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然的格让山阳市的官员们很不适应,他不爱热闹,不收礼,官员们感到有些无所适从。有些官员甚至说,市委书记这也不爱,那也不好,他们真的是拉不上、傍不住了。没有主子罩着,心里便没有着落,让他们很有一些丧家之犬的无奈。

    在对凤凰山的旅游开中,除了由胡风市长、任明霞副市长牵头外,具体的协调人是市长助理、革委主任秦汉。大家在一起工作了半年时间,胡风有一天突然现,这一帮子市直部的领导们原来是战国七雄。

    主要参与的七个部领导,恰恰分别姓齐、楚、燕、韩、赵、魏、秦。他们分别是:市长助理、革委主任秦汉;jia通局长楚风;教育局长齐向前;旅游局长燕来;文化局长赵普;宗教局长韩雪;林业局长魏大林。

    有时候开会,胡风干脆对办公室说,通知战国七雄来。秘书们就知道,是要召开旅游协调会了。

    这一天,教育局长齐向前找到改委主任秦汉说:“秦市长,听说天然吴书记这两天在凤凰山考察旅游工作,咱们战国七雄是不是也一块儿上一次山。一方面到山上也是咱们的本职工作,另一方面,在山上还可以见到吴书记,有些事情可以当面汇报。”

    秦汉听了齐向前的话,感到很有道理。既然吴天然不收礼,那就让他亲眼看到他们战国七雄的工作作风。

    说是迟、那是快,战国七雄们就组织了三辆越野车往凤凰山赶去。

    这时,吴天然一行人还在凤凰书院里参观。

    吴天然说:“这里真的是一个读书、思考的好地方。哪一天有时间了,拿两本书记,在这里关读上几天,一定会大有收获。”

    吴天彪说:“里面有个小院,植有梅ua和牡丹,很清静,是一个读书和治学的好地方。你如果想来,我就给你留住。”

    吴天然笑笑说:“我也是这么一说,如果真有时间,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凤凰书院转了一圈,吴天然他们就走了书院的大在大的不远处,又有一方绝壁。凤凰山的山岩是ua岗岩,很适合刻字。在这处绝壁上,镌刻的是孔子《论语》全文15914字。

    这里的文字风格与刚才看过的《金刚经》楷书的风格大不相同。这里用的是行书,有些王羲之的韵味。

    吴天然看了看落款,山阳书生。

    他就问吴天然,这个自号山阳书生的书法家是谁?是咱本地人?

    吴天彪说,这个人你也认识。他是咱们省的青年书法家,也是省书法协会的主席。他和咱们是一个村的,就是李铁石的儿子、李芸芸的弟弟李想。

    吴天然说,噢,原来是这个李想,我记得他从小就爱写笔字。没想到,他坚持下来了,还成了大家。不容易,不容易!

    山岩上是孔子的语录,身后就是孔子的造像。吴天然觉得这个地方建的不错,看了一会儿,他就和布先生以及宋长江他们谈论起了孔子以及《论语》来。

    吴天然说,其实《论语》中不完全是是孔子的言论,其中也有一些是他弟子们的言论。这部书应当说是一部汇编。

    吴天然说,孔子虽然也做过几年官,但与从政事业相比较,孔子一生在教育领域取得的成就要大得多。un秋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被贵族垄断。孔子创i人讲学,面向社会广泛招收学生,通过传授文化知识来培养从政人才,对随后的历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据说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精通六艺者72人。这批人在孔子死后继续游历各诸侯国,推动了各国政治体制由贵族制向官僚制的过渡。同时,他们从不同侧面挥孔子思想、传播古典文献,为战国时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论语》一书作为研究孔子思想的第一手材料,其重要是不言自明的。但它并不是孔子亲手所写,而是在孔子去世以后,由他的学生们根据笔记和记忆加以整理、汇编而成。其中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语行事,也记载了孔子一些学生的言语行事。班固《汉书?艺文志》概括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按照班固的说法,《论语》的“论”是论纂之意,“语”是语言之意,“论语”即指把“接闻于夫子之语”“论纂”成书。关于《论语》命名的意义,后来还有些不同说法,今天看来还是班固的话比较贴切。

    由语录体的编纂特点所决定,《论语》的体例并不严格。一般说一条就是一章,集章成篇。全书共2o篇,492章,每篇各章并无严密联系,只是大致以类相从,由章句中取两字作为整篇标题。全书共1万多字,平均每章字数在24字左右,最短的章节不到1o字,最长的也不过3oo多字。《论语》的字数并不多,但蕴涵的思想内容却极为丰富。

