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山隘口,再行三十里,便距上齐皇城纳安越发临近,估摸再有十天半月,二人便能直入纳安。
方才那处隘口,假如战时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虽不至甚奇险,可若是引重军置于隘口,想必也可令来犯之敌撇下不少人命;再者此处山势起伏连绵,难行至极,若是皇城西向纳安输送粮草辎重,不由此处径直而过,就得额外绕上数倍路途,端的是紧要无比。可就这么个寸土寸金的咽喉要道,师徒二人一路东行,却是横竖不见一位军卒把守,这在荀元拓看来,似乎同兵法中记载背道而驰,故而才同先生商议此事。
可后者只是略微眯了眯眼,并不作答,而是叫荀公子自行揣度皇上意思,自己则是用方才烧得滚沸的一炉清泉,泡上春白毫,舒舒爽爽嗅了嗅茶壶当中升腾直上的茶香,歇靠在车厢当中。
每逢这等时节,荀元拓便晓得这是自家师父懒疾发作,或是这问题过于浅显,自行思量便能想通,无需提点。于是还是捧起棋谱,缓缓研读。
周可法饮茶,除却在茶摊之上,少有用旁人所制茶壶的时候,即便是荀府库内家中摆设无数把上讲究的茶壶,也是照旧如此。荀家家业忒大,荀籍好茶,荀元拓亦是如此,于是每逢见着名家所出的茶壶,总是不惜耗费好些银两购到府上,即便一时不用,日日把玩也是极好。
自打周先生入府,荀元拓便常请先生到库房博古架当中观赏把玩名壶,从紫昊动若欲冲霄的凤彩壶到夏松材质细腻无匹的紫泥壶,乃至于东诸岛当中少见的四圭壶,均有陈列。荀公子总觉得先生撇开一众学子,只教他一人,有些于心不安,时常催着周先生前去挑上把好壶,也好将心头歉意弥补一番,却每回都被先生婉言拒绝。
这疑点直到两人一路东行去往纳安时候,荀公子才算明白。
自己这位先生,只用一把自制的黄泥茶壶饮茶,至于旁的茶壶,出自谁手,又有何新奇样貌材质,压根视若无睹。可虽说周先生满腹经纶,每每观看荀府藏壶之际,皆能将成壶年份说得差不离,包括壶内当中的隐款匿印也是伸手便能够着,当得起品壶名家;但这制壶的能耐,即使在弟子荀元拓眼中看来,亦确是稀松平常。
不谈这唾手可得的下游材质,单单是从壶面看去,崎岖不平不说,且壶口亦是歪扭,故而整把黄泥壶瞧着,极为寒酸。
然而周可法却极喜欢这把黄泥小壶,每每饮茶,都得好生把玩一番。荀公子自问已经算是对自
家师父了解甚多,毕竟一路之上,时日并不算短,可仍旧对于师父这等奇异嗜好,满腹狐疑。
既然寻思良久也是无果,荀元拓亦不再深想,捧起棋谱,仔细看来,并未在意此刻师父上的复杂面容。
周可法把玩着黄泥小壶,神色晦暗难名。
不久前那位茶道老六曾言,自己面色奇差,并非是无的放矢,就连徒儿荀元拓,都是在路途当中数次问起,皆是自己言语辩驳,这才没叫徒弟看出过多端倪。
当初那位剑客挡在身前,豁出命去才保住自己性命,可两人均是负创极重,乃至到伤及了根底;尤其是周可法自己本事不济,故而负创更为严重,甚至伤到了本源,折损寿数。
幸亏了吴霜仗义,那四枚通天物当中的稀世珍品,把本源强行撑起,连同断裂的寿数也一并粘连。
这四枚通天物,到末了还是毁了一枚。
一枚换一命,不算可惜。
周可法把纷乱思绪一收,转而安心打量自个儿手中的黄泥壶,只见壶嘴歪斜,壶面崎岖不平。
制壶一说,历来为文坛中人津津乐道,甚至有极爱看制壶过程的文人,专门请来制壶名匠住在家中,每每制壶必仔细端详,生怕错漏了半眼。
