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 列车浮想(拜大年!)-新纪元1912精校版TXT下载
第104章 列车浮想(拜大年!)-新纪元1912精校版TXT下载-新纪元1912-一本书
新纪元1912
作者:无语的命运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第104章列车浮想(拜大年!第一更)
踏进车厢后,看着车厢内那一张张年青的、十**岁、二十二三岁的面孔,李子诚一笑,看着他们就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当年自己不也和他们一样,恍惚间,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在大学时和朋友们在暑假出游的一幕幕。
这一间车厢坐在几乎都是年青人,不过却径谓分明的分出了类别人,想要识别他们很简单,南通来的那些年青人都是穿着青一色的灰色西装,这是张謇为他们准备的“毕业服”,而另外还有几十名年青人穿的却是有西装、有日式的学生装,当然更多的是各色长袍。
正同孙凌聊着天的刘子云一抬头,便看到走进车厢的李子诚。
“李先生”
他连忙站起身,神情显得非常恭敬。
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大都为能去连云港实习而满心欢喜,全无一丝怨意,即便是公司不开给他们一分钱,他们也愿意去连云港实习,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眼前的这个人,若是说现在在中国,有那个年青人不知道“一纸专利得亿万”的李子诚,怕他还真不知道从那个山沟里出来的,可作为对于刘子云和身边的同学来说,到不是因为他的资产,而是出于对他的景仰。
他是当今中国科技第一人而且富可敌国
仅此一条,就足够这些初出茅庐的年青人对他充满敬意。
原本正同刘子云聊着的孙凌,听着那句“李先生”,顿时意识到来到车厢里的这个人是谁,刘子云已经提到过,他们是到连云港实习,**公司、李子诚之类的早已随着报纸为人共知,于是连忙站起来的他看着眼前这甚至比自己还年青的“李先生”,根本就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位“李先生”。
“我不说过嘛,以后叫我子诚,子云,你我年岁相仿叫先生,于理不合”
“合得,合得,李先生,就冲你那才学,就当得起先生之名而且还是中国之大先生”
不待刘子云回话,孙凌倒是抢着嚷了起来,有些激动的他,说话时甚至有些语无伦次的感觉。
听着这句话,李子诚这才注意到站在刘子云旁边的青年,这个人面色黝黑,浓眉大眼,眉宇间带着些许刚强之意的青年。
“这位是?”
“李先生,在下姓孙,单名凌,江苏南京人。”
听着这声音有些耳熟,显然就是刚才和刘子云说话那人,李子诚连忙笑笑。
“李子诚,你是要考德华大学?”
“咦?”
微微一惊,孙凌惊看着李先生,他也知道德华?
“适才无意间听你们提到德华大学,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这德华大学是什么学校”
已经做下来的李子诚倒是全无隐瞒之意,环视车厢里都挤在这一片的青年,看着那十几位衣色各异的青年,难不成他们都是去报考德华大学?
“你们都是去报考德华大学?”
现在可是十月份。
“先生,我们都是在火车上碰到的,听说这节车厢里坐的都是年青学生,便过来了……”
孙凌先解释一番,然后才点头说道。
“我们这二十七人都是去青岛报考德华大学”
青岛,德华大学?没听说过啊。
在这个时代能让几十个人不远千里去报考的大学肯定是的名牌大学,若是名牌大学的话,后来怎么会没有这所大学的音信了。
德华、德华,德国、中华,难不成,这是一所德国人办的学校?
“先生,您久在国外或许不知,这德华大学,虽于青岛,可也算是亚洲第一等工科高等学校”
在提起德华大学时,孙凌的语中尽是景仰之意,面上更是带着一丝神往。
“哦?”
听孙凌这么说,倒是让李子诚一惊。
亚洲第一等工科高等学校?这未免也太夸张了吧旁的不说,就是日本人听着这话也不一定乐意吧。
周围挤着的人中有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可不是嘛,这不是有人说话,学工科,官派生去德国,一等生去德华,二等生去日本”
好嘛就差整出顺口溜了。
“先生,你刚刚回国,许是不知德华之名,德华大学为中德合办之大大学,德国当局对工艺科尤其重视,工科教学现在更是甚至成为德华大学的主要特色。而且与国内大学不同,青岛德占当局办学所聘请教授皆为德国一流教授、学者,其中有不乏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应聘前来执教。”
孙凌连忙解释了起来。
“对,像那个康拉德?克诺普,那可是全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对,还有……”
接连二连三的这些学生道出一个个李子诚不甚熟悉的名字,但看着他们提起这些名字时的景仰之色,任谁都能猜出来,这些人无不是知名学者、教授。
这、这可能吗?