    通观全书,其论述方式并不完整、系统,感想随事而,显得比较零星、散然而另一方面,《论语》也显示出了语录体著作的独特魁力,语言含蓄隽永,故事简洁生动,往往能体现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表达的思想深度,折出一些长篇论述所难以反映的人物个和环境情趣。同时,《论语》灵活的编纂形式事实上使该书的表现内容大为增加,多方位、多视角地体现出了孔子的思想格、才能、趣味、生活环境和时代背景,有利于读者全面、准确地了解孔子及其思想。无论从思想价值还是从艺术魅力来评价,《论语》都是一部不可不读的作品。

    汉代以下,学者对论语进行注解、研究的著作不断增多。据今人杨伯峻估计,古往今来有关论语的研究著作,可能多达三千种。眼下我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讲的《论语》了。

    《论语》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的智慧精髓,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oo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早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oo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吴天然说,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不过他和我们刚才在铁佛寺里看到了佛家学派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不同,佛教讲的是出世,儒家讲的是入世。

    听了吴天然的话,布先生感到这位市委书记不同寻常。

    布一就说,吴书记,看来您对孔子的生平和思想很有研究,您能不能给我们简单地介绍一下孔子的经历,好让我们天彪旅游的人好好学学,省得我们说一些外行说。

    小和丹珠也说,就是,就是。

    吴天然说,那就用孔子自己的一句话来概括吧。孔子在《论语》中曾说,他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不逾矩。”你们也要记住这句话,这是对孔子一生最好的概括。

    他是在7o岁以后,回顾自己的一生,说了这几句话。每句话,都是他生命的一个片断。前人说,它是孔子的“一生年谱”或“一生学历”,有道理。

    在15岁之前,孔子的经历是相当不幸的。

    25oo年前,即公元前551年,孔子生于鲁国,现今山东省曲阜城东南尼山附近。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叔梁为字,纥为名,母亲叫颜征在。叔梁纥是当时鲁国有名的武士,建立过两次战功,曾任陬邑大夫。叔梁纥先娶妻施氏,生9女却无子。又娶妾,生一子,取名伯尼,又称孟皮。不幸的是孟皮脚有病(可能与小儿麻痹症有关,无法祭祀祖先,叔梁纥很不满意,于是又娶颜征在。当时叔梁纥已66岁,颜征在还不到2o岁。孔母曾听闻尼山山神颇为灵验,于是与孔父至山神庙,祷告拜神,乞求早生贵子。孔子因父母祷于尼丘山而生,故名丘,字仲尼。在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死了。孔家被那个连生九女显得人多势众的施氏掌管,施氏为人刻薄,跛脚的孟皮——孔子的哥哥,大孔子6岁,他的生母已在孔父去世前一年被施氏虐待而死。孔子母子也不为施氏所容。孔母颜征在只好携孔子与孟皮移居曲阜阙里,孤儿寡母的,生活艰难可想而知了。孔子对这段生活刻骨铭心,曾回味说:吾少也贱。孟子根据孔子苦涩的成长史,认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恶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动心忍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在母亲颜征在的教育下,自幼好礼,“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演习礼仪。但孔子学问的根基却得益于他的外祖父颜襄,他原本就是博学的老师,非常钟爱孔子,见孔子刻苦用功,寒暑不歇,于是倾其iong中所有的学问,逐步传给他。在外公的引领下,孔子渴望追求现实生活的真相,淡漠了生活物质y-望,孔子曾说:“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回到他自我总结的那一段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15岁,古人叫“成童”,是小学毕业该升大学的年龄。我国古代,只有小学和大学,没有中学。孔子少年老成,在这个年龄上,立志要做学问。这个年龄,西方叫一般指13—19岁的半大小子和半大闺女,他们打架、泡妞、吸毒、听摇滚,邻居怕,家里*心。美国法律规定,16岁以上可以开车、喝酒,脱离父母,搬出去住,这是他们的“成童”。

    “三十而立”,中国古代,15岁是一大坎。比它晚,2o岁也是一个坎。2o岁,古人要为男孩举行冠礼,即成丁礼,表示他已长大人,但孔子没讲。他看重的是3o岁。3o岁,为什么说“而立”,我们常说,有了老婆孩子,才有社会责任感的年龄。孔子19岁娶媳岁有孩子,照此说,该是“二十而立”,可见不对。另一种解释,是孔子自己的说法,即“不知礼,无以立也”,立不立,关键是知礼,只有知书达理懂人事,才叫人。这种说法更合理。孔子出名早,27岁跟郯子学礼,3o岁以知礼名。齐景公和晏婴向他问礼,就在这一年。可见“三十而立”是这个意思。