原是制壶如习文,心正手稳,而后才可保制壶直苗圆润,极为对仗,乃至注满茶水过后摇晃茶壶,其中水响泠泠,如鸣佩环。
可制壶之人心不正,又怎能使得壶身中通外直。
先生心中没来由长叹一声。
一路无话,隔天晌午,车帐已是缓缓行至光岳岭。
说起光岳岭,乃是距纳安最近一处的胜景,自打大齐时候,这光岳岭便已是名声赫赫的地界,更有无数文人前来,只为瞧瞧这光岳岭当中的神异景色。
《齐景》中有记:四时缥缈而云雾缭绕,虽岭非奇崛,然彩云为腰流水若靴;置身岭中,更胜似踏足天上屋阙,自上而下,顿觉苍生壮阔,流光溢彩,山岳如盘。
光岳一名,便是出自此处。
早在大齐,曾有人亲眼见过五教圣贤盘坐山中,坐而论道,竟是引来无数麋鹿鹤虎,猴兔蛇牛前来听讲,更为光岳岭增添了不少意境,于是往来之人更多。
时候一久,此地也传到了齐帝耳中,天子御驾一至,
见此处云雾飘渺,恍然若神仙洞府,自然是龙颜大悦,亲笔行书提字有四,王侯下马,而后令工匠开石立碑,常镇此山脚下。
大齐不设藩王,王侯下马,意为即便是一国君主,见此岭照旧要下马步行。此举更引得无数人竞相揣度,有人说是齐帝见山云诡谲,恰似一国朝堂宦海,立此碑文,旨在令文武从心而行,莫要拉帮结派行算计之事;有人云乃是忧心皇宫当中争宠夺嫡,故而令一众妃嫔出游时谨记切勿走前人老路。
更有人对其余说法嗤之以鼻,说齐帝雄心赫赫,哪里会在意身后事,大抵是晓得此处为仙家洞府,故而立碑约束臣子,莫要冲撞在此修行的仙人。也好代一国示好,待到他日儿孙继位,国难当头之时,也有颜面前去求助一番。
形色说法数不胜数,最终也争不出个所以。
可自从五教衰落,大齐分崩离析过后,这处光岳岭的景致便急转直下,岭下流水与岭上云雾,竭尽散去,周遭草木尽衰,再无一点仙景的雄奇样貌。
上齐绵延万里,五教兴盛,然崩圮过后,纵如光岳。
虽无数后人前来吊唁,然绵绵青史,最后一篇关乎光岳岭的记载,只有这寥寥数语。
方才那处隘口,假如战时乃是兵家必争之地,虽不至甚奇险,可若是引重军置于隘口,想必也可令来犯之敌撇下不少人命;再者此处山势起伏连绵,难行至极,若是皇城西向纳安输送粮草辎重,不由此处径直而过,就得额外绕上数倍路途,端的是紧要无比。可就这么个寸土寸金的咽喉要道,师徒二人一路东行,却是横竖不见一位军卒把守,这在荀元拓看来,似乎同兵法中记载背道而驰,故而才同先生商议此事。
可后者只是略微眯了眯眼,并不作答,而是叫荀公子自行揣度皇上意思,自己则是用方才烧得滚沸的一炉清泉,泡上春白毫,舒舒爽爽嗅了嗅茶壶当中升腾直上的茶香,歇靠在车厢当中。
每逢这等时节,荀元拓便晓得这是自家师父懒疾发作,或是这问题过于浅显,自行思量便能想通,无需提点。于是还是捧起棋谱,缓缓研读。
周可法饮茶,除却在茶摊之上,少有用旁人所制茶壶的时候,即便是荀府库内家中摆设无数把上讲究的茶壶,也是照旧如此。荀家家业忒大,荀籍好茶,荀元拓亦是如此,于是每逢见着名家所出的茶壶,总是不惜耗费好些银两购到府上,即便一时不用,日日把玩也是极好。
自打周先生入府,荀元拓便常请先生到库房博古架当中观赏把玩名壶,从紫昊动若欲冲霄的凤彩壶到夏松材质细腻无匹的紫泥壶,乃至于东诸岛当中少见的四圭壶,均有陈列。荀公子总觉得先生撇开一众学子,只教他一人,有些于心不安,时常催着周先生前去挑上把好壶,也好将心头歉意弥补一番,却每回都被先生婉言拒绝。
这疑点直到两人一路东行去往纳安时候,荀公子才算明白。
