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人才(1)

    西北战役是在十二月打响的。

    在这之前,除了必要的军事准备,吴安平为使两年计划顺利展开,其实做了更多其他方面的工作。虽然有关岭东、陶玉山、徐复郭、戚远山、谭根、杜立奎等陇东集团高层各具其责,组建成工业、工程、金融、军工、农业、物资保障六大事业部,将繁杂而又具体的经办工作分担不少,但他依就比任何人都要忙碌。

    从十月中旬开始,接到陇东集团内部人员私信邀请的许多中高级技术及工程人才,便6续来到西峰;另受西峰通电及舆论热潮影响,更多实业界及科学界的人才,或对产生好奇或心怀希望,也源源不断向西峰赶来。

    而到十一月底,陇东集团在白俄、南洋、德国及其他列强国家招引人才的计划,已有初步成果。第一批白俄及南洋人才已抵西峰,人数总计有三千四百人,同时在德美英法意等国,也有批过两万名的甘陕急需人才6续登船,正朝中国沿海驶来。

    以吴安平的身份地位,先后抵达西峰的这些人,其中多数并不需他接见,但或为表诚意或因有不得不见的理由,几乎每隔三天他就会与一批人见面,一方面接受别人的检视,一方面他也需要检视别人。

    对有些人能来到甘陕,他尤其觉得兴奋。

    在十月中旬到十一月中旬这段时间,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钱昌祚、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刘佐成、陈应权、林安、黄社旺等三十多人,受谭根、赵礼华等人之邀先后抵达西峰。这些人不是近代中国的航空先驱,就是在航空领域颇有建树,他们的到来,可以说为西北军民航空业腾飞奠定了基础。

    这三十多人中,倒有二十几位分别来自三处。

    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等七位来自北京南苑航空学校,那是张作霖的势力范围。其中秦国镛可称中国航空第一人,有旅法留学经历,曾入巴黎6军大学就读和服役七年,后为求精通航空机械技术,又赴比利时留学两年。中国人在自己领空上的第一次驾机飞行纪录、第一次航线飞行记录、第一次远航记录,都是由他独自或与南苑航校其他人一起创造的。

    秦国镛地位并不算低,曾任北洋政府航空总署的席参事等职,并有6军中将的军衔,但近年他卒悟北京政府终为军阀所把持,实为国弱民贫之本源,故决意联络广东**军政府,商妥策动南苑航空学校旧属驾机起义,接应南方**军北伐。

    不意举事前日,段祺瑞勾结日军将机场封锁,秦国镛见事危,恐造成无谓牺牲,便暂息举义之念,又恐为北洋军阀加害,遂托病辞去本兼各职,只身南旋,投奔**军。谁料却得不到**政府信任,仅被委以骑兵团长一纸空文。秦国镛夙愿终不得展,只能郁郁返回北京,决心解甲从工,举办实业。

    这时他恰好收到谭根的邀请信。在这封信中,谭根大致叙述了自己由当初失意隐居广州,到应吴安平所邀投身陇东集团及此后的经历,并实言相告,他抵达西峰之日,就是自己由飞行支队卸职,专注飞机制造之时。

    此外谭根在信上还列举了前锋战机的性能数据,并转告了吴安平的承诺:两年后将至少有两千架性能更优异的战机,翱翔在西北领空,扫荡北中国的列强势力,而他便是预定的西北空军副总司令。这确实是吴安平的许诺,至于总司令一职,他准备到时由余大成转任,毕竟这样强大的力量,还是要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

    可以说,无论是谭根的个人经历,还是前锋战机的优异性能,以及吴安平的几个许诺,都对秦国镛构成了前所未有的诱惑。恰好西峰出一系列通电,他检点这些通电便现,无论吴安平政治态度如何,其强国富民之心都不容抹杀,这使他打消了最后疑虑,决定再次动员南苑航校旧属,就此脱离北洋政府转投西北。

    厉汝燕时任航空教练所所长,潘世忠时任航校修理厂厂长,他们也有收到谭根的邀请信,本来就有些意动,再加上老上司秦国镛从旁动员,便也决定由北京南下西进,转投西峰。

    只要有决心,借口总是好找。但只有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三人离开北京,目标小还算容易,在南苑航校、航空教练所及修理厂内,有同样意向的飞行员及技术工人还有七十多位,要安排这么多人离开北京,就等于将三家机构的力量抽个半空,恰当的理由就不太好找。三人花费十多天功夫,才算将些人分数批先送出北京,而后自己才以各种理由离开。

    秦国镛、厉汝燕、潘世忠是其中第一批到达西峰,再过一段时间,其他几十人便会6续进入甘陕。从这点安排可以看出,三人其实还有些不放心,所以要提前查看一番,不过吴安平只会让他们惊奇,显然不可能另他们失望。

