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生活改变追求多(第二更)-带着系统回大唐TXT下载
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生活改变追求多(第二更)-带着系统回大唐TXT下载-带着系统来大唐-一本书
带着系统来大唐
作者:农家一锅出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李家庄子的新衣服一律为军大衣,甭管大人孩子,全穿这个。
军大衣本不对外销售,奈何人家捐的钱多。
平均每一个人二百缗的捐款,支援边关。
一户人家要是有六口,就捐一千二缗,一百二十万钱。
没办法,村子有钱,家家大院子,青石铺地,黄沙填缝。
雇人养家禽和牲畜、雇人照看大棚。
他们自己搞旅游,第三产业,长安的富户们愿意在村子玩儿,尤其是把孩子扔到村子。
他们的产业发展,始终由李易管。
只要不带外人,他们自己可以进李家庄子。
好长时间没见到李易,村民们怪想的。
被簇拥着,李易等人进村。
雪依旧在下,村子的路面上只有薄薄的一层,旁边放着清理雪的工具,清理雪的人没见到。
看村民们的鞋和军大衣没遮挡住的一截裤子,现在他们没清理雪。
“找人扫的雪?”李易随意地问道。
“是雇的人,我们在家学习,要不就去大棚那里看看,有游客过来,我们照看。”村正张肖回答。
村民们太累的活儿,自己不干,请人。
曾经脑袋转不过这个弯儿,总觉得把钱给别人,不如自己来。
等到活儿实在太多,要么就自己干,少赚很多钱,要么雇人,收入增加。
于是下定决心,找人,把钱给别人一点。
富余的时间多了,他们就学习,在报纸上学,也到李家庄子借书看。
只有游客过来的时候,才由村子里的人招待,怕别人不够尽心。
比如给游客使脸子,游客心情不好,以后不来了。
还有游客的孩子,没照顾稳妥,磕了碰了的,谁还放心把孩子扔村子?
带一个孩子半个月,赚的钱比以前一年的收入还多。
何况不是一个人就带一个孩子,有时候十多个孩子在一家里住。
“都学什么了?”李隆基从未打听过张家村子的具体情况。
“现在学儿童心理学。”一个村民给出答案。
“对,学一学,方便带孩子。闻恬有时间也看看,挺有意思。”李易自己抄的书。
“学着呢。”永穆公主露出两个酒窝,长睫毛的大眼睛呼扇几下,眯起来。
“这才像个百姓的样子。”李旦背个手,看村子的布局,心情好。
他希望整个大唐的百姓都如此,并且觉得自己能够看到那一天。
他的志向很宏大,至少李易都不敢说这个话,因为李易那时没达到。
“东主,我在学作诗。”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激动地跟李易说。
“诗?”李易顿住,他不知该如何评价对方的行为。
他所知道的是,这个人以前不识字,穷啊,没钱读书。
现在居然要写诗了,是否得鼓励一下呢?
“可有诗作?”李易决定忍一忍。
“有,写鸭子。”对方自信地点点头。
“一只鸭子不温暖,两个鸭子共御寒?”
李易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这两句,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
年轻人脸红了:“我写不出来这等好句子。”
李易:“……”
“说说!”李成器唯恐天下不乱。
“好!小鸭孵化时不多,摇动脚底磨,随同母鸭子学,游进河。某天小鸭长大了,母鸭入汤锅。一窝再一窝,死去又有活。”
年轻人低着头,声音颤抖地把自己作的诗背出来。
周围一圈人蹙眉头,这……这叫诗?屎吧?
