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在诸多的上古先贤中,石闵最敬佩的,还属这个淡泊名利,避让王位的季札。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石闵让位的这一说辞并不算牵强附会的,毕竟他还引经据典,扯出了季札这么一位旷古烁今的圣贤出来。
义阳公石鉴赶紧站出来道:“父王,棘奴所言极是。关于季札的事情,儿臣亦是略知一二!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季札为上古圣贤,三让王位,传为千古佳话。大都督如今更是高风亮节,不为储君之位所迷惑,其忠诚之心,日月可鉴!为让位,季札几度归隐,不问世事,而今父王若是非要让大都督做太子,为国之储君,大都督又效仿季札之举,归隐山林的话,岂不是令我大赵国丧失了一位百战百胜的战神吗?”
石闵垂手道:“请大王收回成命!储君之位,当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臣何德何能,敢于窃居储君之位?大王的诸子中,不乏有德行者,不乏有能力者,只要大王从诸子中择出一位储君,臣必如同周公旦、诸葛亮一般,似侍奉大王一般侍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群臣顺势山呼道:“请大王收回成命!”
显而易见的,朝堂上的诸多文武,没有一个是赞同石虎立石闵为储君的。
大家心里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似石斌、石鉴、石遵这些人不甘失败,将自己的江山社稷拱手让给外人;似蒲洪、姚弋仲、刘显等地方军阀则是不甘寂寞,石虎诸子是一个什么德行,他们都心知肚明,将来不管是石遵继位也好,石斌继位也罢,对于他们来说,都还有着逐鹿天下,反客为主的可能性。
而一旦石闵上位,以他的强硬的作风和铁血的手段,难保不会削弱各地的藩镇,彻底整合赵国国内的各部势力。
至于冉良、赵揽、申扁、申钟这些人,实质上并不支持石闵成为大赵国的储君的。诚如石闵所言,这是取祸之道,说不定石宣之乱刚刚平定了,又来一个“石斌之乱”、“石遵之乱”什么的。
石虎颇为迟疑地想了一下,最终叹了口气道:“唉,我赵国有棘奴,其国无患矣!”
“既然棘奴你执意要避让储君之位,也罢,朕便成全你。但是你在这次的平叛之战中,居功至伟,不可不封赏!石闵听封!”
“臣在!”
“朕封你为魏公,封地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开府仪同三司。同时,自即日起,朕改大司马为大将军,作为全国最高的军事主官,凡军务必由大将军府所出!石闵为大将军,赐衮冕之服,虎贲三百!”
“臣,谢主隆恩!”这一回,石闵倒是没有推辞。再这么推辞下去,不仅会惹得石虎不悦,说不定连自己现在的权势都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危险。
做不了太子,做一个魏公也好。
要知道,自从石虎改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大赵天王”之后,其余石斌、石遵、石鉴、石宣这些人的王号统统没了,被降了一级,被封为公爵。
实质上,石闵的这个魏公,与魏王是大同小异的。
若是石虎将来更进一步,称帝了,石闵还有机会得到王的尊号的。
石虎将石闵封在了魏郡的内黄,其实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其一,石闵自己就是魏郡内黄人,封了这个地方,算是衣锦还乡,满足了石闵自身的虚荣心。
其二,魏郡其实是属于天子脚下,邺城归于魏郡管辖,设置魏尹,石闵只是得了一块小小的封地,不足挂齿。更为关键的,还是石闵被限制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石虎的眼皮子底下。
石闵原来的身份是大司马、内外诸军大都督、常山郡公。现在更进一步,成为了魏公,拜大将军,其实这个大将军与大司马是一样的,都是赵国现在的最高军事主官。至于那个所谓的“内外诸军大都督”,是临时挂的头衔,不在战时就会撤销的。
别看石虎这回没有如其余的有功的将领一般,赏赐给石闵什么食邑、财帛,但开府仪同三司,还有赐衮冕之服,虎贲三百,这已经是无上的殊荣了!
