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百姓如鸡崽【第二章,稍晚些还有一章】-大明镇海王有声小说
第322章 百姓如鸡崽【第二章,稍晚些还有一章】-大明镇海王有声小说-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一本书
穿越1618之大明镇国公
作者:蛤蟆吞地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卫民粮庄承诺卖与朝廷两百万石粮食,一者他年前送去的衮州救济粮多是红薯,余粮还存下了不少,二者是去岁名声打了出去,河北等地百姓皆愿意出售粮食与粮庄,今岁五月虽发生了河南、两淮水灾,河北、山东等地却得以丰收,粮价因灾民未能降了下来,粮庄还是收了一百七十万石粮食,暂时贩卖给朝廷两百万石粮食并无太大问题。
公主朱徽妍威胁内阁后,在皇帝大舅哥的强压下,朝廷愿意为两百万石粮食付账,结账也极为容易,只需从钱庄库银里直接划付即可,这些都很容易,交易也无任何问题,可是,在粮食的运送过程出了问题。
河南大水,河南、两淮连日降雨,上下一百五十里成了一片泽国,百姓逃难,一些官吏们也随之逃难,靠近衮州的冲入衮州,临近江浙的则南下江浙,卫民粮庄的粮食自运河南下,一路上都很稳妥,可到了衮州出了事情。
衮州二十四县唯恐灾民祸害了正夏收的粮食,数万民壮死死将灾民压制在峄县、藤县、鱼台县、曹县等边界等地,运粮船只也是优先救治这些地方的灾民,为衮州减轻了极大的压力。
粮庄是售卖给了朝廷两百万石粮食,却强硬的参与赈济百姓过程,这让朝臣们尤为不喜,两百万石粮食也绝不可能一次性发放到受灾百姓手中,这需要一个过程,冲入衮州遭灾百姓一人只得了五斗粮,也正是这五斗粮惹了大祸。
自古以来,赈灾都是设粥棚赈济,少有直接发放粮食,富户与朝廷同样如此,反正是能哭穷就哭穷,粮庄并无太大经验,沈辽二三十万百姓撤离时,是直接送入各处皇庄,山东赈灾之时,也是净军、幼军大军看押下,并无发生哄抢之事,可成船、成车的粮食运到水灾灾民面前后,不仅仅发生了哄抢,一些官吏在灾民中散播谣言,十数万灾民竟然堵住了粮船南下道路。
看了几份奏折后,刘卫民心生恼怒,一干大臣们却莫名相视,也不出列开口,朱由校见他翻看奏折,心下恼怒也稍微熄了一分。
“镇国伯以为当如何处置?”
刘卫民沉默片刻,说道:“臣以为,百姓遭灾,朝廷赈济无可厚非,百姓为朝廷缴纳赋税,朝廷就有责任在百姓受灾后反哺,但受灾百姓哄抢粮食,伤了赈济官员、民夫,并且以流言蜚语阻塞河道,尽管赈灾之官吏处置不当,未能及时消除百姓之疑虑,甚至有推波助澜之嫌疑,但堵塞河运之十数万灾民,已有要挟朝廷之意,如此之时,当予以重处。”
“臣以为……此十数万灾民……当予以论罪,宜流放平安道、咸镜道,以儆效尤!”
……
“臣反对!”
**星大步出列,向朱由校躬身一礼。
“陛下,赈灾之官吏处置不当,确有其事,但百姓无辜,若依驸马之言,百十万灾民必然心中恐慌,臣恐……酿成倾天大祸!”
“臣亦以为刘驸马之言不妥,还请陛下三思,百姓心中恐慌,故而才会行了此等之事,若因此……臣以为不妥!”内阁朱国祚躬身一礼。
“陛下,臣以为不妥……”
“臣亦以为不妥……”
……
朱由校不开口,刘卫民冷着脸听着身后反对之声……
“陛下!”
“臣请命为赈灾安民使,出了事情,臣愿一力担之!”
刘卫民撩袍跪地,乾清门前一阵寂静。
朱由校静静看着低头的大兄许久,缓缓站起身,又一一看向出列反对的臣子。
“自十数万灾民堵塞河道,半个月过去了,今日是朕第一次听到有人自愿请命前往平息,哪怕治罪于民!”
