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仁川港之战,虽然在最初的时候,周遇吉并没有意识到多铎会派兵奇袭仁川港,但是当多铎带着建虏和朝鲜联军,浩浩荡荡的离开南汉山城,迎击他们而来之时,周遇吉立刻就有所警觉了,因为此时不是过去,精武营的战力和威名,已经闻名于建虏,多铎更是数次和精武营交手,对精武营的战力最是清楚,多铎虽然高傲,但却也颇会用兵,他应该清楚的知道,以他五千兵马加上貌合神离,战力孱弱的朝鲜军,对战大明七千精锐,并没有多少取胜的把握,还不如守在南汉山城中,凭借坚城疲惫明军,然后再伺机出击,以图取胜。

    这中间,虽然有性子高傲,不愿示弱的原因,但说不得多铎是有其他更好的谋划。

    周遇吉不敢大意,立刻命令停止前进,召集参谋商议。

    这中间,佟定方提出,仁川港是大军的根本,多铎用兵狡诈,怕是有可能会

    派兵偷袭仁川港。

    也就是说,多铎率领大军当面迎击是假,主力绕道偷袭才是真!

    ……

    有参谋提出异议,说,如果多铎要偷袭仁川港,最佳选择应该是固守南汉山城,待我军疲惫,仁川港又失守,他再大兵出击,方是取胜的最佳选择,现在多铎不守南汉山城,大举迎战我军,不似要偷袭仁川港的套路。

    佟定方摇头,说,这正是多铎考虑周到之处。南汉山城中,多是心志不定的朝鲜兵,其中更有我大明的内应,如果建虏骑兵主力出城,但多铎本人却留在城中,不需要太长时间,我军就会得到探报,那一来,他的计划就会落空,第二,坚守城池不是多铎的战术风格,容易令人起疑,同时也会令朝鲜人心不稳,最重要的是,一旦多铎坚守不出,落出拜相,城中朝鲜兵必然会开城,到时就算是偷袭得手,也于事无补了,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说,多铎亲率大军出征,振作士气,捆绑朝鲜大军,做出决战的姿态,才是计策成功的最好保障。

    周遇吉听完,深为赞同,于是就令佟定方率领骑兵,秘密屯于仁川港和主力战场之间,但是仁川港有事,立刻支援,如果多铎没有使诈,主力都在战场,那佟定方再率骑兵赶到也不迟。

    为了迷惑多铎,周遇吉命令剩下的骑兵多打旗帜,又用辅兵伪装,成功了骗过了多铎。

    于是就有了大明骑兵以伊尔根觉罗·阿山没有预料到的速度,忽然杀回了仁川港,击溃建虏骑兵主力,挫败了多铎的计划并保证了战役的完胜。

    ……

    看到军报,隆武帝喜悦的大笑,不唯胜利,更为周遇吉的用兵以及参谋制度的臂助和佟定方的成长。

    胜利之后,下一个议题就是后续的处置以及朝鲜王的册立。

    朝鲜王李倧,少谋多断,三心二意,朝秦暮楚,因为他的盲动和软弱,差点打乱了大明的朝鲜战略,更造成了朝鲜军民的无谓损伤,这样的人,已经不适合再为朝鲜王了,但后续朝鲜王为谁?大明如何册立?又如何保证朝鲜对大明的忠心,不再发生叛离之事,却仍需要做最后的讨论和确定。

    “宣内阁和军机重臣!”朱慈烺道。

    ……

    很快,内阁蒋德璟,李邦华,倪元璐,范景文,袁继咸,军机陈奇瑜,刘永祚,方一藻,杨而铭袁枢等人就到了。

    看到朝鲜大捷,众臣都是兴奋,多铎败走,阿汉生擒被斩,朝鲜国中的亲清派官员全部被林庆业关押囚禁-当然了,表面上是奉了李倧的命令。原本被囚禁关押的亲明派官员,重新出狱启用,对这些人来说,短短十几天,宛如是做梦一般,忽然天堂,忽然又地狱,心脏不好的人还真是承受不住了。

    亲明派官员被起用后,他们提出的第一个政见,就是请大明王师留在朝鲜,以为朝鲜护-仁川港之战,朝军主力全部丧尽,境内空虚,已经是无兵可用,如果大明退走,不需要多,只需要三千建虏,就可以将朝鲜灭国,因此求大明驻军保护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这正中大明的下怀。

