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康。
在一家酒肆之中,人声鼎沸,十分的嘈杂。
有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一碗酒下肚,便大着舌头对身边绑着头巾的男人说道:“这位兄弟,你听说了吗?”
“什么?”
“就是关于阳武前线的战事。”
“嗨!我当是什么事情呢,这事儿啊,你出外面随便找个人问一问,便是三岁的小孩都知道。不瞒你说,我是从广州来的,迢迢千里,就是为了给前线的大军送粮草的呀!”
“你也是民夫?”
那个头巾男人翻了翻白眼说道:“现在魏晋大战,全民皆兵,咱们这些男子就算不去当兵都要充当民夫给朝廷的军队运送粮草了。我那里还好,要知道偏远一点的地方,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谁说不是呢?朝廷好端端的去招惹魏国干嘛!这一战,不管是胜了还是败了,遭殃的都是咱们这些升斗小民啊!”
这时,旁边一个羽扇纶巾的书生说道:“慎言,慎言。”
“狗屁!”大汉虎目圆睁,沉声道:“若是朝廷要打的是胡人,那便罢了。咱们这些人里面,十个有五六个是跟胡人有世仇的,便是舍了自己的性命跟胡人拼杀,碗大的疤都不皱一下眉头!但朝廷跟魏国开战是什么意思?不就是争一个正统的名分吗?”
“兄台之言粗鄙,但是也不无道理。”那个书生扇了扇自己手里的扇子,轻轻的摇头道:“不过当今乃是大争之世,凡有血气,必有争心。这天下分裂了这么久,动荡了这么久,是时候归一了!”
“不知道这位兄弟认为,魏晋哪一家能一统天下?”
“这个不好说。”
地处南方的,自然是希望晋国能够一统天下,但是这种事情着实说不准。
而那个头巾男人忽而道:“现在朝廷不断征召各地的兵员、粮食运送到前线去,依我看朝廷是铁了心要灭魏,克复中原了!”
“这事儿哪有这么容易?如今的魏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沃野万里,战事一旦陷入拉锯,咱大晋未必能战而胜之,只怕最后两败俱伤,便宜了胡人啊!”
书生又道:“近日建康了一直有一个传言,不知道各位听说过了没有?”
“噢,我知道,是朝廷一直在商讨,以何人为主帅,统率北伐大军的事情吧?”
“不错。”
“嗨!要我说,征西大将军和谢安石将军都可以为主帅,朝廷又何必去多此一举呢?”
那个书生把手里的扇子一摆,掷地有声地道:“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征西大将军桓温固然有能力,有资历,还有足够的威望,但是他不得朝堂诸公之心,时有不服王命之举,现在只是荆州军主帅的他便如此不逊,真让他成了统率数十万大军的主帅,那他的尾巴还不翘到天上去了?”
“至于谢将军。谢将军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善于练兵,善于治军,善于打仗,但是他威望不高,资历不够,恐怕难以统领这么多的军队作战。”
“那不知道除了谢将军和桓将军,朝野上下,还能有谁可以统领这么多兵马的?”
“长平殷深源应该可以。”
“殷刺史?是他的话恐怕不行吧?当年他也率军北伐过,但是吃了一个大败仗,魏军都反击到长江边上,快打到建康了!朝廷怎么敢还用他为主帅?”
“世上焉能有战无不胜的将军?诸位应该都听说过诸葛孔明的故事吧?”
“这是自然!”
旁边的人都聚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
“诸葛武侯不仅是一代贤相,治世之才,还文武兼备,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可谓是我辈文人之楷模!而这殷刺史,便是与诸葛武侯差不多的人才呀!”
那书生侃侃而谈:“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刘备与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吧?”
“听说过,听说过。”
“当年诸葛孔明本是南阳布衣,但求苟活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躬耕卧龙岗。后来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宏伟蓝图!”
书生意气风发地道:“这与殷刺史的经历是何等的相似?昔日殷刺史隐居十年,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他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直到会稽王诚恳求贤,殷刺史这才接受征召的。所以说殷刺史的能力不下于诸葛亮,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呀!”