“师明!”
师明忙躬身上前。
“老奴在!”
“传朕旨意,罢去高攀龙、左光斗之安民使。”
“老奴遵旨!”
朱由校一脸平淡看向脸色大变臣子,又看向刘卫民。
“镇国伯刘卫民!”
“臣在!”
“为河南、两淮赈灾安民使,可先斩后奏!”
“臣谨遵圣命!”
……
“陛下……”
“散朝!”
朱由校看向**星,一甩衣袖起身,在临离开前,又回头看向冷脸起身的刘卫民。
“大兄暂留一步。”
众臣面色骤变,刘卫民也不多言,跟在皇帝身后进入乾清宫。
听着身后低语,尽管他无法听清楚,却也知晓他们会说些什么话语,对此他也不想理会,走在乾清宫阁廊中,朱由校突然开口。
“大兄,平安道、咸镜道的事情解决了?”
“朝鲜没有走一趟,不过也无太大问题,那里若无太多我朝之民,终是不怎么安稳。”
“嗯,大兄所虑甚妥,那里的确需要一些大明百姓,只是……以此强行送十数万百姓,是否会对朝廷心有怨言,反而有些不妥?”
刘卫民嘴角上翘,笑道:“陛下多虑了,平安道、咸镜道虽苦,却不似河南、两淮三五年即遭灾一次,外来人总是容易被本地人排斥,以我朝之民迁往,两者掺居于一地,结果只有相互排挤争斗,只要当地官府心向我朝之民,这些迁去的百姓只会更加心向朝廷,陛下无需太过担忧。”
“这也是……大兄为何反对朝臣选派中正之臣前去朝鲜的缘由吧?”
朱由校转头朝他一笑,刘卫民却苦笑一声。
“陛下说的是,臣不是不希望朝臣们中正严明,若是对于咱大明朝本土百姓,或是此时的苏禄、安南,臣巴不得这样的官吏越多越好,朝鲜的情况有些不同,朝臣更为怜悯朝鲜之民,却吝啬对待咱们大明自己之人,越是中正贤明之臣,越是在乎自己名声,越是喜欢让自己人吃亏,反而不像毛文龙这种人,尽管臣也知他身上劣迹颇多,但他所做之事更为符合大明朝利益。”
……
“大兄所言甚是,只是……让大兄委屈了。”
刘卫民猛然上前一步,一把搂住朱由校肩膀,看着他脸上的哀叹,不由一笑。
“大兄身上早就一身稀泥了,再多些也无所谓,再说,大兄心下一直都想着如何寻回汉之四郡,再说了……弄不好,咱还没抓人呢,或许堵塞河运的百姓就他娘地全逃了没影也不一定。”
“小冰河时期,灾害频繁,咱大明朝本土人丁一亿,洪武时,耕田八亿五千万亩,百万宗室朱姓之人,虽九成生活困顿,但还是占了些无税赋田地,再加上天下养士之免税田地,这些人都在日益侵吞养民之田。”
“纵使无这些人,所有田地都为朝廷缴纳田税,可陛下想过没,八亿五千万田地究竟可以养活多少百姓?”
朱由校一呆,有些不明所以看着一脸笑意的他,等着他的开口解释。
“八亿五千万田地,是平整良田与山间林田的总和,一民一年食粮三石,柴米油盐酱醋茶、穿衣戴帽、屋舍、求学、婚嫁……一人几亩田地可养活?”
“八亿五千万田地,如今的人口已经是这些田地的最大的承纳范围,天灾**频繁……”
“或许……或许是老天爷自己的决定,正如臣家中只有三石粮食,只能养十只鸡,可如今却孵出一百只鸡崽,而臣只有三石粮食,怎么办?”
