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这一路的黄埔师生从群山中穿越出来后,已经是进入了湖北境内。
众位师生在镇上停脚歇息一日,在山中穿行了半个月,身体之累倒是其次,心神上也很是劳累。
黄埔师生们包下了不少房子,然后大锅煮水,每个人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进到热气腾腾的澡桶里,每个师生都像蜕皮一般,轻轻一抹,浑身上下都似在走泥丸一般。
同时不到八十公里外就是湖北武汉的侧翼城市黄冈市,那边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一千套军服用五辆大卡车送来,黄埔师生们洗完澡换上了新的军服,从内而外都轻松了不少。
一千套崭新军服放在其他地方或许还难短时间凑齐,但对于八十公里外的武汉而言,却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罗田县休整了一日后,第二天一早,黄埔师生们继续向前。
整装再出发之后,学员们脸上明显心情舒畅了不少,话也多了一些。
虽然接下来都是山路,但毕竟不是在群山之中了,而且沿途有诸如荆州这样的自古繁华城市歇脚。
毕竟刚入茫茫群山之中或许你会感到心旷神怡,但是呆久了那种半日不闻人声,几里不见人间烟火的感觉实在让人心情郁郁的不想说话。
从大别山脉里跋涉出来的黄埔师生们,脚力上有了极大的提高,常规行军日行四十里不在话下。
不过让众位黄埔学员们稍微感到沮丧的是,领队刘詠尧并没有从武汉城里走,而是从外围绕了过去。
作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城市,不少黄埔学员是想一睹她的风采的,因此相关的话题也谈及了许多。
例如在夜间露宿武汉城外不过十多里的许弯村时,一个锅里弄勺的114寝室今夜就明显健谈了些。都是一个寝室的,又相处了这么久,彼此间自然是无话不谈了。
“我还没见过武汉城呢?就这么失之交臂了,遗憾呐!”左玉良抬眼看向武汉城的大致方向,远处黑乎乎的一片,什么都没有。
李荫清拍拍左玉良的肩膀,“大革命的时候,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离开广州后正式设立办公点的就是在这武汉城内,还是一时的国都呢。要是能进城,我就能请大家伙去我家玩玩,可惜了。”
左玉良挑头看着李萌清,“你家不是在南京么?”
“武汉城里也有我家的房子,只是后来随着国民政府,就去了南京城。现在南京失守了,家里人又去了重庆,这武汉城里的老房子怕是没人住了。”说到后面,李萌清双手往后撑着叹了一口气。
谈起南京城失守这个话题,除了篝火噼啪声,众人一时间都有些沉默。
其实在此之前,因为日军进攻南京城就是导致军校西迁的主要原因,所以一路上学员和教官们之间也是有着不少讨论的。
从军人的角度上讲,就整体的抗战大局而言,南京城投入过多的兵力那就是无限制损耗抗战的有生力量,所以南京城失守也就是早晚的事情,这种心理准备是有的。
但这毕竟是一个国家的国都,现在就任由日本人肆虐,关于南京城发生的一切消息,上面并没有对迁徙中的黄埔师生有任何的隐瞒。因为他们今后就是抗战前沿的生力军,必须让他们明白现实远比想象的残忍。
之前还没有出大别山之前,一份份关于南京城的消息就是早晚一封电报发给黄埔师生们。
时至今日,距离南京城失守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星期,这会儿提起南京城,还是一众人心中难以抹掉的一根刺。
电报上的词语已经很精简了,但是学员们还是能从中想象到南京城此刻地狱般的场景,而身为军人是有守土之责的。
左玉良跳起来蹦哒了两下,驱散了寒气后重新坐下,活跃着气氛说道,“不谈这些已经发生的了,说起这武汉啊,我倒是想起了一种吃食。”
在武汉城生活了一些时日的李萌清点头说道,“肯定是鸭脖嘛,那是真的狠呐,一年不知道得残掉多少只鸭子。”
唐志才喝了一口热茶后喷吐着热气说道,“除了国府和那鸭脖,其实我对武汉城还有一重印象。”
“是什么?”