众人都点头称是。
建康城内,似这般鼓吹殷浩的事情比比皆是,青楼、酒肆、茶馆、书院等等场所,乃至于大街小巷都在将这个事情作为饭后谈资评头论足起来。
殷浩,已经俨然被民间鼓吹成了一个堪比伍子胥、诸葛亮的人物。似乎只要他愿意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而就在这个时候,潜伏在晋国内的暗卫已经行动起来,联络各方,打好关系。
而就在当天夜里,一个不速之客就秘密来到了晋国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荀羡的府里。
荀羡,字令则,是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其为东汉侍中荀彧的六世孙、光禄大夫荀崧之子。
荀羡出身魏晋名门“颍川荀氏”,初娶晋元帝之女寻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擢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升迁北中郎将,世称荀中郎。
永和五年,拜徐州刺史,成为东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刺史,与其兄长荀蕤并称“二玉”。屡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
其中,荀羡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逃婚”的事迹。
话说荀羡十五岁时,将迎娶晋元帝司马睿之女寻阳公主,但荀羡却不想与皇室结姻亲,竟出奔远走。但终被监察的官员追还,被逼成婚,并拜驸马都尉!
这样的一个人物,又跟魏国朝中的许多官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荀羡,试问魏国怎么会不拉拢。
“足下是何人?”
来见荀羡的,是一个他感到陌生,素未谋面的中年男子,作商贾的打扮,看上去很像,但荀羡的眼神很犀利,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手掌是有老茧的,不是因为常年手持武器,怎么会有那么多这样的老茧?
而来者似乎有恃无恐,向着荀羡行了一礼,说道:“荀中郎,在下这厢有礼了。在下来自大梁。”
“大梁的来人?你不是拿着江州刺史刘慎的名刺吗?”
“荀大人,不瞒你说,这位刘江州,其实是我们魏国的人。”
荀羡心里一惊:“没想到魏国的暗卫竟然如此强大,在我朝安插了这么多的细作。相信前线的粮秣屡屡被劫,魏军总是能提前得知消息,这都是你们暗卫的功劳吧?”
那人笑而不语。
“不知道足下到我的府上来,有何贵干?”
“荀大人就不打算请我坐坐吗?”
听到这话,荀羡倒是感觉自己失礼了,于是把他请到蒲团上对席而坐,还亲自沏茶,给彼此满上一盏茶。
在一家酒肆之中,人声鼎沸,十分的嘈杂。
有一个膀大腰圆的汉子一碗酒下肚,便大着舌头对身边绑着头巾的男人说道:“这位兄弟,你听说了吗?”
“什么?”
“就是关于阳武前线的战事。”
“嗨!我当是什么事情呢,这事儿啊,你出外面随便找个人问一问,便是三岁的小孩都知道。不瞒你说,我是从广州来的,迢迢千里,就是为了给前线的大军送粮草的呀!”
“你也是民夫?”
那个头巾男人翻了翻白眼说道:“现在魏晋大战,全民皆兵,咱们这些男子就算不去当兵都要充当民夫给朝廷的军队运送粮草了。我那里还好,要知道偏远一点的地方,男子当战,女子当运!这日子简直没法过了!”
“谁说不是呢?朝廷好端端的去招惹魏国干嘛!这一战,不管是胜了还是败了,遭殃的都是咱们这些升斗小民啊!”
这时,旁边一个羽扇纶巾的书生说道:“慎言,慎言。”
“狗屁!”大汉虎目圆睁,沉声道:“若是朝廷要打的是胡人,那便罢了。咱们这些人里面,十个有五六个是跟胡人有世仇的,便是舍了自己的性命跟胡人拼杀,碗大的疤都不皱一下眉头!但朝廷跟魏国开战是什么意思?不就是争一个正统的名分吗?”
“兄台之言粗鄙,但是也不无道理。”那个书生扇了扇自己手里的扇子,轻轻的摇头道:“不过当今乃是大争之世,凡有血气,必有争心。这天下分裂了这么久,动荡了这么久,是时候归一了!”
“不知道这位兄弟认为,魏晋哪一家能一统天下?”
“这个不好说。”
地处南方的,自然是希望晋国能够一统天下,但是这种事情着实说不准。
而那个头巾男人忽而道:“现在朝廷不断征召各地的兵员、粮食运送到前线去,依我看朝廷是铁了心要灭魏,克复中原了!”
“这事儿哪有这么容易?如今的魏国,疆域辽阔,兵强马壮,沃野万里,战事一旦陷入拉锯,咱大晋未必能战而胜之,只怕最后两败俱伤,便宜了胡人啊!”
书生又道:“近日建康了一直有一个传言,不知道各位听说过了没有?”
“噢,我知道,是朝廷一直在商讨,以何人为主帅,统率北伐大军的事情吧?”