在中国什么时候有这么所大学?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后来德华大学消失了?如果没消失的话,李子诚完全可以想象,在百年之后,在青岛应该还有一座德华大学才对,这可是亚洲第一等的工科学校。
当李子诚在心底冒出这个疑问的时候,却听到孙凌又继续说道。
“若是说德华大学那点最好,怕就是对外语教学也特别重视,尤其是德语教学。我们要去报考的预科的主要课程就是学习德文,目的是打下坚实的德语基础,德文较差的学生要先进德文速成班培训一年。因为在德华高等科则全部由德国教师用德语授课。德华大学开学后不久,就因名师教学和外语教学而名振中国,甚至许多日本人亦想报考,不过,这所学校只招中国学生,所以他们也就是想想,到该校学习同留学德国一等工科学校无异,无不争相报名,结果全国各地往德华求学者年年激增,以至于德华苦于接收。”
说到这,孙凌又是一叹,面上露出一些苦色。
“今年德华招生不过百人,可,”
脸上浮现些许苦色的孙凌,这会到是涌起些许自信之色。
“虽说近百人方有一人考入德华,然我已抱定决心,今年不成,明年仍可报考,明年……”
瞧着孙凌那股不考德华不罢休的神色,李子诚倒是一愣,这所大学未来也忒……不待感叹,先前孙凌说的“名师教学、外语教学”便在脑中再次浮现。
“孙凌,你是说,德华上课,都是用德语教学?”
孙凌点点头,不用德语,难不成用英语?
“德华大学是工科学校?”
又是一个问题从李子诚口中道出来。
“当然是工科学校,德华大学是咱们这么叫他,正式的名称是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专事工科”
工科,德语
瞬间,李子诚整个人便陷入狂喜之中,工科,德语,这一下,可不就把一直以来困绕自己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嘛
这德华大学根本就是给自己准备的啊自己现在不正愁着没有德语人才吗?准确的来说是懂得德语尤其是工科专业德语的人才帮自己翻译那些近两百桶,数以千万份的技术资料。
“这德华办了几年了?”
抬头看着孙凌,李子诚认真的问道,不管德华办了几年,自己都得想办法从德华挖一批人过来,建自己的科技情报研究所,只有把这个研究所办起来,把那些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自己的连云港才能实现爆炸式发展,而不像现在这样,亦步亦趋稳进式发展,这种稳进看似稳妥,可事实上,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个时间,时间上的压力太大,自己必须要抢在一战前,搭好架子,只有如此,才能利用一战,充分发展自己。
“嗯……”
沉思片刻,孙凌才回答道。
“是宣统元年,也就是四年前方才开办,去年之前,都是满清政府选送,今年是德华大学第一次自主招生,要不然,全国也不会有上万人报考德华”
“可不是嘛,若不是今年德华自主招生,你我又岂有机会报考德华”
在周围的青年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德华的时候,李子诚却陷入沉默之中,四年,四年,德国的本科学制是三年,若是再包括一年预科的德语学习,四年,四年正好毕业一期学生,现在是10月初,若是自己能……
突然,李子诚眼前一亮,猛的一下站起来来,不顾孙凌、刘子云等人的惊异。
“对不住,那边还有点事,一会再聊”
说罢,李子诚便神色匆匆的离开车厢,而张文政则是亦步亦趋跟在董事长身后。
“文政,下一个车站什么时候到?”
