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棡想了一会说道:“汤鼎其实也很不错,还有傅忠那个家伙。”
汤和去了沿海抵抗倭寇,但是却并没有带走长子汤鼎,朱标看着朱棡问道:“汤帅被剥爵后汤鼎过的如何?”
朱棡挠挠头,这点他可不知道,朱樉在一旁接话:“这个我听说过,汤帅被贬离京后,除了李祺亲自上门拜访过外,其余人都是离汤鼎远远的。”
朱标点点头,李善长是汤和的老大哥自然是要上门表示的,至于徐达常遇春这时候离汤府越远越好,毕竟这三人聚在一起就等于大明五成的兵力了。
其余人们自然还是在看朱元璋的脸色,哪怕看出朱元璋不过是借着汤和这个嫡系心腹杀鸡儆猴,汤和早晚是要重回高层的,他们也不敢烧冷灶,毕竟汤和是将帅,交往过密是大忌。
至于汤鼎朱标觉得此人还不错,要不是被他老子耽误了,其风头应该不在李祺常茂之下。
至于傅忠没什么好说的,猛将而已,有培养的价值但注定不是统领一方的帅才,不过傅家的忠心应该是没的说,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
之后这三个弟弟基本把侯爵以上的勋贵子弟推荐了个遍,只可惜并没有太多出众的人才了,有不少还是纨绔子弟。
尤其是出身较低将领的子弟,他们自小生活的不好,现在猛然得了富贵,猖狂的很。
在南京到还有收敛,在地方可是肆意妄行,但是也不至于做太过分的事情,这就很让人头痛,些许小事拿出来训诫一番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不管他们却又越来越过分。
这个时代到底不是法治,或者说人情是大过法治的,官官相卫可不是说笑的,谁能保证自己的家人永不犯错,错了可不就得疏通关系。
这些都是朱樉告诉朱标的,其他两人也是听的一愣一愣的,朱标也没想到自己二弟还有当锦衣卫的天赋,看来交一些狐朋狗友还是有用的。
朱标想了想让朱樉拟定一份名单,把那些惹是生非的人名都写下来,朱樉听完有些犹豫:“大哥,你不是要拿他们开刀吧?”
看来上次朱标勾画户部名单确实给弟弟们造成了心理阴影,朱标拍了下朱樉的脑袋说道:“放心吧,不会要了你那些狐朋狗友的小命,他们不是都想在我身边效力么,正好我缺种地开荒的人手。”
兄弟三人对视一眼安下心来,只要不弄死就好,而且这活总有人要干,自家大哥那么轻易的答应带他们去山西,恐怕也是准备磨砺他们,这时候自然是倒霉的同伴多点好了。
朱标倒是不觉得那些家伙干几天活就能学乖了,纯粹就是想要折腾他们一下,凭什么小爷这么尊贵还要努力工作,你们这些狗一样的东西就开始享福了?
一路回了东宫,三兄弟就到书房开始写人名,朱标则是在凉亭内吃西瓜,这是在井里冰好的,而且算是进贡而来的,甜的很。
刚吃了两块就被刘瑾劝住了,贪凉可不好,朱标也没拒绝,吩咐分下去让东宫的人都尝一尝。
朱标越想越觉得把那些惹是生非的人都带走是个好主意,毕竟他们都是认得几个字的,优秀些的完全可以帮着管理一个村子的人。
百无一用的就下地干活,好歹是活人何况他们又不缺衣少食的,身体自然是比较不错的,简单的农活也不需要技巧,干就完了。
到时候让皇子监工,总之在他手上就没有废物,一条狗也得发挥它的作用。
朱标倒是不担心他们会不会不来,这可是到太子储君身边效力的好机会,他们不懂他们爹娘还不懂了?
