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然的小弟弟吴天放最喜爱的是旅行,他在附近的凤凰山中曾多次步行进行过穿越,他也曾一个人骑自行车到少林寺、武当山、风陵渡等地游玩。(.)但更多的时候,他喜欢坐的还是火车,因为坐火车他可以逃票,能省下不少处出的开支。
天放逃票的办法很多,都是他在多次外出的实践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当他还小的时候,进出火车站时,他会躲在陌生人的后面,若即若离,好像是人家的小孩一般。当他身高超出了儿童的最低控制线,他又找到了一些新的办法。关于如何进站,他有两个办法。一是从火车站的入口往两边找,总能找到一个货物出入的通道,他便从这里进去。进的时候,还不能左顾右盼,要大大方方的,好像他就是铁路子弟一般。二是他恳请已买过车票的人,帮他再购一张站台票。站台票一般都是1元钱,这还是他能消费得起的。
如何才能挤上火车呢,这个还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中国的火车一直都是超载,上车的时候,都是一拥而上。下车出站的时候,他仍是两个办法,一个是从火车站两旁的货物出入通道出去,一个是让在火车上刚认识的朋友在他后面举着火车票,他在前面走,并对验票的人大声说:“车票在后面。”因为出去的人同样多,他一般都能蒙混过关。
以上是进出站,以及上下车时吴天放常用的办法。但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不好办的是如何应付在火车上列车员的查票。
实践出真知,通过长期的探索,他也有了一些心得。第一个是看查票的要来了,他便躲进厕所,或钻进列车的座位底下。
第二个是他要尽快在车上攀谈到一位知心人,查票的人要来的时候,他便将衣服挂在列车的小件钩上。他就向另一个方向走去,当他被查票的人堵着,要他的车票时,他便会说,他的车票在衣兜里。列车员当然不信,但随他一块到他原来坐或站的地方。这时候,他原先临时结识的热心人已将车票放进了吴天放的口袋里。列车员看一看,那怕是他反复地看,也看不出来这其中的奥妙来。
第三个是如果吴天放看到哪一位列车员比较宽厚,他就会主动地找人家说,他是一个学生,要回家,但没有钱买车票。他恳请人家让他坐车,但他愿意替这个列车员打扫他分管的这一截车厢。一般情况下,他的要求会得到满足。因为他是一个穷学生,再加上他可以替列车员分忧。
这是吴天放在列车上逃票的各种经验,当他来到想看的景点时,如果他不想买门票,他就会沿着景区转悠,最终总能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入口。比如说黄山,这么大一座山,景区不可能将它全部围起来。如果景区的门票不贵,他便会去买一张,因为他有收藏景点门票的爱好。
2000年夏天,当大考结束以后,不管最后的成绩如何,吴天放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便约上同村李芸芸的弟弟李想一块出去转转,李想显得很是兴奋,因为他这个小小书法家是需要外出采风见世面的。他知道,天放哥是出门游玩的老手,跟他一块儿是没错的。
下面正好有一些这次外出吴天放自己写的旅行札记,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领略一下一个刚满17岁的少年的另类情怀。
2000年7月中旬,我的大学考试已经考完。接下来这两个月也就没有什么事了。我就和同村的李想商量,是不是趁这机会出去走一走,这家伙也是举双手赞成。去哪里呢,就去临近的山东吧,那里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对我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是穷学生,也没有什么好准备的,拿上不多的一点路费,就打算以逃票为主畅游齐鲁了。我们的第一站是前往开封,但这只是我们的中转站,我们的目的地是山东,是泰山,是大海。以下这些文字,是从开封开始并到开封结束的。
7月23日夜行列车开封火车站的地形,我俩已经提前侦察过了。吃罢午饭,从一旁货运的偏门溜了进去。下午5点半,登上了武昌至青岛的214次列车。眼下是旅行的淡季,乘客不太多,我俩也堂而皇之地坐在座位上,心儿早就飞到了一千多公里外的大海上。
在火车的隆隆声中,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我俩扒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万家灯火,小声但兴奋地谈论着。我们用一个耐高温的特大号玻璃罐头瓶,泡方便面吃,吃的是津津有味。兰考、民权、商丘、砀山、徐州、滕州、兖州,一个又一个地被列车抛在了后面,离我们第一个目的地——泰安是越来越近了。
这趟列车很够意思,一路上没有查票的,真是谢天谢地。兴奋之中,一丝不安涌了上来,这里我俩都没有来过,没有车票,如何出得了站呢?