    或者说,这本就是大明的计划。

    周遇吉常驻朝鲜,一来保护朝鲜,二来也是为大明从东路攻击建虏做准备,相信这两个战略目的,无论是哪一个,朝鲜上下都应该是支持的,

    军饷从登莱调拨,粮草由朝鲜负责供给。

    这个条件,朝鲜人应该会感激涕零的。

    另一个关键议题,就是朝鲜王李倧的处置。

    仁川港之战后,李倧尽失,已经被林庆业、沈器长等人软禁,政令都出自亲明派大臣,但是否废除李倧的王位,朝鲜上下却并没有一致的意见。有人以为,李倧虽然有过,但罪不致于废位,只要真心改过,李倧仍可为朝鲜之王,这种意见是朝鲜士大夫之中的主流,连亲明派官员也都是认可,因此,即便林庆业沈器长都已经操了废立之心,但在没有得到亲明派官员的支持下,也不敢轻举妄动,

    当然了,最重要的是,大明朝廷还没有表明态度。

    只要大明允许,他们也是敢干的。

    “李倧心志不定,两次叛我大明,负恩寡德,已经不配为朝鲜之王,当另立新王!”

    “只是李倧久为朝鲜王,国内多有拥趸,要废他,并不是太容易。”

    “不难,只要大明给林庆元、沈器长等人支持,由他们出面,请李倧退位,顺理成章,合乎天理。”

    “但我朝惯例,从不插手朝鲜内政……”

    “不错。自朝鲜开国以来,大明从不干涉朝鲜王的承袭,但是长幼有序,名正言顺,我大明就会册立,但经过此次教训,此策非改不可,关键时刻,关键时期,对于朝鲜王的废立,我大明必须得有明确的态度,不然长久下去,必为小邦所轻视!”

    商议到此,策略也就定下了,而李倧的命运也就决定了。

    大明支持废除李倧的王位。

    至于后续谁为朝鲜王,大明不但拥有最后的决断权,而且在事前事中就要参与,以选出一个真正对大明有利的朝鲜王。

    其实就大明来说,朝鲜王是否英明?是否贤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新的朝鲜王必须毫无保留、彻彻底底的执行大明对辽东建虏的战略,这也是大明册立朝鲜王的第一考虑。

    如果金州没有战事,那么朝鲜王的选择和册立,当然应该是由朝鲜事务大臣高斗枢直接负责,

    但现在金州有战事,朝鲜王的废立,又不能拖延,需的快刀斩乱麻,不然支持李倧的残余如果闹起事来,说不得又会是一场动荡。因此最后议定,由礼部侍郎杨汝成即刻亲往朝鲜,实行内阁军机的计划,废李倧,考察朝鲜王室,从中选出可任之人,上报朝廷,以作最后的决断。

    圣谕传出,杨汝成领命,立刻动身,坐船从秦皇岛出发,过旅顺,往朝鲜而去。

    至于孙定辽等一干被擒获的汉军旗将领,隆武帝最后决断,给他们一次自新的机会,准予他们戴罪立功,在军前使用,但是有功,不吝赏赐,但如果三心二意,依然对建虏抱有幻想,那没有什么可说的,一律两罪并罚,从重从严!

    ……

    说到准许孙定辽投降,就不得不说另一件事。

    -在仁川港之战中,旅顺水师提督郑森将投降的几个汉军旗骑兵全部斩杀。

    作为一个穿越者,朱慈烺一直都知道郑森性子刚烈,嫉恶如仇,对于变节者,历来都是狂风暴雨,毫不气,当初施琅只是逃离,并没有实际降清,但郑森听闻消息之后,就暴跳如雷的将施琅全家全部斩杀,最终逼的尚在犹豫的施琅投降了建虏。

    今日郑森如此处置投降的汉军旗,老实说,朱慈烺并不是太意外。

    郑森此举,不符合朝廷收降汉军旗、动摇汉军旗和建虏关系的攻心之策。

    如果投降亦是死,那汉军旗以后怕是没人投降了。

    这不符合大明的利益。

    朱慈烺能理解郑森的想法,但对郑森的做法,却不认同,攻城攻心为上,虽然汉军旗数典忘祖,助纣为虐,着实可恶,但为了平定辽东的大局,还是要竭尽可能的拉拢他们。

    这不是个人的好恶,而是一个当权者,为了用最小的代价,换取国家最大的利益,不得不的选择。

    如果是个人,朱慈烺会对郑森竖大拇指,但作为朝廷的水师提督,他则以为,郑森太过意气用事,是不合格的。

    为此,他已经写了书信,传与郑森,委婉的劝说。

    只希望郑森能听从,虚心成长,目光远大,敞开胸怀,成为一个更合格的统帅。

    ……

    “报!”