    “四十而不孔子在鲁国出名后,开始出国游学找工作。34岁,他到周都洛阳,向在王室图书馆当差的老子问礼。35岁,他到齐国找工作,齐景公说,不好安排。前一事,有人怀疑,但后一事,毫无问题。孔子短暂出国,回到鲁国后,没官可做,只好死心塌地做学问。35岁以后,5o岁以前,他一直在家读书习礼,教书育人。4o来岁这阵儿,他全力治学,越学越明白,当然也就“不了。

    “五十而知天命”,什么叫“知天命”?就是知道自己几斤几两,到底能干点什么,命中注定该干点什么。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他认为,学习的目的,是造就君子,君子的使命是做官;读书一定要做官,没商量,但什么时候出山,在谁手下干事,全看天命如何。鲁昭公时,机会未到,孔子只能埋头读书,自娱自乐。鲁定公即位四年后,孔子47岁,阳货请他出山,他没答应,一直等阳货出亡,才肯出山。他出来做官是51岁,正好在他“知天命”后。孔子“知天命”,据说和学《易》有关。如司马迁说,“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孔子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从45或46岁,加上几年,到5o岁。也就是说,他是因为学《易》,知道自己该出来做官,才出来做官。所以第二年,他才出来做官。

    “六十而耳顺”,什么叫“耳顺”?比较费解。我把我的猜测说一下。第一,我们要注意,古人所谓聪明,聪是听力好,明是视力好。尽管俗话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但耳朵比眼睛受时空限制小,古人认为,耳朵比眼睛更重要。比如圣人,圣人都是绝顶聪明、天生聪明。圣,古文字,与听字和声字同源,主要就是指耳朵好,善于倾听民间疾苦,善于接受贤达劝谏。第二,我们看孔子年表,6o岁前后,他在干什么?原来,55岁到68岁,他正在周游列国,到外国找工作,一找就是14年。孔子一路颠簸,很不顺心,但他很虚心,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什么挖苦话,他都听得进去,就连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也点头称是。我想,6o来岁的人,阅世既久,毁誉置之度外,爱怎么着怎么着,这可能就是“耳顺”吧?

    吴天彪问,别人说他是丧家之犬,他也不气,真好肚量!

    “七十而从心所不逾矩”,这是最高境界,分寸最难拿。小孩倒是从心所但大了,就不许撒泼打滚。孙悟空大闹天宫,也是从心所但大闹,还有什么规矩?受戒出家后,规矩倒是有了,不听话,还有紧箍咒,但这么一来,还有什么从心所两全其美,太难。人活着,就有规矩管着;死了,才彻底自由。孔子活了73岁,和今天中国的平均寿命比,好像算不了什么(现在的平均寿命是72岁,但按过去的标准,已经算是高寿了。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ou象标准,人之将死,离自由最近,或许近之。豁达的人,活明白的人,不只耳顺,心也顺了,物我两忘,没什么舍不得放不下的,这叫“从心所从”有两种读法:一种是读如本字,指随心所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还有一种是读为纵,什么都放得开,放胆放言,想干啥干啥,意思差不多。“不逾矩”,是无法中有法,怎么干怎么对头,处处合乎规矩,虽有规矩,不碍自由。人,只有活到头,才能活明白,但很多人,到死都不明白。

    孔子志在天下,但命途多舛。他这一辈子,从“志于学”到“而立”到“不主要是学习;从“知天命”到“耳顺”,主要是求仕。然而结果怎么样?晚境孤独而凄凉。孔子以68岁高龄回到鲁国,几乎每年都有伤心事:69岁,儿子死了;71岁,绝笔《un秋》,颜回病逝;72岁,仲由死于卫。然而,最奇怪的是,过了7o岁,即将走完人生旅程的他,却说他已达到“从心所不逾矩”。

    死亡是最大的解放。

    大家读这一段,不妨对比一下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王国维讲“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寻找目标;“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穷追不舍;“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如愿以偿。

    布先生对小和丹珠说,你们要把吴书记的话好好记下,你们就可以更好地对游客们讲解了。这可是一篇好教材啊!

    正在大家谈论着孔子的时候,秦汉等战国七雄们也匆匆忙忙地赶到了。

    秦汉连声赞叹道,吴——……】a!!

章节目录

官场教父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八月炸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734章 丧家之犬-教父教母什么意思,官场教父,一本书并收藏官场教父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