“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臣将十只老母鸡杀了,吃进肚子,剩余的粮食养活鸡崽,一个月杀上几只逐渐长大的鸡崽食用,用仅有的粮食最终养活十只鸡;第二条路就是卖掉几只老母鸡,卖掉一些小鸡崽,如果不这样,臣就算养活了鸡崽,臣也会因没了粮食而生生饿死。”
朱由校从未听说过这些,骤然听了,不由一愣,随即皱眉沉思。
“大兄是说,咱们大明百姓如鸡崽,已经达到了天下田地奉养的极限,随着人丁的生育增长,朝廷会越来越艰难,纵然无天灾**,天下也终会有场更大的灾难,需要将大明人丁削减,天下才足够稳妥。”
“正如今之河南、两淮百万灾民,要么不管不问,任由其生死,正如大兄宰杀母鸡吃掉,或是将之迁往他处,如卖掉母鸡和鸡崽?”
刘卫民微微点头,说道:“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除汉代秦与之不同,余者大差不差皆因此事,虽情况各不相同,国灭原因种种,但土地与人口的关系却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原因。”
“田地就意味的粮食,粮食足够多,人丁越少,百姓就越是富裕,民间戾气就愈少,同理,粮少而人多,粮食不足以用,民间戾气就愈多,稍有天灾**就会有无数反贼叛乱,国朝根基也最易动摇。”
“民有勤奋与懒惰,有聪慧与愚笨,有的人生而富贵,有的人生而为乞丐,有些事情本无道理可言,富贵者良田千万顷,贫穷者无立锥之地,难道就一定是富贵者的错?有了钱财、田地就有了错,就是原罪?”
刘卫民摇了摇头,笑道:“只要是合法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合法凭借自己聪慧,获得的再如何多的财富,那也是应该被尊重的,臣从不反对这些。”
“土地无论在谁的手中,只要不荒芜,所产所出粮食,最终还是要人吃进了肚子里,一年留在库里不售卖,难道还能留在库里三年、五年不成?”
“粮多则贱,粮少则贵,粮因何而少?田地是百姓的命根子,无论是王公勋贵,或是一文不名百姓,但凡有了田地都是要耕种的,可粮食却年年稀少,一者是江南种粮之田日益减少,二者是天灾**,三者则是日益增长的人口。”
刘卫民咧嘴一笑,说道:“看起来前两个原因与后者无关,是人为贪婪造成的,可若细想后,前两者却与后者有着极为重要牵连,若非人口增多,棉布茶丝也不会增加需求,需求增加了,价格就会暴涨,价格暴涨、利润增多,朝廷就算强压着不让种植棉茶丝,那也绝无可能。”
公主朱徽妍威胁内阁后,在皇帝大舅哥的强压下,朝廷愿意为两百万石粮食付账,结账也极为容易,只需从钱庄库银里直接划付即可,这些都很容易,交易也无任何问题,可是,在粮食的运送过程出了问题。
河南大水,河南、两淮连日降雨,上下一百五十里成了一片泽国,百姓逃难,一些官吏们也随之逃难,靠近衮州的冲入衮州,临近江浙的则南下江浙,卫民粮庄的粮食自运河南下,一路上都很稳妥,可到了衮州出了事情。
衮州二十四县唯恐灾民祸害了正夏收的粮食,数万民壮死死将灾民压制在峄县、藤县、鱼台县、曹县等边界等地,运粮船只也是优先救治这些地方的灾民,为衮州减轻了极大的压力。
粮庄是售卖给了朝廷两百万石粮食,却强硬的参与赈济百姓过程,这让朝臣们尤为不喜,两百万石粮食也绝不可能一次性发放到受灾百姓手中,这需要一个过程,冲入衮州遭灾百姓一人只得了五斗粮,也正是这五斗粮惹了大祸。
自古以来,赈灾都是设粥棚赈济,少有直接发放粮食,富户与朝廷同样如此,反正是能哭穷就哭穷,粮庄并无太大经验,沈辽二三十万百姓撤离时,是直接送入各处皇庄,山东赈灾之时,也是净军、幼军大军看押下,并无发生哄抢之事,可成船、成车的粮食运到水灾灾民面前后,不仅仅发生了哄抢,一些官吏在灾民中散播谣言,十数万灾民竟然堵住了粮船南下道路。
看了几份奏折后,刘卫民心生恼怒,一干大臣们却莫名相视,也不出列开口,朱由校见他翻看奏折,心下恼怒也稍微熄了一分。
“镇国伯以为当如何处置?”