先说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
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马、司徒)。
东汉以后,三公虽不掌具体政务,却仍为皇帝高级顾问。但三公名额少,不能满足需求,因而产生了与之相比拟的荣誉虚衔。
殇帝延平元年(106),车骑将军邓骘的仪同三司为仪同三司之始,其比拟三公均仅限于班位与礼仪,不具有开府辟僚属之权。
西晋时,开府与仪同三司连称较多,逐渐通用,发展为官号。两汉以来,比拟三公的荣誉虚衔都必须有本官,及其成为官号,仍借本官自重。西晋三司不必指实职。
东晋南朝,开府仪同三司是虚号,渐不为人所重。
北魏开府与仪同三司分别为两个官号。前者单指开府辟官,不必同于诸公;后者单指礼仪同于诸公,不得开府辟官。兼任二者,意义便略同于东晋南朝,唯辟官少于诸公。北齐设开府仪同三司和仪同三司。
北周分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散官号,以酬勋劳。隋初沿袭。炀帝留开府仪同三司,余均罢废。唐、宋、元因之,开府仪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罢废。
清代称出任外省督、抚者为开府,但与魏晋南北朝开府辟召僚佐已非同义。
能得到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力,石闵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封赏自己麾下的亲信的权力。若是他要封赏秦牧、崔皓这些人,只需要跟石虎打一个报告,不必经过他的批准。
而衮冕之服、虎贲三百又是什么呢?
这是九锡之礼中的两种。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皇权最盛的汉武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
能得到如此之重的封赏,群臣都不由得对石闵一脸的羡慕嫉妒恨。不过大家倒是心服口服,毕竟谁都做不到石闵干的事情。
孔子曾经说过:“泰伯(季札的祖先吴太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司马迁赞美季札是一位“见微而知清浊”的仁德之人。
贤者的谦恭礼让、非凡气宇和远见卓知,一直在中国历史的长空中,闪耀不绝。
在这个“季札让国”历史故事的背后,还有一个溯源主题余韵不尽。中原地区与句吴一带的人们,都是同祖共宗的兄弟。在古老的中国大地上,千百年来,人们本就同根同源,同体相依!
石闵让位的这一说辞并不算牵强附会的,毕竟他还引经据典,扯出了季札这么一位旷古烁今的圣贤出来。
义阳公石鉴赶紧站出来道:“父王,棘奴所言极是。关于季札的事情,儿臣亦是略知一二!吴王诸樊一直到过世之前,都还念念不忘弟弟季札。他留下遗训,让后人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这样最终就能传到幼弟季札的手里,以满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继位的吴王夷昧临终前,要把王位传给季札,但被季札再一次拒绝了。为了表明自己坚定的决心,他再度归隐而去!”
“季札为上古圣贤,三让王位,传为千古佳话。大都督如今更是高风亮节,不为储君之位所迷惑,其忠诚之心,日月可鉴!为让位,季札几度归隐,不问世事,而今父王若是非要让大都督做太子,为国之储君,大都督又效仿季札之举,归隐山林的话,岂不是令我大赵国丧失了一位百战百胜的战神吗?”
石闵垂手道:“请大王收回成命!储君之位,当有德者居之,有能者居之!臣何德何能,敢于窃居储君之位?大王的诸子中,不乏有德行者,不乏有能力者,只要大王从诸子中择出一位储君,臣必如同周公旦、诸葛亮一般,似侍奉大王一般侍奉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好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群臣顺势山呼道:“请大王收回成命!”
显而易见的,朝堂上的诸多文武,没有一个是赞同石虎立石闵为储君的。
大家心里都有着自己的小九九。似石斌、石鉴、石遵这些人不甘失败,将自己的江山社稷拱手让给外人;似蒲洪、姚弋仲、刘显等地方军阀则是不甘寂寞,石虎诸子是一个什么德行,他们都心知肚明,将来不管是石遵继位也好,石斌继位也罢,对于他们来说,都还有着逐鹿天下,反客为主的可能性。
而一旦石闵上位,以他的强硬的作风和铁血的手段,难保不会削弱各地的藩镇,彻底整合赵国国内的各部势力。
至于冉良、赵揽、申扁、申钟这些人,实质上并不支持石闵成为大赵国的储君的。诚如石闵所言,这是取祸之道,说不定石宣之乱刚刚平定了,又来一个“石斌之乱”、“石遵之乱”什么的。
石虎颇为迟疑地想了一下,最终叹了口气道:“唉,我赵国有棘奴,其国无患矣!”
