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平元年,这是如今大汉帝国皇帝刘宏的第四个年号,西园中卖官鬻爵钱财如流水,党锢依然存在,士族与宦官的争斗更加激烈,双方已经到了水火不容,非生即死的地步。
正月十五之后,还在洛阳当官的曹孟德早早的起身下床,他来到书房中又准备上书谏议,不过枯坐许久,他都迟迟没有落笔,半晌之后,其人一声长叹,站起身来,大步来到窗前,倚窗而视。
曹家世代官宦,曹操之父曹嵩为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侍奉过四任皇帝,颇有名望,不过却也因为如此,曹家在如今的大汉帝国中定位有些模糊,他们站在士族的一方,却因为曹腾的原因,有些受人诟病。
曹操年少是机智警敏,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专学业,时人皆以为纨绔之辈,平庸之才,唯有桥玄桥公祖对其格外欣赏,认为他是不世之才,曹操与桥玄引为知己,以子侄之礼待之。
熹平三年,曹孟德举孝廉为官,入洛阳为北部尉,初任为官的曹孟德有心做出一番事业,申明禁令、严肃法纪,皇帝身边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因违令被曹孟德下令以五色棒处死,以此树立法纪禁令,获得称赞,却也因此被权贵所嫉,明升暗降调任顿丘令。
光和元年,又因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免去官职,无事可做,因此回到老家谯县就居。
光和三年又被曹孟德又被征召,入洛阳为议郎,之后其人见朝堂士族与宦官之争党同伐异,多次上书进谏,言辞恳切,却始终得不到皇帝采纳,心中难免失落之极。
前日,曹孟德与早已经辞官在家休养的桥公会与桥公家中,两人又难免谈起朝堂政事,言及于此,平日里显得斗志昂扬的曹孟德却在亦师亦友的桥公面前露出了些许颓废之色。
其人回首展望,自熹平三年举孝廉入洛为官以来,至今已近十年,曾经刚刚加冠,意气奋发想要为大汉帝国尽忠职守,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而立之年,却还依旧一事无成,每日虚耗光阴,志气消沉。
起起落落近十年,对于现如今大汉帝国的腐朽内在曹孟德看的清清楚楚,可是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曹操年少,刚刚开始读书时候,听到夫子说起汉人、汉族、大汉帝国时候那不由自主的骄傲神色之时,曹孟德便知道自己生在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帝国。当听闻卫青、霍去病的伟大功绩之时,曹孟德更是心神驰往,恨不得自己化身为他们帐下一小卒,鞍前马后,为大汉帝国扫平敌寇。
当时大汉帝国的西北地区,常年羌乱横生,北地羌族时常作乱袭扰帝国的边境,朝廷为此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人力,却始终不能根除痼疾。
那个时候的曹孟德就在心中暗暗发誓,将来的自己一定要成为大汉帝国的征西将军,率领着帝国的勇士,平定西北,扫平异族,将他们的首领押解到洛阳来,像伟大的大汉帝国陛下献俘。
那时候,他就可以像年少时候夫子口中所说的卫青、霍去病那般汉人的大英雄一样,沐浴在巨大的荣光之下,享受帝国臣民的赞美和追捧。
因此刚刚加冠,举孝廉入洛为北部尉的曹操以极高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刚正不阿,执法严厉。他热爱这个大汉帝国,以身为这个帝国的人为骄傲,他想要守护这一切,让这里的臣民安居乐业。他希望自己可以化身利剑,消灭一切对帝国有危险的事务,为此他愿意舍弃一切。(ps:谨以此致敬仁无爱的《英雄记》,那个梦想成为汉征西将军的曹孟德。)
看起来似乎很不错,一切都如同他所设想的一般向前。
可惜,很快现实就狠狠的给了他一棍子,让他晕头转向。
曹操升官了,从北部校尉变成了顿丘令,他之前所努力做得一切都成了泡影,当他调离之后,那里有恢复到了原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他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大汉帝国,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不愿意帝国发展的更好呢?
