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事态。办公室副主任老赵从材料中猜到了小方和小黄的心思,感到此事体大。必须把这种不良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小方和小黄虽然都是县委办的科长,但因为是不是跟书记这件事,让两个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初小方服务史无前书记的时候,他虽然不把办公室的其他科长们、当然也包括小黄放在眼里,但他的态度却很和气,见了谁都打招呼。现在,小黄服务了吴天然书记,这让小方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他觉得自己这个科长的含金量是明显下降了,因此,他便不自觉地呈现出了拒人千里的状态。工作激情也随之减退。
相反,现在小黄的工作热情很高,但他并不想一头扎在材料堆里。他要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贴紧书记、服务书记上,哪怕是掂个包、拿个茶杯、拉个车门,也远比写材料潇洒。更何况,现在领导们又没有明确这大材料究竟有谁来牵头,也就是说,还不清楚这功劳记在谁的头上,板子打在谁的屁股上,他是不会钻进材料堆里卖命的。
就这样,吴天然书记的这篇报告,小黄和小方都只发挥了一半的功力。先把稿子交上去,看领导们咋说吧。
在没有考虑好处理办法以前,老赵决定先把材料放一放。他便来到办公室主任余得水那里,简要汇报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当然有些话他还不能明说,他只是建议为了明确责任、激发活力,应当把大材料这一块儿任务,确定一位具体的负责人。
余得水扔给老赵一根中华烟说:“这还用重新明确吗,材料这一块儿,不是一直有你负责吗?”
老赵说:“余主任,你知道,表面上是我分管材料,可具体还是由科长们负责来撰写的。以后的大材料,你看有谁牵头比较好呢?”
余得水说:“不是有秘书科吗,大的材料出自秘书科,牵头的当然就是秘书科长。”
老赵说:“现在信息科长小黄直接服务着天然书记,凡是有关书记的材料,他是都需要参与的。一则是职责所在,所有材料都通过他来呈送书记,如果出现差错,他也是有责任的。二则他也对书记的所思所想有直接领会,这对写材料有帮助。”
余得水没有想到,办公室的工作会这样琐细与微妙,两个小小的科长,你这个分管材料的副主任想指派谁就指派谁嘛,还用来请示我。但他细想想,也体谅到了老赵的苦衷。毕竟,凡是与县委书记有关的事,再小也是大。
余得水就说:“赵主任,你看这样行不行。大材料,比如需要由县委拿出的工作报告、大会讲话、署名文章、调研报告等仍由秘书科的同志们来撰写,当然还是由小方来牵头。但在商量提纲的时候,小黄也要参加。要把天然书记的一些想法明确地告诉小方他们。小的材料,比如主持词、贺词、祝酒词一类的,由小黄直接来写。另外,凡是由各部门负责提供的讲话材料一般也由小黄来把关,比如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信访稳定等部门会议的讲话,秘书科的同志原则上不必参与。当然,遇到特殊的情况,可以打破常规。”
老赵说:“好好,余主任,就按你说的办。”
余得水说:“老赵啊,不管科长们咋分工,你可是拿总的啊。对同志们既要让小鞭子晃着,提醒大家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但也不能总是鞭打快牛,还要多鼓励、多关心同志们,充分激发大家的创业激情。”
老赵说:“好,好,你放心,我明白。”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老赵就把小黄和小方叫了过来。他首先肯定了手里这篇稿子的初稿还是不错的,但离领导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下来还要做进一步的修改。接着,他把刚才余得水的想法告诉了两位科长。最后,他还补充说,以后凡是交到他手的文稿,都要注明哪一部分是谁起草的,最后统稿的又是哪个人。
接下来,根据老赵的交待,这篇文稿下面小黄就不用参与了。小方把稿子拿回秘书科以后,做了两次大的手术,直到他自己满意了,才又交到老赵的手里。老赵看罢,感到比上一稿要好出很多。他就对小方表扬了几句,鼓励他以后仍要再接再厉,发挥好自己一个老科长的示范带头作用。
这一稿,老赵也没有做出更大的改动,他就交到了余得水的手上。余得水不是写材料出身,他看不出材料在大的方面有什么问题。但他觉得材料既然交到了自己的手上,他还是要适当地修改一下,不然,办公室里的同志会认为他不懂材料,也没有认真地看材料,那与公与私都不好。
余得水就关上房门,从头至尾详细地看了好几遍,终于发现了几个不太明显的错别字,还有一处数字上的误差。他便用红笔圈上了,并做了详细地修改。严惩不贷的贷字,究竟是贷还是怠,他是查了字典才弄清的。还有再接再厉的厉字,究竟是厉还是励,他也是翻了成语词典才搞明白的。这两个字,办公室的同志们到底还是用错了。
他把稿子交给了老赵,只是说:“写的不错,我已经看过了。你们再认真地改一改,不要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老赵把稿子拿回来翻了翻,看到了余得水那几处用红笔做出的修改。虽然材料不用做什么大的改动,但这几个不太明显的错别字却像碳火一样烤得老赵的脸上有些发红。他便把小方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说:“方科长,这一稿写得不错,余主任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肯定。但他也找到了几处错误,错误虽然不大,但也提醒我们以后要更加细心。看来,余主任以前虽然没有做过办公室的工作,但他对材料的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
小方一看这篇材料不用做大的变动了,心中不免有些窃喜。但他仍是诚惶诚恐地说:“好,好,我一定注意。我拿回去再好好地改一改。”
下来后,小方觉得这个新来的余主任并不懂材料,如果每篇稿子交到他手里只是改几个字,那就好办了。也就是说,办公室主任这一关可以省心了,剩下的只有县委书记那一关了。其实,办公室主任往往是材料把关最关键的一道岗,要求最严,也最不好过。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很多时候,不少材料县委书记事前并没有时间来细看,那办公室主任就是把守材料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余得水只是喜欢找几个错别字,小方就感到以后写材料反倒会轻松一些了。
在吴天然还是副书记的时候,小黄曾跟随他一块到江浙等地参观考察。本来当时回来后就要整理出一篇考察报告的,因为不久吴天然就提拔为县委书记,这篇调研报告就没有完成。现在,县委就要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了,小黄就把原来的资料和近期沿海地方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新的揉合,专门对江浙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
吴天然看过后,专门进行了修改,这篇经验材料也在大会上专门印发了。这件事,让小黄激动了好几天。
