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大学堂的师资力量在一开始也是非常稀缺的。
师范学院的教师们则让司马徽和他的好友、门生们担任,同时向各地征求郑玄、管宁等名师过来讲学。
郑玄、管宁等人虽然很抵触魏延的“全民教化”的理念,但他们却也不得不欣赏魏延把儒学推广普及到所有民众的雷厉风行的大举措,对魏延是又畏又敬,同时又抱着比试一下的心理来到了中央大学堂。
魏延虽然心底深处对这些沽名钓誉的名师们没啥好感,但他基于实用主义的态度,在表面上对这些名师很是礼遇。
他的态度也感染了大学堂的学员们,这些学员们都抱着“求实不务虚”的心态,积极地向那些名师讨教,能学到一点儿就是一点儿,跟这些名师的大部分所谓弟子很不相同,那些弟子们之所以投靠这些名师门下,完全是想借助这些名师的名气为自己的仕途贴金。
师范学院的学生们都是不走仕途一心做学问教学育人的,他们的向学之心更浓,这样也赢得了那些名师的好感。
军事学院除了胡昭、司马徽等人主讲之外,魏延也是主讲,徐庶、韩浩、徐晃等将领也都有主讲的课程。
魏延很讨厌门生故吏制度,所以他并没有给这学生们分别指定导师。
在魏延有意无意的引导下,中央大学堂尤其是军事学院的学员们知道,他们只是一个人的门生,那个人就是魏延,其他人只不过是他们的授业教师之一而已。
军事学院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等兵法外,更重要的一门课程便是魏延亲自授课的《战例》。
在这个课堂上,魏延把这个时期之后历史上的所有战争战役都当做一个个案例拿出来讲,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淝水之战之类的。
当然里面的时间、人物都改头换面,魏延像说书一样地讲这些案例,学员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但每次到下课时他们就苦恼了。
魏延给他们的作业是,假设他们是失败的一方,开始怎么准备,战役中怎么调动人马,才能胜利,批改他们的作业的并不是魏延,魏延没有这个时间,而是让徐庶等人帮忙。
当然,其他将领们授的课程多跟自己的军事生涯有关,有理论又有实际,学员们听课听得很起劲,学得很起劲,提高的很快。
政治学院有胡昭主讲,其他文官也被请来主讲,讲为官之道,讲律,讲策。
军事、政治学院的主讲人多半是军中宿将、朝中老臣,这样的教授比起那些从来没有出过象牙塔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做教授强上百倍。
文艺学院有王粲等人主讲,另外还邀请海内闻名的才子如孔融等人前来教授。
技术学院有马钧主讲,其他技术性官员也参与讲学。
魏延在师范学院主讲《格物》时,技术学院的人都要前去旁听。
女子学院的讲师们则有蔡琰和其他朝廷大臣家中有才学的女子们,魏延的妻妾黄月英等人也都有课程。
魏延严格限制大学堂教师们的资格,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不能做教师,只能做助教,必须要在相应的岗位做过多年,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进入大学堂做教师,比如没有在军队里待过的不能进军事学院讲课。
魏延知道,单单设立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这样的教育制度,并不算完成了全民教育计划。
那些进入小学堂的五六岁的娃娃若成才也要等到十年后了,而魏延现在正缺人,他等不到十年后,他想要在十年内就把自己辖内的文盲率减少到二成以下,识字的人要达到八成以上。
识字的标准可不只是会写自己的名字,而是要会看会写三千个常用字,光靠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教师是远远不足把辖内数百万文盲在短短数年之间教得会看会写三千个常用字。
魏延一筹莫展,在家中吃饭的时候,他便把心中的计划以及遇到的问题讲给三位美妻听。
黄月英最为明慧,略微想了一下,嫣然笑道:“夫君,您不是在小学堂、中学堂都设了助教,让优秀的学员做教师的助手,来帮助那些落后的学员提高,妾身由此想到了,在大部分的家庭里面,那些在小学堂、中学堂就学的子女相对于他们的父母在识字方面是优秀一些,夫君完全可以下令,让中小学堂的学员们回家以后务必把当天学到的教给他们的父母,务必让他们教会!”
“月英,你真聪慧!”魏延一把抱过黄月英,在她的红唇上重重地亲了一口,然后激动地说道:“以我学习的经验来说,把自己刚学的知识教给其他人,非常有利于自己这个知识的巩固,如此一来,那些孩子不仅帮助他们的父母摆脱了睁眼瞎,他们自己学得也更扎实了!”
一想到这个主张能够帮助自己改变整个大汉的气运,魏延饭都不想吃,想马上召集所有人员议事,把这项制度确立起来,却被黄月英一把拉住:“夫君,你火急火燎的性子咋不能改一下呢,这事不必急于一时嘛,吃完饭再去也不迟嘛?”
大乔也严肃地说道:“夫君,你以后可不能这样了,要食不语,三餐要得济,不然久而久之,你的脾胃就会受损,还怎么成就大业呢?”
魏延想想也对,自己现在做了主公,为了天下大计也要学着养生,活的年龄越长,大汉民族的未来越好,不能再跟之前做学生那时天天三餐不继饥一顿饱一顿、呼朋引伴狂喝胡侃地耗费身体。
魏延便坐下来,静静地,细嚼慢咽地吃完饭,稍作休息,才命人前去召集与“全民教育”相关的司马徽、胡昭等人来将军府议事。
司马徽等人听魏延说让子女教父母认字,都皱起眉头:“自古都是父母教诲孩子,怎么可能让孩子来教父母,这乾坤不颠倒了吗?”