“既然棘奴你执意要避让储君之位,也罢,朕便成全你。但是你在这次的平叛之战中,居功至伟,不可不封赏!石闵听封!”
“臣在!”
“朕封你为魏公,封地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开府仪同三司。同时,自即日起,朕改大司马为大将军,作为全国最高的军事主官,凡军务必由大将军府所出!石闵为大将军,赐衮冕之服,虎贲三百!”
“臣,谢主隆恩!”这一回,石闵倒是没有推辞。再这么推辞下去,不仅会惹得石虎不悦,说不定连自己现在的权势都有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危险。
做不了太子,做一个魏公也好。
要知道,自从石虎改了皇帝的尊号,自称“大赵天王”之后,其余石斌、石遵、石鉴、石宣这些人的王号统统没了,被降了一级,被封为公爵。
实质上,石闵的这个魏公,与魏王是大同小异的。
若是石虎将来更进一步,称帝了,石闵还有机会得到王的尊号的。
石虎将石闵封在了魏郡的内黄,其实是有他自己的考量的。
其一,石闵自己就是魏郡内黄人,封了这个地方,算是衣锦还乡,满足了石闵自身的虚荣心。
其二,魏郡其实是属于天子脚下,邺城归于魏郡管辖,设置魏尹,石闵只是得了一块小小的封地,不足挂齿。更为关键的,还是石闵被限制了,他的一举一动,都会在石虎的眼皮子底下。
石闵原来的身份是大司马、内外诸军大都督、常山郡公。现在更进一步,成为了魏公,拜大将军,其实这个大将军与大司马是一样的,都是赵国现在的最高军事主官。至于那个所谓的“内外诸军大都督”,是临时挂的头衔,不在战时就会撤销的。
别看石虎这回没有如其余的有功的将领一般,赏赐给石闵什么食邑、财帛,但开府仪同三司,还有赐衮冕之服,虎贲三百,这已经是无上的殊荣了!
先说开府仪同三司。
开府仪同三司,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高级官位,隋唐至元文散官的最高官阶。
三司即三公(司空、司马、司徒)。
东汉以后,三公虽不掌具体政务,却仍为皇帝高级顾问。但三公名额少,不能满足需求,因而产生了与之相比拟的荣誉虚衔。
殇帝延平元年(106),车骑将军邓骘的仪同三司为仪同三司之始,其比拟三公均仅限于班位与礼仪,不具有开府辟僚属之权。
西晋时,开府与仪同三司连称较多,逐渐通用,发展为官号。两汉以来,比拟三公的荣誉虚衔都必须有本官,及其成为官号,仍借本官自重。西晋三司不必指实职。
东晋南朝,开府仪同三司是虚号,渐不为人所重。
北魏开府与仪同三司分别为两个官号。前者单指开府辟官,不必同于诸公;后者单指礼仪同于诸公,不得开府辟官。兼任二者,意义便略同于东晋南朝,唯辟官少于诸公。北齐设开府仪同三司和仪同三司。
北周分置上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上仪同三司、仪同三司等散官号,以酬勋劳。隋初沿袭。炀帝留开府仪同三司,余均罢废。唐、宋、元因之,开府仪同三司一直是一品文散官,至明代罢废。
清代称出任外省督、抚者为开府,但与魏晋南北朝开府辟召僚佐已非同义。
能得到开府仪同三司的权力,石闵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封赏自己麾下的亲信的权力。若是他要封赏秦牧、崔皓这些人,只需要跟石虎打一个报告,不必经过他的批准。
而衮冕之服、虎贲三百又是什么呢?
这是九锡之礼中的两种。
九锡是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是最高礼遇的表示。这些礼器通常是天子才能使用,赏赐形式上的意义远大于使用价值。
皇权最盛的汉武帝,就首先议论过“九锡”之礼。后来曹操接受过汉献帝所赐予的“九锡”,具体是:衣服,朱户,纳陛,车马,乐则,弓矢等。
能得到如此之重的封赏,群臣都不由得对石闵一脸的羡慕嫉妒恨。不过大家倒是心服口服,毕竟谁都做不到石闵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