小黄专门复印了一份,还做了一个封面,过了塑,没事的时候,他就拿出来欣赏。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江浙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实力、最富活力、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我们这次对江苏省南京市的江宁区,无锡市的江阴市,苏州市的常熟市、昆山市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区、桐庐县,绍兴市的绍兴县、宁波市的鄞州区等两省6市的8个县市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建等几项重点,听取了各县市区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一批企业、工业园区和城建工程,并与部分企业进行了对接,增进了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这次考察虽然时间短、安排紧,但大家都感触多、收获大。对这一地区的感受和认识可以用“三个三”来概括:即“三个特点、三条经验、三点启示”。
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三高”:1、经济发展水平高。突出表现在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增速快,运行质量高,发展气魄大,人民生活水平高。2003年,江宁区、江阴市、常熟市、昆山市、萧山区、绍兴县、鄞州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完成168.3亿元、508亿元、476.2亿元、430亿元、410亿元、272亿元和230.8亿元,财政收入分别完成35亿元、68.6亿元、65.66亿元、66.25亿元、43亿元、30.83亿元和37.2亿元。近几年来,其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都达到了30%以上,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已接近60%。2003年,8个县市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000元和1.3万元左右。在2004年11月刚刚公布的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序中,江阴市、常熟市、昆山市和绍兴县分列第1、第2、第4和第9位。
2、城市化水平高。我们所考察的8个县市区,城市化率都在55%以上。特别是在沪宁高速公路的两边,现代化的企业左右相连,农民的别墅群前后呼应,让人分不出城市和农村。在城市建设上,品位高,气魄大,凸现现代化气息和文化内涵。在广大农村,强化小集镇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华西村目前户均存款100万至1000万,家家住400—600平方米别墅,户户有1—3辆轿车,已不再是一个乡村,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江浙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3、社会文明程度高。在经济发展中,江浙地区十分重视“两手抓”,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所到之处,虽然很少见到警察和城市管理人员,但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大片的绿地无人践踏,随处可见的鲜花无人采摘,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折射出社会公众的文明水平。那里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的品位高、设施全,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大城乡呈现出“经济活、社会稳,生活好、民风淳,干群和、面貌新”的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江浙地区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新、对、优”。
1、观念新。一是勇于创新。江浙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他们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不敢赚的钱。他们把困难当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发展自己,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冲击波。二是自强不息。江浙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但他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锐意改革。在创业过程中,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干,靠着含辛茹苦的资本积累和对市场经济的敏锐把握,从昔日默默无闻的营销队伍和能工巧匠中,成长起了一批企业家,成为发展经济的领头羊。1986年,宁波农民郑坚江负债20万元,在一个牛棚中开始创业,以“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一个产业王国”的信念,15年跨越了1000倍的增长,打造出了奥克斯的产业王国。三是坚韧不拔。江浙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有一股干则必成的韧劲。对认准的事,绝不半途而废。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加快发展的劲头一直不减。在创业过程中,一个地方没有发展余地,就换个地方接着干;一种办法行不通,就另找路子,开辟新的发展天地。1969年,铁匠鲁冠球在几间茅草屋里以制造简单的农具起步,他以“奋斗10年添个零”为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使万向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前5强。四是讲求实效。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和决定取舍的标准,对于符合本地实际、能带来实效的发展路子,无论外界有什么舆论和压力,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
2、路子对。江浙地区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特色鲜明的江浙经济。
