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魏相带着魏绛来到“阴”地。
或者应该说,是魏绛带着魏相来才对?
毕竟,以关系上来算,魏绛是魏氏的家主继承者,他才是下一代的魏氏之主。
只不过,魏相跟吕武远比魏绛接触得更多,交情方面也要区分厚与薄。
魏相是来道谢的。
他们在事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魏琦本来应该在“鄢陵之战”给光荣了,是吕武进行了干涉,才避免魏琦战死沙场。
不是魏琦觉得自己绝对打不过养由基……,其实不死的机率也不到一成,只是因为射了楚共王熊审一箭,本身想死,会死的概率也就成了百分百。
如果吕武是单纯干涉魏琦与养由基的致师,事情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那样做的吕武必然成为魏氏的仇人。
魏氏害怕的是拥有不尊重君权的名声,担忧成为迈向卿位的阻碍,不是其余的什么。
吕武先去找国君。
再有国君明确表示魏琦对楚共王熊审射箭,是出自他的授意。
这样事情就变得相当简单了。
朝楚共王熊审射箭的魏琦只是在遵从命令行事,不是他自己想射。
这样一来,魏氏就不存在不尊重君权的污点了。
事实当然不是那么一个回事。
国君事先压根没授意魏琦对楚共王熊审射箭,只是事后将事情扛了下来。
其余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自行谋划的魏氏还能不知道?
如果进行区分,魏氏应该对国君感恩戴德,耐不住是吕武去找了国君,国君后面才那么干。
那么,恩情应该算在谁身上?
各个家族未必知道怎么回事。
后面,他们肯定会去进行调查。
可能无法将事情完全地复盘,察觉到一些端倪则不困难。
所以了,魏氏哪怕是装,也要装出必定要报答吕武的样子出来。
“数岁之前,此地一片荒芜……”魏绛站在战车上,眺望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农田。
他也没少来“阴”地。
也就是三四年前,脚下的道路还相当坎坷不好走,同时也看不到连片的农田。
现在战车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之上,两边是已经收割完毕的农田。
“田亩栽树,此举为何?”魏相在思考这个。
老吕家大肆开荒,破坏了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
后来吕武下令,农耕区每隔多少距离必须移栽来树木,又或是种下树苗。
现在看到的就是,“阴”地农耕区里面,或百亩被几排树给隔开,又或是更短更长的距离必然有几排树。
而水渠两旁,必然是有栽种树木。
会这样,是吕武很清楚什么叫水土流失,怎么都要挽救一波。
这样导致的是,老吕家的农耕区看上去人工规划的痕迹十足,却显得非常整洁与好看。
不止是农田用树来隔开,大道两旁其实也进行植树。
现在树还小,等它们成长起来的某一日? 人走在大道之上,也许伸手就能从树上摘果子吃。
这种到处充满规划的景象很难在春秋时期看到。
不止魏绛和魏相看了感到惊奇。
包括早就习以为常的老吕家自己人,另外一些走过路过,又或是刻意来老吕家的人? 一样会被震惊到的。
“砌石为路?”魏相打一开始最为关注的就是道路。
他们在进入“阴”地之前? 路看着平整却是泥土路。
等待进入吕武的封地,路面看着是灰扑扑没错? 车轱辘辗起来的感觉却是不一样? 能明显分辨出非常硬。
当然不是砌来石头铺路啦!
即便石料好搞? 又要耗费多大的人工?
他们走的是一条水泥路。
至于铺下钢筋做的网?
那是没有的事。
老吕家就算冶炼业越做越大,再怎么也不可能将金属用在铺路上面。
打造兵器和甲胄要用到的金属太多。
哪怕不弄军事装备,用在农具上不香吗?
吕武后来想明白了!
要什么自行车。
又没有载货几十吨重的重卡会来来回回? 是不是?