“好,押韵了,而且……能够触动人心,比一些狗屁的玩意儿韵都不押一下的强多了。
换个说法,就是:老死新命活,物竞天有择。但爱身边事,莫叹岁月琢。”
李易说着,把胳膊微微抬起,永穆公主心有灵犀般地伸手挽住。
李易对对方的行文,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批评了。
但内涵不错,而且人家行文的时候在努力押韵。
真说不好吧,看词和曲,大多数不是七言和五言到底,中间还有四六骈俪、二三短句。
只不过这个更像现代诗,差别就在于用字方面。
人家从一个文盲,努力向着新的高度拼搏,应该支持。
人家二十多岁,总写总学,十年之后,就是另一番情况了。
年轻人受到了鼓励,却摘了帽子挠头:“东主,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桃红一号在后面说一句,说完吐下舌头,多嘴了,赶紧低头。
“歌词?”年轻人感觉熟悉,随后想起东主流传出来的。
“是,真情像草原广阔,继续走吧。”李易哼哼一句,同时没被挽住的手打个手势。
众人向前,后面的宫女和太监轻声哼哼:“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照耀……”
这就是背景音乐,一定要小,不要盖过说话的声音,尽量烘托气氛,而不是咣咣咣喧宾夺主。
李易听着舒服,不像他那时的一些视频,非要加上什么‘嗯?咄!哈哈哈’等千篇一律的衬托的声音,没完没了。
还有一开头就背景音乐很大,似乎不加背景音乐就不是一个好视频。
他不允许,宫女和太监懂得掌握火候。
其他人很自然,郭子仪倒是认真听和琢磨。
他发现宫女太监的配合太默契了,比自己的羽林飞骑还默契。
如此背景音乐,配合着飘雪,另人心中荡起微波。
“我家现在的大棚住要种大豆,豆虫都埋起来了,主要是过年时吃毛豆,价格比黄豆贵十倍多呢。”
“我家种蒜薹,现在就抽薹了,顺便有蒜苗,在后面盖的暖棚,卖得不错。”
“我家……”
“都是东主教的,东主边关还要钱吗?我家再捐五百缗?”
“蛤蟆卖不上价了,我们都在养林蛙,准备去蛙油。”
张家村子的村民纷纷说着自己家中的情况,一个个就这么富裕起来的。
张肖在旁不停地点头,表示村民确实如此。
至于他自己的权利变小,无所谓。
跟东主争权?开玩笑嘛!
没有当初交出空白账簿的那一刻,就没有现在村子里人的好生活。
“明年就好了,你们要负责培育新的作物,自己不准吃,有的能吃一点,赚钱更多。”
李易想着去外面弄种子,然后一部分教给张家村子的人种,是教。
军大衣本不对外销售,奈何人家捐的钱多。
平均每一个人二百缗的捐款,支援边关。
一户人家要是有六口,就捐一千二缗,一百二十万钱。
没办法,村子有钱,家家大院子,青石铺地,黄沙填缝。
雇人养家禽和牲畜、雇人照看大棚。
他们自己搞旅游,第三产业,长安的富户们愿意在村子玩儿,尤其是把孩子扔到村子。
他们的产业发展,始终由李易管。
只要不带外人,他们自己可以进李家庄子。
好长时间没见到李易,村民们怪想的。
被簇拥着,李易等人进村。
雪依旧在下,村子的路面上只有薄薄的一层,旁边放着清理雪的工具,清理雪的人没见到。
看村民们的鞋和军大衣没遮挡住的一截裤子,现在他们没清理雪。
“找人扫的雪?”李易随意地问道。
“是雇的人,我们在家学习,要不就去大棚那里看看,有游客过来,我们照看。”村正张肖回答。
村民们太累的活儿,自己不干,请人。
曾经脑袋转不过这个弯儿,总觉得把钱给别人,不如自己来。
等到活儿实在太多,要么就自己干,少赚很多钱,要么雇人,收入增加。
于是下定决心,找人,把钱给别人一点。
富余的时间多了,他们就学习,在报纸上学,也到李家庄子借书看。
只有游客过来的时候,才由村子里的人招待,怕别人不够尽心。
比如给游客使脸子,游客心情不好,以后不来了。
还有游客的孩子,没照顾稳妥,磕了碰了的,谁还放心把孩子扔村子?