(1)江浙经济是工业经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2003年,江浙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7:53:40,工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导力量。用江浙人的话讲,“种什么都不如种工厂”。我们考察的8个县市区,工业所占比重已接近60%,所到之处基本看不到农田。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115万的江阴市,2003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355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10亿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有5%左右,有阳光、华西等6家大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有法尔胜、华西村、江苏阳光等17家上市公司,有20多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第一。
(2)江浙经济是民营经济一是民营经济总量大。2003年,江浙民营经济占两省gdp的70%。我们考察的8个县市区,民营经济已占经济总量和增量的95%以上。常熟市共有个体工商户6万多户,非公有制企业1.2万家,注册资本230亿元,企业数量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7%,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6%,上交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创造的外贸出口额占全市总数的95%。萧山区2003年产销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有164家,超10亿元的16家,超50亿元的2家,超200亿元的1家。二是知名企业、大个企业多。随着结构调整和要素重组,我们所考察的南京菲亚特、阳光集团、华西集团、波司登、雅戈尔、奥克斯、万向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迅速扩张为“航空母舰”或行业排头兵,正朝着规模化企业集群、专业化行业巨人方向发展。三是拓展领域宽。民营经济不仅涵盖了一、二、三产业,而且延伸到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领域,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3)江浙经济是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是江浙县域经济最大的特色。通过走“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小资本、大集聚”的发展路子,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经济板块。2003年,江苏苏南地区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区块超过100个,10亿元以上的30多个。浙江省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区块有519个,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区块有300多个。绍兴市目前有35处较具规模的特色经济板块,成为全国纺织行业装备最先进、无梭织机密度最高、产量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年织物总量占全国13;年产领带3.1亿条,占全国的80%,世界的30%。块状经济具有3个特点:一是以专业市场为依托,通过区域内专业市场的繁荣促进企业集聚。形成了“办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托一个城镇”良好局面。常熟市有各类专业市场154个,其中的服装城聚集各类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城。二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各类企业集聚发展。江宁区投资50多亿元建成的江宁开发区,已引进企业1500多家,新上1000万元以上项目160个,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亿元,财政收入18.5亿元。三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链的双向延伸形成配套企业群体。昆山市的一位副市长曾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将800多个零部件一一对照昆山产业目录,找出所缺,然后有针对性地招商,其目的是使昆山it产业链环环相扣,彼此依存。完备的产业链对招商引资产生了强劲的拉动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产业升级。其中仅仁定电脑一家,就有243家中小企业为其配套,这些厂有40%在其周边建厂。
3、环境优。江浙地区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构建“经济磁场”。昆山市的硬环境已不仅仅是开发区、工业园内的“七通一平”,而是注重提高城市的品位,树立城市的形象。在建设好硬环境的同时,昆山人更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响亮提出要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四个环境:好的政策环境——经营投资者怎么顺心怎么办;好的法治环境——经营投资者怎么安心怎么办;好的服务环境——经营投资者怎么开心怎么办;好的人文环境——经营投资者怎么舒心怎么办,并从细微之处入手,想尽一切办法,赢得投资者的信赖。在开发区、各乡镇都有一个“马上办”。“马上办”是昆山的新创造,它既是一个办事机构,实行全天候服务,又是一个为外商服务的系统工程,外商要求办的事,大至项目审批,小到生活服务,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同心合力地马上去办。同时,实行a角b角办理制,在办理与招商引资有关的一切事务中,a角有事或外出,立即由b角顶替,避免因办事人员外出,延迟工作时效。