唐志才用着似乎漫不经心的语气说道,“当然是当年国父在汉口南洋大楼宣布了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那奠定了我们先辈一路北上打军阀的基础啊。”
李崇往篝火里加了一些柴火,“是这个理,不过当年北伐半路而止,现在看来倒也不算什么,张大帅那公子不也是带着东三省改弦易帜了嘛,最后终归不是归入了国民政府版图?不过可惜的是,大片的黑土地如今被日本人篡谋而去,当年张大帅建起的兵工厂也被日本人利用着制造武器侵虐我们,哎!”
话虽如此,但也并不是李崇的全部想法,他只要用稍稍偏向国党的言论来探一探唐志才而已,李崇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言论倒是引起了旁边众人的赞同。
果然唐志才并不同意李崇的说法,“李队,对错必须得分明。当年北伐若没因为国府的出尔反尔半路废止,国党和红党两党合政,未尝不能合两党之力早早一统这国家,也不会现在面对日本人的肆虐而手忙脚乱了。”
唐志才的态度很显然,当年大革命时期发生的事情,于情于理国民党是理亏的,关于这件事很多有识之士都有着看法,但通常作为黄埔的学员,首先都是站在国府的立场之上的,不过唐志才就差没有指着国党的鼻子骂了。虽然理是这个理,但大多学员毕竟没有像老唐这么义愤填膺。
“老唐你真觉得一山会容二虎吗?”李崇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往后面一躺,用着疑问的语气反问了唐志才一句。
然后接着说道,“我曾经在港大读过一位德国哲学家的文章,里面有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那句话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我在港大学的就是经济学,我觉得吧,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形态,在广袤的农村是以大地主经济为主,在城市则以买办资本经济为主,这跟红党的**宗旨就完全违背。这两党利益的核心诉求就尖锐对立,老话说得好啊,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了国党和红党无可能同掌国家机器的。”
起初听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唐志才看向李崇的眼神蓦地一亮。
众位师生在镇上停脚歇息一日,在山中穿行了半个月,身体之累倒是其次,心神上也很是劳累。
黄埔师生们包下了不少房子,然后大锅煮水,每个人舒舒服服的洗了个澡。进到热气腾腾的澡桶里,每个师生都像蜕皮一般,轻轻一抹,浑身上下都似在走泥丸一般。
同时不到八十公里外就是湖北武汉的侧翼城市黄冈市,那边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一千套军服用五辆大卡车送来,黄埔师生们洗完澡换上了新的军服,从内而外都轻松了不少。
一千套崭新军服放在其他地方或许还难短时间凑齐,但对于八十公里外的武汉而言,却是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的事情。
在罗田县休整了一日后,第二天一早,黄埔师生们继续向前。
整装再出发之后,学员们脸上明显心情舒畅了不少,话也多了一些。
虽然接下来都是山路,但毕竟不是在群山之中了,而且沿途有诸如荆州这样的自古繁华城市歇脚。
毕竟刚入茫茫群山之中或许你会感到心旷神怡,但是呆久了那种半日不闻人声,几里不见人间烟火的感觉实在让人心情郁郁的不想说话。
从大别山脉里跋涉出来的黄埔师生们,脚力上有了极大的提高,常规行军日行四十里不在话下。
不过让众位黄埔学员们稍微感到沮丧的是,领队刘詠尧并没有从武汉城里走,而是从外围绕了过去。
作为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城市,不少黄埔学员是想一睹她的风采的,因此相关的话题也谈及了许多。
例如在夜间露宿武汉城外不过十多里的许弯村时,一个锅里弄勺的114寝室今夜就明显健谈了些。都是一个寝室的,又相处了这么久,彼此间自然是无话不谈了。
“我还没见过武汉城呢?就这么失之交臂了,遗憾呐!”左玉良抬眼看向武汉城的大致方向,远处黑乎乎的一片,什么都没有。
李荫清拍拍左玉良的肩膀,“大革命的时候,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离开广州后正式设立办公点的就是在这武汉城内,还是一时的国都呢。要是能进城,我就能请大家伙去我家玩玩,可惜了。”
左玉良挑头看着李萌清,“你家不是在南京么?”