邻座的一位青年听到了我们的嘀咕,主动说是我们的老乡,并让我俩放心,出站的时候,他走在后面,手里高举着车票,就说“票在这里,票在这里”,我俩走在前面,就对验票的人讲“后边的人统一拿着车票”。这一站下车的人很多,大概都是要来看泰山的罢。出站的时候,我俩如法炮制,在汹涌的人流中,高喊着“票在后面,票在后面”,也不知怎么搞的,还没愣过神,已被人潮裹了出来。回头去谢那位老乡,却再也寻他不着。
7月24日泰山日出下得车来,已是凌晨2点。找个宾馆睡一觉吧,只剩几个钟头了,还真舍不得花那个冤枉钱,心一横,连夜登泰山吧,说不定还能赶上看日出哩。
岱宗坊是登山的起始地,自此沿中路步行上山,要走20余里并要踏上6666个石砌台阶。当听说门票要每人50元钱时,我们是买不起的。就在在漆黑的夜里,悄悄绕过售票处,兴冲冲地向上攀登。一路上,有咚咚的溪水做伴,并不显得寂寞。在路的拐弯或险峻处,总有灯光闪亮,也没有跌下悬崖的危险。
就这样,凭着年轻人的好体力和那股冲劲,过一天门、中天门,咬牙登上十八盘,进南天门,过天街,攀上海拔1545米的玉皇顶时,刚过凌晨5点。在清冷的寒风中,我俩各租了一件军大衣,坐在拱北石上,静观那天下闻名的泰山日出。只见东方白茫茫的云海中发出极强的亮光,不久,一轮极大极圆极红的朝阳喷薄而出,四周的游客一派欢呼,到处是喀喀作响的拍照声。站在这泰山极顶,我面对红日,双手叉腰,学着伟人的模样,感受那“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无边豪情。
想当年,这里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据传,仅夏、商、周三代就有72个君王来此祭祀,以后各代君王来这里的更是不计其数。不过除康熙外都是乘轿上山的,这位康熙爷可也真是安步当车,仅从中天门到山顶这一段路,他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我们俩,从山脚到山顶,只用了两个多钟头。
上山时,是在夜里,又为了赶时间,一路上的美景并没有怎么看到。所以对泰山的游览,我们俩是倒着、从上往下看的。这里给我印象最深者有三:泰山石、泰山字和泰山松。
泰山形成于20多亿年前的地壳第一次造山运动,如今那巨大的方方正正的泰山花岗岩堆叠在一起,20亿年风雨的洗礼使其更加坚实,给人一种厚重的力感,的确是有一股“泰山石敢当”的气势。
泰山又是一座文化山,目前收集到的自古迄今歌颂泰山的诗词歌赋不下千余篇,泰山上题字刻石触目皆是。在天柱峰下的巨型石壁上,集中了一大批摩崖石刻,其中唐玄宗亲自撰写的《纪泰山铭》,共996字,那阔大的隶书雄浑俊逸,今人心胸为之开阔。
在山路上,同志那自成一格的行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刻石,又令人耳目一新。在中天门之下的山谷中,在平净光滑的大石坪上,刻有《金刚经》全文,字径约半米,现存1067字,字体苍劲,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颇有摄人心魄的气势。
可惜我不懂书法,否则这泰山之行,面对这一页页活的教材,书法造诣一准会有突飞猛进的提升。李想就不同了,他每到一处摩崖石刻前就会驻足观望,并用手在衣服上比比划划。到实地来看,那大概是和在家中读碑贴大不相同了吧。这个小李想一路上看看停停,竟有些发痴了。
而这泰山的精神又集中体现在这郁郁葱葱的泰山松上,尤其是在十八盘,在五松亭和对松亭,我真有一种对泰山松顶礼膜拜的冲动。五松亭外的几棵松树,相传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曾在这些松下避雨,松树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故又称为“五大夫松”。再往上行,在盘山道的两边,两山夹峙,山上万松叠翠,山风过处,松涛阵阵,游人无不心旷神怡,人称对松山。乾隆皇帝曾赞道“岱宗最佳处,对松真绝奇”。