纵观江浙地区走过的路子,可以得出三点启示:1、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一任接着一任干出来的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江浙地区始终咬定发展这一主题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江阴市原是一个农业县,自1978年以来,他们把发展工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集全市之力发展工业。他们确定88家骨干企业,在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20多年来始终不变。用他们书记的话讲,“好的企业活得潇洒,差的企业死得痛快”。不少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巨人型企业集团。2003年,88家骨干企业的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1万多家企业的55%和63%,确保了江阴的工业在全国县级的龙头地位。绍兴县本身就是一个纺织大县,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议论纺织产业是“夕阳产业”,也有人担忧,把全县的经济命脉系在一根细细的丝线上,太危险。通过深入调研,绍兴县委、县政府认为,纺织产业是绍兴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其市场还在,潜力还在,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市场,发掘潜力。他们认为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近20年来,围绕纺织产业,已投入数十亿的技改资金,使2000多家纺织企业焕发了生机。1998年,又投巨资建成了中国轻纺城,2003年市场交易额已达246亿元,名列全国百强市场第二位。如今,纺织占全县经济总量的近80%。有人形象地称:一根丝,织出全国经济十强县;一条街,生出亚洲第一轻纺城。如果绍兴县不是始终如一、集中力量主攻纺织产业,也绝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2、县域经济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优势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提到昆山等地的招商引资,很多人会自然地想到那里的地理位置,不少人总认为不可比。的确,昆山紧邻上海,交通便利,有较强的区位优势,这固然是能够大量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是昆山的各级领导很早就看到了利用外资发展自己的重大作用。市委、市政府历任书记、市长,十几年来坚持不变,硬是闯出一条“昆山之路”。昆山工业原本是一穷二白,1985年,他们抢抓机遇,自费建设经济开发区。当时的书记思想解放,冒着政治和经济的风险,贷款40万元,用20万元在香港大公报上登一则消息:“昆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自封的)欢迎您,愿做你们的殖民地,剥削的越多越好。”,又用20万元在上海虹桥机场登一大广告:“昆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自封的)欢迎您投资办厂”。同时派人到国家有关部门跑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批文,先后进京83次,终于到1992年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招商局一位副局长为争取一位台湾老板来投资,硬是学会了广东话,他十几次登门拜访,开始上门人家不理睬,一次在人家下榻的宾馆住房门口,蹲那里等大半夜睡着了,引起当地保安人员的盘问,终于感动了这位台湾老板,他不但自己来昆山投资办厂,还动员他的十几个子公司一起过来投资。昆山没有台胞,但通过长年招商,台资企业已达1800家,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每平方公里就有1.5家台企,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三大密集区之一。如果没有历届昆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决心和排除万难的魄力,没有全市上下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就不会有昆山今天的巨大成功。
3、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单纯比“优惠政策”,更多的是比服务,比投资环境江浙地区的“优惠政策”有,但不比别处多,税收减免幅度也比不上其他地方大,土地使用价格还比较高。但江浙人深信,吸引外商没有必要依靠“贱卖”,只要能够为他们诚信服务,切实帮助解决问题,满足他们需要,创造赚钱的环境,外商们也不会计较那一点土地费,也乐意按章纳税。南京市江宁区以软环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打造“诚信江宁”、“效率江宁”、“平安江宁”和“绿色江宁”,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服务功能,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曾经有一位外商来江宁投资,看到别处土地价格便宜要走,江宁人没有挽留。结果,那个外商虽然廉价买了地建了厂,但那里的环境和服务不能满足要求,还是撤资回到了江宁。如今,江宁区已引进外资企业1673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诚信优质的服务为江宁的发展赢得了先机。其他7县市区的领导也都讲,招商引资不是比“优惠”,而是比“优势”,真抓实干的干部作风和办事高效的投资环境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赢得竞争主动权的“法宝”。
对于这篇文章,小黄当然认为是精品。一天夜里他还从睡梦里笑醒了。他认为,这份材料的水平,东阳县委办,除了他小黄,还真没有人能写出来。
小方和小黄虽然都是县委办的科长,但因为是不是跟书记这件事,让两个人的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当初小方服务史无前书记的时候,他虽然不把办公室的其他科长们、当然也包括小黄放在眼里,但他的态度却很和气,见了谁都打招呼。现在,小黄服务了吴天然书记,这让小方产生了很大的心理落差。他觉得自己这个科长的含金量是明显下降了,因此,他便不自觉地呈现出了拒人千里的状态。工作激情也随之减退。
相反,现在小黄的工作热情很高,但他并不想一头扎在材料堆里。他要把自己全部的精力都用在贴紧书记、服务书记上,哪怕是掂个包、拿个茶杯、拉个车门,也远比写材料潇洒。更何况,现在领导们又没有明确这大材料究竟有谁来牵头,也就是说,还不清楚这功劳记在谁的头上,板子打在谁的屁股上,他是不会钻进材料堆里卖命的。
就这样,吴天然书记的这篇报告,小黄和小方都只发挥了一半的功力。先把稿子交上去,看领导们咋说吧。
在没有考虑好处理办法以前,老赵决定先把材料放一放。他便来到办公室主任余得水那里,简要汇报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当然有些话他还不能明说,他只是建议为了明确责任、激发活力,应当把大材料这一块儿任务,确定一位具体的负责人。
余得水扔给老赵一根中华烟说:“这还用重新明确吗,材料这一块儿,不是一直有你负责吗?”