    这时,脚步声急促,于海急匆匆地奔了进来,手中捧着刚刚送到的紧急军报。

    朱慈烺急忙接过,看完之后,脸色微微一变,随即,他将军报递给首辅蒋德璟。

    蒋德璟看完,脸色却是大变:因为建虏大军忽然杀到,金州难守,为了避免损失,高斗枢依照备用计划,放弃金州了……

    ……

    金州。

    “报~~经略,平洋河一代,出现大量的建虏,现在他们正踏冰过河,往金州杀来!”

    “报~~建虏旗帜越来越多,兵马连绵不断,现在其前锋距离金州,已经不过三十里了!”

    “报~~经略,我军在北岭十里之外的墩台,遭到袭击!”

    ……

    仅仅一天多的时间,军情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原本平静无波的辽南局势,忽然就电闪雷鸣,狂风暴雨了。

    大明领兵部侍郎、辽南经略高斗枢站在沙盘地图前,面沉如水。

    到现在,情况已经很清楚了,济尔哈朗的大军并没有离开复州,而是一直藏身在复州城中,至于济尔哈朗重病的消息,不用问,肯定是假的,一切都是蒙骗和诱使大明主力离开辽南,去往救援朝鲜的企图。

    所以当得到确切的消息,知道大明主力离开,停在金州湾里的大明船舰却全数不见之后,济尔哈朗立刻倾巢出动,往金州攻来。

    和上一次不同,这一次金州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不但兵马更少,而且没有了水师舰队的臂助,他们要卫护和防守的地点,变的更多。

    没有了船舰,建虏就可以绕开北岭,选择从东门攻击,或者是北岭和东门一起攻了……

    “来吧,金州城不是建虏可以轻易拿下的。”

    经略府的参谋都有信心。

    副将阎应元话语不多,只一句:誓与金州共存亡!

    但高斗枢却想的更远。

    ……

    “砰!”

    和建虏大军一起去而复返的,还有几十门的红夷大炮,这一次,建虏真是拼了,不惜累死了上百匹的骡马,在最快的时间里,将红夷大炮运到了金州城下,随即就开始猛轰北岭,同时用携带的大量木板铺设道路,试图绕道东门原野,对金州展开合攻。

    和上一次北岭之战相比,这一次更激烈,也更加残酷。

    在济尔哈朗的严令下,六万大军马不停蹄,到了金州之后,汉军旗一万余人,立刻对北岭展开了三面围攻。

    金砺,刘之源等人亲自带队冲锋。

    此时驻守北岭的是刚刚被提拔为千总的赵良栋,赵良栋在夺取旅顺之战中,立有大功,因而被升职,在阎应元入城镇守之后,他率领一千人守卫北岭,加上城中紧急派出的援兵,总兵力将近一千五百人。

    赵良栋素来冷静,为阎应元所器重,面对三面围攻,汹汹而来的建虏重兵,他并不慌乱,从容指挥,拼力抵挡。

    小小的北岭,面对一天一夜的围攻,硝烟弥漫,遍地尸体,鲜血浸湿了每一寸的土壤,但山岭最高处的明军大旗,依然在高高飘扬。

    赵良栋的部下已经是损失大半,建虏更是占据半山腰,在山腰处设立了好几个据点,随着他们不顾死亡,用血肉开路,攻占北岭,不过是迟早的事情了。

    “告诉经略大人和阎副镇,赵良栋在,北岭就在,我赵良栋誓与北岭共存亡!”

    临近黄昏,赵良栋命令打出旗语,向城中的高斗枢和阎应元表明心迹。

    ……

章节目录

崇祯十五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一本书只为原作者韭菜东南生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 第1139章 金州-崇祯十年是公元多少年,崇祯十五年,一本书并收藏崇祯十五年最新章节 伏天记一本书最新章节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