    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等八位来自福建的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这是孙传芳的势力范围。

    巴玉藻、王助、王孝丰、曾贻经四人,都是清政府选派英国学海军制造的留学生,后因欧战关系,这些学生奉命转到美国深造。巴玉藻、王助、王孝丰三人对航空感兴趣,遂考入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学系第二期;后来曾贻经也来到学院研究飞机内燃机。这期除两名美**方学生外,其余五名都是中国学生。

    后世巴玉藻、王助的名气最大。其中巴玉藻曾任通用飞机厂的第一任总工程师,被誉为”蒙古族十大科学家”之一;王助曾任波音飞机公司第一任总工程师,有“波音之父”的美誉。就当前时代来说,两人都属世界级的飞机设计师及制造专家,而王孝丰、曾贻经既与两人同校同期,水平自然也差不到哪去。

    这几人在美国工作两年后,便毅然回国,在福建马尾创办了隶属于海军部的飞机工程处,后改称为马尾海军制造飞机处,同时还成立了福州海军飞潜学校,培养制造飞机和潜艇的专业人员。到现在为止,已培养飞机制造专业的技术人员如陈钟新、沈德熊、杨福鼎等二十余名,专业中高级技工一百多人,徒工四五十人。

    应该说,他们创办的这家飞机厂很有实力。从一九一九年制造出中国第一架国产飞机起,到现在6续设计制造出的近十架飞机,无论性能质量都是世界级的水平。另外,巴玉藻等本就是边工作边教学,所以那些技工的水平也很高,如黄建华、陈关新等,只要把图纸交给他们,再加以指导,他们就可以把飞机制造出来。

    但巴玉藻、王助等人之所以应谭根、赵礼华之邀奔赴西北,除是受那几张斯图卡、蚊式的局部设计图之诱外,还有另外的原因。用一句话概括便是:马尾这个飞机厂虽倾注着他们全部的心血,但这样的所谓事业,根本无助于实现他们回国时胸怀的理想和抱负。谭根、赵礼华在信中虽侧重谈论技术,但字里行间充斥的豪情喜悦,却让他们意外看到了希望。

    海军部虽每月支付飞机制造处数千银元以做维持,但实际上对此根本就不重视,创办之初只给船政局长陈兆锵写了封信,要他随时接济些材料和工资,连批准拨付的五万银元开办费,到最后始终都没有拨付下来。

    当局者更青睐购买洋飞机,因为这样可取得回扣,而对自造飞机的重要性却缺乏认识,所以飞机厂艰难办起来后,制造飞机的计划和经费却又极难获准。以至这些归国报效的英才国士,竟只能零打碎敲进行工作,有时候大半年功夫,都差不多只能做一些材料试验,同时还得帮其他厂修修补补,这在很大程度上拖延了制造飞机的进度。

    如前面所说,一九一九年至今六七年间,巴玉藻等人制造出了近十架飞机,虽性能优越,在质量上取得了成功,其数量却实在不值一提。要知道,这时候的飞机制造,虽已是尖端产业,但仍远不能与八十年后相比,最初的工人也不过是找的一些木匠及铁匠而已。不过也正由于飞机造的少,所以变换计划、更改制造方法很容易,倒是更方便飞机性能的改良。

    巴玉藻、王助等后来其实早已看透了社会的种种黑幕,深知在政府办的工厂中,航空事业、尤其是自制飞机很难有展前途,所以早有打算,准备万不得已时,便自行创办汽车、飞机制造厂,集私人的力量来展国家航空事业,可惜国内时局变幻太快,这也未能实现。

    自北伐势起,国民**军进攻孙传芳控制的东南五省,巴玉藻、王助、王孝丰等便已离开福建到上海等地避难。而巴玉藻则因心疼花费全部心血制造出的那几架飞机,在送家人迁往上海后,又自行回到了马尾。

    时何应钦率北伐第一军已攻入福建,五省联军福建总司令周荫人在各地接连战败,福州城内已多了许多溃兵。巴玉藻和工人们便在晚间巡逻时,和败兵机智周旋,又馒头给他们吃,并和他们讲话,这些败兵才终于没给飞机造成什么破坏。

    这期间谭根、赵礼华的信恰好送到,如果不是巴玉藻重回马尾,可能就会错过。而促使巴玉藻即便舍弃自己制造的那几架飞机,也要离开福州奔赴西峰的最直接原因,便是谭根在几幅战机局部视图旁,都附了一句相同的话:“扔掉你那些破飞机吧。到西北来,这样的飞机才是我们的起点。”