人刚出车厢,李子诚便头也不回的问道张文政,如果所料不差的话,他那肯定有列车到站时刻表。
“嗯,”
张文政看一下手表,列车时刻表早就记在了他的脑子里,之所以从众人中成为董事长的秘书,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记性好。
“如果准点的话,差不多还有半个小时”
“现在起草一封电报,车一靠站,你就给穆经理发过去,要快,别耽误了”。
更多到,地址
踏进车厢后,看着车厢内那一张张年青的、十**岁、二十二三岁的面孔,李子诚一笑,看着他们就想到了曾经的自己,当年自己不也和他们一样,恍惚间,似乎又回到了学生时代,回到在大学时和朋友们在暑假出游的一幕幕。
这一间车厢坐在几乎都是年青人,不过却径谓分明的分出了类别人,想要识别他们很简单,南通来的那些年青人都是穿着青一色的灰色西装,这是张謇为他们准备的“毕业服”,而另外还有几十名年青人穿的却是有西装、有日式的学生装,当然更多的是各色长袍。
正同孙凌聊着天的刘子云一抬头,便看到走进车厢的李子诚。
“李先生”
他连忙站起身,神情显得非常恭敬。
实际上对于他们来说,他们大都为能去连云港实习而满心欢喜,全无一丝怨意,即便是公司不开给他们一分钱,他们也愿意去连云港实习,很大程度就是因为眼前的这个人,若是说现在在中国,有那个年青人不知道“一纸专利得亿万”的李子诚,怕他还真不知道从那个山沟里出来的,可作为对于刘子云和身边的同学来说,到不是因为他的资产,而是出于对他的景仰。
他是当今中国科技第一人而且富可敌国
仅此一条,就足够这些初出茅庐的年青人对他充满敬意。
原本正同刘子云聊着的孙凌,听着那句“李先生”,顿时意识到来到车厢里的这个人是谁,刘子云已经提到过,他们是到连云港实习,**公司、李子诚之类的早已随着报纸为人共知,于是连忙站起来的他看着眼前这甚至比自己还年青的“李先生”,根本就不敢相信,他就是那位“李先生”。
“我不说过嘛,以后叫我子诚,子云,你我年岁相仿叫先生,于理不合”
“合得,合得,李先生,就冲你那才学,就当得起先生之名而且还是中国之大先生”
不待刘子云回话,孙凌倒是抢着嚷了起来,有些激动的他,说话时甚至有些语无伦次的感觉。
听着这句话,李子诚这才注意到站在刘子云旁边的青年,这个人面色黝黑,浓眉大眼,眉宇间带着些许刚强之意的青年。
“这位是?”
“李先生,在下姓孙,单名凌,江苏南京人。”
听着这声音有些耳熟,显然就是刚才和刘子云说话那人,李子诚连忙笑笑。
“李子诚,你是要考德华大学?”
“咦?”
微微一惊,孙凌惊看着李先生,他也知道德华?
“适才无意间听你们提到德华大学,说实话,我还真不知道这德华大学是什么学校”
已经做下来的李子诚倒是全无隐瞒之意,环视车厢里都挤在这一片的青年,看着那十几位衣色各异的青年,难不成他们都是去报考德华大学?
“你们都是去报考德华大学?”
现在可是十月份。
“先生,我们都是在火车上碰到的,听说这节车厢里坐的都是年青学生,便过来了……”
孙凌先解释一番,然后才点头说道。
“我们这二十七人都是去青岛报考德华大学”
青岛,德华大学?没听说过啊。
在这个时代能让几十个人不远千里去报考的大学肯定是的名牌大学,若是名牌大学的话,后来怎么会没有这所大学的音信了。
德华、德华,德国、中华,难不成,这是一所德国人办的学校?
“先生,您久在国外或许不知,这德华大学,虽于青岛,可也算是亚洲第一等工科高等学校”
在提起德华大学时,孙凌的语中尽是景仰之意,面上更是带着一丝神往。
“哦?”
听孙凌这么说,倒是让李子诚一惊。
亚洲第一等工科高等学校?这未免也太夸张了吧旁的不说,就是日本人听着这话也不一定乐意吧。
周围挤着的人中有一个声音传了过来。
“可不是嘛,这不是有人说话,学工科,官派生去德国,一等生去德华,二等生去日本”
好嘛就差整出顺口溜了。
“先生,你刚刚回国,许是不知德华之名,德华大学为中德合办之大大学,德国当局对工艺科尤其重视,工科教学现在更是甚至成为德华大学的主要特色。而且与国内大学不同,青岛德占当局办学所聘请教授皆为德国一流教授、学者,其中有不乏著名的德国科学家应聘前来执教。”
孙凌连忙解释了起来。
“对,像那个康拉德?克诺普,那可是全世界知名的数学家”
“对,还有……”
接连二连三的这些学生道出一个个李子诚不甚熟悉的名字,但看着他们提起这些名字时的景仰之色,任谁都能猜出来,这些人无不是知名学者、教授。
这、这可能吗?
