被母后还政前最后一道懿旨责为胸怀狭隘,剥夺了迁为次辅的机会。
还有那启蒙授业恩师白先生,布局了两个月,在即将被提拔入阁的非常时期,又不知发了什么神经,去和李佑争风吃醋大打大闹。李佑都知道此事不上台面,应该私底下解决,白先生却鬼迷心窍非要在朝堂上见真章,简直光天化日之下自取其辱。
自己周围这些近臣都和李佑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吗?还是李佑自己就是个吸引仇恨的磁石,导致袁白二人见了李佑就鬼迷心窍?想怪罪李佑,也真怪罪不起来。
说起李佑,景和天子又想起当初皇姐曾对他有言,庙堂多老迈之辈,非幼主之福也,惟有李佑此人,若不早天是可以用一辈子的能臣。
以他在扬州所见所闻,确实也同意这点,满朝文武,除去几个世袭勋贵,只有李佑是近似同龄之人,还精明强干的很。而且李佑为人轻省疏松,不像其他那些大臣一般,常常为了点坐像不端正之类的小事啰嗦烦琐,所以景和天子对李佑一直颇有好感。
虽然大伴段知恩点评道,李佑此人大伪似真,但李佑的“飞蛾”之说倒也提醒了景和天子。身边臣与李佑多是不睦,如想用李佑则需要顾及到身边近臣的情绪,只怕没那么容易。
所以李佑才会说飞蛾扑火,意思就指的是周围这些侍从之臣容不下他李佑,因此他李佑惹不起躲得起。这么看来,他婉拒自己的好意也是情有可原啊。
收起胡思乱想,景和天子看了看案上两尺高的奏疏,打算开始工作,这时却有小内监急急奏报:“陛下大喜!方才佥娘娘身子不适,请了宫中女太医诊断,报是有喜了!”
果然是大喜事!景和天子立起身子,扔下手中朱笔,喝道:“摆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