老赵说:“余主任,你知道,表面上是我分管材料,可具体还是由科长们负责来撰写的。以后的大材料,你看有谁牵头比较好呢?”
余得水说:“不是有秘书科吗,大的材料出自秘书科,牵头的当然就是秘书科长。”
老赵说:“现在信息科长小黄直接服务着天然书记,凡是有关书记的材料,他是都需要参与的。一则是职责所在,所有材料都通过他来呈送书记,如果出现差错,他也是有责任的。二则他也对书记的所思所想有直接领会,这对写材料有帮助。”
余得水没有想到,办公室的工作会这样琐细与微妙,两个小小的科长,你这个分管材料的副主任想指派谁就指派谁嘛,还用来请示我。但他细想想,也体谅到了老赵的苦衷。毕竟,凡是与县委书记有关的事,再小也是大。
余得水就说:“赵主任,你看这样行不行。大材料,比如需要由县委拿出的工作报告、大会讲话、署名文章、调研报告等仍由秘书科的同志们来撰写,当然还是由小方来牵头。但在商量提纲的时候,小黄也要参加。要把天然书记的一些想法明确地告诉小方他们。小的材料,比如主持词、贺词、祝酒词一类的,由小黄直接来写。另外,凡是由各部门负责提供的讲话材料一般也由小黄来把关,比如计划生育、招商引资、信访稳定等部门会议的讲话,秘书科的同志原则上不必参与。当然,遇到特殊的情况,可以打破常规。”
老赵说:“好好,余主任,就按你说的办。”
余得水说:“老赵啊,不管科长们咋分工,你可是拿总的啊。对同志们既要让小鞭子晃着,提醒大家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但也不能总是鞭打快牛,还要多鼓励、多关心同志们,充分激发大家的创业激情。”
老赵说:“好,好,你放心,我明白。”
回到自己的办公室,老赵就把小黄和小方叫了过来。他首先肯定了手里这篇稿子的初稿还是不错的,但离领导的期望还有不小的差距,下来还要做进一步的修改。接着,他把刚才余得水的想法告诉了两位科长。最后,他还补充说,以后凡是交到他手的文稿,都要注明哪一部分是谁起草的,最后统稿的又是哪个人。
接下来,根据老赵的交待,这篇文稿下面小黄就不用参与了。小方把稿子拿回秘书科以后,做了两次大的手术,直到他自己满意了,才又交到老赵的手里。老赵看罢,感到比上一稿要好出很多。他就对小方表扬了几句,鼓励他以后仍要再接再厉,发挥好自己一个老科长的示范带头作用。
这一稿,老赵也没有做出更大的改动,他就交到了余得水的手上。余得水不是写材料出身,他看不出材料在大的方面有什么问题。但他觉得材料既然交到了自己的手上,他还是要适当地修改一下,不然,办公室里的同志会认为他不懂材料,也没有认真地看材料,那与公与私都不好。
余得水就关上房门,从头至尾详细地看了好几遍,终于发现了几个不太明显的错别字,还有一处数字上的误差。他便用红笔圈上了,并做了详细地修改。严惩不贷的贷字,究竟是贷还是怠,他是查了字典才弄清的。还有再接再厉的厉字,究竟是厉还是励,他也是翻了成语词典才搞明白的。这两个字,办公室的同志们到底还是用错了。
他把稿子交给了老赵,只是说:“写的不错,我已经看过了。你们再认真地改一改,不要出现常识性的错误。”
老赵把稿子拿回来翻了翻,看到了余得水那几处用红笔做出的修改。虽然材料不用做什么大的改动,但这几个不太明显的错别字却像碳火一样烤得老赵的脸上有些发红。他便把小方叫到了自己的办公室说:“方科长,这一稿写得不错,余主任已经做出了明确的肯定。但他也找到了几处错误,错误虽然不大,但也提醒我们以后要更加细心。看来,余主任以前虽然没有做过办公室的工作,但他对材料的要求还是相当严格的。”
小方一看这篇材料不用做大的变动了,心中不免有些窃喜。但他仍是诚惶诚恐地说:“好,好,我一定注意。我拿回去再好好地改一改。”
下来后,小方觉得这个新来的余主任并不懂材料,如果每篇稿子交到他手里只是改几个字,那就好办了。也就是说,办公室主任这一关可以省心了,剩下的只有县委书记那一关了。其实,办公室主任往往是材料把关最关键的一道岗,要求最严,也最不好过。因为按照以往的经验,很多时候,不少材料县委书记事前并没有时间来细看,那办公室主任就是把守材料的最后一道关口。如果余得水只是喜欢找几个错别字,小方就感到以后写材料反倒会轻松一些了。
在吴天然还是副书记的时候,小黄曾跟随他一块到江浙等地参观考察。本来当时回来后就要整理出一篇考察报告的,因为不久吴天然就提拔为县委书记,这篇调研报告就没有完成。现在,县委就要召开全县经济工作会了,小黄就把原来的资料和近期沿海地方的发展情况进行了新的揉合,专门对江浙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了总结。
吴天然看过后,专门进行了修改,这篇经验材料也在大会上专门印发了。这件事,让小黄激动了好几天。
小黄专门复印了一份,还做了一个封面,过了塑,没事的时候,他就拿出来欣赏。
下面就是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江浙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也是经济社会发展最具实力、最富活力、最有潜力的区域之一。我们这次对江苏省南京市的江宁区,无锡市的江阴市,苏州市的常熟市、昆山市以及浙江省杭州市的萧山区、桐庐县,绍兴市的绍兴县、宁波市的鄞州区等两省6市的8个县市区进行了学习考察。围绕县域经济发展、民营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建等几项重点,听取了各县市区经验介绍,实地考察了一批企业、工业园区和城建工程,并与部分企业进行了对接,增进了友好往来和经济合作。这次考察虽然时间短、安排紧,但大家都感触多、收获大。对这一地区的感受和认识可以用“三个三”来概括:即“三个特点、三条经验、三点启示”。