刘卫民沉默片刻,说道:“臣以为,百姓遭灾,朝廷赈济无可厚非,百姓为朝廷缴纳赋税,朝廷就有责任在百姓受灾后反哺,但受灾百姓哄抢粮食,伤了赈济官员、民夫,并且以流言蜚语阻塞河道,尽管赈灾之官吏处置不当,未能及时消除百姓之疑虑,甚至有推波助澜之嫌疑,但堵塞河运之十数万灾民,已有要挟朝廷之意,如此之时,当予以重处。”
“臣以为……此十数万灾民……当予以论罪,宜流放平安道、咸镜道,以儆效尤!”
……
“臣反对!”
**星大步出列,向朱由校躬身一礼。
“陛下,赈灾之官吏处置不当,确有其事,但百姓无辜,若依驸马之言,百十万灾民必然心中恐慌,臣恐……酿成倾天大祸!”
“臣亦以为刘驸马之言不妥,还请陛下三思,百姓心中恐慌,故而才会行了此等之事,若因此……臣以为不妥!”内阁朱国祚躬身一礼。
“陛下,臣以为不妥……”
“臣亦以为不妥……”
……
朱由校不开口,刘卫民冷着脸听着身后反对之声……
“陛下!”
“臣请命为赈灾安民使,出了事情,臣愿一力担之!”
刘卫民撩袍跪地,乾清门前一阵寂静。
朱由校静静看着低头的大兄许久,缓缓站起身,又一一看向出列反对的臣子。
“自十数万灾民堵塞河道,半个月过去了,今日是朕第一次听到有人自愿请命前往平息,哪怕治罪于民!”
“师明!”
师明忙躬身上前。
“老奴在!”
“传朕旨意,罢去高攀龙、左光斗之安民使。”
“老奴遵旨!”
朱由校一脸平淡看向脸色大变臣子,又看向刘卫民。
“镇国伯刘卫民!”
“臣在!”
“为河南、两淮赈灾安民使,可先斩后奏!”
“臣谨遵圣命!”
……
“陛下……”
“散朝!”
朱由校看向**星,一甩衣袖起身,在临离开前,又回头看向冷脸起身的刘卫民。
“大兄暂留一步。”
众臣面色骤变,刘卫民也不多言,跟在皇帝身后进入乾清宫。
听着身后低语,尽管他无法听清楚,却也知晓他们会说些什么话语,对此他也不想理会,走在乾清宫阁廊中,朱由校突然开口。
“大兄,平安道、咸镜道的事情解决了?”
“朝鲜没有走一趟,不过也无太大问题,那里若无太多我朝之民,终是不怎么安稳。”
“嗯,大兄所虑甚妥,那里的确需要一些大明百姓,只是……以此强行送十数万百姓,是否会对朝廷心有怨言,反而有些不妥?”
刘卫民嘴角上翘,笑道:“陛下多虑了,平安道、咸镜道虽苦,却不似河南、两淮三五年即遭灾一次,外来人总是容易被本地人排斥,以我朝之民迁往,两者掺居于一地,结果只有相互排挤争斗,只要当地官府心向我朝之民,这些迁去的百姓只会更加心向朝廷,陛下无需太过担忧。”
“这也是……大兄为何反对朝臣选派中正之臣前去朝鲜的缘由吧?”