“不错。”
“嗨!要我说,征西大将军和谢安石将军都可以为主帅,朝廷又何必去多此一举呢?”
那个书生把手里的扇子一摆,掷地有声地道:“你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征西大将军桓温固然有能力,有资历,还有足够的威望,但是他不得朝堂诸公之心,时有不服王命之举,现在只是荆州军主帅的他便如此不逊,真让他成了统率数十万大军的主帅,那他的尾巴还不翘到天上去了?”
“至于谢将军。谢将军亦是一个有能力的人,善于练兵,善于治军,善于打仗,但是他威望不高,资历不够,恐怕难以统领这么多的军队作战。”
“那不知道除了谢将军和桓将军,朝野上下,还能有谁可以统领这么多兵马的?”
“长平殷深源应该可以。”
“殷刺史?是他的话恐怕不行吧?当年他也率军北伐过,但是吃了一个大败仗,魏军都反击到长江边上,快打到建康了!朝廷怎么敢还用他为主帅?”
“世上焉能有战无不胜的将军?诸位应该都听说过诸葛孔明的故事吧?”
“这是自然!”
旁边的人都聚拢过来,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见解,各抒己见。
“诸葛武侯不仅是一代贤相,治世之才,还文武兼备,五出祁山,北伐曹魏,可谓是我辈文人之楷模!而这殷刺史,便是与诸葛武侯差不多的人才呀!”
那书生侃侃而谈:“大家都应该听说过刘备与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吧?”
“听说过,听说过。”
“当年诸葛孔明本是南阳布衣,但求苟活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躬耕卧龙岗。后来刘备猥自枉屈,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宏伟蓝图!”
书生意气风发地道:“这与殷刺史的经历是何等的相似?昔日殷刺史隐居十年,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他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直到会稽王诚恳求贤,殷刺史这才接受征召的。所以说殷刺史的能力不下于诸葛亮,甚至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呀!”
众人都点头称是。
建康城内,似这般鼓吹殷浩的事情比比皆是,青楼、酒肆、茶馆、书院等等场所,乃至于大街小巷都在将这个事情作为饭后谈资评头论足起来。
殷浩,已经俨然被民间鼓吹成了一个堪比伍子胥、诸葛亮的人物。似乎只要他愿意战,就一定能战而胜之!
而就在这个时候,潜伏在晋国内的暗卫已经行动起来,联络各方,打好关系。
而就在当天夜里,一个不速之客就秘密来到了晋国北中郎将、徐州刺史荀羡的府里。
荀羡,字令则,是颍川郡颍阴县(今河南许昌)人。其为东汉侍中荀彧的六世孙、光禄大夫荀崧之子。
荀羡出身魏晋名门“颍川荀氏”,初娶晋元帝之女寻阳公主,拜驸马都尉,擢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升迁北中郎将,世称荀中郎。
永和五年,拜徐州刺史,成为东晋立国以来最年轻的刺史,与其兄长荀蕤并称“二玉”。屡立战功,抚纳降附,甚得众心。
其中,荀羡最为世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逃婚”的事迹。
话说荀羡十五岁时,将迎娶晋元帝司马睿之女寻阳公主,但荀羡却不想与皇室结姻亲,竟出奔远走。但终被监察的官员追还,被逼成婚,并拜驸马都尉!
这样的一个人物,又跟魏国朝中的许多官吏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荀羡,试问魏国怎么会不拉拢。
“足下是何人?”
来见荀羡的,是一个他感到陌生,素未谋面的中年男子,作商贾的打扮,看上去很像,但荀羡的眼神很犀利,一眼就看出了对方的手掌是有老茧的,不是因为常年手持武器,怎么会有那么多这样的老茧?
而来者似乎有恃无恐,向着荀羡行了一礼,说道:“荀中郎,在下这厢有礼了。在下来自大梁。”
“大梁的来人?你不是拿着江州刺史刘慎的名刺吗?”
“荀大人,不瞒你说,这位刘江州,其实是我们魏国的人。”
荀羡心里一惊:“没想到魏国的暗卫竟然如此强大,在我朝安插了这么多的细作。相信前线的粮秣屡屡被劫,魏军总是能提前得知消息,这都是你们暗卫的功劳吧?”
那人笑而不语。
“不知道足下到我的府上来,有何贵干?”
“荀大人就不打算请我坐坐吗?”
听到这话,荀羡倒是感觉自己失礼了,于是把他请到蒲团上对席而坐,还亲自沏茶,给彼此满上一盏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