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三高”:1、经济发展水平高。突出表现在工业化水平高,经济增速快,运行质量高,发展气魄大,人民生活水平高。2003年,江宁区、江阴市、常熟市、昆山市、萧山区、绍兴县、鄞州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完成168.3亿元、508亿元、476.2亿元、430亿元、410亿元、272亿元和230.8亿元,财政收入分别完成35亿元、68.6亿元、65.66亿元、66.25亿元、43亿元、30.83亿元和37.2亿元。近几年来,其主要经济指标的增速都达到了30%以上,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升,已接近60%。2003年,8个县市区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7000元和1.3万元左右。在2004年11月刚刚公布的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排序中,江阴市、常熟市、昆山市和绍兴县分列第1、第2、第4和第9位。
2、城市化水平高。我们所考察的8个县市区,城市化率都在55%以上。特别是在沪宁高速公路的两边,现代化的企业左右相连,农民的别墅群前后呼应,让人分不出城市和农村。在城市建设上,品位高,气魄大,凸现现代化气息和文化内涵。在广大农村,强化小集镇建设,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华西村目前户均存款100万至1000万,家家住400—600平方米别墅,户户有1—3辆轿车,已不再是一个乡村,而是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江浙部分地区已经实现了“农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
3、社会文明程度高。在经济发展中,江浙地区十分重视“两手抓”,突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所到之处,虽然很少见到警察和城市管理人员,但车辆、行人各行其道,井然有序。大片的绿地无人践踏,随处可见的鲜花无人采摘,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而且也折射出社会公众的文明水平。那里特别重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的品位高、设施全,成为人民群众学习、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广大城乡呈现出“经济活、社会稳,生活好、民风淳,干群和、面貌新”的生动活泼的良好局面。
江浙地区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字,即:“新、对、优”。
1、观念新。一是勇于创新。江浙人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他们敢走天下路,敢为天下先,敢冒天下人不敢冒的险,敢吃天下人不愿吃的苦,敢赚天下人不敢赚的钱。他们把困难当机遇,在抢抓机遇中发展自己,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发展冲击波。二是自强不息。江浙地区自然资源匮乏,工业基础薄弱,但他们不等不靠,自强不息,锐意改革。在创业过程中,他们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什么苦都能吃,什么脏活累活都能干,靠着含辛茹苦的资本积累和对市场经济的敏锐把握,从昔日默默无闻的营销队伍和能工巧匠中,成长起了一批企业家,成为发展经济的领头羊。1986年,宁波农民郑坚江负债20万元,在一个牛棚中开始创业,以“给我一个支点,可以撬起一个产业王国”的信念,15年跨越了1000倍的增长,打造出了奥克斯的产业王国。三是坚韧不拔。江浙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有一股干则必成的韧劲。对认准的事,绝不半途而废。不管外部环境怎么变化,加快发展的劲头一直不减。在创业过程中,一个地方没有发展余地,就换个地方接着干;一种办法行不通,就另找路子,开辟新的发展天地。1969年,铁匠鲁冠球在几间茅草屋里以制造简单的农具起步,他以“奋斗10年添个零”为目标,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使万向集团跻身中国民营企业前5强。四是讲求实效。坚持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判断是非和决定取舍的标准,对于符合本地实际、能带来实效的发展路子,无论外界有什么舆论和压力,都毫不动摇地坚持,“在外部争论中出名,在内部不争论中发展”。
2、路子对。江浙地区从实际出发,走出了一条富有创新和特色的发展道路,形成特色鲜明的江浙经济。