地表挖了二十厘米的深度,铺上一层砂石,组合起木板? 再将砂石搅拌水泥的混合土浇灌下去,弄成平整模样? 一条水泥路就成了。
“城之大? 亦不寻常。”魏绛离得近了才发现? 不是城池的城墙? 是外围弄了数量不少的郭。
在这个年代,其实“郭”特指城池之外又修建不少“墙”。
这种“郭”的城墙是不能合拢的,要不然就成了违章建筑,属于违背周礼。
它们的规格没有特别要求,爱建造几米高度或厚度随意,但是必须留下空隙,还不能建造城门。
结果魏氏两兄弟,老远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大城,等离得近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这些“郭”并不是随意建。
城外的“郭”按照吕武的规划,一旦合拢起来,其实就会成为外城。
并且,“郭”的规格借鉴了杨隋建造大兴城的“坊”制度。
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现代的“区”。
吕武在“阴”地建城,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质。
他需要累积足够的经验,以后再建城,超大概率会一下子就往大了来建。
地点可以是在北疆的盆地那边。
也能是在渭水边上。
看到时候老吕家能将实际控制范围搞多大。
水泥路从外围一直延伸到城池内,笔直地贯穿了整座城池,一直修到“霍太山”的山脚之下。
“霍太山”面向西边的山体,能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庄。
说起来,魏氏在“霍太山”也有一座山庄,只不过并不是属于他们,是吕武给魏氏长留的居住地。
有相同待遇的还有韩氏以及智氏、赵氏。
魏绛进入到城区,发现这边的建筑物也太整齐了一些,是其它城池所看不到的。
建筑物并不另类,除了夯土墙之外,便是茅草屋顶。
说白了,还是茅屋。
每家每户会在前面留个院子,扎起篱笆墙将院子围起来。
院子里面基本都有树,提供小憩的亭子,再来就是栽种蔬菜的田埂。
这种规格的宅院,其实不是武士家庭,便是小贵族的待遇了。
魏绛大道两旁的水沟给吸引住了。
水沟当然不会是什么稀奇玩意。
令他茫然的是,为什么每一条水沟都有流水,并且流水会从某个漏斗一般的装置倾斜到地下。
“武建城之初先挖一物,为下水道。”魏相看魏绛一脸迷惑,解释道:“外引汾水之水入城,城内之水复而出至汾水会流。”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利用汾水的流向,开挖出水渠将水给引进城内,还专门建了蓄水池,提供城内居民平时用水。
一些废水就顺着水的流向,再复又流到汾水里面,完成了一次循环。
大道两旁水沟里面的水很清澈,却不是直接拿来用的。
原理就跟一些老式厕所,自来水一直开着一样,反复进行冲刷。
不一样的是,城池内的循环水不用付钱。
居民真正的用水是一些陶管的输送水。
陶管连接着蓄水池,再分流到一些街坊地段的水池之中。
魏绛和魏相在大道上继续前行,看到不少夫妇直接就在自家门口的水沟边上浆洗衣物。
他们对视了一眼,觉得这个其实能借鉴,就是不知道里面包含了多少技术含量。
街道边上每隔一百米左右会有一个水池,能看到居民正在提水。
至于为什么不是将水利用陶管送到每家每户?
这个是公共设施和私人工程的区别。
吕武自己居住的房子,就有输水陶管送水入户。
愿意出钱的人,一样可以搞一套。
如果有研究西方史的人过来一看,会发现“阴”城的水利公共设施,其实已经达到了罗马对水利工程利用的巅峰时期,只是在某些格局上存在区别。
比如,“阴”城之内看不到空中水渠,陶管是被埋在了地下。
为什么不搞空中水渠?
只能说,一切都是成本问题啊!
技术方面,并不是关键。
吕武为什么会对罗马这么了解?
这是一些“精分”的锅!
谁让某一段时期,一些砖家和叫兽,他们对普及西方历史的责任感,远超让人了解东方史。
这种现象是过了08年才得到遏止,过12年自来水再也拿不到五毛,自然没人去搞。
他们一路上看到太多,足够新奇为前提,印象也就极度深刻。
老魏家目前有建城得需要。
也就是,上一次秦国割土,老魏家在河西那边增加了一块封地。
想要对封地达到利用,不建一座城池是很难做到的。
“‘栎阳’之边有泾水……”魏绛对魏相说道。
河西的封地属于魏琦,魏氏没彻底分家之前,开发新封地,理所当然是全家族出钱出力。
而“栎阳”肯定是由魏相来继承。
河西的新封地面积一点都不小,只是因为秦国并没有开发的关系,几乎什么东西都要从头开始。
对于从零开始建设封地,任何家族都有相同的经历。
只是吧,吕武是晋国近些年来的第一家。
他们这次过来,不是专门想从吕武这里获得建城的方法,其实是想在其它方面取经。
另外,南下出征时期,老吕家与老魏家初步达成协议。
老魏家获得了甲胄贩售上面的总经销权,也就是成了二道贩子。
他们是过来谈这一件事情的。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辈来?
谁又能说得清楚。
或者应该说,是魏绛带着魏相来才对?