    巴玉藻自然不服,他对谭根虽不算熟交,也交流过十多次,并不认为其水平就在自己之上,但只需简单验证一下那些图纸,他便知道这样的飞机制造出来,至少领先整个世界十年。这又激他极大的好奇心,更想到西北去看一看实情。就这样许多原因混合在一起,他萌生了到西北去的强烈意愿。

    谭根、赵礼华给王助、王孝丰等人的信,也都到了马尾,不过巴玉藻并没转出去,而是直接给几人报相约,又从厂中带了两三个技术人员,便乘船到了天津。到天津时,王助、王孝丰、曾贻经已经在了,巴玉藻将信转交,又仔细商议良久,这才由天津再经6路颠簸,一路西行到了甘肃西峰。

    吴安平不但对巴玉藻、王助等仰慕已久,对福州马尾那个海军飞机制造处和飞潜学校也极为眼馋。要知道,马尾船政局有十三个厂,除巴玉藻、王助、王孝丰负责的厂外,其他还有几个涉及飞机和潜艇制造。虽然这些厂受制于经济条件,基本没什么太大展,但那些工程师、技工以及徒工、飞行员、驾驶员可都是宝贝,尤其在甘陕根本没有什么经济、技术及物资限制,他们挥的作用必然更大。

    值得欣喜的是,经过几天的周密考察,巴玉藻、王助等对西峰的工业实力和技术能力都极为满意,甚至可说十分惊讶,同时吴安平对航空业的看重及支持,也让他们兴奋不已。这种情况下,他们不但不会反对,反而极为支持吴安平试图整体吸纳马尾相关从业人员的提议。有他们亲自谋划,再加上福州战火已迫在眉睫,相信用不多久,这些人便会6续抵达西峰。

    陈应权、林安、黄社旺等十多人来自云南航空队,那里是唐继尧的势力范围。

    陈应权与谭根、赵礼华都很相熟。他和谭根一样都是美国华侨,只是谭根是开平籍,他是台山籍。在美国时,他曾在旧金山华侨自办的图强飞机制造公司任副飞机师,后来响应孙中山号召,回国加入援闽粤军航空队,并参与了讨伐桂系军阀的战斗。这支航空队是中国空军最早的雏形。

    陈应权和左纯庵一样,都有些跛脚。这是居留广州期间,他曾在一次飞行训练中,因驾驶的飞机出现机械故障,进行紧急降落时,飞机坠地,机毁人伤,故左脚留下了终身残疾。

    孙中山第一次北伐时,陈应权奉命率领航空局其余人员和飞机留守广州,但陈炯明随后在广州动武装叛乱,全部留守人员被其收编,陈应权被委任为航空局长。第二年,各路讨逆军回师广州,孙中山派人策动陈应权等反正,大义之下,陈应权遂率大部分人员出走香港。

    同年秋,唐继尧在云南筹建空军,派人至香港聘请陈应权等人入滇。陈应权后任飞机队队长,林安任教官,旗人黄社旺任飞机师。可惜的是,这时的中国,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法国向唐继尧施加压力,要求聘请法国人为空军顾问、教官,唐继尧推拒不得,云南航空大权便逐渐落入法国人手中。这种情况下,陈应权、林安、黄社旺等人最终被迫离开了云南。

    这些人并不擅于制造飞机,却精擅飞行及空战,同样是吴安平急需的人才。谭根率领的飞行支队,原飞行员其实是由技术人员充任,新培训的飞行员还有些稚嫩,这些人的到来,正好可以填补技术人员重回岗位后的空缺,自然是制造及飞行两得益。南苑航校一部分人也会用到这里,其他则分入制造及修理部门。

    钱昌祚和刘佐成是单独来的,其中钱昌祚原只打算到西峰考察一番,但考察的结果便是他决定留在西峰。

    钱昌祚曾由清华学校保送留学美国,与巴玉藻、王助等可算校友,在这批人毕业几年后,他同样进入麻省理工学院就读,并在机械工程系毕业后进读航空工程研究班,随后获得了硕士学位。回国后,他在浙江工业专门学校任教,并没有从事航空方面的工作。

    陇东集团对他的邀请并不是由谭根等人出,而是由北风重工一位熟识他的中层写的邀请信。钱昌祚在西峰细致考察数天,认为陇东集团真有可能实现自己工业强国的理想,遂表示接受吴安平的邀请,只是吴安平本想请他从事机械工程方面的工作,没料到他在航空工程上的水平更高,便顺其意由其自由安排时间,兼领两方面的事务。

    刘佐成是清光绪年间选送的赴日本留学生,曾就读工业航校和早稻田大学,他是同盟会成员,并有一个日籍妻子。在孙中山领导的讨袁“二次**”期间,他曾因刺杀福建督军护军使刘厚基事泄,出逃台湾、日本,后又一直携妻子儿女在上海日本租界避难。