(1)江浙经济是工业经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大。2003年,江浙地区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例为7:53:40,工业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导力量。用江浙人的话讲,“种什么都不如种工厂”。我们考察的8个县市区,工业所占比重已接近60%,所到之处基本看不到农田。面积不到1000平方公里,人口115万的江阴市,2003年实现工业销售收入1355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10亿元,农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有5%左右,有阳光、华西等6家大企业集团跻身“中国企业500强”,有法尔胜、华西村、江苏阳光等17家上市公司,有20多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居全国同行第一。
(2)江浙经济是民营经济一是民营经济总量大。2003年,江浙民营经济占两省gdp的70%。我们考察的8个县市区,民营经济已占经济总量和增量的95%以上。常熟市共有个体工商户6万多户,非公有制企业1.2万家,注册资本230亿元,企业数量占全市工业企业总数的97%,工业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6%,上交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70%,创造的外贸出口额占全市总数的95%。萧山区2003年产销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有164家,超10亿元的16家,超50亿元的2家,超200亿元的1家。二是知名企业、大个企业多。随着结构调整和要素重组,我们所考察的南京菲亚特、阳光集团、华西集团、波司登、雅戈尔、奥克斯、万向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迅速扩张为“航空母舰”或行业排头兵,正朝着规模化企业集群、专业化行业巨人方向发展。三是拓展领域宽。民营经济不仅涵盖了一、二、三产业,而且延伸到城市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事业等各个领域,真正成为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3)江浙经济是块状经济块状经济是江浙县域经济最大的特色。通过走“小企业、大群体,小商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小资本、大集聚”的发展路子,形成了集中连片的经济板块。2003年,江苏苏南地区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区块超过100个,10亿元以上的30多个。浙江省产值超亿元的块状经济区块有519个,其中产值超10亿元的区块有300多个。绍兴市目前有35处较具规模的特色经济板块,成为全国纺织行业装备最先进、无梭织机密度最高、产量最大的化纤面料生产基地。年织物总量占全国13;年产领带3.1亿条,占全国的80%,世界的30%。块状经济具有3个特点:一是以专业市场为依托,通过区域内专业市场的繁荣促进企业集聚。形成了“办一个市场、兴一方产业、富一方百姓、托一个城镇”良好局面。常熟市有各类专业市场154个,其中的服装城聚集各类服装企业4000多家,年交易额突破20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服装城。二是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引导各类企业集聚发展。江宁区投资50多亿元建成的江宁开发区,已引进企业1500多家,新上1000万元以上项目160个,实际利用外资14亿美元,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4亿元,财政收入18.5亿元。三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产业链的双向延伸形成配套企业群体。昆山市的一位副市长曾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将800多个零部件一一对照昆山产业目录,找出所缺,然后有针对性地招商,其目的是使昆山it产业链环环相扣,彼此依存。完备的产业链对招商引资产生了强劲的拉动效应,同时也带动了产业升级。其中仅仁定电脑一家,就有243家中小企业为其配套,这些厂有40%在其周边建厂。
3、环境优。江浙地区把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构建“经济磁场”。昆山市的硬环境已不仅仅是开发区、工业园内的“七通一平”,而是注重提高城市的品位,树立城市的形象。在建设好硬环境的同时,昆山人更注重投资软环境建设,响亮提出要为招商引资工作创造四个环境:好的政策环境——经营投资者怎么顺心怎么办;好的法治环境——经营投资者怎么安心怎么办;好的服务环境——经营投资者怎么开心怎么办;好的人文环境——经营投资者怎么舒心怎么办,并从细微之处入手,想尽一切办法,赢得投资者的信赖。在开发区、各乡镇都有一个“马上办”。“马上办”是昆山的新创造,它既是一个办事机构,实行全天候服务,又是一个为外商服务的系统工程,外商要求办的事,大至项目审批,小到生活服务,政府各部门都必须同心合力地马上去办。同时,实行a角b角办理制,在办理与招商引资有关的一切事务中,a角有事或外出,立即由b角顶替,避免因办事人员外出,延迟工作时效。