那些权贵为什么只顾得自己的利益,却不懂得帝国的利益呢?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之所以为权贵,是因为大汉帝国给了他们一切,如果没有了大汉帝国,也就没有了他们。
不过此时的曹孟德虽然有些不忿,有些生气,有些不解,但是他依然坚持,依然相信,依然没有气馁,他相信无论在哪里,他都可以做的更好。
顿丘令任上因为功绩出色,曹孟德很快就被调回了洛阳,但是还没来得及做出一番事业的他,又因为自己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的事情牵连,丢了官职。
被征召复辟为官,眼见朝堂正直官员被诬陷,致使奸邪之徒满朝,忠良之臣无用武之地,曹孟德都不记得自己上书进谏了多少次,可是从未得到皇帝的采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兴盛的大汉帝国一天天的腐朽下去,这令他十分的难受,甚至有些意志消沉。
十年磨砺,曹孟德都不知道自己心中原本意气风发的雄心壮志还剩下了几分,是否还能够坚持下去,是否能不被困局打到。
这几年西北羌族叛乱不停,徭役兵役愈发增重,再加上连续几年的天灾,致使粮食的收成很不好。
前几天老家的从弟曹仁来信,说去岁的收成不好,家中还有些余粮可以撑过去,可是对于普通的百姓却是十分困难了,除去要交的粮食,那些普通百姓所留下的口粮应该是很难能够撑到春耕了。
而且曹仁的信中还提到了那太平道势力愈发膨胀,贫苦百姓受其恩惠,而后从者甚重,几乎十有五六都是太平道信中,一旦那太平道起了异心,绝对会酿成一场泼天大祸。
正月十五之后,还在洛阳当官的曹孟德早早的起身下床,他来到书房中又准备上书谏议,不过枯坐许久,他都迟迟没有落笔,半晌之后,其人一声长叹,站起身来,大步来到窗前,倚窗而视。
曹家世代官宦,曹操之父曹嵩为大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侍奉过四任皇帝,颇有名望,不过却也因为如此,曹家在如今的大汉帝国中定位有些模糊,他们站在士族的一方,却因为曹腾的原因,有些受人诟病。
曹操年少是机智警敏,且任性好侠,放荡不羁,不修品行,不专学业,时人皆以为纨绔之辈,平庸之才,唯有桥玄桥公祖对其格外欣赏,认为他是不世之才,曹操与桥玄引为知己,以子侄之礼待之。
熹平三年,曹孟德举孝廉为官,入洛阳为北部尉,初任为官的曹孟德有心做出一番事业,申明禁令、严肃法纪,皇帝身边的大宦官蹇硕的叔父蹇图因违令被曹孟德下令以五色棒处死,以此树立法纪禁令,获得称赞,却也因此被权贵所嫉,明升暗降调任顿丘令。
光和元年,又因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受到牵连,免去官职,无事可做,因此回到老家谯县就居。
光和三年又被曹孟德又被征召,入洛阳为议郎,之后其人见朝堂士族与宦官之争党同伐异,多次上书进谏,言辞恳切,却始终得不到皇帝采纳,心中难免失落之极。
前日,曹孟德与早已经辞官在家休养的桥公会与桥公家中,两人又难免谈起朝堂政事,言及于此,平日里显得斗志昂扬的曹孟德却在亦师亦友的桥公面前露出了些许颓废之色。
其人回首展望,自熹平三年举孝廉入洛为官以来,至今已近十年,曾经刚刚加冠,意气奋发想要为大汉帝国尽忠职守,做出一番大事业的年轻人,如今已经而立之年,却还依旧一事无成,每日虚耗光阴,志气消沉。
起起落落近十年,对于现如今大汉帝国的腐朽内在曹孟德看的清清楚楚,可是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束手无策,无能为力。
曹操年少,刚刚开始读书时候,听到夫子说起汉人、汉族、大汉帝国时候那不由自主的骄傲神色之时,曹孟德便知道自己生在了一个多么伟大的帝国。当听闻卫青、霍去病的伟大功绩之时,曹孟德更是心神驰往,恨不得自己化身为他们帐下一小卒,鞍前马后,为大汉帝国扫平敌寇。
当时大汉帝国的西北地区,常年羌乱横生,北地羌族时常作乱袭扰帝国的边境,朝廷为此花费了大量的钱财人力,却始终不能根除痼疾。
那个时候的曹孟德就在心中暗暗发誓,将来的自己一定要成为大汉帝国的征西将军,率领着帝国的勇士,平定西北,扫平异族,将他们的首领押解到洛阳来,像伟大的大汉帝国陛下献俘。
那时候,他就可以像年少时候夫子口中所说的卫青、霍去病那般汉人的大英雄一样,沐浴在巨大的荣光之下,享受帝国臣民的赞美和追捧。
因此刚刚加冠,举孝廉入洛为北部尉的曹操以极高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刚正不阿,执法严厉。他热爱这个大汉帝国,以身为这个帝国的人为骄傲,他想要守护这一切,让这里的臣民安居乐业。他希望自己可以化身利剑,消灭一切对帝国有危险的事务,为此他愿意舍弃一切。(ps:谨以此致敬仁无爱的《英雄记》,那个梦想成为汉征西将军的曹孟德。)
看起来似乎很不错,一切都如同他所设想的一般向前。
可惜,很快现实就狠狠的给了他一棍子,让他晕头转向。
曹操升官了,从北部校尉变成了顿丘令,他之前所努力做得一切都成了泡影,当他调离之后,那里有恢复到了原样,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他不解,不明白,为什么会这样,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大汉帝国,为什么总有一些人不愿意帝国发展的更好呢?
那些权贵为什么只顾得自己的利益,却不懂得帝国的利益呢?他们难道不知道他们之所以为权贵,是因为大汉帝国给了他们一切,如果没有了大汉帝国,也就没有了他们。
不过此时的曹孟德虽然有些不忿,有些生气,有些不解,但是他依然坚持,依然相信,依然没有气馁,他相信无论在哪里,他都可以做的更好。
顿丘令任上因为功绩出色,曹孟德很快就被调回了洛阳,但是还没来得及做出一番事业的他,又因为自己堂妹夫宋奇被宦官诛杀的事情牵连,丢了官职。
被征召复辟为官,眼见朝堂正直官员被诬陷,致使奸邪之徒满朝,忠良之臣无用武之地,曹孟德都不记得自己上书进谏了多少次,可是从未得到皇帝的采纳,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兴盛的大汉帝国一天天的腐朽下去,这令他十分的难受,甚至有些意志消沉。
十年磨砺,曹孟德都不知道自己心中原本意气风发的雄心壮志还剩下了几分,是否还能够坚持下去,是否能不被困局打到。
这几年西北羌族叛乱不停,徭役兵役愈发增重,再加上连续几年的天灾,致使粮食的收成很不好。
前几天老家的从弟曹仁来信,说去岁的收成不好,家中还有些余粮可以撑过去,可是对于普通的百姓却是十分困难了,除去要交的粮食,那些普通百姓所留下的口粮应该是很难能够撑到春耕了。
而且曹仁的信中还提到了那太平道势力愈发膨胀,贫苦百姓受其恩惠,而后从者甚重,几乎十有五六都是太平道信中,一旦那太平道起了异心,绝对会酿成一场泼天大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