天放逃票的办法很多,都是他在多次外出的实践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当他还小的时候,进出火车站时,他会躲在陌生人的后面,若即若离,好像是人家的小孩一般。当他身高超出了儿童的最低控制线,他又找到了一些新的办法。关于如何进站,他有两个办法。一是从火车站的入口往两边找,总能找到一个货物出入的通道,他便从这里进去。进的时候,还不能左顾右盼,要大大方方的,好像他就是铁路子弟一般。二是他恳请已买过车票的人,帮他再购一张站台票。站台票一般都是1元钱,这还是他能消费得起的。
如何才能挤上火车呢,这个还真不是太大的问题,因为中国的火车一直都是超载,上车的时候,都是一拥而上。下车出站的时候,他仍是两个办法,一个是从火车站两旁的货物出入通道出去,一个是让在火车上刚认识的朋友在他后面举着火车票,他在前面走,并对验票的人大声说:“车票在后面。”因为出去的人同样多,他一般都能蒙混过关。
以上是进出站,以及上下车时吴天放常用的办法。但这些还不是最难的,最不好办的是如何应付在火车上列车员的查票。
实践出真知,通过长期的探索,他也有了一些心得。第一个是看查票的要来了,他便躲进厕所,或钻进列车的座位底下。
第二个是他要尽快在车上攀谈到一位知心人,查票的人要来的时候,他便将衣服挂在列车的小件钩上。他就向另一个方向走去,当他被查票的人堵着,要他的车票时,他便会说,他的车票在衣兜里。列车员当然不信,但随他一块到他原来坐或站的地方。这时候,他原先临时结识的热心人已将车票放进了吴天放的口袋里。列车员看一看,那怕是他反复地看,也看不出来这其中的奥妙来。
第三个是如果吴天放看到哪一位列车员比较宽厚,他就会主动地找人家说,他是一个学生,要回家,但没有钱买车票。他恳请人家让他坐车,但他愿意替这个列车员打扫他分管的这一截车厢。一般情况下,他的要求会得到满足。因为他是一个穷学生,再加上他可以替列车员分忧。
这是吴天放在列车上逃票的各种经验,当他来到想看的景点时,如果他不想买门票,他就会沿着景区转悠,最终总能找到一个无人注意的入口。比如说黄山,这么大一座山,景区不可能将它全部围起来。如果景区的门票不贵,他便会去买一张,因为他有收藏景点门票的爱好。
2000年夏天,当大考结束以后,不管最后的成绩如何,吴天放总算松了一口气。他便约上同村李芸芸的弟弟李想一块出去转转,李想显得很是兴奋,因为他这个小小书法家是需要外出采风见世面的。他知道,天放哥是出门游玩的老手,跟他一块儿是没错的。
下面正好有一些这次外出吴天放自己写的旅行札记,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领略一下一个刚满17岁的少年的另类情怀。
2000年7月中旬,我的大学考试已经考完。接下来这两个月也就没有什么事了。我就和同村的李想商量,是不是趁这机会出去走一走,这家伙也是举双手赞成。去哪里呢,就去临近的山东吧,那里的“一山一水一圣人”对我们还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是穷学生,也没有什么好准备的,拿上不多的一点路费,就打算以逃票为主畅游齐鲁了。我们的第一站是前往开封,但这只是我们的中转站,我们的目的地是山东,是泰山,是大海。以下这些文字,是从开封开始并到开封结束的。
7月23日夜行列车开封火车站的地形,我俩已经提前侦察过了。吃罢午饭,从一旁货运的偏门溜了进去。下午5点半,登上了武昌至青岛的214次列车。眼下是旅行的淡季,乘客不太多,我俩也堂而皇之地坐在座位上,心儿早就飞到了一千多公里外的大海上。
在火车的隆隆声中,天空渐渐暗了下来,我俩扒在车窗上,看着外面的万家灯火,小声但兴奋地谈论着。我们用一个耐高温的特大号玻璃罐头瓶,泡方便面吃,吃的是津津有味。兰考、民权、商丘、砀山、徐州、滕州、兖州,一个又一个地被列车抛在了后面,离我们第一个目的地——泰安是越来越近了。
这趟列车很够意思,一路上没有查票的,真是谢天谢地。兴奋之中,一丝不安涌了上来,这里我俩都没有来过,没有车票,如何出得了站呢?