毕竟,以关系上来算,魏绛是魏氏的家主继承者,他才是下一代的魏氏之主。
只不过,魏相跟吕武远比魏绛接触得更多,交情方面也要区分厚与薄。
魏相是来道谢的。
他们在事后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魏琦本来应该在“鄢陵之战”给光荣了,是吕武进行了干涉,才避免魏琦战死沙场。
不是魏琦觉得自己绝对打不过养由基……,其实不死的机率也不到一成,只是因为射了楚共王熊审一箭,本身想死,会死的概率也就成了百分百。
如果吕武是单纯干涉魏琦与养由基的致师,事情的结果就不一样了。
那样做的吕武必然成为魏氏的仇人。
魏氏害怕的是拥有不尊重君权的名声,担忧成为迈向卿位的阻碍,不是其余的什么。
吕武先去找国君。
再有国君明确表示魏琦对楚共王熊审射箭,是出自他的授意。
这样事情就变得相当简单了。
朝楚共王熊审射箭的魏琦只是在遵从命令行事,不是他自己想射。
这样一来,魏氏就不存在不尊重君权的污点了。
事实当然不是那么一个回事。
国君事先压根没授意魏琦对楚共王熊审射箭,只是事后将事情扛了下来。
其余人不知道怎么回事,自行谋划的魏氏还能不知道?
如果进行区分,魏氏应该对国君感恩戴德,耐不住是吕武去找了国君,国君后面才那么干。
那么,恩情应该算在谁身上?
各个家族未必知道怎么回事。
后面,他们肯定会去进行调查。
可能无法将事情完全地复盘,察觉到一些端倪则不困难。
所以了,魏氏哪怕是装,也要装出必定要报答吕武的样子出来。
“数岁之前,此地一片荒芜……”魏绛站在战车上,眺望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农田。
他也没少来“阴”地。
也就是三四年前,脚下的道路还相当坎坷不好走,同时也看不到连片的农田。
现在战车行走在平坦的大道之上,两边是已经收割完毕的农田。
“田亩栽树,此举为何?”魏相在思考这个。
老吕家大肆开荒,破坏了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
后来吕武下令,农耕区每隔多少距离必须移栽来树木,又或是种下树苗。
现在看到的就是,“阴”地农耕区里面,或百亩被几排树给隔开,又或是更短更长的距离必然有几排树。
而水渠两旁,必然是有栽种树木。
会这样,是吕武很清楚什么叫水土流失,怎么都要挽救一波。
这样导致的是,老吕家的农耕区看上去人工规划的痕迹十足,却显得非常整洁与好看。
不止是农田用树来隔开,大道两旁其实也进行植树。
现在树还小,等它们成长起来的某一日? 人走在大道之上,也许伸手就能从树上摘果子吃。
这种到处充满规划的景象很难在春秋时期看到。
不止魏绛和魏相看了感到惊奇。
包括早就习以为常的老吕家自己人,另外一些走过路过,又或是刻意来老吕家的人? 一样会被震惊到的。
“砌石为路?”魏相打一开始最为关注的就是道路。
他们在进入“阴”地之前? 路看着平整却是泥土路。
等待进入吕武的封地,路面看着是灰扑扑没错? 车轱辘辗起来的感觉却是不一样? 能明显分辨出非常硬。
当然不是砌来石头铺路啦!
即便石料好搞? 又要耗费多大的人工?
他们走的是一条水泥路。
至于铺下钢筋做的网?
那是没有的事。
老吕家就算冶炼业越做越大,再怎么也不可能将金属用在铺路上面。
打造兵器和甲胄要用到的金属太多。
哪怕不弄军事装备,用在农具上不香吗?
吕武后来想明白了!
要什么自行车。
又没有载货几十吨重的重卡会来来回回? 是不是?