“武汉城里也有我家的房子,只是后来随着国民政府,就去了南京城。现在南京失守了,家里人又去了重庆,这武汉城里的老房子怕是没人住了。”说到后面,李萌清双手往后撑着叹了一口气。
谈起南京城失守这个话题,除了篝火噼啪声,众人一时间都有些沉默。
其实在此之前,因为日军进攻南京城就是导致军校西迁的主要原因,所以一路上学员和教官们之间也是有着不少讨论的。
从军人的角度上讲,就整体的抗战大局而言,南京城投入过多的兵力那就是无限制损耗抗战的有生力量,所以南京城失守也就是早晚的事情,这种心理准备是有的。
但这毕竟是一个国家的国都,现在就任由日本人肆虐,关于南京城发生的一切消息,上面并没有对迁徙中的黄埔师生有任何的隐瞒。因为他们今后就是抗战前沿的生力军,必须让他们明白现实远比想象的残忍。
之前还没有出大别山之前,一份份关于南京城的消息就是早晚一封电报发给黄埔师生们。
时至今日,距离南京城失守已经过去了大半个星期,这会儿提起南京城,还是一众人心中难以抹掉的一根刺。
电报上的词语已经很精简了,但是学员们还是能从中想象到南京城此刻地狱般的场景,而身为军人是有守土之责的。
左玉良跳起来蹦哒了两下,驱散了寒气后重新坐下,活跃着气氛说道,“不谈这些已经发生的了,说起这武汉啊,我倒是想起了一种吃食。”
在武汉城生活了一些时日的李萌清点头说道,“肯定是鸭脖嘛,那是真的狠呐,一年不知道得残掉多少只鸭子。”
唐志才喝了一口热茶后喷吐着热气说道,“除了国府和那鸭脖,其实我对武汉城还有一重印象。”
“是什么?”
唐志才用着似乎漫不经心的语气说道,“当然是当年国父在汉口南洋大楼宣布了的联俄、联共和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那奠定了我们先辈一路北上打军阀的基础啊。”
李崇往篝火里加了一些柴火,“是这个理,不过当年北伐半路而止,现在看来倒也不算什么,张大帅那公子不也是带着东三省改弦易帜了嘛,最后终归不是归入了国民政府版图?不过可惜的是,大片的黑土地如今被日本人篡谋而去,当年张大帅建起的兵工厂也被日本人利用着制造武器侵虐我们,哎!”
话虽如此,但也并不是李崇的全部想法,他只要用稍稍偏向国党的言论来探一探唐志才而已,李崇这种以结果为导向的言论倒是引起了旁边众人的赞同。
果然唐志才并不同意李崇的说法,“李队,对错必须得分明。当年北伐若没因为国府的出尔反尔半路废止,国党和红党两党合政,未尝不能合两党之力早早一统这国家,也不会现在面对日本人的肆虐而手忙脚乱了。”
唐志才的态度很显然,当年大革命时期发生的事情,于情于理国民党是理亏的,关于这件事很多有识之士都有着看法,但通常作为黄埔的学员,首先都是站在国府的立场之上的,不过唐志才就差没有指着国党的鼻子骂了。虽然理是这个理,但大多学员毕竟没有像老唐这么义愤填膺。
“老唐你真觉得一山会容二虎吗?”李崇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往后面一躺,用着疑问的语气反问了唐志才一句。
然后接着说道,“我曾经在港大读过一位德国哲学家的文章,里面有句话我觉得颇有道理,那句话是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我在港大学的就是经济学,我觉得吧,就目前我们国家的经济形态,在广袤的农村是以大地主经济为主,在城市则以买办资本经济为主,这跟红党的**宗旨就完全违背。这两党利益的核心诉求就尖锐对立,老话说得好啊,道不同不相为谋,这样的经济基础就决定了国党和红党无可能同掌国家机器的。”
起初听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句话,唐志才看向李崇的眼神蓦地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