带一个孩子半个月,赚的钱比以前一年的收入还多。
何况不是一个人就带一个孩子,有时候十多个孩子在一家里住。
“都学什么了?”李隆基从未打听过张家村子的具体情况。
“现在学儿童心理学。”一个村民给出答案。
“对,学一学,方便带孩子。闻恬有时间也看看,挺有意思。”李易自己抄的书。
“学着呢。”永穆公主露出两个酒窝,长睫毛的大眼睛呼扇几下,眯起来。
“这才像个百姓的样子。”李旦背个手,看村子的布局,心情好。
他希望整个大唐的百姓都如此,并且觉得自己能够看到那一天。
他的志向很宏大,至少李易都不敢说这个话,因为李易那时没达到。
“东主,我在学作诗。”一个二十四五岁的年轻人激动地跟李易说。
“诗?”李易顿住,他不知该如何评价对方的行为。
他所知道的是,这个人以前不识字,穷啊,没钱读书。
现在居然要写诗了,是否得鼓励一下呢?
“可有诗作?”李易决定忍一忍。
“有,写鸭子。”对方自信地点点头。
“一只鸭子不温暖,两个鸭子共御寒?”
李易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了这两句,实在是印象太深刻了。
年轻人脸红了:“我写不出来这等好句子。”
李易:“……”
“说说!”李成器唯恐天下不乱。
“好!小鸭孵化时不多,摇动脚底磨,随同母鸭子学,游进河。某天小鸭长大了,母鸭入汤锅。一窝再一窝,死去又有活。”
年轻人低着头,声音颤抖地把自己作的诗背出来。
周围一圈人蹙眉头,这……这叫诗?屎吧?
“好,押韵了,而且……能够触动人心,比一些狗屁的玩意儿韵都不押一下的强多了。
换个说法,就是:老死新命活,物竞天有择。但爱身边事,莫叹岁月琢。”
李易说着,把胳膊微微抬起,永穆公主心有灵犀般地伸手挽住。
李易对对方的行文,实在是不知道怎么批评了。
但内涵不错,而且人家行文的时候在努力押韵。
真说不好吧,看词和曲,大多数不是七言和五言到底,中间还有四六骈俪、二三短句。
只不过这个更像现代诗,差别就在于用字方面。
人家从一个文盲,努力向着新的高度拼搏,应该支持。
人家二十多岁,总写总学,十年之后,就是另一番情况了。
年轻人受到了鼓励,却摘了帽子挠头:“东主,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爱我所爱,无怨无悔。”桃红一号在后面说一句,说完吐下舌头,多嘴了,赶紧低头。
“歌词?”年轻人感觉熟悉,随后想起东主流传出来的。
“是,真情像草原广阔,继续走吧。”李易哼哼一句,同时没被挽住的手打个手势。
众人向前,后面的宫女和太监轻声哼哼:“层层风雨不能阻隔,总有云开日出时候,万丈阳光照耀……”
这就是背景音乐,一定要小,不要盖过说话的声音,尽量烘托气氛,而不是咣咣咣喧宾夺主。
李易听着舒服,不像他那时的一些视频,非要加上什么‘嗯?咄!哈哈哈’等千篇一律的衬托的声音,没完没了。
还有一开头就背景音乐很大,似乎不加背景音乐就不是一个好视频。
他不允许,宫女和太监懂得掌握火候。
其他人很自然,郭子仪倒是认真听和琢磨。
他发现宫女太监的配合太默契了,比自己的羽林飞骑还默契。
如此背景音乐,配合着飘雪,另人心中荡起微波。
“我家现在的大棚住要种大豆,豆虫都埋起来了,主要是过年时吃毛豆,价格比黄豆贵十倍多呢。”
“我家种蒜薹,现在就抽薹了,顺便有蒜苗,在后面盖的暖棚,卖得不错。”
“我家……”
“都是东主教的,东主边关还要钱吗?我家再捐五百缗?”
“蛤蟆卖不上价了,我们都在养林蛙,准备去蛙油。”
张家村子的村民纷纷说着自己家中的情况,一个个就这么富裕起来的。
张肖在旁不停地点头,表示村民确实如此。
至于他自己的权利变小,无所谓。
跟东主争权?开玩笑嘛!
没有当初交出空白账簿的那一刻,就没有现在村子里人的好生活。
“明年就好了,你们要负责培育新的作物,自己不准吃,有的能吃一点,赚钱更多。”
李易想着去外面弄种子,然后一部分教给张家村子的人种,是教。