到时候朱元璋的旨意一下,那些纨绔哭爹喊娘也得被其亲爹被绑来为太子效忠,毕竟朱标身边的位置就那几个就是占不到,混个眼熟也能富贵一生啊。
朱标乐呵呵的走到书房,看着一个个名字被写在纸上,就仿佛看到一位位锦衣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阔大地上耕种。
朱家三兄弟写下的名字其实不多,毕竟能让他们记住的身份也不会太低,不过这就是勋贵高层中的顶级纨绔了,也是朱标的重点磨砺对象。
看了几眼,朱标就拿着纸条领着三兄弟往御书房走去,三兄弟越走心里就越打鼓,他们实在不想去见自己老爹,实在是被打的看见朱元璋就皮痒,控制不住的打寒颤。
不过想到去这一次,然后就能离开皇宫到山西去耍,所以也就咬牙跟上了自己大哥。
等到了御书房门口就被太监领了进去,看来自己父皇早就接到他们往这来的消息了。
朱元璋看着眼前长大的四个儿子心中也是宽慰的很:“难得来看咱,怎么一起来了?”
朱标笑着说道:“儿子们想念父皇了自然是要来看看的。”
一旁的朱樉也开口道:“父皇公务繁忙,儿子们平日不敢打扰。”
剩下的朱棡和朱棣对视一眼,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好话都被哥哥们说了(╥﹏╥)
只好用孺慕的眼光看想父皇,并一直点头表示哥哥们说的就是我的心意。
朱元璋笑了几声让他们坐下,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除了标儿剩下的儿子哪个看到他不哆嗦,怎么会特意过来找不自在。
其他三个看父皇心情好也就放松了许多,找了个椅子坐下,目光看着御书房的摆设,他们可是很少有机会来这里。
朱标走过去把纸条放在朱元璋面前:“此来还是向父皇请示的,儿臣想把这三个皇子和勋贵子弟们都带到山西。”
朱元璋随手拿起纸条然后就一皱眉,这些名字他都眼熟的很,经常能在御史弹劾的奏章中看到,都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主,朱元璋顾念他们父兄的功劳也没跟他们计较。
朱元璋看了三兄弟一眼说道:“带你几个弟弟去也可以,怎么还要带这些人去?”
朱标回答道:“朝廷缺少人手,尤其是户部,此次迁民人数众多,需要记载的档案也多,这些勋贵子弟大多都是识字的,与其让他们无所事事的在京闲逛,不如去为我大明做些实事。”
朱元璋想到这儿点点头,他还没告诉儿子,他准备让所有新科进士都跟着儿子去山西,如此一来朱标的队伍确实是够用了。
……………………
汤和去了沿海抵抗倭寇,但是却并没有带走长子汤鼎,朱标看着朱棡问道:“汤帅被剥爵后汤鼎过的如何?”
朱棡挠挠头,这点他可不知道,朱樉在一旁接话:“这个我听说过,汤帅被贬离京后,除了李祺亲自上门拜访过外,其余人都是离汤鼎远远的。”
朱标点点头,李善长是汤和的老大哥自然是要上门表示的,至于徐达常遇春这时候离汤府越远越好,毕竟这三人聚在一起就等于大明五成的兵力了。
其余人们自然还是在看朱元璋的脸色,哪怕看出朱元璋不过是借着汤和这个嫡系心腹杀鸡儆猴,汤和早晚是要重回高层的,他们也不敢烧冷灶,毕竟汤和是将帅,交往过密是大忌。
至于汤鼎朱标觉得此人还不错,要不是被他老子耽误了,其风头应该不在李祺常茂之下。
至于傅忠没什么好说的,猛将而已,有培养的价值但注定不是统领一方的帅才,不过傅家的忠心应该是没的说,这就是他最大的优势。
之后这三个弟弟基本把侯爵以上的勋贵子弟推荐了个遍,只可惜并没有太多出众的人才了,有不少还是纨绔子弟。
尤其是出身较低将领的子弟,他们自小生活的不好,现在猛然得了富贵,猖狂的很。
在南京到还有收敛,在地方可是肆意妄行,但是也不至于做太过分的事情,这就很让人头痛,些许小事拿出来训诫一番也没有什么作用,但是不管他们却又越来越过分。
这个时代到底不是法治,或者说人情是大过法治的,官官相卫可不是说笑的,谁能保证自己的家人永不犯错,错了可不就得疏通关系。
这些都是朱樉告诉朱标的,其他两人也是听的一愣一愣的,朱标也没想到自己二弟还有当锦衣卫的天赋,看来交一些狐朋狗友还是有用的。
朱标想了想让朱樉拟定一份名单,把那些惹是生非的人名都写下来,朱樉听完有些犹豫:“大哥,你不是要拿他们开刀吧?”