纵观江浙地区走过的路子,可以得出三点启示:1、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一任接着一任干出来的不管风云如何变幻,江浙地区始终咬定发展这一主题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江阴市原是一个农业县,自1978年以来,他们把发展工业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集全市之力发展工业。他们确定88家骨干企业,在人才、资金、税收等方面予以倾斜,20多年来始终不变。用他们书记的话讲,“好的企业活得潇洒,差的企业死得痛快”。不少骨干企业已经成长为巨人型企业集团。2003年,88家骨干企业的工业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占全市1万多家企业的55%和63%,确保了江阴的工业在全国县级的龙头地位。绍兴县本身就是一个纺织大县,上世纪80年代,不少人议论纺织产业是“夕阳产业”,也有人担忧,把全县的经济命脉系在一根细细的丝线上,太危险。通过深入调研,绍兴县委、县政府认为,纺织产业是绍兴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其市场还在,潜力还在,关键在于如何把握市场,发掘潜力。他们认为只有“夕阳”产品,没有“夕阳”产业。近20年来,围绕纺织产业,已投入数十亿的技改资金,使2000多家纺织企业焕发了生机。1998年,又投巨资建成了中国轻纺城,2003年市场交易额已达246亿元,名列全国百强市场第二位。如今,纺织占全县经济总量的近80%。有人形象地称:一根丝,织出全国经济十强县;一条街,生出亚洲第一轻纺城。如果绍兴县不是始终如一、集中力量主攻纺织产业,也绝不会有今天的辉煌。
2、县域经济的发展,地理位置的优势不是绝对的,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提到昆山等地的招商引资,很多人会自然地想到那里的地理位置,不少人总认为不可比。的确,昆山紧邻上海,交通便利,有较强的区位优势,这固然是能够大量吸引外资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的因素,是昆山的各级领导很早就看到了利用外资发展自己的重大作用。市委、市政府历任书记、市长,十几年来坚持不变,硬是闯出一条“昆山之路”。昆山工业原本是一穷二白,1985年,他们抢抓机遇,自费建设经济开发区。当时的书记思想解放,冒着政治和经济的风险,贷款40万元,用20万元在香港大公报上登一则消息:“昆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自封的)欢迎您,愿做你们的殖民地,剥削的越多越好。”,又用20万元在上海虹桥机场登一大广告:“昆山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自封的)欢迎您投资办厂”。同时派人到国家有关部门跑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批文,先后进京83次,终于到1992年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招商局一位副局长为争取一位台湾老板来投资,硬是学会了广东话,他十几次登门拜访,开始上门人家不理睬,一次在人家下榻的宾馆住房门口,蹲那里等大半夜睡着了,引起当地保安人员的盘问,终于感动了这位台湾老板,他不但自己来昆山投资办厂,还动员他的十几个子公司一起过来投资。昆山没有台胞,但通过长年招商,台资企业已达1800家,投资额近100亿美元,每平方公里就有1.5家台企,成为台商在大陆投资的三大密集区之一。如果没有历届昆山市委、市政府领导的远见卓识、锐意改革的决心和排除万难的魄力,没有全市上下党员、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就不会有昆山今天的巨大成功。
3、县域经济的发展,不是单纯比“优惠政策”,更多的是比服务,比投资环境江浙地区的“优惠政策”有,但不比别处多,税收减免幅度也比不上其他地方大,土地使用价格还比较高。但江浙人深信,吸引外商没有必要依靠“贱卖”,只要能够为他们诚信服务,切实帮助解决问题,满足他们需要,创造赚钱的环境,外商们也不会计较那一点土地费,也乐意按章纳税。南京市江宁区以软环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打造“诚信江宁”、“效率江宁”、“平安江宁”和“绿色江宁”,提高了服务效率,提升了服务功能,增强了区域竞争力。曾经有一位外商来江宁投资,看到别处土地价格便宜要走,江宁人没有挽留。结果,那个外商虽然廉价买了地建了厂,但那里的环境和服务不能满足要求,还是撤资回到了江宁。如今,江宁区已引进外资企业1673家,累计实际利用外资22亿美元,诚信优质的服务为江宁的发展赢得了先机。其他7县市区的领导也都讲,招商引资不是比“优惠”,而是比“优势”,真抓实干的干部作风和办事高效的投资环境是我们最大的优势,也是我们赢得竞争主动权的“法宝”。
对于这篇文章,小黄当然认为是精品。一天夜里他还从睡梦里笑醒了。他认为,这份材料的水平,东阳县委办,除了他小黄,还真没有人能写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