    直皖军阀战争中,李厚基的靠山皖系败北,直系军阀控制了北洋政府,刘佐成终于不用再避难,先后被直系任命为航空大队长兼保定航空学校教官、中央航空司令部参谋、保定联军总司令部航空处参谋及联军航空第一队队长。

    他不但是飞行专家,也是飞机制造专家,谭根对其也有耳闻,自然不会漏一封邀请信。这时,奉系联军正因保定、大名的归属问题,与直系吴佩孚、齐燮元闹得不可开交,而吴佩孚已控制不住河南的局面,直系眼看就要彻底消亡,保定自然乱成一团,面对这种局面,接受谭根的邀请显然不是一件十分难为的事。

    三十多位高水平航空专家加入西峰,自然使吴安平欣喜若狂,尤其可以预见的是,再过一两个月,还会有南苑、马尾方面的数百人员6续来到西北,这几乎已可以使陇东集团在军民航空方面的布局,全部支撑起最原始的架构。而这些人虽刚到西峰,吴安平也未放过,立时便催促他们给其他同仁写信,邀请更多人到甘陕来。他只抱定一个信念,网眼织得密,网撒得多撒得勤,总能捞上几条大鱼小鱼。

    为使这些人死心塌地留在西峰,吴安平可说使出了浑身解数。不过有谭根、赵礼华做榜样,并从旁使力,结果是惊人的完美。

    对巴玉藻、王助、王孝丰、钱昌祚等飞机设计及制造专家,他第一时间引导其参观了前锋战机生产线,并展示了斯图卡、蚊式、零式等战机的全套设计图纸,同时也带其深入到流水线生产与质量标准管理的培训课堂,阐述了自己对甘陕两年航空展的规划,明确了对此无限制财力、物力支持的态度。

    这一切都是巴玉藻等人见所未见、闻所未闻,他们止不住惊讶、兴奋,对比先前各自的经历及际遇,顺理成章对陇东集团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认同。这里将是他们的理想之地,吴安平是这么期许的,而他们也是这样认为的。

    而对秦国镛、厉汝燕、刘佐成、陈应权等更愿意在空军展的,吴安平在带其参观过前锋战机生产线后,便领其到西峰军用机场,亲身体验了一把前锋战机的性能,同时解答了自己对空军部队的展计划。

    虽然现在前锋战机已有四十来架,堪称国内最具实力的飞行部队,但与两年后过两千架的战机群相比,这还真是不值一提,由不得这些人不激动兴奋。当然,他们并不真认为能实现两千架战机的规模,但即便完成四分之一,也有五百架之多,这在以前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了。

    意向确定后,具体安置这些人就变得十分简单,只要依照各人意愿和擅长能力,往两年计划中的航空重点项目上靠就可以。

    巴玉藻、王孝丰、潘世忠将领衔民族航空工业公司,王助则与谭根、赵礼华一起,领衔东方飞机制造联合企业,曾贻经将领衔协和航空动力设备公司,而钱昌祚将领衔兴平航空电气公司。当然,暂时来说,无论哪个公司都还要在一起工作,通过仿制及剖析斯图卡、零式等四种战机,获取相关领域的制造及研经验。

    而谭根等退出飞行支队后,飞行支队将升级为飞行团,其下分设两个中队,暂时各保有二十架战机。飞行团团长由秦国镛担任,副团长由刘佐成担任,厉汝燕任总教官,林安任第一中队队长,黄社旺任第二中队队长,其他人则暂时充任飞行员,待空军扩大后再另行安排。

    这些都是正职,无论巴玉藻还是秦国镛等人,其实还有副职,而且还都与航空教育相关。

    谭根、巴玉藻、王助等飞机设计及制造专家,将负责组建西北航空学院,以培养自己的航空专业人才。这一学院刚开始规模可以不大,但必须是大学制的,第一步先半工半读,提升技术人员的理论水平,待积累更多航空高级人才后,再从零开始开展真正的大学教育。

    秦国镛、厉汝燕、刘佐成等飞行专家,将负责组建一所专业的飞行学校,半军半民,既有作空军作战科目,也民用驾驶科目,还要有空指及维修科目,以批量培养飞行人才,满足将来西北空军及民用航空的需求。这个学校规模要大很多,不过因为培养的是操作人员,成效反比航空学院要快。

    诸事安排好之后,陇东集团航空制造方面的能力和解放军飞行部队的作战实力,都陡然提升数倍,并具备了无限成长的可能。这自然是吴安平的幸运,但究竟是哪个的不幸,还要以后才见分晓。

章节目录

铁幕1925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吴安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一百四十八章人才(1)-竖屏显示器,铁幕1925,一本书并收藏铁幕1925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