邻座的一位青年听到了我们的嘀咕,主动说是我们的老乡,并让我俩放心,出站的时候,他走在后面,手里高举着车票,就说“票在这里,票在这里”,我俩走在前面,就对验票的人讲“后边的人统一拿着车票”。这一站下车的人很多,大概都是要来看泰山的罢。出站的时候,我俩如法炮制,在汹涌的人流中,高喊着“票在后面,票在后面”,也不知怎么搞的,还没愣过神,已被人潮裹了出来。回头去谢那位老乡,却再也寻他不着。
7月24日泰山日出下得车来,已是凌晨2点。找个宾馆睡一觉吧,只剩几个钟头了,还真舍不得花那个冤枉钱,心一横,连夜登泰山吧,说不定还能赶上看日出哩。
岱宗坊是登山的起始地,自此沿中路步行上山,要走20余里并要踏上6666个石砌台阶。当听说门票要每人50元钱时,我们是买不起的。就在在漆黑的夜里,悄悄绕过售票处,兴冲冲地向上攀登。一路上,有咚咚的溪水做伴,并不显得寂寞。在路的拐弯或险峻处,总有灯光闪亮,也没有跌下悬崖的危险。
就这样,凭着年轻人的好体力和那股冲劲,过一天门、中天门,咬牙登上十八盘,进南天门,过天街,攀上海拔1545米的玉皇顶时,刚过凌晨5点。在清冷的寒风中,我俩各租了一件军大衣,坐在拱北石上,静观那天下闻名的泰山日出。只见东方白茫茫的云海中发出极强的亮光,不久,一轮极大极圆极红的朝阳喷薄而出,四周的游客一派欢呼,到处是喀喀作响的拍照声。站在这泰山极顶,我面对红日,双手叉腰,学着伟人的模样,感受那“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无边豪情。
想当年,这里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的地方,据传,仅夏、商、周三代就有72个君王来此祭祀,以后各代君王来这里的更是不计其数。不过除康熙外都是乘轿上山的,这位康熙爷可也真是安步当车,仅从中天门到山顶这一段路,他就用了整整两天时间。我们俩,从山脚到山顶,只用了两个多钟头。
上山时,是在夜里,又为了赶时间,一路上的美景并没有怎么看到。所以对泰山的游览,我们俩是倒着、从上往下看的。这里给我印象最深者有三:泰山石、泰山字和泰山松。
泰山形成于20多亿年前的地壳第一次造山运动,如今那巨大的方方正正的泰山花岗岩堆叠在一起,20亿年风雨的洗礼使其更加坚实,给人一种厚重的力感,的确是有一股“泰山石敢当”的气势。
泰山又是一座文化山,目前收集到的自古迄今歌颂泰山的诗词歌赋不下千余篇,泰山上题字刻石触目皆是。在天柱峰下的巨型石壁上,集中了一大批摩崖石刻,其中唐玄宗亲自撰写的《纪泰山铭》,共996字,那阔大的隶书雄浑俊逸,今人心胸为之开阔。
在山路上,同志那自成一格的行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刻石,又令人耳目一新。在中天门之下的山谷中,在平净光滑的大石坪上,刻有《金刚经》全文,字径约半米,现存1067字,字体苍劲,被誉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颇有摄人心魄的气势。
可惜我不懂书法,否则这泰山之行,面对这一页页活的教材,书法造诣一准会有突飞猛进的提升。李想就不同了,他每到一处摩崖石刻前就会驻足观望,并用手在衣服上比比划划。到实地来看,那大概是和在家中读碑贴大不相同了吧。这个小李想一路上看看停停,竟有些发痴了。
而这泰山的精神又集中体现在这郁郁葱葱的泰山松上,尤其是在十八盘,在五松亭和对松亭,我真有一种对泰山松顶礼膜拜的冲动。五松亭外的几棵松树,相传秦始皇封禅泰山时,曾在这些松下避雨,松树护驾有功,被封为“五大夫”,故又称为“五大夫松”。再往上行,在盘山道的两边,两山夹峙,山上万松叠翠,山风过处,松涛阵阵,游人无不心旷神怡,人称对松山。乾隆皇帝曾赞道“岱宗最佳处,对松真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