朱由校转头朝他一笑,刘卫民却苦笑一声。
“陛下说的是,臣不是不希望朝臣们中正严明,若是对于咱大明朝本土百姓,或是此时的苏禄、安南,臣巴不得这样的官吏越多越好,朝鲜的情况有些不同,朝臣更为怜悯朝鲜之民,却吝啬对待咱们大明自己之人,越是中正贤明之臣,越是在乎自己名声,越是喜欢让自己人吃亏,反而不像毛文龙这种人,尽管臣也知他身上劣迹颇多,但他所做之事更为符合大明朝利益。”
……
“大兄所言甚是,只是……让大兄委屈了。”
刘卫民猛然上前一步,一把搂住朱由校肩膀,看着他脸上的哀叹,不由一笑。
“大兄身上早就一身稀泥了,再多些也无所谓,再说,大兄心下一直都想着如何寻回汉之四郡,再说了……弄不好,咱还没抓人呢,或许堵塞河运的百姓就他娘地全逃了没影也不一定。”
“小冰河时期,灾害频繁,咱大明朝本土人丁一亿,洪武时,耕田八亿五千万亩,百万宗室朱姓之人,虽九成生活困顿,但还是占了些无税赋田地,再加上天下养士之免税田地,这些人都在日益侵吞养民之田。”
“纵使无这些人,所有田地都为朝廷缴纳田税,可陛下想过没,八亿五千万田地究竟可以养活多少百姓?”
朱由校一呆,有些不明所以看着一脸笑意的他,等着他的开口解释。
“八亿五千万田地,是平整良田与山间林田的总和,一民一年食粮三石,柴米油盐酱醋茶、穿衣戴帽、屋舍、求学、婚嫁……一人几亩田地可养活?”
“八亿五千万田地,如今的人口已经是这些田地的最大的承纳范围,天灾**频繁……”
“或许……或许是老天爷自己的决定,正如臣家中只有三石粮食,只能养十只鸡,可如今却孵出一百只鸡崽,而臣只有三石粮食,怎么办?”
“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是臣将十只老母鸡杀了,吃进肚子,剩余的粮食养活鸡崽,一个月杀上几只逐渐长大的鸡崽食用,用仅有的粮食最终养活十只鸡;第二条路就是卖掉几只老母鸡,卖掉一些小鸡崽,如果不这样,臣就算养活了鸡崽,臣也会因没了粮食而生生饿死。”
朱由校从未听说过这些,骤然听了,不由一愣,随即皱眉沉思。
“大兄是说,咱们大明百姓如鸡崽,已经达到了天下田地奉养的极限,随着人丁的生育增长,朝廷会越来越艰难,纵然无天灾**,天下也终会有场更大的灾难,需要将大明人丁削减,天下才足够稳妥。”
“正如今之河南、两淮百万灾民,要么不管不问,任由其生死,正如大兄宰杀母鸡吃掉,或是将之迁往他处,如卖掉母鸡和鸡崽?”
刘卫民微微点头,说道:“自秦始皇统一天下以来,除汉代秦与之不同,余者大差不差皆因此事,虽情况各不相同,国灭原因种种,但土地与人口的关系却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原因。”
“田地就意味的粮食,粮食足够多,人丁越少,百姓就越是富裕,民间戾气就愈少,同理,粮少而人多,粮食不足以用,民间戾气就愈多,稍有天灾**就会有无数反贼叛乱,国朝根基也最易动摇。”
“民有勤奋与懒惰,有聪慧与愚笨,有的人生而富贵,有的人生而为乞丐,有些事情本无道理可言,富贵者良田千万顷,贫穷者无立锥之地,难道就一定是富贵者的错?有了钱财、田地就有了错,就是原罪?”
刘卫民摇了摇头,笑道:“只要是合法凭借着自己的勤奋努力,合法凭借自己聪慧,获得的再如何多的财富,那也是应该被尊重的,臣从不反对这些。”
“土地无论在谁的手中,只要不荒芜,所产所出粮食,最终还是要人吃进了肚子里,一年留在库里不售卖,难道还能留在库里三年、五年不成?”
“粮多则贱,粮少则贵,粮因何而少?田地是百姓的命根子,无论是王公勋贵,或是一文不名百姓,但凡有了田地都是要耕种的,可粮食却年年稀少,一者是江南种粮之田日益减少,二者是天灾**,三者则是日益增长的人口。”
刘卫民咧嘴一笑,说道:“看起来前两个原因与后者无关,是人为贪婪造成的,可若细想后,前两者却与后者有着极为重要牵连,若非人口增多,棉布茶丝也不会增加需求,需求增加了,价格就会暴涨,价格暴涨、利润增多,朝廷就算强压着不让种植棉茶丝,那也绝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