看来上次朱标勾画户部名单确实给弟弟们造成了心理阴影,朱标拍了下朱樉的脑袋说道:“放心吧,不会要了你那些狐朋狗友的小命,他们不是都想在我身边效力么,正好我缺种地开荒的人手。”
兄弟三人对视一眼安下心来,只要不弄死就好,而且这活总有人要干,自家大哥那么轻易的答应带他们去山西,恐怕也是准备磨砺他们,这时候自然是倒霉的同伴多点好了。
朱标倒是不觉得那些家伙干几天活就能学乖了,纯粹就是想要折腾他们一下,凭什么小爷这么尊贵还要努力工作,你们这些狗一样的东西就开始享福了?
一路回了东宫,三兄弟就到书房开始写人名,朱标则是在凉亭内吃西瓜,这是在井里冰好的,而且算是进贡而来的,甜的很。
刚吃了两块就被刘瑾劝住了,贪凉可不好,朱标也没拒绝,吩咐分下去让东宫的人都尝一尝。
朱标越想越觉得把那些惹是生非的人都带走是个好主意,毕竟他们都是认得几个字的,优秀些的完全可以帮着管理一个村子的人。
百无一用的就下地干活,好歹是活人何况他们又不缺衣少食的,身体自然是比较不错的,简单的农活也不需要技巧,干就完了。
到时候让皇子监工,总之在他手上就没有废物,一条狗也得发挥它的作用。
朱标倒是不担心他们会不会不来,这可是到太子储君身边效力的好机会,他们不懂他们爹娘还不懂了?
到时候朱元璋的旨意一下,那些纨绔哭爹喊娘也得被其亲爹被绑来为太子效忠,毕竟朱标身边的位置就那几个就是占不到,混个眼熟也能富贵一生啊。
朱标乐呵呵的走到书房,看着一个个名字被写在纸上,就仿佛看到一位位锦衣少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广阔大地上耕种。
朱家三兄弟写下的名字其实不多,毕竟能让他们记住的身份也不会太低,不过这就是勋贵高层中的顶级纨绔了,也是朱标的重点磨砺对象。
看了几眼,朱标就拿着纸条领着三兄弟往御书房走去,三兄弟越走心里就越打鼓,他们实在不想去见自己老爹,实在是被打的看见朱元璋就皮痒,控制不住的打寒颤。
不过想到去这一次,然后就能离开皇宫到山西去耍,所以也就咬牙跟上了自己大哥。
等到了御书房门口就被太监领了进去,看来自己父皇早就接到他们往这来的消息了。
朱元璋看着眼前长大的四个儿子心中也是宽慰的很:“难得来看咱,怎么一起来了?”
朱标笑着说道:“儿子们想念父皇了自然是要来看看的。”
一旁的朱樉也开口道:“父皇公务繁忙,儿子们平日不敢打扰。”
剩下的朱棡和朱棣对视一眼,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好话都被哥哥们说了(╥﹏╥)
只好用孺慕的眼光看想父皇,并一直点头表示哥哥们说的就是我的心意。
朱元璋笑了几声让他们坐下,自己的儿子自己清楚,除了标儿剩下的儿子哪个看到他不哆嗦,怎么会特意过来找不自在。
其他三个看父皇心情好也就放松了许多,找了个椅子坐下,目光看着御书房的摆设,他们可是很少有机会来这里。
朱标走过去把纸条放在朱元璋面前:“此来还是向父皇请示的,儿臣想把这三个皇子和勋贵子弟们都带到山西。”
朱元璋随手拿起纸条然后就一皱眉,这些名字他都眼熟的很,经常能在御史弹劾的奏章中看到,都是大错不犯小错不断的主,朱元璋顾念他们父兄的功劳也没跟他们计较。
朱元璋看了三兄弟一眼说道:“带你几个弟弟去也可以,怎么还要带这些人去?”
朱标回答道:“朝廷缺少人手,尤其是户部,此次迁民人数众多,需要记载的档案也多,这些勋贵子弟大多都是识字的,与其让他们无所事事的在京闲逛,不如去为我大明做些实事。”
朱元璋想到这儿点点头,他还没告诉儿子,他准备让所有新科进士都跟着儿子去山西,如此一来朱标的队伍确实是够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