地表挖了二十厘米的深度,铺上一层砂石,组合起木板? 再将砂石搅拌水泥的混合土浇灌下去,弄成平整模样? 一条水泥路就成了。
“城之大? 亦不寻常。”魏绛离得近了才发现? 不是城池的城墙? 是外围弄了数量不少的郭。
在这个年代,其实“郭”特指城池之外又修建不少“墙”。
这种“郭”的城墙是不能合拢的,要不然就成了违章建筑,属于违背周礼。
它们的规格没有特别要求,爱建造几米高度或厚度随意,但是必须留下空隙,还不能建造城门。
结果魏氏两兄弟,老远就看到前方有一座大城,等离得近了才发现不是那么回事。
这些“郭”并不是随意建。
城外的“郭”按照吕武的规划,一旦合拢起来,其实就会成为外城。
并且,“郭”的规格借鉴了杨隋建造大兴城的“坊”制度。
更直白一些,其实就是现代的“区”。
吕武在“阴”地建城,更多的是一种实验性质。
他需要累积足够的经验,以后再建城,超大概率会一下子就往大了来建。
地点可以是在北疆的盆地那边。
也能是在渭水边上。
看到时候老吕家能将实际控制范围搞多大。
水泥路从外围一直延伸到城池内,笔直地贯穿了整座城池,一直修到“霍太山”的山脚之下。
“霍太山”面向西边的山体,能看到一座又一座的山庄。
说起来,魏氏在“霍太山”也有一座山庄,只不过并不是属于他们,是吕武给魏氏长留的居住地。
有相同待遇的还有韩氏以及智氏、赵氏。
魏绛进入到城区,发现这边的建筑物也太整齐了一些,是其它城池所看不到的。
建筑物并不另类,除了夯土墙之外,便是茅草屋顶。
说白了,还是茅屋。
每家每户会在前面留个院子,扎起篱笆墙将院子围起来。
院子里面基本都有树,提供小憩的亭子,再来就是栽种蔬菜的田埂。
这种规格的宅院,其实不是武士家庭,便是小贵族的待遇了。
魏绛大道两旁的水沟给吸引住了。
水沟当然不会是什么稀奇玩意。
令他茫然的是,为什么每一条水沟都有流水,并且流水会从某个漏斗一般的装置倾斜到地下。
“武建城之初先挖一物,为下水道。”魏相看魏绛一脸迷惑,解释道:“外引汾水之水入城,城内之水复而出至汾水会流。”
道理就是这么个道理。
利用汾水的流向,开挖出水渠将水给引进城内,还专门建了蓄水池,提供城内居民平时用水。
一些废水就顺着水的流向,再复又流到汾水里面,完成了一次循环。
大道两旁水沟里面的水很清澈,却不是直接拿来用的。
原理就跟一些老式厕所,自来水一直开着一样,反复进行冲刷。
不一样的是,城池内的循环水不用付钱。
居民真正的用水是一些陶管的输送水。
陶管连接着蓄水池,再分流到一些街坊地段的水池之中。
魏绛和魏相在大道上继续前行,看到不少夫妇直接就在自家门口的水沟边上浆洗衣物。
他们对视了一眼,觉得这个其实能借鉴,就是不知道里面包含了多少技术含量。
街道边上每隔一百米左右会有一个水池,能看到居民正在提水。
至于为什么不是将水利用陶管送到每家每户?
这个是公共设施和私人工程的区别。
吕武自己居住的房子,就有输水陶管送水入户。
愿意出钱的人,一样可以搞一套。
如果有研究西方史的人过来一看,会发现“阴”城的水利公共设施,其实已经达到了罗马对水利工程利用的巅峰时期,只是在某些格局上存在区别。
比如,“阴”城之内看不到空中水渠,陶管是被埋在了地下。
为什么不搞空中水渠?
只能说,一切都是成本问题啊!
技术方面,并不是关键。
吕武为什么会对罗马这么了解?
这是一些“精分”的锅!
谁让某一段时期,一些砖家和叫兽,他们对普及西方历史的责任感,远超让人了解东方史。
这种现象是过了08年才得到遏止,过12年自来水再也拿不到五毛,自然没人去搞。
他们一路上看到太多,足够新奇为前提,印象也就极度深刻。
老魏家目前有建城得需要。
也就是,上一次秦国割土,老魏家在河西那边增加了一块封地。
想要对封地达到利用,不建一座城池是很难做到的。
“‘栎阳’之边有泾水……”魏绛对魏相说道。
河西的封地属于魏琦,魏氏没彻底分家之前,开发新封地,理所当然是全家族出钱出力。
而“栎阳”肯定是由魏相来继承。
河西的新封地面积一点都不小,只是因为秦国并没有开发的关系,几乎什么东西都要从头开始。
对于从零开始建设封地,任何家族都有相同的经历。
只是吧,吕武是晋国近些年来的第一家。
他们这次过来,不是专门想从吕武这里获得建城的方法,其实是想在其它方面取经。
另外,南下出征时期,老吕家与老魏家初步达成协议。
老魏家获得了甲胄贩售上面的总经销权,也就是成了二道贩子。
他们是过来谈这一件事情的。
至于为什么不是长辈来?
谁又能说得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