师范学院的教师们则让司马徽和他的好友、门生们担任,同时向各地征求郑玄、管宁等名师过来讲学。
郑玄、管宁等人虽然很抵触魏延的“全民教化”的理念,但他们却也不得不欣赏魏延把儒学推广普及到所有民众的雷厉风行的大举措,对魏延是又畏又敬,同时又抱着比试一下的心理来到了中央大学堂。
魏延虽然心底深处对这些沽名钓誉的名师们没啥好感,但他基于实用主义的态度,在表面上对这些名师很是礼遇。
他的态度也感染了大学堂的学员们,这些学员们都抱着“求实不务虚”的心态,积极地向那些名师讨教,能学到一点儿就是一点儿,跟这些名师的大部分所谓弟子很不相同,那些弟子们之所以投靠这些名师门下,完全是想借助这些名师的名气为自己的仕途贴金。
师范学院的学生们都是不走仕途一心做学问教学育人的,他们的向学之心更浓,这样也赢得了那些名师的好感。
军事学院除了胡昭、司马徽等人主讲之外,魏延也是主讲,徐庶、韩浩、徐晃等将领也都有主讲的课程。
魏延很讨厌门生故吏制度,所以他并没有给这学生们分别指定导师。
在魏延有意无意的引导下,中央大学堂尤其是军事学院的学员们知道,他们只是一个人的门生,那个人就是魏延,其他人只不过是他们的授业教师之一而已。
军事学院学《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司马法》《六韬》《三略》等兵法外,更重要的一门课程便是魏延亲自授课的《战例》。
在这个课堂上,魏延把这个时期之后历史上的所有战争战役都当做一个个案例拿出来讲,如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猇亭之战、淝水之战之类的。
当然里面的时间、人物都改头换面,魏延像说书一样地讲这些案例,学员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但每次到下课时他们就苦恼了。
魏延给他们的作业是,假设他们是失败的一方,开始怎么准备,战役中怎么调动人马,才能胜利,批改他们的作业的并不是魏延,魏延没有这个时间,而是让徐庶等人帮忙。
当然,其他将领们授的课程多跟自己的军事生涯有关,有理论又有实际,学员们听课听得很起劲,学得很起劲,提高的很快。
政治学院有胡昭主讲,其他文官也被请来主讲,讲为官之道,讲律,讲策。
军事、政治学院的主讲人多半是军中宿将、朝中老臣,这样的教授比起那些从来没有出过象牙塔没有实践经验的人做教授强上百倍。
文艺学院有王粲等人主讲,另外还邀请海内闻名的才子如孔融等人前来教授。
技术学院有马钧主讲,其他技术性官员也参与讲学。
魏延在师范学院主讲《格物》时,技术学院的人都要前去旁听。
女子学院的讲师们则有蔡琰和其他朝廷大臣家中有才学的女子们,魏延的妻妾黄月英等人也都有课程。
魏延严格限制大学堂教师们的资格,没有实际经验的人不能做教师,只能做助教,必须要在相应的岗位做过多年,有丰富的实际经验才能进入大学堂做教师,比如没有在军队里待过的不能进军事学院讲课。
魏延知道,单单设立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这样的教育制度,并不算完成了全民教育计划。
那些进入小学堂的五六岁的娃娃若成才也要等到十年后了,而魏延现在正缺人,他等不到十年后,他想要在十年内就把自己辖内的文盲率减少到二成以下,识字的人要达到八成以上。
识字的标准可不只是会写自己的名字,而是要会看会写三千个常用字,光靠师范学院培养出来的教师是远远不足把辖内数百万文盲在短短数年之间教得会看会写三千个常用字。
魏延一筹莫展,在家中吃饭的时候,他便把心中的计划以及遇到的问题讲给三位美妻听。
黄月英最为明慧,略微想了一下,嫣然笑道:“夫君,您不是在小学堂、中学堂都设了助教,让优秀的学员做教师的助手,来帮助那些落后的学员提高,妾身由此想到了,在大部分的家庭里面,那些在小学堂、中学堂就学的子女相对于他们的父母在识字方面是优秀一些,夫君完全可以下令,让中小学堂的学员们回家以后务必把当天学到的教给他们的父母,务必让他们教会!”
“月英,你真聪慧!”魏延一把抱过黄月英,在她的红唇上重重地亲了一口,然后激动地说道:“以我学习的经验来说,把自己刚学的知识教给其他人,非常有利于自己这个知识的巩固,如此一来,那些孩子不仅帮助他们的父母摆脱了睁眼瞎,他们自己学得也更扎实了!”
一想到这个主张能够帮助自己改变整个大汉的气运,魏延饭都不想吃,想马上召集所有人员议事,把这项制度确立起来,却被黄月英一把拉住:“夫君,你火急火燎的性子咋不能改一下呢,这事不必急于一时嘛,吃完饭再去也不迟嘛?”
大乔也严肃地说道:“夫君,你以后可不能这样了,要食不语,三餐要得济,不然久而久之,你的脾胃就会受损,还怎么成就大业呢?”
魏延想想也对,自己现在做了主公,为了天下大计也要学着养生,活的年龄越长,大汉民族的未来越好,不能再跟之前做学生那时天天三餐不继饥一顿饱一顿、呼朋引伴狂喝胡侃地耗费身体。
魏延便坐下来,静静地,细嚼慢咽地吃完饭,稍作休息,才命人前去召集与“全民教育”相关的司马徽、胡昭等人来将军府议事。
司马徽等人听魏延说让子女教父母认字,都皱起眉头:“自古都是父母教诲孩子,怎么可能让孩子来教父母,这乾坤不颠倒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