在中国什么时候有这么所大学?如果有的话,为什么后来德华大学消失了?如果没消失的话,李子诚完全可以想象,在百年之后,在青岛应该还有一座德华大学才对,这可是亚洲第一等的工科学校。
当李子诚在心底冒出这个疑问的时候,却听到孙凌又继续说道。
“若是说德华大学那点最好,怕就是对外语教学也特别重视,尤其是德语教学。我们要去报考的预科的主要课程就是学习德文,目的是打下坚实的德语基础,德文较差的学生要先进德文速成班培训一年。因为在德华高等科则全部由德国教师用德语授课。德华大学开学后不久,就因名师教学和外语教学而名振中国,甚至许多日本人亦想报考,不过,这所学校只招中国学生,所以他们也就是想想,到该校学习同留学德国一等工科学校无异,无不争相报名,结果全国各地往德华求学者年年激增,以至于德华苦于接收。”
说到这,孙凌又是一叹,面上露出一些苦色。
“今年德华招生不过百人,可,”
脸上浮现些许苦色的孙凌,这会到是涌起些许自信之色。
“虽说近百人方有一人考入德华,然我已抱定决心,今年不成,明年仍可报考,明年……”
瞧着孙凌那股不考德华不罢休的神色,李子诚倒是一愣,这所大学未来也忒……不待感叹,先前孙凌说的“名师教学、外语教学”便在脑中再次浮现。
“孙凌,你是说,德华上课,都是用德语教学?”
孙凌点点头,不用德语,难不成用英语?
“德华大学是工科学校?”
又是一个问题从李子诚口中道出来。
“当然是工科学校,德华大学是咱们这么叫他,正式的名称是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专事工科”
工科,德语
瞬间,李子诚整个人便陷入狂喜之中,工科,德语,这一下,可不就把一直以来困绕自己的问题全都解决了嘛
这德华大学根本就是给自己准备的啊自己现在不正愁着没有德语人才吗?准确的来说是懂得德语尤其是工科专业德语的人才帮自己翻译那些近两百桶,数以千万份的技术资料。
“这德华办了几年了?”
抬头看着孙凌,李子诚认真的问道,不管德华办了几年,自己都得想办法从德华挖一批人过来,建自己的科技情报研究所,只有把这个研究所办起来,把那些技术资料翻译成中文,自己的连云港才能实现爆炸式发展,而不像现在这样,亦步亦趋稳进式发展,这种稳进看似稳妥,可事实上,自己根本就没有那个时间,时间上的压力太大,自己必须要抢在一战前,搭好架子,只有如此,才能利用一战,充分发展自己。
“嗯……”
沉思片刻,孙凌才回答道。
“是宣统元年,也就是四年前方才开办,去年之前,都是满清政府选送,今年是德华大学第一次自主招生,要不然,全国也不会有上万人报考德华”
“可不是嘛,若不是今年德华自主招生,你我又岂有机会报考德华”
在周围的青年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谈论着德华的时候,李子诚却陷入沉默之中,四年,四年,德国的本科学制是三年,若是再包括一年预科的德语学习,四年,四年正好毕业一期学生,现在是10月初,若是自己能……
突然,李子诚眼前一亮,猛的一下站起来来,不顾孙凌、刘子云等人的惊异。
“对不住,那边还有点事,一会再聊”
说罢,李子诚便神色匆匆的离开车厢,而张文政则是亦步亦趋跟在董事长身后。
“文政,下一个车站什么时候到?”
人刚出车厢,李子诚便头也不回的问道张文政,如果所料不差的话,他那肯定有列车到站时刻表。
“嗯,”
张文政看一下手表,列车时刻表早就记在了他的脑子里,之所以从众人中成为董事长的秘书,根本原因就是因为自己的记性好。
“如果准点的话,差不多还有半个小时”
“现在起草一封电报,车一靠站,你就给穆经理发过去,要快,别耽误了”。
更多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