自己这位先生,只用一把自制的黄泥茶壶饮茶,至于旁的茶壶,出自谁手,又有何新奇样貌材质,压根视若无睹。可虽说周先生满腹经纶,每每观看荀府藏壶之际,皆能将成壶年份说得差不离,包括壶内当中的隐款匿印也是伸手便能够着,当得起品壶名家;但这制壶的能耐,即使在弟子荀元拓眼中看来,亦确是稀松平常。
不谈这唾手可得的下游材质,单单是从壶面看去,崎岖不平不说,且壶口亦是歪扭,故而整把黄泥壶瞧着,极为寒酸。
然而周可法却极喜欢这把黄泥小壶,每每饮茶,都得好生把玩一番。荀公子自问已经算是对自
家师父了解甚多,毕竟一路之上,时日并不算短,可仍旧对于师父这等奇异嗜好,满腹狐疑。
既然寻思良久也是无果,荀元拓亦不再深想,捧起棋谱,仔细看来,并未在意此刻师父上的复杂面容。
周可法把玩着黄泥小壶,神色晦暗难名。
不久前那位茶道老六曾言,自己面色奇差,并非是无的放矢,就连徒儿荀元拓,都是在路途当中数次问起,皆是自己言语辩驳,这才没叫徒弟看出过多端倪。
当初那位剑客挡在身前,豁出命去才保住自己性命,可两人均是负创极重,乃至到伤及了根底;尤其是周可法自己本事不济,故而负创更为严重,甚至伤到了本源,折损寿数。
幸亏了吴霜仗义,那四枚通天物当中的稀世珍品,把本源强行撑起,连同断裂的寿数也一并粘连。
这四枚通天物,到末了还是毁了一枚。
一枚换一命,不算可惜。
周可法把纷乱思绪一收,转而安心打量自个儿手中的黄泥壶,只见壶嘴歪斜,壶面崎岖不平。
制壶一说,历来为文坛中人津津乐道,甚至有极爱看制壶过程的文人,专门请来制壶名匠住在家中,每每制壶必仔细端详,生怕错漏了半眼。
原是制壶如习文,心正手稳,而后才可保制壶直苗圆润,极为对仗,乃至注满茶水过后摇晃茶壶,其中水响泠泠,如鸣佩环。
可制壶之人心不正,又怎能使得壶身中通外直。
先生心中没来由长叹一声。
一路无话,隔天晌午,车帐已是缓缓行至光岳岭。
说起光岳岭,乃是距纳安最近一处的胜景,自打大齐时候,这光岳岭便已是名声赫赫的地界,更有无数文人前来,只为瞧瞧这光岳岭当中的神异景色。
《齐景》中有记:四时缥缈而云雾缭绕,虽岭非奇崛,然彩云为腰流水若靴;置身岭中,更胜似踏足天上屋阙,自上而下,顿觉苍生壮阔,流光溢彩,山岳如盘。
光岳一名,便是出自此处。
早在大齐,曾有人亲眼见过五教圣贤盘坐山中,坐而论道,竟是引来无数麋鹿鹤虎,猴兔蛇牛前来听讲,更为光岳岭增添了不少意境,于是往来之人更多。
时候一久,此地也传到了齐帝耳中,天子御驾一至,
见此处云雾飘渺,恍然若神仙洞府,自然是龙颜大悦,亲笔行书提字有四,王侯下马,而后令工匠开石立碑,常镇此山脚下。
大齐不设藩王,王侯下马,意为即便是一国君主,见此岭照旧要下马步行。此举更引得无数人竞相揣度,有人说是齐帝见山云诡谲,恰似一国朝堂宦海,立此碑文,旨在令文武从心而行,莫要拉帮结派行算计之事;有人云乃是忧心皇宫当中争宠夺嫡,故而令一众妃嫔出游时谨记切勿走前人老路。
更有人对其余说法嗤之以鼻,说齐帝雄心赫赫,哪里会在意身后事,大抵是晓得此处为仙家洞府,故而立碑约束臣子,莫要冲撞在此修行的仙人。也好代一国示好,待到他日儿孙继位,国难当头之时,也有颜面前去求助一番。
形色说法数不胜数,最终也争不出个所以。
可自从五教衰落,大齐分崩离析过后,这处光岳岭的景致便急转直下,岭下流水与岭上云雾,竭尽散去,周遭草木尽衰,再无一点仙景的雄奇样貌。
上齐绵延万里,五教兴盛,然崩圮过后,纵如光岳。
虽无数后人前来吊唁,然绵绵青史,最后一篇关乎光岳岭的记载,只有这寥寥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